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北京市房山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基础•运用(共 16 分)
班级组织开展“身边的文化遗产——大石窝石作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 “数媒组”准备制作“大石窝石作文化”宣传短片。下面是他们撰写的解说词,请帮他们解决在配音和
制作字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①“先有大石窝,后有北京城。”早在 2006 年,“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就已入选北京市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今天,就请随我走进房山区大石窝镇大石窝村,感受【甲】的石作文化。
②大石窝的石材品种繁多,质地优良,其中尤以皇家御用石材——汉白玉最为著名。生活在这里的人
们【乙】,“靠山吃山”曾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据《房山县志》记载,大石窝开采、雕镂.石材的历史可
追溯到汉代。隋末,这里的汉白玉被用来雕刻石经。此后,这种石料多被皇家用来修建宫殿、园林、陵墓
等。为了完成这些工程,朝廷从河南、河北、山西等地调来上万名石匠艺人,他们在此定居,逐渐形成自
然村落。
③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是因“石”而成的。石匠们以石为业,以石为生。他们通过辛勤的劳动创造出
一套完整的石作工艺,在世代沿袭中形成了相关行业习俗。这些工艺与习俗留传至今,形成了自身独特的
区域文化,是中华民族石作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④大石窝石作文化这一民间文化瑰宝传承至今,已经成为房山区的一张文化“名片”。从建国初至今,
大石窝的石匠艺人( )参与.了国内故宫、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石作工程的修缮和修建,( )
走出国门,对日本北海道中国公园、新加坡国家森林公园、美国纽约唐人街等十多个国家的石材工程进行
加工、安装。可以说,大石窝石作文化已名扬国内外。
(1)同学们对于文段中成语的使用产生了分歧,请你帮助作出判断。【甲】处想要强调大石窝石作文化的
地位,所以应该选择 ;【乙】处想要强调人们就地取材的智慧,所以应该选择( )
A.巧妙绝伦
B.独一无二
C.因地制宜
D.自出心裁
(2)有同学认为画线词语中有错别字,对加点字的读音也有疑问。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石材 是帝王所用,所以应该写作“御用”。
B.“雕镂”一词中的“镂”,应该读作“lóu”。
C.因为表达的是“传下来”的意思,所以应该写作“留传”。
D.“参与”一词中的“与”,应该读作“yǔ”。
(3)有些同学不明白第④段中“名片”的意思。查《现代汉语词典》,其解释为“交际时所用的向人介绍
自己的卡片,上面印着自己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等”。请根据词典释义及文段内容,从下列对“名片”
的理解中选出正确的一项( )
A.印有“大石窝石作文化”这一名称的卡片
B.对“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进行介绍的文字
C.能够代表房山进行文化交流的标志
(4)同学们对括号处应选用的关联词语有不同意见,请你结合语境,作出选择( )
A.①因为
②所以 B.①一边
②一边
C.①尽管
②可是 D.①不仅
②还
2. 在对“大石窝石作文化”溯源的过程中,同学们搜集到了云居寺石经的相关材料,准备作为宣传短片的
链接一并发布。请参与他们在资料整理环节的讨论。
【资料一】
云居寺石经是一部自隋唐以来绵延千年的佛教经典。隋大业年间
(公元 605 年),云居寺开山祖师静琬为使佛法永存世间,在盛产丰富
石料的怀玉乡(大石窝)白带山凿岩为室,开启了千年刻经伟业,创造
了中华文明史上的一大文化奇迹。不仅向世人展示了先辈们精湛的石刻
技艺,而且传承了“坚韧不拔、锲而不舍、一丝不苟、默默奉献”的房
山石经精神。
【资料二】
资料
夹
据史料记载,静琬祖师先是“磨四壁而以写经”,后又“取方石别
更磨写,藏储室内”。这些石经刻版规格相同,长约 1 米,宽约 50 厘
米,厚约 10 厘米①,石面上所刻的经文,字迹端正秀丽②,刀锋犀利,
运笔、提顿,字字见工③,对于研究历代书法具有极高的价值。
(1)【资料一】的画线句表达欠妥。根据语境,在此句前应该添加( )
A.静琬祖师 B.这些石经 C.刻经伟业
(2)【资料二】的画线句中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应该将 处的逗号改为句号。
(3)【资料二】中云居寺的刻经拓片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仔细观察可知,从【图 1】到【图 4】,不同朝
代所刻经文的书法字体均以 为主,但在【图 2】中也不乏 字体的出现,其行云流水之态、灵动洒脱之姿,
使得石经独具韵味和情致。
3. 作为宣传短片的尾声,“身边文化遗产大家谈”环节需要几名同学出镜对“大石窝石作文化”进行宣
传。你的任务是用上“文化”“历史”“智慧”三个词说几句话,向人们发出参观“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
的邀请。
【答案】1. (1)B
C
(2)A
(3)C
(4)D2. (1)B
(2)①
(3)楷书 行书 3. 示例:
各位游客:
大家好。“大石窝石作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热
忱欢迎八方游客。
【解析】
【1 题详解】
(1)考查成语运用。
A.巧妙绝伦:灵巧高明,无与伦比;
B.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
C.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
D.自出心裁:出于自己的创造。指不抄袭、模仿别人;
甲处强调大石窝石作文化没有其他文化可比的地位,故应用“独一无一”。故选 B。
乙处想要强调人们就地取材的智慧,故应用“因地治宜”。故选 C。
(2)考查字音字形。
B.“镂”读作“lòu”;
C.流传:事迹或作品等从历史上传下来并传播开去;
D.“参与”读作“cān yù”;
故选 A。
(3)考查理解词义。联系第④段中的“已经成为房山区的一张文化‘名片’”可知,此处表达的意思是大
石窝文化已经成为了房山区的文化标志,为人瞩目。
故选 C。
(4)考查关联词语。“参与了国内故宫、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石作工程的修缮和修建”与“走
出国门,对日本北海道中国公园、新加坡国家森林公园、美国纽约唐人街等十多个国家的石材工程进行加
工、安装”在语义上是递进关系,由国内到国外。故应用“不仅……还”;
故选 D。
【2 题详解】
(1)考查病句修改。
资料一中的画线句缺少主语,根据首句“云居寺石经是一部自隋唐以来绵延千年的佛教经典”可知,画线
句的陈述对象是“这些石经”。
故选 B。
(2)考查标点运用。资料二画线句中的“这些石经刻版规格相同,长约 1 米,宽约 50 厘米,厚约 10 厘米”
交代了这些石经刻版的规格,语意表述完整,故应把①处的逗号改为句号。
(3)考查书法字体识别。
这四幅图中字都笔画清晰,横平竖直,中正平和,端庄大气。故从【图 1】到【图 4】,不同朝代所刻经文
的书法字体均以楷书为主。【图 2】中的“本”“使”等字又有行书的姿态,笔画略有勾连,笔意行云流水,
灵动洒脱。
【3 题详解】
考查语言表达,开放类试题,用上“文化”“历史”“智慧”三个词,结合材料内容,对“大石窝石作文
化”进行宣传即可。
如: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因“石”而成,是民间文化的瑰宝。“大石窝石作
文化村落”真诚期待您的到来!
二、古诗文阅读(共 18 分)
4. 默写。
(1)_____,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2)富贵不能淫,_____,威武不能屈。(《孟子》)
(3)古诗词中的“夕阳”往往浸渍着诗人的万般情味。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用“_____,_____”
描绘南山晚景,表达自己恬淡闲适的心境;王维在《使至塞上》中用“_____,长河落日圆”描绘奇美壮丽
的塞外风光,夹杂着孤寂又欣喜的复杂情感;李清照在《渔家傲》中用“我报路长嗟日暮,_____”向天帝
倾诉心声,表达空有才华无处施展的慨叹……你还知道哪些与“夕阳”有关的诗句?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_____,_____。”(本套试卷中出现的诗句除外)
【答案】
①. 寒暑易节
②. 贫贱不能移
③. 山气日夕佳
④. 飞鸟相与还
⑤. 大漠孤
烟直
⑥. 学诗谩有惊人句
⑦. 夕阳西下
⑧. 断肠人在天涯
【解析】
【详解】考查名篇背诵,注意:易、贱、夕、谩。
与“夕阳”有关的诗句: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5. 阅读《雁门太守行》和《凉州词》,完成问题。
【甲】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乙】
凉州词
王 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同样写战争,两首诗所选场景不同,【甲】诗把一场战斗高度集中在一昼夜的时间里,既有战前_____
的场景,也有半夜突袭的场景,【乙】诗则只侧重于写战前_____的场景;但两位诗人所抒志向相同,即_____。
(2)陆游评价李贺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请仿照示例,找出【甲】诗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分析其
表达效果。
示例:“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中的“燕脂”和“紫”,写出了寒夜里战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表现了战
斗的惨烈。
【答案】(1)
①. 紧张危急
②. 痛快豪饮
③. 杀敌报国
(2)示例一:用“黑”字表现敌人军队人数众多,黑压压一片,浓重的色彩刻画出敌军的嚣张气焰。
示例二:用“金”字表现阳光照耀甲胃时的耀眼夺目,鲜明的色彩写出了我军将士的英姿勃发、不可侵犯。
【解析】
【小问 1 详解】
考查比较阅读。
第一空:甲诗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意为: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
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赏析:此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以“欲
摧”两词,更突出来势之猛烈,刻画了危险的情状,接着写军容整肃,军威雄伟,表现了将士们的临危不
惊之气概。故可填:紧张危急。
第二空:乙诗前两句叙事,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夜光杯之中,正要畅饮时,马上琵琶也声声响起,
仿佛催人出征。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正在大家准备畅饮之时,
乐队也奏起了琵琶,更增添了欢快的气氛。故可填:痛快豪饮。
第三空:联系甲诗中的“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和乙诗中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
人回”可知,两诗都表现了作者杀敌报国的爱国情怀。
【小问 2 详解】
考查词句赏析。
开放类试题,找出甲诗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如:首联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
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6. 阅读【甲】【乙】【丙】三段文字,完成问题。
【甲】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
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乙】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①?”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
莽之天也。君人者②,以百姓为天。百姓与③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诗》云:‘人而无
良,相怨一方。’民怨其上,不遂④亡者,未之有也。”
注:①贵:以⋯⋯为贵。②君人者:指国君。③与:亲附,拥护。④遂:终于,最终。
【丙】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①。书未发②,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③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
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
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选自刘向《说苑》)
(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①赵威后:赵惠文王的妻子,即赵太后。②书未发:书,指齐王给赵威后的信。发,启封。③恙:灾
害,忧患。
(1)根据语境和所给义项,为文中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兵”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里有三个义项:①兵器,武器。②军事,战争。③军队。【甲】文中“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一句中的“兵”的意思应选 _____。
②“非”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里有四个义项:①不对的,不合理的,与“是”相对。②非难,责怪。
③不是。④无。【乙】文中“非之则危”一句中的“非”的意思应选 _____。
③“岁”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里有四个义项:①星名。木星。②年。③年龄。④年成,年景,收成。【丙】
文中“岁亦无恙邪?”一句中的“岁”的意思应选 _____。
④“说”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里有六个义项:①陈述,解说。②言论,主张,学说。③shuì。劝说,
说服。④止息,休息。⑤yuè。喜欢,高兴。⑥同“脱”。解开,脱下。【丙】文中“使者不说”一句中的
“说”的意思应选 _____。
(2)根据语境,下面三个句子中加点词所表达的语气与另外两句不一致的是( )
A. 民亦无恙邪.
(3)【甲】文中“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_____,这个“道”在【乙】文中指“_____”,在【丙】
C. 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
B. 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文中指_____。
【答案】(1) ①. 兵器,武器
②. 不对的,不合理的,与“是”相对
③. 年成,年景,收成
④.
同“悦”,yuè。喜欢,高兴(2)B
(3)
①. 正义、仁政
②. 百姓
③. 民和岁
【解析】
【小问 1 详解】
考查词语释义。
①句意: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兵:兵器,武器。
②句意:百姓反对,(它)就很危险。非:不对的,不合理的,与“是”相对。
③句意:齐国的收成好吗?岁:年成,年景,收成。
④句意:使者不高兴。说:同“悦”,yuè。喜欢,高兴。
【小问 2 详解】
考查句子语气。
A.句意:老百姓好吗?邪,表疑问语气,吗;
B.句意:哪里有先问卑贱者后问尊贵者的呢?乎,表反问语气,呢;
C.句意:哪有不问根本而去问末梢呢?耶,表疑问语气,呢;
故选 B。
【小问 3 详解】
考查比较阅读。
第一空:“得道者多助”意为: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道,指正义、仁政。
第二空:根据乙文中的“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可知,
“道”在乙文中指百姓。
第三空:根据丙文中的“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可知,“道”在丙文中指岁和民。
【点睛】参考译文:
【甲】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
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
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
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
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乙】齐桓公问管仲:“当君王的人,应把什么当作最宝贵的?”(管仲回答)说:“应把天当作最
宝贵的。”(于是)齐桓公仰起头望着天。管仲说:“我所说的“天”,不是广阔无边的天。给人民当君
主(的人),要把百姓当作天。(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百姓亲附,(它)就可安宁;百姓辅助,(它)就能强
盛;百姓反对,(它)就很危险;百姓背弃,(它)就要灭亡。《诗经》中说:统治者如果不贤良,一个地方
的人民都会怨恨他。'百姓怨恨他们的君主,而最后不灭亡的政权,(这)是从来就没有过的。”
【丙】齐王派使者来问候赵威后,(齐王给威后的)信还没打开,威后就问使者说:“齐国的收成好吗?
老百姓好吗?齐王也好吗?”(齐国)使者(听了)不高兴,说:“我奉齐王使命出使到威后这里,现在
您不问齐王如何,而先问收成和老百姓,哪里有先问卑贱者后问尊贵者的呢?”威后说:“不能这样说。
如果没有收成,凭什么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又凭什么会有国君?哪有不问根本而去问末梢呢?”
三、名著阅读(共 5 分)
7. 下面是一位同学的《昆虫记》阅读记录卡。请结合卡片内容完成问题。
(1)请在①处填写作者国籍,在②处填写这本书的类型,帮他完善卡片内容。
内容简介
阅读记录卡
《昆虫记》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是①_____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历时
三十年撰写的②_____巨著。这是一本讲述昆虫生活的书,涉及蜣螂、蚂
蚁、泥蜂、圣甲虫、蝉等 100 多种昆虫。
读后感悟
点滴感悟:红蚂蚁,你是行走的导航仪,从不担心迷失路途。
灵感来源:红蚂蚁具有神奇的记忆力。即使它们出征的路程很长,需要几
天几夜,但只要沿途景物不发生变化,就一定能凭借着记忆找到回家的路。
(2)请仿照这位同学的读后感悟,从《昆虫记》中任选一种昆虫,写出你的读后感悟。
【答案】(1)
①. 法
②. 科普
(2)点滴感悟:大孔雀蛾——美丽的舞者,你总是受爱情的召唤而来。
灵感来源:大孔雀蛾拥有美丽的外表,全身红棕色,一生中唯一的目的就是找配偶,为了这一目标,它们
继承了一种很特别的天赋:不管路途多么远,路上怎样黑暗,途中有多少障碍,它总能找到对象。
【解析】
【小问 1 详解】
考查名著阅读。
《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所著的长篇科普文学作品,共十卷。该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虫的
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学宝藏。它的文字
清新、自然有趣,语调轻松幽默诙谐,基于事实的故事情节曲折奇异。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
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尊敬与热爱。故第一空填“法”,第
二空填“科普”。
【小问 2 详解】
考查名著情节。
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如:蝉——昂扬的歌者,生命不息,歌唱不止,你用歌唱诠释了生命的存在。
灵感来源:蝉在地下生活四年,在地上却只生活一个月。但就在短暂的地上生活期间,它却在不停的歌唱,
那种钹的声音能高到足以歌颂它的快乐,如此难得,而又如此短暂。
四、现代文阅读(共 21 分)
8. 阅读《我听见风说秋正好》,完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