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0-2021学年福建省宁德市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8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8页 / 共18页
资料共18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0-2021 学年福建省宁德市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及 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0 分)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2)山回路转不见君,__________________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4)_______________,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5)_______________,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6)山水之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7)《渔家傲·秋思》中表现将士们思乡与报国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8)《岳阳楼记》中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直挂云帆济沧海 ②. 雪上空留马行处 ③. 会挽雕弓如满月 ④. 相见时难别亦难 ⑤. 肉食者鄙 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⑦. 浊酒一杯家万里 ⑧. 燕然未勒归无计 ⑨. 浮光跃金 ⑩. 静影沉璧 【解析】 【详解】考查名篇背诵,注意:济、沧、雕、鄙、寓、勒、璧。 2.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科学的成功往往靠的是个人的努力拼搏奋斗和团队的同心协作取得的。 B. 我们并不否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而是说它的希望实在是渺茫的。 C. 一颗星火也许光芒微弱,但千千万万颗星火汇聚在一起就能点亮黑夜。 D. “关爱生命,杜绝校园欺凌”主题班会,有效地增强了同学们自我保护。 【答案】C 【解析】 【详解】考查病句修改。 A.句式杂糅,去掉“取得的”; B.否定不当,去掉“没有”;
D.成分残缺,在句末加“的意识”; 故选 C。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音乐剧《畲嫂》是一部以闽东畲族文化为基础、红色故事为主线的音乐剧作品。9 月 14 日该剧在省大剧院首次上演,它①(A.蹁 B.偏)跹的舞姿、嘹亮的歌声、跌②(A.dié B.diē) 宕的剧情,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该剧以 1934 年闽东红色故事“畲嫂舍子救曾志” 为原型,在【甲】(A.尊重 B.传承)历史的前提下,刻画了蓝玉凤、钟小妹等畲族英雄形象, 体现了她们在危急时刻,【乙】(A.呕心沥血 B.赤胆忠心)、英勇无畏的精神。该剧将作为明 年全国少数民族汇演的参演剧目,同时也【丙】。 (1)为文中①处选择正确的汉字,为②处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 ①处_________ ②处 _________ (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只填序号。 【甲】________ 【乙】_________ (3)下列三个句子填入文中丙处,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展现福建少数民族的伟大气节 ②作为建党 100 周年的重要献礼剧目 ③力求打造出一个属于畲族人民的精品剧目 A. ①②③ B. ③②① C. ③①② D. ②③① 【答案】(1) ①. A ②. B (2) ①. 甲 A ②. 乙 B (3)D 【解析】 【小问 1 详解】 考查字音字形。 蹁跹,pián xiān,解释:形容跳舞的姿态。故选 A。 跌宕,diē dàng,语调抑扬顿挫或文章富于变化。故选 B。 【小问 2 详解】 考查词语运用。 甲:尊重:尊敬、重视。传承:传递和继承。根据后面的“历史”可知,应用“继承”。故 选 A。 乙:呕心沥血:比喻费尽心血。多用来形容工作、事业、文艺创作等方面用心的艰苦。赤胆
忠心:形容十分忠诚。根据前面的“危急时刻”可知,应用“赤胆忠心”。故选 B。 【小问 3 详解】 考查排序。 ②句中的“作为”与空白处前句构成了并列关系。为首句。 按逻辑关系来排列,应先打造剧目,然后才能展现气节。故后两句为③①。 排序为:②③① 故选 D。 二、阅读(70 分) (一)(6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何妨”“且”写出词人在雨中照常吟咏慢行,呼应小序“余独不觉”。 B. “竹杖芒鞋轻胜马”运用典故,表明词人拄竹杖、穿芒鞋行走的悠闲。 C. “却相迎”把夕阳写得富有人情味,使词人在料峭春风中感受到了温暖。 D. 这首词从途中遇雨这一生活小事入手,以小见大,于简朴中见深意。 5. 小序说“已而遂晴”,结尾却说“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否矛盾?请分析。 【答案】4. B 5. 不矛盾。小序中“已而遂晴”指雨后天晴。结尾“也无风雨也无晴” 意思是不管人生是逆境也好,顺境也罢,只要泰然处之,就会多些宁静和快乐,表现词人乐 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解析】 【4 题详解】 考查诗词理解与分析。 B.“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冒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 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豪迈之情。此句并未用典。 故选 B。
【5 题详解】 考查词句赏析。 作答时,首先表明观点态度,不矛盾。其次结合具体内容阐明理由。根据小序中“沙湖道中 遇雨(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可知,“风雨”实指从野外返回时遇到的风雨,“已而遂 晴”指雨后天晴。联系上片中“一袁烟雨任平生(一身袭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 生)”可知,“烟雨”一语双关,在此也指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指的是人生困境。联 系“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 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可知,作者坦然踏上归途,不畏惧前方的困难。可见“晴” 字一语双关,代表的是顺境。人生路上高低起伏,作者在顺境中不骄傲,在逆境中不气馁, 遇到任何事都能够淡然处之,宠辱偕忘,达到一种无悲无喜、胜败两忘的境界,表现了作者 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二)(16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不二斋 张岱 不二斋,高梧三丈,翠樾①千重。城西稍空,腊梅补之,但有绿天,暑气不到。后窗墙 高于槛,方竹数.竿,潇潇洒洒,郑子昭“满耳秋声”横披一幅。天光下.射,望空视之,晶沁 如玻璃、云母,坐者恒.在清凉世界。图书四壁,充栋连床;鼎彝尊罍②,不移而具。余于左 设石床竹几,帷之纱幕,以障蚊虻;绿暗侵纱,照面成碧。夏日,建兰、茉莉芗③泽浸人, 沁入衣裾。重阳前后,移菊北窗下,菊盆五层,高下列之,颜色空明,天光晶映,如沉秋水。 冬则梧叶落蜡梅开暖日晒窗红炉毾㲪④ 。以昆山石种水仙,列阶趾。春时,四壁下皆山兰, 槛前芍药半亩,多有异本。余解衣盘礴⑤,寒暑未尝.轻出,思之如在隔世。 ——《陶庵梦忆》 【注】①樾 (yuè):树荫。②罍(léi): 祭祀用的礼器,这里指古玩文物。③芗:同“香”, 香气。④毾㲪(tà dēng):有花纹的细毛毯 。⑤盘礴:伸开腿坐,无拘无束的样子。 6.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方竹数.竿 (2)天光下.射 数:___________ 下: __________ (3)坐者恒.在清凉世界 恒: ___________
(4)寒暑未尝.轻出 尝: __________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冬/则梧叶落蜡梅开/暖日晒窗/红炉毾㲪 B. 冬则梧叶落/蜡梅开/暖日晒窗/红炉毾㲪 C. 冬则梧叶落/蜡梅开暖日晒窗/红炉/毾㲪 D. 冬/则梧叶落/蜡梅开暖日晒窗/红炉毾㲪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有绿天,暑气不到。 (2)余于左设石床竹几,帷之纱幕,以障蚊虻。 9. 不二斋让作者产生“思之如在隔世”之感的原因有哪些?请概括。 【答案】6. ①. 几 ②. 向下 ③. 常常 ④. 曾经 7. B 8. (1)有这样的一片绿荫遮蔽天空,暑气就进不了屋子。(2)我在屋子的左边摆放石床和 竹几,用纱幕围在它们四周,用来防止蚊虫。 9. ①不二斋环境优美,四季景色怡人。②书斋内藏书丰富,摆设雅致。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 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它后面)是几只潇潇洒洒的竹子。数,几。 (2)句意:(院子中间)天光照射下。下,向下。 (3)句意:总觉得自己是坐在一个清凉的世界里面。恒,常常。 (4)句意:无论寒暑也不曾轻易踏出这里。尝,曾经。 【7 题详解】 考查断句。 句意:到了冬天,桥桐叶落,蜡梅飘香,暖日照在窗前,如同围着火炉、披着毛毯一般温暖。 根据句意可断句为:冬则梧叶落/蜡梅开/暖日晒窗/红炉毾㲪。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但,只。绿天,绿色遮蔽天空。
(2)于,在。设,摆放。帷,用纱幕围。以,用来。障,防止。 【9 题详解】 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图书四壁,充栋连床;鼎彝尊罍,不移而具”可得:书斋内藏书丰富,摆设雅致。 根据“夏日,建兰、茉莉芗泽浸人,沁入衣裾。重阳前后,移菊北窗下,菊盆五层,高下列 之,颜色空明,天光晶映,如沉秋水。冬则梧叶落蜡梅开暖日晒窗红炉毾㲪 。以昆山石种 水仙,列阶趾。春时,四壁下皆山兰,槛前芍药半亩,多有异本”可得:不二斋环境优美, 四季景色怡人。 【点睛】参考译文: 不二斋,屋旁有株高三丈的梧桐,树冠茂密,能遮盖住大半个屋顶,但遮不到围墙的西面, (我,指作者)就在这里种上蜡梅,(这样子)看上去周围全是树荫,连夏日的暑气也挡在 了外面。从屋子的后窗看出去,有段比窗榄略高的矮墙,(它后面)是几只潇潇洒洒的竹子。 (我的,指作者的)内堂里挂着一副郑子昭写的“满耳秋声”的横幅。(院子中间)天光照 射下,抬眼看去,就象玻璃、云母(一样透明),总觉得自己是坐在一个清凉的世界里面。 屋子里面放满了书,从墙角一直堆到了床上;各种摆设品也合适的安放在一些(需要他们的) 地方。我在房子的左边放了张床,并摆上竹几和蚊帐,以防蚊虫。(我坐在床上),看到窗外 的树叶透过蚊帐,连墙壁上也印上了绿色一样。每到夏天,建兰、茉莉的香味四处飘散,连 衣服上也有它们的味道;到了重阳节,又在北边的窗下种上菊花,分上下五层摆放,看上去 颜色秀丽。秋光明媚下,就像菊花倒映在秋水中样。到了冬天,桥桐叶落,蜡梅飘香,暖日 照在窗前,如同围着火炉、披着毛毯一般温暖。等到春天,书斋四壁全是山兰花开,栏杆前 再种上半亩芍药,多为稀有品种。我在书斋解衣盘腿而坐,悠闲自在,无论寒暑也不曾轻易 踏出这里,这些情景想起来好像是上辈子的事。 (三)(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怒放的白菊花 许昭兰 ①她不顾劝阻,只身前往碗底村。早上七点出发,坐两小时动车,转三小时汽车,再走 个把小时山路,才到碗底村。碗底村原名是什么,已无人记得。村民们只知道,村子很小, 指甲盖大的地方,四周缠着山,犹如扒光米饭照见的粗陋碗底。 ②她直接寻到村学校。校长正在给孩子们上课,一眼瞥见教室外头杵着个人,满头银发
被风撩拨着,仿佛风中怒放的白菊花。校长问:“您找谁?”她笑着说:“我找你。我想来 这里当老师。从前我就是老师,教语文,虽然退休了,但教孩子没问题的。”说着,她从包 里掏出教师证和六七张优秀教师奖状。 ③校长看看奖状,省优秀教师,日期却是十几年前。校长很为难:“阿姨,您这岁数该 是享福的时候,咋巴巴来受这份苦?”她眨巴着眼说:“人总得有追求不是?”校长将她安 置在学校宿舍,想着回头再好好地劝她。 ④她把包搁床上,四周打量。这宿舍简单,一桌一床一木架,木架上搁着搪瓷脸盆。当 着校长的面,她掏出手机:“喂,儿子,我到了……不累不累,你老妈身子骨硬朗着呢…… 挺好的,校长人不错,还给我找了间宿舍歇腿……你忙你的,挂了哈。” ⑤ 孩子放学,日头也放了学,校长张罗着弄了三样菜,白的绿的红的颜色很丰富,一 盘野菜,一碗白萝卜丝汤,一盘红萝卜炒肉。那肉丝仿佛女孩子的心事,在萝卜堆里遮遮掩 掩。她吃得很香,吧唧吧唧,校长却羞愧得脸通红。 ⑥饭后,校长又苦心地劝起她来:“这里冬天冷得钻心,夏天蚊虫乌泱泱的,少吃短穿, 苦着嘞。”可她纹丝不动,倔得像根拧不动的钢筋。校长没辙了,心里却松动了。这学校就 他一人,兼着语文、数学、美术、音乐,兼着老师、校长。他几次想走,又几次把自己骂醒, 孩子们纯真的笑脸,折弯了他的翅膀。 ⑦校长宿舍隔壁,就是她的宿舍,中间隔着一堵木板墙。睡前她在隔壁打电话,声音飘 入校长耳里:“儿子,校长同意我留下了……哈哈哈,我也觉得太好了……那是,你妈没有 办不成的事……放心,我会照顾好自个儿,你也是。晚安。” ⑧ 她似快乐的金箍棒,把孩子们的欢乐搅动起来,校长常常听见孩子们一浪一浪的笑 声。校长想象着她上课眉飞色舞、声情并茂的样子,也哧哧地笑了。她可真快乐呀,花甲的 外表下,铁定是一颗十八岁的心。 ⑨她还有个百宝箱,里面码着五颜六色的线、长长短短的针。她把校长衣服上的口子、 孩子裤子上的破洞,改造成鲜红的爱心刺绣或五彩线编织的蜘蛛网。村民们瞅见了,纷纷踏 上门来,于是她有了更多工程,衣服、被单、鞋子……白天她在教室里授课,晚上她在灯下 拿着针线变魔术,用绚丽填补一个个破洞。 ⑩每晚校长都能听见她跟儿子打电话,家长里短,芝麻绿豆,絮絮叨叨。校长挺有感触 的,给母亲的电话也勤了些。 ⑪她一待就是两年,每学期期末最后离校,开学最早到校。终于有一天,她像一片被风 扯落的树叶,倒在讲台上。
⑫校长急匆匆地将她送进镇医院。慌乱中想起她的儿子,忙从她身上掏出手机,轻易找 到她儿子的号码,把电话拨过去。嘟——“您拨打的电话暂时无人接听,请稍后再拨……” 校长每隔五分钟打一次,连续打了三次,依旧无人接听,校长心里七上八下的。 ⑬第四次,校长正准备再打时,眼睛却像蚊子一样,咬住手机屏保图中那年轻人的脸。 那年轻人很精神,根根竖起的头发也透着韧劲儿。校长觉得这人好眼熟,眯着眼想,突然一 个名字在脑海里炸开来,他想起那名字的主人六年前来到碗底村任支书,修路搞农业,带着 村民们从泥泞里一步一步走出来。这所学校,就是他一手筹划起来的。 ⑭校长再看看病床上的她,鼻子里如同灌了浆,眼泪直淌。他清楚地记得,三年前,那 个年轻人在去县城为村民们购置种子的路上,出了车祸,一位老太太趴在了无生气的躯体上, 哭得撕心裂肺,那老太太有着满头的乌发。 ——选自《百花园》(略有改动) 10.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衣、食、住等多角度来描写碗底村的贫穷落后,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B. 校长几次想离开,但想到孩子们纯真的笑脸还是留下,体现他对乡村教育的坚守。 C. 文中老太太每晚给儿子打电话汇报自己的生活工作情况,是为了让校长留下她。 D. 老太太说“人总得有追求”,其实不仅老太太有追求,她儿子和校长也是有追求的人。 11. 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那肉丝仿佛女孩子的心事,在萝卜堆里遮遮掩掩。(修辞角度赏析) (2)校长常常..听见孩子们一浪一浪的笑声。(赏析加点词语) 12. 小说以校长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有什么好处?请分析。 13. 小说的结尾有什么妙处?请分析。 14. “怒放的白菊花”在文中有什么含义?请简析。 【答案】10. C 11.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菜里肉丝少,体现了 乡村学校生活的艰苦。(2)“常常”的意思是时常,经常,表示次数多,体现老太太上课生 动有趣,教学有方。 12. 以校长的视角来叙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加灵活客观;校长作为线索人物,更 好地把老太太和儿子两代人为贫困乡村无私付出的故事勾连在一起。 13. ①点明了老太太的身份以及她来碗底村支教的缘由。②深化文章主题,赞美了那些为贫 困山村脱贫工作作出贡献的人。 ③结尾出人意料,震撼人心。 14. ①指满头白发的老太太。②礼赞了像老太太儿子一样为山村脱贫作出积极奉献的工作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