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2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5页 / 共22页
第6页 / 共22页
第7页 / 共22页
第8页 / 共22页
资料共22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2023 学年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 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 10 页,23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的共生观念,始终在群体共生的维度中思考人类的各种问题。整体性体现在中 国思想从来没有脱离整体来思考个体,个体永远是整体之中的个体,整体与个体是一种共生 关系。支配—服从的秩序结构之存在合理性,在于维护群体整体利益以及个体利益的和谐。 在此视野之中,个体与群体或个体与国家,不再是一种西方式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共生关 系。 在先秦诸子的共生观念中,统治者负有利民富民的义务。唯有利民富民,让天下百姓安 居乐业,统治才真正具有正当性。这是共生智慧最为核心的地方。“以政裕民”,出自《荀子·富 国》,强调统治者的责任和义务,执政者必须为天下百姓营造一个可以获得安居乐业生活的 社会环境。所以《荀子·君道》说:“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 不可得也。”如果执政者不能给百姓带去好处,百姓如何认同和拥护执政者的统治?这是最 简单也是最颠扑不破的政治道理。先秦诸子其实都强调执政者必须给老百姓创造生存和发展 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环境。 作为“天下人”中的具体一员,其生存与发展的权利能否得到落实,其所处的政治环境 是否公平、稳定与和谐,最为关键。先秦诸子普遍相信精英政治或贤能政治,并不相信单个 个体具有参与政治治理的眼光和能力,但是强调执政者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倾听并切实重视天 下百姓的声音和诉求。
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认为,百姓认可和拥护统治者的背后有一个“先予后取”的政治道 理。先给予才能获得拥护和支持。人类情感世界中蕴含着一种心理对应机制:人们对于给自 己“爱”与“利”的人,通常都会感恩并予以回报,以对等的方式来回应对方。《墨子·兼 爱》说:“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 人者,人必从而害之。”《礼记·曲礼上》也阐述了“贵德”与“施报”两种德性:“太上贵 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 则危。”太上贵德,不求回报,相当于“圣”之无条件奉献;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则是 一种相互性的人类情感。《孟子·离娄下》也表达了类似相互性的转换机制:“仁者爱人,有 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类皆有追求安全、物质利益及更好生活 的自然心理,若统治者能有效满足百姓过美好生活的愿望,百姓就会发自内心地认同和拥护 统治者。支配与服从的和谐秩序就此达成,整个社会就会呈现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 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强调取予之道应该适度。统治者如果违背了“先予后取”,超出了 取的限度,就会激发出一种洪荒之力。老子警告统治者,不要影响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不 要压榨百姓。激发了百姓的群体反抗力量,只能说明统治者采取了愚蠢的高压政治及贪得无 厌的剥削策略。这也是孟子荀子提倡“汤武革命”之缘由。聪明的统治者都会尽量给老百姓 带去利益,带去好处,尽量不去触碰天下人的洪荒之力。唯其如此,才最符合统治阶级的长 久利益。 材料二: (节选自宋洪兵《浅议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 文明城市创建,最重要的是为市民营造更美好的生活空间。 “童乐 fun”儿童托育空间、老年日照中心关爱空间、“邻里会客厅”共享生活空间…… 四川省成都市东三环路 R29C 社区商业中心,除具备一般社区空间应有的功能外,还设置 24 小时自助办证中心、24 小时健身空间等全时服务功能。 “家门口就是政务服务中心,非常方便!”家住附近小区的杨女士不到 15 分钟就办理好 了社保业务。“城市公共服务质量,关乎民生,连接民心。15 分钟步行生活圈不仅节约了生 活成本,更是极大地提高了市民生活品质。”她说。 生活处处有文明。各地不断创新治理方式,下“绣花功夫”解决治理“最后一公里”问 题,为老百姓绣出了一幅实实在在的美好生活图景。 在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探索在各社区、小区全面设立“红管家”,“红管家”队伍由社 区两委班子成员、社区工作者、物业公司、共驻共建单位、小区在职党员等力量组成,是党
组织领导下多元参与的协商议事平台。“每天都能看到‘红管家’的身影,他们一旦发现私 搭乱建、邻里矛盾等问题,会第一时间协调处理。”荷塘社区居民张玲英说。 满城“红管家”,服务“百事通”。如今的安源,一出门就能瞧见“红管家”,一有困难 就找“红管家”,百姓安全感、幸福感满满。 (节选自张文骁、龚亮《以人为本惠民 持之以恒实践》)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思想中,整体和个体之间乃是共生关系,两者的联系极为密切;但整体为主,个 体为次,个体尤其不能离开整体。 B. 共生智慧中“先予后取”的政治道理,是英明的统治者都应遵照去做的,那些只取不予 的统治者,极容易引发人民反抗。 C. 孟子和墨子在爱他人这个方面有非常相近的思想,都认为施予爱才会得到爱,这符合人 类情感世界中的心理对应机制。 D. 真正的文明城市一定会为市民营造美好的生活空间,杨女士不到 15 分钟就办理好了社保 业务的事例,就是这一点的明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诸子普遍认为统治者治国的目的就是富民利民,不然其统治没有正当性。 B. 荀子、孟子都生活在先秦,引用他们的话论证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恰切有力。 C. 安源区设立“红管家”,提升人民幸福感,这是政府营造美好生活空间的举措。 D. 两则材料虽然形式有别,但思想相通,都含着以民为本的思想,有惠民的观念。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管子) B.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C. 岁虽凶败水旱,使百姓无冻馁之患,则是圣君贤相之事也。(荀子) D. 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墨子) 4. 两则材料在表达方式上有怎样的不同?请简要说明。 5. 请依据上述材料的观点,对下面文段的内容进行评析。 (秦始皇)欲攻匈奴,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 养,道死者相望,盖天下始叛也。 【答案】1. A 2. A 3. C (汉·主父偃《谏伐匈奴书》)
4. ①材料一是典型的论述类文本,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通过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 方法,论述了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 ②材料二是通讯,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主要叙述了四川省成都市和江西 省萍乡市的便民服务之事。 5. ①文段内容:秦始皇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奴役天下百姓,使他们生活艰难,死伤无数。 ②评析:秦始皇的做法与先秦诸子的共生观念相悖。他不是以政裕民,而是以政虐民,只取 不予,超出了取的限度,破坏了百姓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和环境,不能满足百姓过美好生活的 愿望,自然而然就遭到天下人的唾弃,引起人民的反抗。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A.“但整体为主,个体为次”于文无据。依据原文“整体性体现在中国思想从来没有脱离整 体来思考个体,个体永远是整体之中的个体,整体与个体是一种共生关系。支配—服从的秩 序结构之存在合理性,在于维护群体整体利益以及个体利益的和谐。在此视野之中,个体与 群体或个体与国家,不再是一种西方式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共生关系”,可知在整体与个 体的关系中没有论述主次的问题。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先秦诸子普遍认为统治者治国的目的就是富民利民”错误。依据原文“在先秦诸子的共 生观念中,统治者负有利民富民的义务。唯有利民富民,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统治才真正 具有正当性”“先秦诸子其实都强调执政者必须给老百姓创造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社会 环境”,可知诸子认为的是统治者有创造条件让百姓安居富民的义务,但富民利民不是统治 者治国的目的。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是:先秦诸子认为整体与个体是一种共生关系,在这共生观念中,统治者负有 利民富民的义务。
A.强调的是法令及守法的重要性。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B.强调的是推己及人。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C.说的是君主要让百姓有好的生活,体现了共生智慧。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D.强调的是人们要相爱。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依据材料一“先秦诸子的共生观念,始终在群体共生的维度中思考人类的各种问题”“先秦 诸子其实都强调执政者必须给老百姓创造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环境”等内容表明材 料一是典型的论述类文本,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 “以政裕民”“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夫爱人者, 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运用引用论证,论述了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 “《墨子·兼爱》说……”“《礼记·曲礼上》也阐述了……”“《孟子·离娄下》也表达了” 等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述了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 依据材料二“‘童乐 fun’儿童托育空间、老年日照中心关爱空间、‘邻里会客厅’共享生活 空间……四川省成都市东三环路 R29C 社区商业中心,除具备一般社区空间应有的功能外, 还设置 24 小时自助办证中心、24 小时健身空间等全时服务功能”“生活处处有文明。各地 不断创新治理方式,……为老百姓绣出了一幅实实在在的美好生活图景”“在江西省萍乡市, 安源区探索在各社区、小区全面设立……”等内容是通讯报道,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有 议论、抒情,主要叙述了四川省成都市和江西省萍乡市的便民服务之事。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首先对文段的内容进行大概的描述,即“暴兵露师十有余年”说明秦始皇好大喜功,穷兵黩 武;“死者不可胜数。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死者相望”说明他奴役天下百姓, 使他们生活艰难,死伤无数;“盖天下始叛也”最后遭到天下人的唾弃,引起人民的反抗。 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在先秦诸子的共生观念中,统治者负有利民富民的义务。唯有利民 富民,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统治才真正具有正当性。这是共生智慧最为核心的地方”“先 秦诸子的共生智慧认为,百姓认可和拥护统治者的背后有一个‘先予后取’的政治道理。先 给予才能获得拥护和支持”“聪明的统治者都会尽量给老百姓带去利益,带去好处,尽量不
去触碰天下人的洪荒之力。唯其如此,才最符合统治阶级的长久利益”分析秦始皇的做法与 先秦诸子的共生观念相悖。他不是以政裕民,而是以政虐民,只取不予,超出了取的限度, 破坏了百姓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和环境,不能满足百姓过美好生活的愿望,自然而然就遭到天 下人的唾弃,引起人民的反抗。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陈树湘 魏巍 保卫队长从队伍后面带过两个人来。前面那个是商人打扮,后面那人黑瘦黑瘦,着黑棉 袄棉裤。保卫队长对那两个人说:“这是我们的负责人,你们有什么话就说吧!” 那个商人打扮的人,神色激动地说:“这下好了,总算找到你们了!” 说着,他撩起棉袍的大襟儿,拆开一条缝儿,取出一个纸条递过来。周恩来接过一看, 立刻满脸喜色,紧紧握住那人的手说:“哎呀,原来是你们,真太辛苦你们了!” “没什么,都是我们该做的事。”那人和悦地一笑,接着指指另外一个人说,“这位是三 十四师的连长高春林同志。” 周恩来一听是三十四师的,喜出望外,连连拍打着他的肩膀说: “小伙子,你是三十四师的吗?现在怎么样?” 高春林由于过分激动,竟呜呜地哭起来,一句话也说不出了。 “唉唉,不要这样!不要这样!讲讲情况,你们师现在还有多少人哪?” “就……剩下我一个人了……陈师长对我们说,为了掩护党中央,就是死了也要顶住。 等中央纵队过了江,我们已经被包围了,再撤也撤不出来了。” “不是让你们突围吗?” “我们接到了军委的电报,就开始突围;可是只杀出来二百多人,其余的又被敌人打回 去了,师政委也牺牲了……” “出来以后,你们到哪里去了?” “我们按照军委的指示,到兴安东南的山区开展游击战争。可是敌人又追了上来。这地 方尽是瑶族,话又不懂,没法开展工作,粮食问题无法解决,我们就困在大山上了。后来实 在坚持不下去了,陈师长就找我们开会商议,大家觉得还是到汉族地区好些,于是就决定突 围向道县前进。等到了道县,已经剩下八九十人了。我们边打边向东撤,中午还有五六十人, 到下午就剩下十几个人了,重机枪带不动,陈师长就让我们破坏了两挺,最后留下了一挺……
等到黄昏,就剩下陈师长、他的警卫员和通讯员,还有我一共四个人了。敌人一看只剩下我 们几个人,就疯狂起来,吼吼叫着往上冲,要抓我们活的。这时陈师长就对着敌人骂道:‘白 狗子,不怕死的,你们来吧!’说着一卷袖子就抱着那挺重机枪打起来。霎时间就把冲锋的 敌人撂倒了一片。敌人就干吼吼叫不敢往上冲了。没想到,这时候,陈师长的腹部也负了重 伤,肠子流出来了,连重机枪腿也泡在血汪里了……” 高春林声音有些颤抖,停了停才说下去:“眼看着敌人又冲上来,我抱着机枪把敌人打 下去了。警卫员给师长包上伤,师长指指自己的头说:‘你们赶快补我一枪,行吗?你们要 知道白狗子抓住我活的,是会得到很多赏钱的。’我们哭着说:‘师长,我们死就死在一块儿 吧。’他看看我们,样子很不满意,要拔警卫员的短枪,警卫员哭着快步跑到一边去了。天 渐渐黑了下来,师长就拉着我的手说:‘高连长,你比他们大几岁,也比他们懂事。今天我 死了,只是小事一件,不算什么。遗憾的只是中央给我们的任务没有完成。另外,我们三十 四师今天全军覆没,连个汇报情况的都没有,这是叫人十分难过的。’说着,他又紧握着我 的手,望着我说,‘高春林同志,你能突围出去给中央送个信吗?你能接受我最后给你的任 务吗?’我一想,他的意见也对,不然,全军会怎样议论我们三十四师呢!我一定要赶上部 队,给中央汇报:我们全师是打到了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支枪,我们没有一个人向敌人投降!” 周恩来的大眼睛里充溢着明晃晃的泪水。他轻声地问:“陈树湘呢?他后来怎么样?” “我借着夜暗突围以后,第二天就听说他们三个人被俘了。敌人逼迫百姓用担架抬着陈 师长,想回城献功。像陈师长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忍受这样的屈辱!眼看天快亮了,他就悄 悄解开衣服,撕开警卫员给他扎上的绷带,用手伸进伤口,把自己的肠子扯了出来,用尽平 生气力把自己的肠子扯断……” 周恩来一向有极强的抑制力,这一次却抑制不住,倾泄了大串的眼泪。 那位穿银灰色大褂的来人补充道:“陈树湘同志的事,我们在全州也听说了。这都是抬 担架的老百姓传出来的。老百姓还说,共产党有这样的人,怎么会不成功呢!关于陈树湘的 消息,报上也登了,我来的时候,还带了两份报纸。” 说着,他掏出两张长沙版的《大公报》,周恩来接过一看,其中一则的标题是《陈树湘 之首级解省悬挂示众》。周恩来看到这里,心里登时一震,眼睛在题目上停住,呆了好几秒 钟。接着看下去的时候,眼睛有些模糊,句子在断续地跳动: 自江西兴国出发,迭被国军击溃……经派员解至石马桥,伤重毙命……合将该首级示众, 仰军民人等一体知照…… 下面还登有一张图,正是陈树湘尸体的拍照。周恩来看到这里,眼睛发黑,一点儿也看
不见了。他把报纸交给警卫员,由悲痛转为愤恨,喃喃自语:“走着瞧吧,我们是不会便宜 他们的!”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运用对话方式推动了情节发展,尤其是周恩来的询问,既是情节的一部分,又引出 (节选自长篇小说《地球的红飘带》) 了高春林对三十四师情况的叙述。 B. 小说开头写高春林“黑瘦黑瘦,着黑棉袄棉裤”,一连用三个“黑”字,使其特点突出, 能够给读者以较为深刻的印象。 C. 陈树湘说“赶快补我一枪”的话语,表明他自知伤情极重,无法成功突围,这为他后来 被捕以及断肠牺牲悄然做了铺垫。 D. 小说写穿银灰色大褂的人掏出《大公报》,旨在突出其做事细心,即使对于小说的次要人 物,作者也认真着笔、细致刻画。 7. 关于“高春林声音有些颤抖”领起的一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渐渐黑了下来”承上段的“等到黄昏”,带出下文“夜暗”,时间脉络十分清晰。 B. 陈树湘受重伤后,宁可早些死去也不希望敌人抓活的,因为那会使敌人得到赏钱。 C. “警卫员哭着快步跑到一边去了”属于动作细节,表现了警卫员当时的痛苦心情。 D. 陈树湘向高春林交代任务,要求他突围出去,照应了前文高春林见周恩来的情节。 8. 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周恩来的心理变化过程。 9. 作者设计高春林、穿银灰色大褂的人、《大公报》三方作为陈树湘事迹的叙述者,分别产 生了怎样的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B 8. ①喜悦,周恩来得知商人打扮的人和高春林的身份后满脸喜悦,并向高春林了解三十四 师的情况。 ②悲痛,周恩来从高春林的叙述中得知陈树湘壮烈牺牲的经过,抑制不住眼泪。 ③愤怒,周恩来从《大公报》上知道了敌人将陈树湘的首级悬挂示众,“眼睛发黑”“由悲痛 转为愤怒”。 9. ①春林是战斗的亲历者,是陈树湘事迹的“见证人”,由他叙述,能够对陈树湘进行直接 描写,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可以进行议论,能真切地感染读者;有很强的真实感,能够直 接感动读者。 ②穿银灰色大褂的人转述老百姓的话,突破了高春林叙述视角的限制,能够使陈树湘的形象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