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学年北京海淀区初三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
案
一、基础,运用(共 15 分)
小说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样式,同学们学习了小说单元后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近
期班级召开了以“走进小说世界”为主题的班会。让我们一起走进班会,来完成下面的任务
吧。
1. “小说探源”小组首先分享了他们的探究成果。请你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中国古代小说多源共生。笔法多样的诸子散文、叙事灵活的史传文学、想象丰富的神话
传说,都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神话传说是后世小说的源头,它瑰丽奇特
的想象力,给后世文学以巨大启迪。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鬼狐精怪、唐传奇中的精魅故
事、明清神魔小说中的奇幻世界,无不受到上古神话的启发。先秦诸子散文也是古代小说的
源头之一。为了说服君王接受本学派的学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学人策士,十分讲究说理技巧。
他们巧借神话,多用寓言,设譬取喻,不拘一格,这无疑对后世小说的笔法有启迪作用。先
秦两汉的史传文学则对古代小说的叙事产生了很大影响。如《左传》的叙事,极富故事性、
戏剧性。《史记》则通过扣人心弦的故事来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命运,其叙写历史事件
□摹写历史人物的卓越技巧,为后世小说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因此,晚清人丘炜菱称:
“千古小说祖庭,应归司马□
(1)一位同学对上面文段中“设譬取喻”的“譬”字不太理解,读了下面这则材料后,他
推断出了“譬”的意思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这种方法,你推断出“不偏不倚”
(取材于张燕瑾《中国古代小说专题》)
中的“倚”的意思是:②_____________。
【材料】
有一类并列结构的四字词语中含有同义或者近义的词,这种构词方法能帮助我们由熟悉
词的意思推断出陌生词的意思。比如,“三年五载”,可借用“年”推断出“载”是“年;
岁”的意思。
(2)在文段两处方框内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3)画线句作为文段的总领句,有一处表达欠妥,请你加以修改。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几位同学在“小说之魅力”的主题演讲中做了发言。请你阅读下面两位同学的发言稿片
段,完成小题。
小茗同学发言稿片段
① ,矛盾冲突在小说中是必不可少的。在《西游记》“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
猴王”章回中,孙悟空与妖魔的决然对立、白骨精的诓.骗、八戒的中.伤引发了师徒间强烈的
矛盾冲突,使得情节发展一波三折,引人入胜。《三国演义》“空城计”这一节中,诸葛亮
不愧是经(shì)奇才,他利用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不曾弄险”的特点,顺势“造
险”,让自认为对诸葛亮了如指掌的司马懿面对空城时疑虑重重,不敢贸然行动,最后引军
而退。这场心理博弈,制造了尖锐的矛盾冲突,使得故事情节扣人心弦。
小度同学发言稿片段
虚构想象是小说的灵魂。正是张开了虚构想象的翅膀,玄奘身边冒出了神异灵怪的三个
徒弟,海底两万里的航程中有了集不凡智慧、仁爱道义、冷血暴戾于一身的尼摩船长……小
说借此得以②,从而③。作家阎连科曾说:“想象力,是最能穿透现实和历史的利刃。”的
确如此,借助这把“利刃”,[甲]代文学家[乙]才能创造出梦与神话之境,在实实虚虚、似
真似梦中展现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出社会的腐朽和衰败,让读者在“满纸
荒唐言”中去深味作者的那“一把辛酸泪”。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根据拼音写的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诓.(kuàng)骗
B.诓.(kuàng)骗
C.诓.(kuāng)骗
D.诓.(kuāng)骗
(2)在上面文段的[甲][乙]两处依次填入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zhōng)伤
中.(zhòng)伤
中.(zhòng)伤
中.(zhōng)伤
经事奇才
经事奇才
经世奇才
经世奇才
)
A.明 曹雪芹
B.明 吴敬梓
C.清 吴敬梓
D.清 曹雪芹
(3)结合文意,在文段的横线处填入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小说离不开情节,情节离不开矛盾冲突②更自由地塑造人物③更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
B.①小说离不开情节,情节离不开矛盾冲突②更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③更自由地塑造人物
C.①小说离不开矛盾冲突,矛盾冲突离不开情节②更自由地塑造人物③更深刻地反映社会现
实
D.①小说离不开矛盾冲突,矛盾冲突离不开情节②更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③更自由地塑造人
物
(4)听完两位同学的演讲后,某同学想用一副对联进行总结。他拟出了上联,请你帮他从
下面选项中选出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上联:矛盾冲突时缓时急,情节发展起伏跌宕
下联:
,
。
A.虚构想象亦真亦幻,主题表达鲜明深刻
B.虚构想象亦真亦幻,主题表达深刻鲜明
C.故事内容亦真亦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D.故事内容亦真亦幻,人物形象惟妙惟肖
3. 班会即将结束时,同学们纷纷发言表达感受。对其中词语运用或修辞方法的分析,不正..
确.的一项是( )
A. 难怪我读《三国演义》时,总觉得它有《史记》的影子,原来史传文学也是古典小说的
源头之一呀!这让我顿开茅塞。
分析:“顿开茅塞”一词写出了自己经过长期的阅读,不断地积淀,逐渐明白了史传文学和
古典小说之间的联系。
B. 抓住了小说的矛盾冲突,就是抓住了小说的“牛鼻子”。
分析:要牛跟着走,就要牵着牛鼻子。运用比喻,把矛盾冲突比作“牛鼻子”,形象地指出
抓住矛盾冲突是阅读小说的关键。
C. 没有虚构想象,就没有跌宕起伏的“智取生辰纲”,就没有惟妙惟肖的刘姥姥,就没有
群丑毕现的病态社会。
分析:这句话运用排比手法,以具体内容为例,句式整齐,集中展现了虚构想象在小说创作
中的重要作用。
D. 法国小说家司汤达说:“小说犹如一面在大街上行走的镜子。”这次班会让我体会到这
个评价真是入木三分!
分析:“入木三分”用来形容议论、见解深刻。该词表示自己认为司汤达所说的小说能够真
实反映社会百态这一见解很深刻。
【答案】1.
①. (1)①比喻
②. ②偏;歪
③. (2)B
④. (3)想象丰
富的神话传说、笔法多样的诸子散文、叙事灵活的史传文学,都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形成产生
了深远影响。
2.
①. (1)C
②. (2)D
③. (3)A
④. (4)B
3. A
【解析】
【1 题详解】
(1)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由“词语中含有同义或者近义的词”“能帮助我们由熟悉词的意思推断出陌生词的意思”
可推断出“设譬取喻”中的“譬”和“喻”同义,都是“比喻”的意思;“不偏不倚”中
“偏”与“倚”同义,都是“歪”的意思。
(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
第一处标点:“叙写历史事件”与“摹写历史人物”构成完全对称的并列短语,中间用顿号;
第二处标点:是完整引用“丘炜菱”的话,句末用句号,下引号。
故本题选 B。
(3)本题考查病句的修改。“笔法多样的诸子散文、叙事灵活的史传文学、想象丰富的神
话传说”顺序不合理,与后文的“神话传说是后世小说的源头……先秦诸子散文也是古代小
说的源头之一。……先秦两汉的史传文学则对古代小说的叙事产生了很大影响”一一对应,
排列顺序应该是神话、诸子散文、史传文学,把顺序调整即可。
【2 题详解】
(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诓(kuāng)骗:说谎话骗人。
中(zhòng)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经世奇才:具有治理天下的卓越才能的人。
故选 C。
(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句中“梦与神话之境,在实实虚虚、似真似梦中展现以贾府为代
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指的是清代曹雪芹写的《红楼梦》,故选 D。
(3)本题考查上下句衔接。
①处填的句子与“小说”和“矛盾冲突”有关,而且从后面“矛盾冲突在小说中是必不可少
的”可知,阐述的应该是“矛盾冲突”的重要性;由选项可判断填入的内容是阐述“小
说”“情节”和“矛盾冲突”的关系;因此应填入:小说离不开情节,情节离不开矛盾冲突;
②处填的句子与“张开了虚构想象的翅膀”的作用有关,③处用“从而”表明是小说的最终
目标。小说的最根本目的是反映现实生活,因此这两处分别填入的应该是:更自由地塑造人
物、更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故选 A。
(4)本题考查对联。
根据对联常识,下联押平声韵,可判断下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排除 A.D.两项;再根据上
联内容中“矛盾冲突”是并列短语,判断下联中对应的词也应该是并列短语,C.“故事内
容”是偏正短语,排除;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修辞手法运用与分析。A.顿开茅塞:比喻立刻懂得了某种道理,有了某种知
识。而不是“逐渐明白”,故选 A。
二、古诗文阅读(共 16 分)
(一)
4. 默写。
(1)________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_______________。 《鱼我所欲也》)
(3)化用前人诗文是古代诗歌常用的创作手法。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_____________”一句就化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语句。
(4)《答谢中书书》一文描绘在夕阳余晖中鱼儿争相嬉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晴川历历汉阳树
②. 贤者能勿丧耳
③. 九万里风鹏正举
④.
沉鳞竞跃
【解析】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
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历历、鹏、鳞、竞”
等字词容易写错。
(二)
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和《万里桥江上习射》,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李苍,锦帽貂袋,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万里桥江上习射①
陆游
坡陇如涛东北倾,胡床看射及春晴。风和渐减雕弓力,野迥②遥闻羽箭声。
天上欃枪③端可落,草间狐兔④不须惊。丈夫未死谁能料,一笴他年下百城。
注:①淳熙四年孝宗下诏,要求沿江诸军再习水战。②[野迥]旷远的原野。③[欃(chán)
枪]彗星的别名,这里代指金兵。④[狐免]比喻小盗小贼。⑤[一笴(gě)他年下百城]出自
《战国策·齐策》。当时燕军所占的齐地聊城被齐人所围,齐人鲁仲连写信劝燕将投降,并
用箭将信射入城内,燕将读信后投降。苛,箭杆。
5.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与《万里桥江上习射》
中“丈夫未死谁能料,一笴他年下百城”的诗句都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的宏图大志。
6. 苏词中描绘了狩猎的场面,陆诗中展现了射箭演习的情景,都表现出了豪迈雄健之气。
结合画线诗句,从用词的角度加以赏析。
【答案】5. 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6. 答案示例:苏词中的画线句以“牵”“擎”等词描绘出一个手牵黄犬、臂托苍鹰、雄姿
英发的诗人形象;一个“卷”字,则展现出众人快马飞驰,浩浩荡荡冲上山岗的壮观情景。
陆诗中的画线句以“渐减”与“遥闻”两词形成反差,写出了尽管微风柔和减弱了引弓射箭
的力量,但在旷野上远远就能听到射箭的声响,让人感受到将士们射箭时的神勇威武。词中
的狩猎场面和诗中的习射场面都表现出了豪迈雄健之气。
【解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作者情感分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意思是:总有一天,要把
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统一扫而光。
词人借用典故,抒发了想要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豪情。“丈夫未死谁能料,一笴他年下百
城”意思是:男子汉大丈夫只要不死,谁也不能断定无作为。他年有遇,我也能像鲁仲连那
样一箭下百城。诗人抒怀咏志,壮怀激烈,气势磅礴。故两句诗词都表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
业,为国出力的豪情壮志。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苏词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即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
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牵”“擎”等词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
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架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
装束。“卷”,翻卷之意,展现了千骑奔驰,腾空越野的壮观出猎场面。
陆诗中的画线句描绘尽管“风和渐减雕弓力”,还是可以听到将士们射出的羽箭带着一声长
啸,飞向旷野的远处。“渐减”与“遥闻”两词形成强烈反差,这两句诗一退一进,刻画出
将士们认真演习,臂力不凡的形象。
(三)
阅读甲、乙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
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
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
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
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
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
舍, 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无鲜
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
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
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
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钱思公[注]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
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
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选自欧阳修《归田录》)
注:[钱思公]钱惟演,北宋大臣、文学家。后文中的宋公垂也以文学名世。
7.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B. 卒获有所闻.
C. 烨然若.神人
D. 久而.乃和
8. 翻译甲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弄假.成真
孤陋寡闻.
噤若.寒蝉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狐假.虎威
闻.于远近
门庭若.市
而.少所嗜好
A.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翻译: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有所收获。
理解:“愚”是作者的自谦之词,这句话重在强调“有所闻”的结果,也借此勉励马生,只
要勤学好问,终能学有所成。
B.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翻译: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理解:因为自己的物质条件不如“同舍生”,作者只能埋头于书本,以此忘记物质条件的粗
陋给自己带来的不适。
9. 甲文中的宋濂、乙文中的钱思公等人能够学有所成,这与他们“嗜学”“笃学”分不开。
此外,遍览群书、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等良好的学习方法,也大
大助益了他们的成材。(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7. C
8. B
9.
①. 借书抄写;
②. 向名师求教;
③. 利用好碎片化时间;合理分配不同
时间的学习内容。
【解析】
【7 题详解】
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A.借/借/不真实的,伪造的,与“真”相对;
B.听说,这里引申为收获/听见/见闻;
C.好像/好像/好像;
D.表顺承/表转折/表顺承;
故选 C。
【8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重点语句的翻译和理解能力。
B.有误,“作者只能埋头于书本,以此忘记物质条件的粗陋给自己带来的不适”因果关系
理解错误,作者是因为以学习为快乐,才不在意物质条件的粗陋。他强调只要精神充实,生
活条件的艰苦是微不足道的。
【9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阅读题目要求可知,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良好的学习方法,
语言要简洁。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可知,在没有书的情况下可以
借书来抄;从“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
请”等句子可知,要虚心向名师求教;从“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余
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可知,要善于安排读书内容
与时间,抓紧点滴时间读书。
甲:选自《宋学士文集》 作者:宋濂 年代:明
乙:选自《归田录》 作者:欧阳修 年代:北宋
参考译文:
甲: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
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
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
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
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
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
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
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
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
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
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
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
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
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如今我虽已年
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
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
我的人呢?
乙:钱惟演虽然出生长大在富贵人家,却很少有特别的爱好。他在西京洛阳时曾经对自己的
下属官员说,自己一生惟独喜欢读书,坐着的时候就读经书和史书,躺着的时候就读笔记小
说,上厕所的时候就读短小的诗词,不曾有一刻放下书。
谢绛也说:宋绶和他同在史馆任职,每次上厕所一定带着书去,诵读的声音洪大响亮,
远近都能听见,他专心好学到了这种地步。我于是对谢绛说:“我一生所写的文章,大多写
于‘三上’,即马背上、枕头上、厕座上,这是因为这些时候更有利于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