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北京市房山区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8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8页 / 共18页
资料共18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2023 学年北京市房山区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基础·运用(共 15 分) 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学校开展了“邂逅节气之美”主题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 任务。 1. 在展览区,每张展板都由一名“节气小使者”负责内容设计和现场宣讲。请你帮助负责“前言”展板的 小使者完成下面准备工作。 作为农耕社会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他们认识自然、顺应.自然 的重要参照。行走在二十四节气里,我们会邂逅不同的美。 节气里有风物之美。四季风物均听节气调遣:它引导着草生木长、杨柳堆烟,它演示了新麦登场、流 萤点点【甲】它蕴育出柿红谷黄、露重霜寒,它铺陈开梅花朵朵、风雪漫天。自“立春”始,至“大寒” 终,①,物候流转,不曾停歇。 节气里有农事之美。辛勤劳作的农家人在“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立夏谷子小满薯”“寒露荞麦收 到家”等农谚智慧的哺育中,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轮回里,一日一时都不曾虚度。 节气里有诗词之美。节气,是世上最有诗意的历法。它是韦应物的“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是 ( )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苏轼的“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每句诗 词的背后都藏着一时的天气【乙】一时的心情和一段动人的故事。 节气里有哲理之美。比如四“立”,“立”即开始,当立则立,不可迟疑;比如二“分”,“分”即 平分,当分则分,不可独占;比如“芒种”,一收一种,种因收果,不劳不获。细细品读节气,你的心胸 会②,你的生命也会澄澈丰盈。 (1)“节气小使者”对文稿中加点字的读音和画线词语的书写产生了疑问。请帮他指出不正确的一项 ( ) A.“应”应读为“yìng” B.“蕴育”应写为“孕育” C.“哺”应读为“bǔ” D.“虚度”应写为“虚 渡” (2)请帮他确定【甲】【乙】两处应填入的标点,恰当的一项是( ) A.【甲】, 【乙】、 B.【甲】; 【乙】、 C.【甲】, 【乙】, D.【甲】; 【乙】, (3)他一时想不起画线诗句的作者,你提醒他作者是曾写过《赤壁》的晚唐诗人__________。 (4)请帮他确定文中画线处应填入的成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周而复始 ②大彻大悟 B.①周而复始 ②豁然开朗 C.①无穷无尽 ②豁然开朗 D.①无穷无尽 ②大彻大悟 2. 负责“夏至”展板的小使者正在为搜集到的语句排序,请帮他选择正确的一项( ) ①夏至后,气温逐渐升高,过两三个星期,炎炎盛夏才真正来临。 ②在二十四节气中,夏至是第十个节气,在每年 6 月 21 日或 22 日。
③这是一年中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 ④“夏至”的“至”,是“到达极点”的意思,是指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 ⑤虽然夏至这天日照时间最长,但它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日子。 ⑥此后,白昼渐短,黑夜渐长,所以民间会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A. ④②⑤③⑥① B. ④③②⑤⑥① C. ②④③⑥⑤① D. ②④⑥⑤③① 3. 在互动区,各个兴趣小组设计了多种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在“评评看”活动中,书法小组的同学请大家欣赏自己的作品。下面是几名同学的点评,其中不恰当 的一项是( ) 【作品 1】 【作品 2】 【作品 3】 【作品 4】 A.【作品 1】是篆书,字形瘦长,笔画繁复,圆劲有力,“立春”的静中蕴动之感尽在笔下。 B.【作品 2】是草书,字形端正,笔画连绵,结构匀称,“惊蛰”的复苏伸展之感尽在笔下。 C.【作品 3】是隶书,字形宽扁,横画一波三折,气势浑厚,体现了“雨生百谷”的苗壮之感。 D.【作品 4】是楷书,字形方正,笔画分明,干净利落,体现了“大寒”节气的凛然之气。 (2)“对对碰”展台有许多打乱的对联。请为“春风吹绿千枝柳”选择对应的下联( ) A.夜雨瞒人去润花 B.南燕双归万户春 C.时雨催红万树花 D.旭日光辉照万家 (3)在“仿仿乐”活动中,创作小组邀请大家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对节气的印象或感受。请你按照示例,仿 写句子。 示例:一个个节气,就像一粒粒珍珠,闪耀在一年四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D ②. A ③. 杜牧 ④. B 2. C 3. ①. B ②. C ③. 合乎题意即可 【解析】 【1 题详解】 (1)考查字音字形。 D.虚度:白白地度过。“虚渡”为错别字; 故选 D。 (2)考查标点符号。 【甲】联系前文“它引导着草生木长、杨柳堆烟,”,后文“它蕴育出柿红谷黄、露重霜寒,”中标点符 号的提示,且前后为并列关系,是对“四季风物均听节气调遣”的解释,应使用逗号;
【乙】“一时的天气”与“一时的心情”为并列关系间的短暂停顿,应使用顿号; 故选 A。 (3)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出自唐代杜牧..的《清明》。此诗写清 明春雨中所见。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 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 (4)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①处: 周而复始: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无穷无尽:没有止境。 在此形容物候流转,应使用:周而复始; ②处: 豁然开朗:由狭窄幽暗一变为宽阔明亮,比喻顿时通达领悟。大彻大悟:彻底觉悟或醒悟,多用于形容思 想观念的革新。 在此形容心胸,应使用:豁然开朗;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语句排序题解决方法:①寻头断尾,确定首尾句;②把握时间顺序、空间 顺序和逻辑顺序;③把握关联词的搭配;④把握话题衔接尤其是重复出现的词语。 该语段围绕“夏至”展开,②句点明夏至的时间,接下来④句,从字面的意思,来理解“至”,点明其地 理特点“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③句具体说明“夏至”的白昼与黑夜的特点;⑥句,以“夏至” 为时间点,点明此后的白昼与黑夜的时间长短变化;⑤句与①句,按照时间顺序,点明真正的炎炎盛夏在 夏至后;故排为:②④③⑥⑤①; 故选 C。 【3 题详解】 (1)本题考查字体鉴赏。 B.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简易流美、抒情写意,其结体省笔、变形,删繁就简;“字形端 正”不是草书的特点; 故选 B。 (2)本题考查对联。拟写对联时应注意:①字数相等;②词类相当;③结构相应;④平仄相对,仄起平收; ⑤内容相关。 上联“春风吹绿千枝柳”中“春风”为名词,“吹绿”为动宾短语,“千枝柳”为偏正短语; A.“去润花”为动宾短语,与上联结构不对应,故排除; B.“双归”是“量词+名词”的形式,与上联结构不对应,故排除; D.“光辉”为名词,“照万家”为动宾短语,与上联结构不对应,故排除; 故选 C。
(3)本题考查仿写。 联系示例“一个个节气,就像一粒粒珍珠,闪耀在一年四季”可知,仿写要符合“一个个节气,就像 一……,……”的形式,表达对节气的印象或感受。 示例:一个个节气,就像一束束灯光,守候在四季轮转。 二、古诗文阅读(共 17 分) (一)初二年级开展“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留下足迹。(共 9 分) 【活动一】漫步诗苑撷佳句 4. 漫步古诗苑,让我们采撷起一联联佳句,去触摸那一颗颗跳动的“诗心”。“①______,②______。溯 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是一份执着,“海内存知己,③______”(《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 份乐观,“坐观垂钓者,④______”(《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份渴望,“⑤______,⑥______”(本 试卷中出现的句子除外)是一份思念。 【答案】 ①. 溯洄从之 ②. 道阻且跻 ③. 天涯若比邻 ④. 徒有羡鱼情 ⑤. 示例:遥 怜故园菊 ⑥. 应傍战场开(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我寄愁心与明 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仍怜故乡水,万里 送行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 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注意易错字词:溯洄、跻、 涯、羡。⑤⑥空填写体现“思念”的连续两句诗即可,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活动二】别出心裁品古诗 5. 有位同学阅读《关雎》后,画了一幅诗中男子的心情变化曲线图(见下图)。请根据诗歌内容,帮他将 图中空白处补充完整。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答案】例:①急切 ②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③激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诗文鉴赏。 “寤寐求之”意思是: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君子日日夜夜都在思念着淑女,想追求到淑女,表现了君子 内心的急切。 根据“低落”的提示联想到“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写君子日日夜夜总思念淑女,翻来覆去难以入睡, 表现了君子因未追求到淑女而心情低落; “钟鼓乐之”意思是:用钟鼓奏乐来使她快乐。君子用钟鼓奏乐来追求淑女,使其快乐,表现了君子内心 的激动。 【活动三】含英咀华赏古诗 6. 下面是两位同学在欣赏诗歌环节的对话,请将右面同学的话补充完整。 【答案】示例: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②雎鸠鸟在河洲上发出悦耳的和鸣 ③君子对淑女的爱慕。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表现手法。《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直陈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 是托物起兴。 如《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运用了“兴”的手法,其意思是:关关和鸣 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开头以起兴开篇,借眼前的景物起兴, 由雎鸠鸟的和鸣(传说它们雌雄形影不离),引出君子对淑女的追求,表现对美好贤良的好姑娘的爱慕之情, 情景交融,统领全诗。 (二)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 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燃,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
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②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③,或倍尺, 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④,昌蒲被⑤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⑥岩 石下,北堕⑦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條鱼⑧。又北曲行纡余⑨,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⑩。其侧皆诡石、 怪木、奇卉、美箭⑪,可列坐而庥⑫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所属⑲,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⑳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予从州牧⑬得之。揽⑭去翳⑮朽,决疏土石,既崇⑯而焚,既酾⑰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⑱记其 (节选自柳宗元《石渠记》) 【注释】①渴(hé):指袁家渴,溪水名。②乍;忽然。③咫尺:一尺。④石泓:凹石积水而形成的小谭。 ⑤被:覆盖。⑥陷:隐没。⑦堕:落。⑧絛鱼:即白鲧鱼。⑨纡余:曲折伸延。⑩渴,同①。①箭:小竹。 ⑫庥:同“休”,休息。⑬州牧:永州的地方官。⑭揽;除。⑮翳;遮蔽。⑯崇:聚。⑰酾:分流,疏 导。⑱累:这里是完全的意思。⑲所属:指它的景物。⑳俾:使。 7.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如鸣珮环. 青藓环.周 C. 佁然.不动 然.卒入于渴 8. 下列对文中词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明灭可见。 B. 水尤清.冽 清.深多絛鱼 D. 斗折.蛇行 又折.西行 理解:“灭”在句中是“暗”的意思。 分析:下文提到“其岸势犬牙差互”,据此可以推测:因为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导致视线受 阻,所以溪水看起来才会忽明忽暗。 B. 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 理解:“广”在句中是“宽”的意思。 分析:因为下文提到“其长可十许步”,所以“广”在句中指宽度,与下文的长度相对应。 C. 潭幅员减百尺。 理解:“减”在句中不是“减少”而是“不足”的意思。 分析:上文只提到“北堕小谭”,并未提到小潭面积的大小,所以这里不存在与之相比而减少的意思。 9. 同为作者被贬永州时期的作品,上面两文都用精练的语言描绘自然景物的特点。【甲】文用 “①______ ”“②______”等描写石头的奇特、怪异,【乙】文用“奇卉、美箭”描写植物的奇异、秀美。 在写景的同时,作者的主观情感也融入其中。【甲】文通过描写小石潭的自然环境,抒发了③______之情; 【乙】文看似是“惜”石渠之“未始有传”,实则是“惜”自己的④______。
【答案】7. B 8. A 9. ①. 坻 ②. 屿 ③. 孤寂(落寞) ④. 不被重用(怀才不遇)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玉饰/环绕; B.清澈/清澈; C.……的样子/这样; D.曲折/转弯;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有误。根据“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可知,是因为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 前行,导致视线受阻,所以溪水看起来才会忽明忽暗;“其岸势犬牙差互”是“不可知其源”的原因; 故选 A。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①②处: 甲文“为坻,为屿,为燃,为岩”意思是: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体现了石头奇形怪状。 ③处: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意思是: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 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作者被贬 此地,内心悲楚,一经眼前凄凉景色的触发,内心的忧愁便随之而来,此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凄凉、 忧伤。 ④处: 乙文首段“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條鱼”“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 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等语句,展现石渠的幽静美好,然而却“未始有传”,没人来写,来展 现此地的美好,联系作者被贬的经历,不禁想到作者有远大志向却无人赏识,实际上是作者“惜”自己怀 才不遇,不被重用。 【点睛】参考译文: 【甲】 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 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
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 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 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 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从袁家渴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百姓在石渠上架了一座桥。有一眼泉水幽静地流淌, 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泉渠的宽度有时一尺,有时就有二尺,它的长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 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潭,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 泓。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的流入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 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斜着看好像没有尽头,就这 样最终流入袁家渴。袁家渴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人可以并列 坐在那里休息。风吹动着树梢,悦耳的声音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已经很宁静,它们被风吹动所发出 的声音才在远处传播。 我跟随永州太守发现它的,拨开阴郁的密林和腐烂的朽木,开掘和疏通淤土和乱石,把朽木乱草堆积起来 烧掉,石渠里的渠水便很满。可惜从来都没有写它的人,所以我把它全都记写下来,留给匠人,刻写在潭 北面的石头上,帮助以后喜好游历的人能较容易地看到它。 三、名著阅读(共 5 分) 10. 班级准备开展“经典我来谈”名著阅读分享会。请根据你的阅读兴趣或目的,结合《经典常谈》一书 的具体内容写一段话,与大家分享你的收获和感受。(100 字左右) 【答案】示例:我对汉字很感兴趣,通过阅读,我不但了解到许慎《说文解字》的历史地位,也知道了汉 字的造字和用字的六个条例,也称“六书”,如象形、指示、形声等,这些都加深了我对汉字的理解和认 识。我发现我们的文字真的是历史悠久,我也更加热爱祖国的文化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和感悟。题干要求从《经典常谈》一书中任选一章,与同学们分享阅 读感悟。《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说文解字 第一》《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史 记汉书第九》《诸子第十》《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文第十三》这十三篇。答题时需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我选择《诸子第十》。在本篇中,朱自清说孔子是第一个开门授徒的人,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是第一 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孔子为了维护日渐崩坏的礼制,推广教育,使得许多平民百姓都能上学,这令我感 动不已。同时,我也要珍惜现在受教育的机会,努力学习。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