logo资料库

二十大后国民经济及行业机遇展望-德勤-2022.12-13页.pdf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资料共12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二十大后国民经济及行业机遇展望 德勤中国 2022 年 12 月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涉及国家发展各个方面的纲领性报告,为未来五年、十年以及更长时期指明发展方向。报告 在继承十九大报告和“十四五”规划发展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方向指引,从“富起来” 走向“强起来”。在此背景下,国内企业也将深化改革,迈向高质量发展、构建世界一流企业的新征程。下文我 们将简要总结未来发展关键议题,以及对于宏观经济和行业的影响,展望未来发展机遇。 首次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着重强调“安全”与“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提法首次出现在全国党代会报告。报告指出,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 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 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新时代新征程下,报告牢牢立足中国的现实国情, 强调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继续强调了十四五规划的关注重点。“安全”、“创新”、“改革”、“国际”、“科技”是十四五规划中 出现的五个高频词汇,在二十大报告中继续强调并贯穿全文。其中频率最高的“安全”和“创新”,一定程度上说 明了二者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也体现了在严峻复杂的国际 形势面前,国家谋求高水平发展的定力和决心。 图 1 五个高频词汇在报告中的出现次数情况 181 182 170 107 120 99 88 91 86 89 200 150 100 50 0 安全 创新 改革 国际 科技 二十大报告 十四五规划 数据来源:中国政府网, 注:其中二十大报告词频数值比照“十四五”规划报告篇幅进行了等比例换算 从报告结构上看,科教兴国、依法治国、国家安全首次作为新的章节独立阐述。与十九大报告相比,二十大报 告在发展举措部分增加 3 个章节,分别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坚持全面依法治 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均作为单独部分 进行阐述,体现了对科教、法治、安全的重视和强调。 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着力点。报告把“形成新发展格局”纳入 2035 年远景目标,明确了要加快构 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报告同时指出,要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 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在国内循环方面着重扩大内需、优化供给、打通堵点,在国际循环方面 着重完善制度、提升结构、深化合作等,从而进一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国民经济发展的七个关键趋势 我们认为二十大报告重点讨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七个关键趋势,分别是实体经济、高水平对外开放、扩大内 需、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安全和共同富裕。
实体经济 安全 高水平对 外开放 扩大内需 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 共同富裕 绿色发展 实体经济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重点。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 经济上。制造业重点关注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服务业要与先进制 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数字经济要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高水平对外开放突出制度开放,建设贸易强国。制度方面,主动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构建与国际高标准 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贸易方面,货物贸易重在优化升级,服务贸易重在机制创新,同时明确发 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引进外资方面,强调优化外商投资结构,鼓励在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领域 的投资。在这一背景下,跨国企业可以利用丰富的运营经验优势,充分把握并积极融入更高水平的开放进程, 比如在华设立研发中心,与本土合作伙伴协力加速技术创新;再如以国际环保标准带动整体供应链的绿色转 型,推动行业“双碳”目标的实现;继续深耕中国极具潜力的市场,为自身在华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既要扩大内需也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报告指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 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消费对经济发展起基础性作用,扩大国内需求能更好发挥消费、投资 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引导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需要围绕需求结构变化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有效供给, 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育、科技、人才三元并行,重要性获得系统性提升。党的报告第一次把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 驱动发展战略设置在同一章节,放在“高质量发展”章节之后,体现了对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关联性和系统 性的重视。一方面反映了新旧动能交替的紧迫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内外形势下自主创新的必要性。构建新发 展格局、培育发展新动能、建立新的竞争优势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作用;同时,在不确定性加大的国际环境下, “卡脖子”技术等问题客观要求快速提升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和攻关能力。高水平对外开放要求进一步建设世界重 要人才中心,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服务国内产业升级。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转型、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是一个大方向,要有计划有步骤推进, 但同时要确保能源供给稳定、能源结构平稳安全过渡。传统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受到重视,新能源提速发 展而非放缓。数字技术与电网、储能、补能设施建设的融合推进将催生新兴业态,推动新的绿色合作方式和解 决方案的产生。 强调发展的安全性。报告提出“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需坚守十八亿亩耕地 红线,解决种子对外依存度高问题。能源安全需降低石油、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切实推进新能源战略。产业 链安全需解决芯片、核心软件等关键技术环节的“卡脖子”困境,对产业链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掌控,聚焦人工 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等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新一代信 息技术产业体系。
共同富裕的内涵更加丰富,重要性提升。十九大以来国家重要文件对共同富裕的着墨不断增多,二十大报告更 加明确了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二十大报告新提出“机会平等”、“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意味着 共同富裕的目标将进一步落实落细。报告再一次强调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明 确机会平等是关键,不搞结果均等。同时明确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意味着在容许财富合理保值增值的基础上, 对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来源约束和税收制度将更加规范。 宏观经济展望 经济稳步回暖 机遇挑战并存 当前,受地缘政治紧张、能源粮食危机等多重影响,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大;叠加发达经济体持续已久的高通 胀和紧缩的货币政策环境,世界经济增长动能进一步转弱,这无疑将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诸多外部挑战。 2022 年以来,在经历了二季度的低谷后,中国经济企稳回升,三季度 GDP 同比增速达到 3.9%,前三季度累计 实现 3.0%的增长。其中,消费对 GDP 增长的贡献率最大,拉动 GDP 增长 1.2 个百分点,但是受二季度疫情反复 的影响,消费信心指数持续落在 90 以下(2020 年前平均在 120 左右),居民消费信心进一步恢复仍需时日; 投资结构正不断改善,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显著高于整体投资表现,但在房地产投资放缓的背景下,如何寻找 新的增长动能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得益于极具韧性的供应链,中国的外贸和吸引外资的表现始终 保持良好态势,出口增速在 2021 年和 2022 年前 10 个月分别达到 30%和 11.1%,外商直接投资在 2021 年和 2022 年前三季度均保持在 20%左右,体现出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以及中国市场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吸引力;不过, 10 月出口下滑背后蕴含的外需减弱风险值得重视。 二十大后,稳定经济增长将被赋予更高的重要性。随着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 验的积累,未来国家将因时因势优化完善防控措施,这也将提振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 重点行业机遇展望 消费品及零售 扩大内需加速推动消费提质扩容 本次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并围绕“绿色消费、共同富裕、创新 驱动发展”等主题,对消费市场释放了积极的信号。总体来看,消费品和零售行业未来的机遇点主要体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丰富绿色消费场景,倡导绿色消费方式。加快践行绿色责任,将绿色理念根植于生产流程和产品开发中的消费 品和零售企业将在未来获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同和政策支持。 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推动跨境电商发展。二十大报告强调坚定不移进一步扩大开放。国家扩大开放政策对跨 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扶持有望进一步加大。 优化消费供给,推动消费下沉。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将促进城乡人员和资源的双向流动,同时优化各层级城 市和农村地区的消费供给,更有效地推动消费下沉。 图 2 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下沉市场消费潜力凸显
单位:元 20000 19000 18000 17000 16000 15000 14000 10.5% 6.9%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数字技术推动消费业态和模式创新。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下,加快自身数字化转型,并积极探索新兴场景应 用的消费品零售企业有望获得更多的资本关注。 加强消费者隐私和数据安全。报告提出以人民安全为宗旨。随着政策陆续出台,加强市场监管,企业需要进一 步加强对于消费者数据的保护,避免消费者数据泄露带来的负面影响。 汽车 平衡创新、安全和开放 加强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和引领性创新:汽车产业不仅要在电动化、智能化等关键领域上实现技术突破,更要 立足长远,着眼于前瞻性、引领性基础科学领域的能力攻关,成为全球汽车创新的策源地和磁力场。 供应链安全重在可控而非 100%自主:智能电动车产业将围绕关键零部件和技术上建立多元化的供应生态;一方 面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推动核心领域的国产化进程,另一方面在主流技术之外探索不同技术替代方案。 图 3 汽车芯片国产化率 8% 8% 4% 3% 1% 控制类芯片 传感器芯片 功率半导体 存储器芯片 通信芯片 数据来源:天风证券 汽车产业“双碳”将催生绿色投资机遇:国内车企当尽快建立全链条的减排布局,通过产品全生命周期脱碳,建 立新的绿色壁垒;同时加大对节能减排技术的投资,建立围绕循环经济的商业模式,提升品牌的绿色溢价。 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增强对全球创新要素吸引:中国政府将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扩大规则、规 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吸引汽车及零部件跨国公司投资中国、以分享新兴技术的发展红利。
物流运输 构建高质量的国际国内供应链服务体系 建设适配双循环的供应链物流体系。促进外贸供应链畅通运转,支持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发展,拓展国际航 空、铁路、海运等常态化跨境寄递渠道,提高企业、产业和区域间的协同发展能力。 图 4 2016-2022 年中国跨境电商出口行业规模(亿元) GAGR=42.3%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E 数据来源:《2021 年中国跨境电商出口物流服务行业研究报告》 提升运输产品供给质量,实现交通强国目标。从布局上完善基础设施的整体功能,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从结构 上深化运输结构调整,推广多式联运,提升综合运输效率。 借助数字化强化供应链韧性。打通上下游企业的数据和业务,通过多种物流创新应用新模式,最终改善物流企 业经营效率和效益。 图 5 2017-2022 年中国智慧物流行业规模(亿元)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E 数据来源:《2022 年中国智慧物流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预测报告》 构建绿色物流服务体系。打通仓储、运输、包装、回收全链路的多个环节,开展物流业碳足迹认证,推进绿色 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建设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 金融 继续支持经济重点领域,维护金融稳定,坚持改革开放 继续实行稳健货币政策。保持 M2 和社融规模增量与经济增长基本匹配。增强信贷增长的稳定性。
图 6 M2 社融“剪刀差”裂口继续修复中 (%) 16.00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1 0 - 9 1 0 2 3 0 - 9 1 0 2 5 0 - 9 1 0 2 7 0 - 9 1 0 2 9 0 - 9 1 0 2 1 1 - 9 1 0 2 1 0 - 0 2 0 2 3 0 - 0 2 0 2 5 0 - 0 2 0 2 7 0 - 0 2 0 2 9 0 - 0 2 0 2 1 1 - 0 2 0 2 1 0 - 1 2 0 2 3 0 - 1 2 0 2 5 0 - 1 2 0 2 7 0 - 1 2 0 2 9 0 - 1 2 0 2 1 1 - 1 2 0 2 1 0 - 2 2 0 2 3 0 - 2 2 0 2 5 0 - 2 2 0 2 7 0 - 2 2 0 2 9 0 - 2 2 0 2 M2:同比 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 数据来源:人民银行 金融持续支持经济社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薄弱领域包括脱贫攻坚、普惠小微;转型升级领域主要聚焦先进 制造业、专精特新和绿色产业等。 图 7 绿色、制造业、普惠领域贷款为增长较快领域 (%) 45.0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0 -5.0 绿色贷款 制造业 普惠金融 住户贷款 房地产业 数据来源:人民银行 银行信贷仍是稳增长、宽信用抓手。国有六大行继续发挥 “头雁”作用,支持实体经济。信贷结构持续优化调 整。 资管理财领域加快发展。收入增长将增强居民财富管理意识,提高资产配置需求。银行理财、养老理财领域将 加快发展和创新。 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继续推进。直接融资力度加大,全面注册制进程有望加快。 强调金融稳定,防风险被置于更加突出位置。发展直接融资,降低银行体系风险累积。建立和完善金融稳定基 金运用机制。 金融改革开放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双向开放继续推进。参与国际金融治理、加强金融法治 建设。
科技、传媒与电信 培育独立、自主、可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与数字化产业生态,实现数字经济高质 量发展 重点依靠关键领域构建现代化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培育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等关键性领域发展动 能,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同时不断提高行业内原创性与创新性水平,加快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从而真正 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 图 8 2021 年科技制造领域关键设备、系统国产化率 64排以上CT 数控系统 半导体材料 电子测试仪器 3.0T以上MR 软性内窥镜 半导体设备 数据库 光学膜 电生理 FPGA芯片 EDA 五轴机床 CPU CAD 操作系统 无线通信芯片 示波器 科学仪器 车用MCU 存储芯片 感知算法 0% 5% 10% 15% 20% 25% 30% 35%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Wind,中国信通院 打造价值链与创新链,构成“双循环”体系。在产业链的培育方面,推进“双循环”体系建设,形成上下游配套网 络,推动科研攻关与产业成果的应用。不但要提升产业链内部资源优化、整合的能力,更要提高供应链现代化 水平与供应链韧性,降低局部突发性风险。 实现数字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加速器”作用。在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着力推进 5G、工业互联网、物 联网等新型现代化基础设施,为信息产业的发展筑牢底座。未来将继续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创新升级,从而 提升产业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中国将牢牢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抢占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制 高点。将数字经济运用在农业、工业、交通、教育等多元化场景,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性发展,培 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图 9 2021 年中国数字经济结构 50 40 30 20 10 0 17.4 5.2 2016 21 6.2 2017 24.9 6.4 2018 28.8 7.1 2019 31.7 7.5 2020 数字产业化(万亿元) 产业数字化(万亿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Wind,中国信通院 37.2 8.4 2021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