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1-2022年湖南湘西州永顺县六年级下册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部编版).doc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资料共12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1-2022 年湖南湘西州永顺县六年级下册期末语文试卷及 答案(部编版) 考生注意:本卷共三道大题,满分 100 分,时量 90 分钟。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 1. 看拼音,借助语境写字词。 (1)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像鲁滨逊一样,努力 kòng zhì( )自己的 yōu shāng( 克服 kǒng jù( )心理,保持 xīn píng qì hé( )的心态,沉着 lǐ zhì( ), ) 应对。 (2)雨后,公园的草坪绿得愈发浓郁。几株郁金香 diǎn zhuì( )其间,它们 yī wēi ( )在一起,浅笑盈盈。我被眼前的美景 táo zuì( )了,内心也不由得细腻 róu ruǎn ( )起来,一种悠然的情愫在心中 dàng yàng( )。 【答案】 ①. 控制 ②. 忧伤 ③. 恐惧 ④. 心平气和 ⑤. 理智 ⑥. 点缀 ⑦. 依偎 ⑧. 陶醉 ⑨. 柔软 ⑩. 荡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 读选文,联合上下文的意思写出拼音对应的汉字,写完后再拼读一遍,不要写错别字。注意 “制、忧、惧、偎、缀、醉、柔、漾”汉字较复杂,容易写错,书写时要仔细。 二、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序号)。 2.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计较.(jiǎo) 澎湃.(bài) B. 忧虑. (lù) 细腻.(nì) C. 奚.落(xī) 锤.炼(chuí) D. 抽噎.(yiè) 锲.而不舍(qi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字音的辨析。 A.计较(jiǎo)——(jiào);澎湃(bài)——(pài)。 B.忧虑 (lù)——(lǜ)。 D.抽噎(yiè)——(yē)。 3.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愧弗.如(不) B. 游园不值.(遇到)
C. 无独有偶.(双、对) D. 谁道人生无再少.(少数)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D.“谁道人生无再少”出自宋代苏轼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意思:谁说人生就不能 再回到少年时期?“少”的意思是:少年时代。 故选 D。 4. 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使用不怡当...的一项是( ) A. 这种卖国求荣、残害忠良的奸臣,真是死得其所。 B. 作业落在家里,你在教室里翻遍书包也无济于事。 C. 见微知著,小小的言行足以反映岀一个人的教养和修为。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搭配。 A.死得其所: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所:处所,地方)。用来形容奸臣不恰当。 故选 A。 5.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语言,也就是说话,好像是极其轻松、平常的事儿。(运用比喻) B. “勇夺第一”“喜获金牌”“摘得桂冠”“拔得头筹”(意思相近) C. 我简直诧异得快要爆炸了,这样残酷无情的污蔑。(运用夸张)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和近义词。 A.结合“语言,也就是说话,好像是极其轻松、平常的事儿”可知,句子没有本体和喻体, 故不是比喻句。 故选:A。 6. 下列诗句没有被赋予人的品格或志向的一项是( ) A.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B.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 坤。 C.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练。 D.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
枝。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诗词名句理解。 A 项:明代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 白在人间。 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 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 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B 项:元朝王冕的《墨梅》吾家洗砚池边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 满乾坤。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 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 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 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 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 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C 项:唐代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 春风似剪刀。 第一句写树,将树拟人化,让人读时能感觉出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 这里的“碧玉”应该是有两层含义: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 “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碧 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还有南 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碧玉 妆成一树高”就自然地把眼前这棵柳树和古代的妙龄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 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少女身上垂坠 的绿色丝织裙带。中国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 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D 项:宋代苏轼的《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 橙黄橘绿时。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 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 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 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 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 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7. 根据学过的内容壊空。 (1)《学弈》:虽_____,_____。为 是_____?曰:非然也。 (2)《匆匆》: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_____,如薄雾,被_____。 (3)“苟利于民,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让我们明白:如果能使百姓获益,不必 效法古人的规定;如果能把事情做得完美,就不必遵循旧的法则。 (4)《长歌行》中的名句:“少壮不努力,_____。”劝勉我们要珍惜青春,积极进取,不 要老来空自悲叹;而苏轼却在他的《浣溪沙》中用“谁道人生无再少?_____!_____。”希 望人们不要空发衰老的哀叹,只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什么时候努力都为时不晚。 (5)为了这次艺术素养大赛,明明可是下了一番苦功练习钢琴曲,结果他却因为紧张没能 进入决赛,而花花本没想参加这次艺术素养大赛,却因为另一位参赛同学生病而临时顶替, 谁知得了个一等奖回来。这真是“_____,_____。” 【答案】 ①. 与之俱学 ②. 弗若之矣 ③. 其智弗若与 ④. 微风吹散了 ⑤. 初阳蒸融了 ⑥. 不必法古 悲 无心插柳柳成荫 ⑩. 门前流水尚能西 ⑪. 休将白发唱黄鸡 ⑫. 有意栽花花不发 ⑬. ⑧. 不必循旧 ⑦. 苟周于事 ⑨. 老大徒伤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及名言警句的默写。 (1)书写时要注意“俱”“矣”的正确写法。 (2)书写时要注意“微”“散”“蒸”“融”的正确写法。 (3)书写时要注意“必”“周”的正确写法。 (4)书写时要注意“徒”“悲”“流”“休”的正确写法。 (5)书写时要注意“栽”“意”“插”“柳”的正确写法。
第二部分:阅读与欣赏 课内阅读,完成文后习题。 两小儿辩日 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②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③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④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盛物的器皿(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 大乎?” ⑤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⑥孔子不能决也。 ⑦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8. 本文选自《______》。 9. 根据文中画“ ”部分的解释,在括号里写出正确的古词语。 10. 对下列重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去:离开。) B. “及其日中如探汤”(汤:古义为热水,今义为菜的汁水。) C. “孔子不能决也”(决:判断。) 11. 翻译句子。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____________ “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观点是什么?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观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8. 列子·汤问 9. 盘盂 10. B 11. ①. 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②. 一儿认为太阳刚 出来时离人近,中午离人远;另一儿认为太阳刚出时离人远,中午离人近。 一儿从视觉的角度来说明观点的,另一儿是从触觉的角度来说明观点的。 【解析】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文章讲述了(两小儿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
远近的问题,使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的事),说明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 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结合参考译文可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盛物的器皿”的意思是:太阳刚升起时 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个盘盂。故“万物的器皿”指的是“盘盂”。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B.“汤”的古义为热水,今义为食物煮熟后得到的汁水。“今义为蔬菜的汁水”说法错误。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句子和文言文的理解。 曰:说;孰:谁;为:同“谓”,说;汝:你。故句子的意思是: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 “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结合“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 中时近也。’”可知两小儿的观点。 结合“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盛物的器皿,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可知,一儿 是以视觉的角度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结合“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 者热而远者凉乎”可知,一儿是以触觉的角度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点睛】参考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一个小孩说:“我 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 的时候离人远,而中午的时候离人近一些。第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大得像车上 的篷盖,到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第 二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正午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 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孔子也不能判断是谁对。两个小孩笑着 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阅读非连续性材料,完成文后的练习。 材料一:数据调查(摘第十七次全国国民 2019 年阅读调查报告)
人群 2018 年听书率 2019 年听书率 青少年 26.8% 34.7% 成 年 国 民 26% 30.3% 材料二:近年来,随着数字化生活的到来,“听书”(有声阅读)逐渐成为一种新型阅 读方式。“听书”的好处很多,它不仅解放了双眼,还能满足大众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 阅读的需要,而且朗读者有声有色的读诵还能有效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听书”是用耳朵 读书,只要让书中的内容入耳入脑入心,化为思想和精神动力就值得提倡。 材料三:专家提醒,“听书”时,听者会被声音裹挟前进,软件读到哪里只能听到哪里, 不像看书,可以停顿、想象,意犹未尽时可翻回去细读。“听书”不适合深度阅读、反复精 读,不利于培养思考能力。有声读物难以替代传统纸质读物。建议将“听书”和纸质读书相 结合。 12. 根据材料一,判断下列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1)2018 年青少年的“听书”率低于 2019 年。( ) (2)2019 年青少年“听书”率低于 2019 年成年国民“听书”率。( ) (3)2019 年我国成年国民“听书”率与 2018 年相比呈现上升趋势。( ) 13. 阅读材料二,完成填空。 从材料二中,我知道“听书”有很多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综合上述材料,你觉得“听书”可以替代纸质阅读吗?请表明自己的观点,并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 ①. √ ②. × ③. √ 13. ①. 解放了双眼 ②. 满足大众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的需要 ③. 有效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14. 我觉得“听书”不可以替代纸质阅读,“听书”不适合深度阅读、反复精读,不利于培 养思考能力,有声读物难以替代传统纸质读物,应将“听书”和纸质读书相结合。 【解析】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
(1)结合材料一可知,2018 年青少年听书率为 26.8%,2019 年青少年听书率为 34.7%, 2018 年青少年的“听书”率低于 2019 年。题干表述正确。 (2)结合材料一可知,2019 年青少年听书率为 34.7%,2019 年成年国民听书率为 30.3%, 2019 年青少年“听书”率高于 2019 年成年国民“听书”率。题干表述错误。 (3)结合材料一可知,2018 年成年国民听书率为 26%,2019 年成年国民听书率为 30.3%, 2019 年我国成年国民“听书”率与 2018 年相比呈现上升趋势。题干表述正确。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提取能力。 结合材料二中“‘听书’的好处很多,它不仅解放了双眼,还能满足大众随时随地利用碎片 化时间阅读的需要,而且朗读者有声有色的读诵还能有效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可知其答案。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主旨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回答此题我们需结合生活实际,以及材料三内容表述观点,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即可。 示例:我觉得“听书”不可以替代纸质阅读,一方面“听书”时会被声音裹挟前进,不像看 书时可以停顿、想象或者翻回去细读;另一方面听书不适合深度阅读、反复精读,不利于培 养思考能力,所以建议你将“听书”和纸质读书相结合。 阅读短文。 __________ ①哑巴女人在药店的廊檐下支着一把大伞,遮风挡雨。她五十来岁,几张皱了的纸,一 支圆珠笔,揣在粗布袋里,需要与顾客交流的时候就写,写不出来就画。有人说,她生过一 场大病,病好了,却聋哑了。残疾后,她的丈夫就和她分手了,她一个人过到现在,一直在 巷口以织补为营生。 ②大雪里,我去菜场买菜,顺便修拉链。虽然,她的声音无人能懂,但无论如何你能体 会到她内心的热情,眼眸有神,一脸的微笑。我用大拇指和食指捻了几下,问多少钱?她竖 了四根指头。我点了一下头,她就拿起剪子干起了活。 ③等我从菜场返回时,她已笑着在等我了。显然,在我走后,她没有接到别的活。我很 随便地给了她一张十元的票子,摇摇手,表示不用找了。她也摇摇手,埋头在缝纫机的小盒 子里找零钱。当我把她找的钱又塞回到小盒子中,她却“呼”地站了起来,把零钱塞在了我 的手心,轻轻地但坚决地推我离开。我立刻感到自己误伤了她的自尊心,我甚至看到了她的 脸生气得有些扭曲。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