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
题及答案
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第一部分(1~4 题,共 21 分)
【甲】秋意渐浓,位于易县城西南的易水湖,山势雄奇险峻,一湾碧水清 chè( )
明净。忽然,一群黑身红喙的大鸟打破了水面的平静,它们有的降落在水边,有的在湖 pàn
(
)低飞觅食,还有的
地踱着步…
【乙】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感到无比光荣与自豪,我将结合自身工作,牢记初心使
命,笃( )行不怠( ),踔厉奋发,在更高的起点上扛重担、育英才,不断为教育事
业增光添彩。
(1)根据甲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汉字。
(2)根据甲段的语境在横线处填上一个适当的词语。
(3)在乙段中给加点字注音。
(4)乙段中“踔厉奋发”的“踔”字,既不知其音,也不知其意,恰好身边有《现代汉语
词典》可利用,我们应采用_______查字法,先查______部,再查_______画,查出结果读
“chuō”。
【答案】(1)澈 畔
(2)悠闲
(3)dǔ dài
(4)
①. 部首
②. 足
③. 8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
清澈.(chè):形容清而透明;
湖畔.(pàn):指湖的边界,即湖边;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选填词语。
结合“忽然,一群黑身红喙的大鸟打破了水面的平静,它们有的降落在水边,有的在湖 pàn
(
)低飞觅食,还有的
地踱着步”可知,鸟儿踱步应该是十分地悠闲,故可
在横线处填上“悠闲”。
【小问 3 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
笃行不怠(dǔ xíng bù dài):做事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
【小问 4 详解】
本题考查查字典。
“踔”在不知其音,也不知其意的情况下,可借助《现代汉语词典》,采用部首查字法,先
查“足”部,再查“卓”八画,查出结果读“chuō”,意思是跳,跳跃,超越。
2. 在下面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句子。
(1)泱泱中华,自古以来就重视家风重视亲情。重阳登高,怀念亲人,便有王维的“独在
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把酒,对月遥祝,便有苏轼的“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美好祝福。
(2)李白的诗里有一种豪迈之气。他偏好那些宏大的、壮观的物象,如大鹏、沧海..、长风..、
雪山等,构成了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加点的词语让我们联想到李白《行路难》(其一)中
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时代楷模黄文秀,生前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百坭村第一书记,为了帮助村里脱贫,
她帮村里引进了砂糖橘种植技术,帮村民做起了电商;为了整治村里环境,她给村里建了垃
圾池;为了让村里孩子了解外面的世界,她联系母校志愿者来村里和孩子们一起活动……她
的忙碌带来了她渴望的收获,昔日的贫困山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可风雨无情,2019 年 6
月 19 日,她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 30 岁。她闪光的生命不禁让我想起与民同乐,让我想起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段中的话涉及到了两篇文言文,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但愿人长久
②. 千里共婵娟
③. 长风破浪会有时
④. 直挂云
帆济沧海
⑤. 醉翁亭记
⑥. 岳阳楼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1)根据“中秋把酒,对月遥祝”“苏轼”可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注意
“婵娟”不能写错;
(2)根据“沧海”“长风”可知是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
挂云帆济沧海。注意“济、沧海”不能写错;
(3)根据“她闪光的生命不禁让我想起与民同乐”可知是《醉翁亭记》;根据“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知是《岳阳楼记》。
3.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只要我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就一定能创造出前无古人....的奇迹。
B. 少年韦东奕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会主动向老师请教,虚心学习,不耻下问....。
C. 柳宗元携亲友一行六人游览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小石潭,其醉翁之意不在酒
.......啊。
D. 儿时那棵树,在记忆中似乎永远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枣子,无论我们怎样暴殄天物....,
任意挥霍,可总也糟蹋不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A.前无古人:指以前的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或者从没有过的。也指空前的。使用正确;
B.不耻下问:向比自己地位低、知识少的人请教,不觉得耻辱。韦东奕向老师请教,是向比
自己地位高、知识丰富的人请教,对象不符,使用不当;
C.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指醉翁即作者的情趣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
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或别有用心。使用正确;
D.暴殄天物: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使用正确;
故选 B。
4. 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心灵世界和精神世界。某校特地举办了以“不负韶华,正是少年读
书时”为主题的读书日活动,邀请你参与到活动中来。
(1)请你为此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2)下面是兰兰和小天就“读课外书对我们的课内学习是否用”的讨论,请你根据他们的
观点补全兰兰或小天的讨论内容。
小天:我认为读课外书对我们的课内学习没用,在我们考试的时候很少会考到课外学习的那
些知识,读课外书对我们的课内学习帮助并不大。
兰兰:不,我并不这样认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天:你说得有一定的道理,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兰兰:我们可以在学好课内知识的同时,利用自己闲暇的时间去读课外书,其实并不会占用
太多我们学习课内知识的时间。
小天:你说得对,通过读课外书,我们也能了解不少生活常识,也是挺好的呢。
(3)下面分别是两位同学为本次活动设计的宣传海报,如果让你选择其中一幅贴在本班文
化墙上,你会选择哪一幅?请说明理由。
【答案】(1)示例:与你相约,书籍为伴
(2)
①. ①示例:读课外书是对我们课内知识的补充,同时也能开阔我们的视野,对
我们拓展知识也很有帮助。 ②. ②示例:但是读课外书会占用我们复习课内知识的时间,
这不是得不偿失吗?
(3)示例一:我选择第一幅,海报主要是由一本展开的书和一个梯子组成,右侧有一句话
“读书是通向成功的阶梯”,直接点明读书的重要性,同时画面上方的一束光体现了书籍可
以指引我们通向光明道路的主旨,寓意深远。
示例二:我选择第二幅,海报是由三本半展开的书组成的汉字“众”构成的,并配文“‘众’
人读书——全民读书”,直接点明读书日就是要倡导众人读书,全民读书,符合读书日的主
旨。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
宣传标语的拟写,是用简洁的语言写出具有宣传鼓动作用的话语。标语最基本的特征是语言
简洁,具有宣传和鼓动性。要注意句式的选择、词语的选用、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逻辑事理
的表达。宣传标语句式简短,字数较少、表情达意准确、讲究实用性、通俗易懂、鲜明准确、
亲切感人、生动活泼。标语的句子结构一般比较整齐,可以使用明喻、暗喻、比拟、对偶、
排比、反复等修辞方法,力争做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围绕“不负韶华,正是少年读书
时”的主题来写,言简意赅,表达清晰,突出其宣传性。
示例一:书籍点亮人生,书香洋溢校园。
示例二:浸润书香,为人生奠基;畅游书海,享阅读快乐。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①根据“小天:我认为读课外书对我们的课内学习没用”“兰兰:不,我并不这样认为”可
知,应从“读课外书对学习有益”的角度阐述理由,如读课外书可以拓展我们的知识、可以
开阔我们的眼界,了解到我们未见过、未接触过的东西,对课内的学习是一种补充,学习既
要学习课内的知识,也要学习课外的知识,对中学生而言,读课外书是一种很简单有效的学
习办法。
示例:我认为读课外书是对课内知识的一个有效的补充,对我们的学习很有好处。
②根据“小天:我认为读课外书对我们的课内学习没用”以及小兰的反驳“利用自己闲暇的
时间去读课外书,其实并不会太占用我们学习课内知识的时间”等语句可知,小天从读课外
书会占用学习课内知识的时间方面提出质疑。表述时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得体。
示例:但中学生学习时间本来就很紧张,读课外书会占用我们的学习时间,这并不是因小失
大吗?
【小问 3 详解】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
此题答案不唯一,可任选一幅,先介绍图画内容,再说明其优点。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
数符合要求即可。
若选图一,可知图片上主要由一本展开的书和一架梯子组成,梯子的顶部有一束光照射下来,
右侧写着一句话“读书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因此我们可知,这幅图寓意着书籍犹如梯子,
可以引领我们走向光明,带领我们走向更好的未来,由此可知读书的重要性,寓意深远。符
合“不负韶华,正是少年读书时”为主题的读书日活动主题。
若选图二,我们可观察:海报由三本半打开的书构成一个汉字“众”的字样,并在旁边配文
“‘众’人读书——全民读书”,意在告诉人们,读书日就要提倡人人读书,众人读书,全
民阅读。符合“不负韶华,正是少年读书时”为主题的读书日活动主题。
第二部分(5~20 题,共 49 分)
一、(5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5. 从体裁看本诗属于______________ 。
6. 这 是一首吊古伤今诗,诗人登上咸阳城楼,极目远眺,忽而生出“_________”(请用原
文内容作答)。诗中千古名句“山雨欲来风楼”,常用于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这首诗即景抒情,诗人通过写景抒发了什么情怀?
【答案】5. 律诗
6.
①. 万里愁
②. 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7. 抒发了对历史沧桑、国家衰败的无限感慨。
【解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体裁。
从体裁上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没有一定的格律,是古代的“自由诗”,一般分为四
言诗、五言古体、七言古体、杂言体。近体诗有严格的格律,句数、字数、押韵、平仄等都
有一定的规则,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主要在于句数上。绝句共有四句,律诗
共有八句。
本诗属于律诗。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①“一上高城万里愁”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
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万里之愁,
正以乡思为始:“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
大,诗人登上咸阳城楼,极目远眺,忽而生出“万里愁”的情愫。
②“山雨欲来风满楼”意思是:山雨将要到来,满楼风声飒飒。现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
前的紧张气氛。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蕴含的情感。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仓皇逃入遍
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
宫”又给人无尽的联想——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
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
“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历史沧桑、国家衰败的无限感慨油然而生。
二、(13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汪遵,宣州泾县人。幼为小吏昼夜读书良苦人皆不觉。遵初与乡人许棠友善,工为绝句
诗,而深自晦密①。以家贫难得书,必借于人,彻夜强记,棠实不知。一旦辞役就贡②,棠时
先在京师,偶送客至灞、沪③间,忽遇遵于途,行李索然④,棠讯之曰:“汪都⑤何事来?”
遵曰:“此来就贡。”棠怒曰:“小吏不忖,而欲与棠同研席⑥?”甚侮慢之。后遵成名五
年,棠始及第。汪遵,家贫借书,以夜继日,古人阅市偷光,殆不过此,昔沟中之断,今席
上之珍⑦,丈夫自修,不当如是耶?
【注释】①晦密:秘藏不露。②就贡:进京应举。③灞、沪:灞水、沪水。④索然:简陋的
意思。⑤都:小吏的称呼。⑥研席:砚台与坐席,指学习。⑦席上之珍:筵席上的珍品,比
喻人才。
8. 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 2 处)
幼为小吏昼夜读书良苦人皆不觉。
9.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工.为绝句诗
(2)汪都何.事来
工:__________________
何:__________________
(3)而欲.与棠同研席
欲:__________________
(4)棠始.及第
始:__________________
10.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家贫难得书,必借于人。
(2)古人阅市偷光,殆不过此。
11. 文中写汪遵与许棠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答案】8. 幼为小吏/昼夜读书良苦/人皆不觉。
9.
①. 擅长
②. 什么
③. 想,要
④. 才
10. (1)因为家境贫穷很难买得起书,一定得向别人借阅。(2)古人在闹市中学习,借邻
居家灯光学习,也不过如此。
11. 通过家境、读书态度与读书成果的对比,突出汪遵刻苦好学,勤奋努力。(意思对即可)
【解析】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
句意为:少年时是个小吏,昼夜读书学习很刻苦,人们都不知道。
根据句意可断句为:幼为小吏/昼夜读书良苦/人皆不觉。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
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
(1)句意:擅长作绝句诗。工:擅长。
(2)句意:汪衙役怎么到这儿来了? 何:什么。
(3)句意:却想要和我在一起学习吗? 欲:想。
(4)句意:许棠才考中进士。始:才。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
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1)以,因为;必,一定。
(2)阅,学习;殆,大概。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文中“幼为小吏昼夜读书良苦人皆不觉”“以家贫难得书,必借于人,彻夜强记,棠实不
知”“后遵成名五年,棠始及第”可知,汪遵昼夜苦读,刻苦学习,家境贫寒,借别人的书
彻夜苦读强记,而作为好朋友的许棠都不知道汪遵私底下这么刻苦,在如此的学习态度之下,
汪遵考中进士五年之后,许棠才考中进士。通过汪遵与许棠家境、读书态度与读书成果的对
比,突出汪遵刻苦好学,勤奋努力。
【点睛】参考译文:
汪遵,宣州泾县人。少年时是个小吏,昼夜读书学习很刻苦,人们都不知道。汪遵当初与同
乡人许棠是好朋友,擅长作绝句诗,却深自韬晦,秘藏不露。(汪遵)因家里贫穷,很难得
到书,定要向别人借书,(借来书后)彻夜苦读强记,而许棠一点儿也不知道。(汪遵)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