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0-2021学年北京通州区初三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21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8页 / 共21页
资料共21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0-2021 学年北京通州区初三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 案 一、基础•运用(共 16 分) 1. 学习完鲁迅的《故乡》,班级计划开展“走近鲁迅”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同学 们找到了毛泽东为鲁迅先生题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活动开场背景。 如图是四位同学对这幅书法作品欣赏后的感受,其中最合适的一项是( ) A. 行书,如群龙戏海 C. 草书,如惊涛拍岸 【答案】C 【解析】 【分析】 B. 行书,如春茧吐丝 D. 草书,如石上清泉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书法作品的识别、鉴赏。解答此题,要掌握常见书法字体的特 点。A B 项字体识别有误,这幅书法作品,字体洒脱张狂,结字贵奇,气脉尤畅,是草书, 不是行书;D 项对草书字体的特点理解有误。草书:神闲张狂,纵横洒脱,“如石上清泉” 形容的是行书的特点。故选 C。 2. 一位同学拟写了活动的主持词,请阅读这段文字,回答以下各题。 您是民族骄傲,您是中国脊梁。当看到国家贫弱、国民麻木,您毅然弃医从文, ①__________千险而不惊,遇万折.而不回,坚定地选择了用笔唤醒国民的灵魂。从此,个个 生动鲜明、栩栩如生的形象便不断契.入中国人的脑海。我们离您很远,却又感觉离您很近, 今天,让我们真正走近您,把您细细端②__________。 (1)依次给这段文字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折(shé) 契(qì) B.折(zhé) 契(qì) C.折(shé) 契(qiè) D.折(zhé) 契(qiè) (2)在这段文字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屡 ②洋 B.①履 ②详 C.①屡 ②祥 D.①履 ②祥 【答案】 ①. B ②. B 【解析】 【详解】(1)折,多音字,shé、zhé、zhē,“遇万折而不回”的“折”意思是曲折,读 zhé。 “契入”的“契”意思是刻,读 qì。故选 B。 (2)“屡”的意思是接连着,不止一次;“履”有鞋、走过、步伐等义。根据语境可知, 应使用“履”。“祥”,本意指有关吉凶的征兆。祭祀、奉行羊向上呈现美好的品德,为祥。 “端详”意思是仔细地看。故选 B。 3. 班级组织同学们通过“云博物馆”全方位了解鲁迅,为方便同学们参观,一位同学提前 为其中三个展厅撰写了解说词,阅读文段,回答以下各题。 展厅主题:跨越“生命之路”,上下求索 展厅内的电视艺术片《生命之路》,通过投射在三面墙体上近 6 分钟的巨幅影像,展现 了鲁迅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历程。从立志学医、远涉重洋,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到弃医从文,笔耕不辍,创作了唤醒国人良知的一系列作品。这些影像浓缩了鲁迅在与黑暗 世界的斗争中,披荆斩棘、艰难跋涉、奋然前行的光辉一生。 展厅主题:画出“国人魂灵”,①__________ 展厅在展示鲁迅主要文学实绩的同时,以 1500 余张鲁迅笔下不同时期的人物形象组成 一幅巨大的鲁迅像,令人震撼。鲁迅怀着“立人”“兴国”的强烈愿望,用一支犀利的笔, 率先以白话文创作小说,剖析国民性的弱点,作品结集为《呐喊》《彷徨》。同时,他写下 16 个集子的杂文,“如匕首,似投枪”,抨击病态社会,成为“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真实 写照。 展厅主题:开拓“艺术领域”,②__________ 【甲】 。为保存中国传统木刻艺术,鲁迅办木刻讲习班,专程请来日本的内山 嘉吉先生授课,自己则冒着酷暑赴讲习班义务为青年翻译。1933 年他与郑振铎合编《北平 笺谱》,共收山水、人物、花鸟、蔬果等各式木刻套印彩笺 300 余幅。鲁迅说此书“实为极 可宝贵之文籍”。 (1)对两个展厅主题的拟定,你认为下列选填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以笔代戎 ②夜以继日 B.①金戈铁马 ②孜孜不倦 C.①金戈铁马 ②夜以继日 D.①以笔代戎 ②孜孜不倦 (2)请将下面两个单句用恰当的关联词语连接成一个复句,填入【甲】处。 鲁迅向国人介绍欧洲、苏联版画。
鲁迅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木刻艺术的传承、整理。 【答案】(1)D (2)鲁迅不仅向国人介绍欧洲、苏联版画,还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木刻艺术的传承、整理。 【解析】 【分析】 【详解】(1)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第①空:“金戈铁马”指战事,也用以形容 战士的雄姿;“以笔代戎”意思是用手中的笔,代替武器来杀伤敌人。文段描写鲁迅“用一 支犀利的笔,率先以白话文创作小说,剖析国民性的弱点”,故选“以笔代戎”。 第②空:“夜以继日”意思是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孜孜不倦”意思是勤 奋努力,不知疲倦。根据材料内容“为保存中国传统木刻艺术,鲁迅办木刻讲习班,专程请 来日本的内山嘉吉先生授课,自己则冒着酷暑赴讲习班义务为青年翻译”可知,“孜孜不 倦”恰当。 综合分析,故选 D。 (2)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关联词语的能力。该语段写的是鲁迅对木刻艺术的传承和整理,因 此甲处的句子应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鲁迅向国人介绍欧洲、苏联版画”承接上文“鲁迅 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木刻艺术的传承、整理”衔接下文。据此可知,应用表递进的关联词语 连接为:鲁迅不仅向国人介绍欧洲、苏联版画,还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木刻艺术的传承、整 理。 4. 学习小组对学过的鲁迅作品进行了专题研究,打算在活动中汇报,下面是其中一项专题 研究的文字片段。请阅读后,回答以下各题。 鲁迅在作品中塑造了两类鲜活的儿童形象【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热 爱生活,乐于探索;《社戏》中的“双喜”和“阿发”淳朴热情,善良无私;《故乡》中的少 年闰土勇敢坚定,朝气蓬勃【乙】还有一类儿童形象与上述不同,他们深受社会环境的侵蚀 与毒害,逐渐沦为麻木的民众。可以说,鲁迅借助笔下的儿童形象,或传递儿童世界的纯真、 善良、美好,或彰显自我牺牲的伟大精神,或表达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注。 (1)在【甲】【乙】两处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甲】句号 【乙】分号 B.【甲】句号 【乙】句号 C.【甲】冒号 【乙】分号 D.【甲】冒号 【乙】句号 (2)画线的句子作为这段文学的总结句,有一处表达欠妥,请你加以修改。 【答案】(1)C (2)修改为:可以说,鲁迅笔下的儿童形象,或传递儿童世界的纯真、善良、美好,或彰 显自我牺牲的伟大精神,或表达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注。
【解析】 【分析】 【详解】(1)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甲处,“鲁迅在作品中塑造了两类鲜活的儿童形象” 提示下文,因而应使用冒号;乙处,前后的语句为并列关系,应使用分号。故选 C。 (2)本题考查修改病句的能力。句式杂糅,应删去“借助”,使“儿童形象”成为主语的 中心语。 5. 同学们搜集到一副对联作为活动的结语,这副对联是鲁迅先生逝世时,正在北京的国际 友人斯诺和著名翻译家、剧作家姚克联名所作,在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将对联补充完整, 正确的一项是( ) 译著尚未成书,①__________,中国何人领②__________ 先生已经作古,③__________,文坛从此感④__________ A. ①痛忆旧雨 ②呐喊 ③惊闻陨星 ④彷徨 B. ①痛忆旧雨 ②彷徨 ③惊闻陨星 ④呐喊 C. ①惊闻陨星 ②呐喊 ③痛忆旧雨 ④彷徨 D. ①惊闻陨星 ②彷徨 ③痛忆旧雨 ④呐喊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联知识。对联上下联词性相对,内容相关,仄起平落。这副对联是为鲁 迅先生逝世所作,在内容上,根据“尚未成书”,衔接“惊闻陨星”恰当,指鲁迅逝世让人 震惊;根据“已经作古”,“已经”与“忆”字照应,衔接“痛忆旧雨”;根据“仄起平落” 原则,上联应为“呐喊”,下联为“彷徨”。综合分析,①惊闻陨星,②呐喊,③痛忆旧雨, ④彷徨。故选 C。 二、古诗文阅读(共 16 分) 6. 默写。 (1)但愿人长久,_____。(苏轼《水调歌头》) (2)不以物喜,_____,____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运用典故表 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世事沧桑的感慨,你还知道含有典故的诗句是“_____”。(卷中出现 的诗句除外) 【答案】 ①. 千里共婵娟 ②. 不以己悲 ③.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④. 闲来 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注意以下重点字:婵、己。示例:运用典故的句子: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题目要求写含有典故的诗句,不能写词或曲。 阅读古诗,完成小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7. 下列坐标图符合《行路难》中作者情感变化的一项是( ) A. A B. B C. C D. D 8. 陶渊明在《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 辄题数句自娱。”而李白的《行路难》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境。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 是“未饮”之歌。试从此角度分析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7. B 8. 《行路难》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 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
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 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饮酒》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 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作者情感变化。《行路难》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 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 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 姜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的心理急遽变化交替。最后一句节奏短促、跳 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形象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 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他自 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 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 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 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这首诗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感情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时,要联系题目、全诗内容、关 键字词及作者当时所处社会现实,准确把握古诗的思想感情。《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 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面对美酒佳肴,他与陶渊明正好相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 四顾心茫然”,高呼“行路难”,因为他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忿忿不 平之气溢于言表。《饮酒》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是他的“酒后真言”。他对 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高度来认识。唯其具有宁静安 详的心态,才能有“采菊东篱”的闲适,“悠然见南山”的自得,以及看山雾飞鸟的真趣。 这两位诗人抒发的情感不同,除了他们的身世、追求不同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 问题。李白身处大唐盛世,社会相对稳定,士人学子人人自奋,期望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故 仍存积极进取之心。陶渊明身处晋宋易代之际,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虽有济世情怀不能施 展。 阅读《醉翁亭记》,回答以下各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 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
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 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 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 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 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 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9. 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春和景.明/好景.不长 觥筹.交错/一筹.莫展 B. 林壑.尤美/欲壑.难平 水落.石出/名落.孙山 C. 饮少辄.醉/浅尝辄.止 山肴.野蔌/美味佳肴. D. 往来不绝./与世隔绝. 四时.之景/针砭时.弊 10. 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翻译:太阳出来,林间的雾气就散了;云雾散尽,山谷洞穴就变得昏暗了。 理解:这两句描绘了山间早晚的风光,变化有致,给人美的享受。后文作者正是借这多变的 景物表现自己醉情山水的欢乐心情。 B. 【乙】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翻译: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倒在众人中间的,是喝醉了的太守。 理解:太守乐中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为能与吏民同乐而醉。体现太守与下 属关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 C. 【丙】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翻译:人们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理解:前文作者巧妙地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人们知道太 守之乐的与众不同,能够理解太守乐中之忧。 11. 欧阳修不论是身居高位,还是几番被贬,都能够坚守大节,保持人格尊严,体现自我的 人生价值。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以下两则材料,说出欧阳修坚守大节的表现。 【材料一】 (修)为参知政事,与二三大臣主国论①。妻弟薛宗孺坐②举官被劾,内③冀因修悻④免。 修乃言不可以臣故侥律,以故宗孺免官,怨修切齿。
(节选自《欧阳修全集》) 【材料二】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立品服。顾侍臣曰:“如欧阳修者,何 处得来?”同修起居注,遂知制诰⑤。故事,必试而后命,帝知修,诏特除之。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注:①国论:国家的计议。②坐:因为。③内:妻子。④侥:侥幸。⑤知制诰:古代官名。 【答案】9. C 10. B 11. 在滁州任上,造福一方,与民同乐;作为参知政事,没有为妻弟开脱;他敢于直言。 【解析】 【9 题详解】 A.日光/光景,酒筹/筹划; B.都译为:山谷,落下/落榜; C.都译为:就,都译为:熟的肉; D.都译 为:断绝,季节/时代; 故选 C。 【10 题详解】 A.【甲】翻译有误,句意应为:云雾聚拢来,山谷洞穴就变得昏暗了; C.【丙】理解有误,人们不知道太守之乐的与众不同,不能够理解太守乐中之忧。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 述以文者,太守也”,可见欧阳修勤政爱民,与民同乐;结合材料一“妻弟薛宗孺坐举官被 劾,内冀因修幸免。修乃言不可以臣故侥律,以故宗孺免官,怨修切齿”,可见欧阳修不徇 私情。结合材料二“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立品服”可以看出,他 敢于直言。 【点睛】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 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 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 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 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 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 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