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学年福建省宁德市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次质量
检测试题及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0 分)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苏轼云:“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读古诗词文亦是读生活、读人生。在那些作品里,
你可赏自然之趣:“槲叶落山路,①_____”;你可寄思念之情:“②_____,月是故乡明”;
你可悟人生豁达:“③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你可感相思之苦:“晓镜但愁云鬓改,
④_____”;你可叹英雄失路:“云横秦岭家何在?⑤_____”;你可吊古伤“⑥_____,蝉
鸣黄叶汉宫秋”。此外,读“⑦_____,⑧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能让你感受超越
客观环境与个人得失荣辱之胸襟;读“⑨_____,⑩_____”(李白《行路难》),能激起你战
胜重重困难到达胜利彼岸之情怀。
【答案】 ①. 枳花明驿墙
②. 露从今夜白
③. 沉舟侧畔千帆过
④. 夜吟应
觉月光寒
⑤. 雪拥蓝关马不前
⑥. 鸟下绿芜秦苑夕
⑦. 不以物喜
⑧. 不
以己悲
⑨. 长风破浪会有时
⑩. 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
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字形有:枳、驿、畔、蓝、芜、己、沧。
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双减”政策下,为鼓励和支持学校甲多样化课后育人活动,福建省相关部门已统一调.
①度,启动实施中小学课后服务“扩面提质”行动,加快推进公益惠民、自愿参加、形式多
样的课后育人活动全覆盖,努力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引导学生从校外回归校内。
减负是一场观念和认识上的改革,需要家校乙才能找到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又 bì②免负
担过重的“平衡点”。要全面加强家庭教育,扭住减负“平衡点”。福建省出台《福建省家
庭教育促进条例》,旨在以促进家庭教育事业发展为目的,引导全社会丙。加大宣传引导力
度,指导各地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宣传科学育人观念,通过家校共育,促使家庭和
学校在减负问题上形成合力。
(1)为文中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根据拼音为②处选择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
①_____(A.diào
B.tiáo)
②_____(A.避 B.辟)
(2)从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
甲_____(A.举发 B.举行)
乙_____(A.相向而行 B.相背而行)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4)下列四个句子填入文中丙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注重家教的培养
②注重家庭的建立
③注重家风的养成
④从而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A. ①②④③
C. ③①②④
【答案】(1)
①. A
②. A
(2)
①. B
②. A
B. ②①③④
D. ②①④③
(3)福建省出台《福建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旨在促进家庭教育事业发展。
(4)B
【解析】
【小问 1 详解】
①调度:diào dù,管理并安排。故选 A。
②避免:bì miǎn,设法不使某种情形发生。故选 A。
【小问 2 详解】
举发:检举;揭发(坏人、坏事)。举行:举办。结合后面的“活动”可知,甲处应填“举
行”。
故选 B。
相向而行:朝相反的方向行进。相背而行:比喻彼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结合语境可知,
家校朝同一个目标前进,可知乙处应填“相向而行”。
故选 A。
【小问 3 详解】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句式杂糅,应删去“以……为目的”
【小问 4 详解】
本题考查语序的排列。
仔细阅读待排句可知,“家庭的建立”“家教的培养”“家风的养成”间存在逻辑顺序,
“家庭的建立”是“家教的培养”“家风的养成”的前提,注重“家教的培养”,才能形成
良好的家风,“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家庭的建立”“家教的培养”“家风的养成”
的目的。故正确排序为:②①③④;
故选 B。
二、阅读(70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以下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奴婵娟。
3.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月几时有?”作者开篇发问,写出了对宇宙的疑惑,流露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B. “我欲”“又恐”既写出词人对月宫的向往又担心那里高寒难耐,体现作者矛盾心理。
C. “婵娟”指月宫中的嫦娥,“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作者渴望与嫦娥分享这美好的月光。
4.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问”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3. C
4. 表达作者对月亮不解人情的埋怨,对亲人的绵绵思念。
【解析】
【分析】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
就是共明月的意思,自己与子由相隔千里也能够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美好祝福
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情感理解。本题出自下片,要结合内容,整体理解,进而得出答案。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
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
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
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
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于是词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
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不解人情,无理的
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锡固多佳山水间生瑰闳①奇特之士常以道艺为世称述。若倪征君云林以画,华学士鸿山
以诗,王佥事仲山以书,乃今过处士百龄者,则以弈。其为道不同,而其声称足以动当世则
一也。
百龄名文年,为邑名家子。生而颖,好读书。十一岁时,见人弈,则知虚实先后、进击
退守之法。曰:“是无难也。”与人弈,弈辄胜。于是闾党②间无不奇百龄者。时福清叶阔
学台山先生,弈品居第二。过锡山,求可与敌者,诸乡先生以百龄应召,至则尚童子也,叶
公已奇之。及与弈,叶公辄负。诸乡先生耳语百龄曰:“叶公显者,若当阳负,何屡胜?”
百龄艴然③曰:“弈固小技,然枉道媚人,吾耻焉;况叶公贤者也,岂以此罪童子耶?”叶
公果益器之,欲与俱北,以学未竟辞。自是百龄之名,噪江以南。
(节选自秦松龄《过百龄传》)
注:①瑰闳(hóng):卓越渊博。②闾党:邻里,同乡。③艴(fú)然:生气的样子。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而其声称足以动当世则一.
②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③叶公辄负.
④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锡固多佳山水/间生瑰闳奇特之士/常以道艺为世称述
B. 锡固多佳/山水间生瑰闳奇特之士/常以道艺为世称述
C. 锡固多佳/山水间生瑰闳奇特之/士常以道艺为世称述
D. 锡固多佳山水/间生瑰闳奇特之士常以道艺/为世称述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至则尚童子也,叶公已奇之。
②叶公果益器之,欲与俱北,以学未竟辞。
(4)过百龄名噪江南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答案】(1)①一样;②全,都;③败,输;④背。
(2)A
(3)①叶公见对手竟是乳臭未干的小孩,惊讶不已。
②叶公果然更加器重过百龄,约他一同北上。过百龄以学业未完为由,婉言谢绝了。
(4)①聪颖好学(棋艺高超)。小小年纪看人下棋就知道下棋的道理,很快就学会下棋;与
人下棋经常取胜,甚至赢了棋品二级的叶台山;②率真耿直(棋品高尚)。同乡要求过百龄
故意输棋,被其严辞拒绝;他认为下棋不守棋道是可耻的。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
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为:但他们的名声足够震动当世却是一样的。一:一样。
②句意为:有时(天空)大片的烟雾全都消散。一:全,都。
③句意为:都是叶公输了。负:败,输。
④句意为: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负:背。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
句子的大意是:无锡本来有许多好山好水,之间出生了不少卓异奇特之人,常常因为治学技
艺被世人称赞。据此断句为:锡固多佳山水/间生瑰闳奇特之士/常以道艺为世称述。
故选 A。
【小问 3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
结合。重点词语有:
①至,到;奇,以……为奇。
②益,更加;器,器重;俱,一起;北,名词作动词,北上;辞,推辞,拒绝。
【小问 4 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从“十一岁时,见人弈,则知虚实先后、进击退守之法”“时福清叶阔学台山先生,弈品居
第二”“及与弈,叶公辄负”可知,过百龄小小年纪看人下棋就知道下棋的道理,很快就学
会下棋;与人下棋经常取胜,甚至赢了棋品二级的叶台山,表现了他聪颖好学、棋艺高超的
特点;从“弈固小技,然枉道媚人,吾耻焉;况叶公贤者也,岂以此罪童子耶”写同乡要求
过百龄故意输棋,被他严辞拒绝,他下棋本来是不起眼的技艺,但是歪曲正道来讨好人,他
感到羞耻,从中能看出他率真耿直的特点。
【点睛】参考译文:
无锡本来有许多好山好水,之间出生了不少卓异奇特之人,常常因为治学技艺被世人称
赞。像倪君云林因为绘画被称赞,华学士鸿山因为诗歌被称赞。王佥事仲山因为书法被人称
赞,现在过处士百龄,因为下棋被称赞。他们从事的事不同,但他们的名声足够震动当世却
是一样的。
过百龄,名文年,生于无锡一个颇有名望的家庭。他从小聪明,喜欢读书。十一岁时,
过百龄看别人下棋,很快就明白了虚实、先后、进击、退守的道理。说:“这没什么难学的!”
他与人下棋,就经常取胜。这使得乡里人都非认为他与众不同。当时,有位福清人叶台山,
此人擅长围棋,棋品二级。经过无锡,很想在无锡找个对手下棋,乡亲们知道了,把过百龄
找到学台面前,叶公见对手竟是乳臭未干的小孩,惊讶不已。双方连着几盘,都是叶公输了。
带百龄来的乡亲悄悄对他说:“叶公是个大官,你应该假装输棋,怎么能多次战胜他呢?”
百龄听后很生气地说:“下棋本来是不起眼的技艺,但是歪曲正道来讨好人,我感到羞耻。
况且,叶公品德高尚,他怎么会因此怪罪童子呢?”叶公果然更加器重过百龄,约他一同北
上。过百龄以学业未完为由,婉言谢绝了。打那以后,过百龄的名声响震江南。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寻访故乡英雄气
邓跃东
①踏访英雄热土、领略红色传奇,很多人常常想到的是远方那些著名的地方。而对自己
脚下这片土地,每每感到平淡无奇。
②什么样的土地才能出现英雄?
③我从学生时代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每次打开历史教科书,彩页、插图都是南昌起义、
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这些地名深深烙进了我的脑海,让我有几分羡慕,也感到遗憾,
因为我没有看到自己故乡的名字——湖南邵阳。
④我们这里没有英雄吗?小学四年级时,班主任老师告诉我们,我们这里是打过仗的,
一支红军队伍经过我们西中乡,遭到敌人的飞机轰炸,牺牲的红军就安葬在茶山边上。我们
去看过,碑很普通,似乎跟村里的墓碑没两样。这让我对老师的话将信将疑。
⑤直到几年后,我到邵阳绥宁县走亲戚,夜里在公路上追着看耍龙灯时,突然看到路边
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烈士碑,上面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跟历史书上画的一样雄伟。表
哥说,埋着的是红军,山上打过仗,村民上山砍柴还捡到过子弹壳!
⑥这一下,把我深深震撼住了,一晚上都想着那座烈士碑不能入眠。五角星、战斗、火
光、子弹壳……当年倒下的红军,就在身边的碑下啊!
⑦这以后,我有了一种底气,可以自豪地对人说,红军从我家乡经过,还打过仗呢!
⑧多年以后,我有幸成为这支英雄队伍中的一名新成员。在西北一个陆军团,我和战友
们紧握钢枪,枕戈待旦,苦苦操练。我长期在战史书页中跋涉,研究了不少的战役,常常被
故乡邵阳这个名字照亮眼睛、击中心灵。
⑨回到故乡邵阳市工作之后,在一次次的踏访中,我对这块土地上的英雄气概有了更深
的领悟。
⑩不久前,我到邵东农村出公差,听当地朋友说,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就是这里的
人。袁国平出身黄埔四期,曾说过:“如果有一百颗子弹,九十九颗要射向敌人,最后一颗
留给自己。”这句话,他做到了。在皖南突围中,他身负重伤,为不拖累他人,果断结束了
自己的生命。从袁国平老家开车出来不远,又遇见了音乐家贺绿汀的老屋,他年轻时离乡投
身救国,创作了《游击队歌》。真想不到,那活泼灵动、铿锵有力的旋律,竟与这样一个普
通的小山村缘分深厚!
⑪又有一次去绥宁县,听到了独臂上将贺炳炎的故事。他那条胳膊是长征经过绥宁时被
子弹击中发炎而截去的。因为当时没有麻醉药,只能把他绑在门板上,借来当地木匠的锯子
手术。手术进行了两个小时,贺炳炎嘴里的毛巾全咬烂了。手术时贺龙在旁坐镇,他捡起一
块锯下的骨头对大家说:看看,这就是共产党员的骨头!
⑫无论何时,你去亲近和聆听这片土地,敬意总是涌现在心间。据党史部门统计,已发
现 2000 余位烈士牺牲在邵阳境内,留下 160 余处红色遗址遗迹,每一处都进行了修葺或扩
建。欣慰的是,我们乡那处红军墓也重新立碑修坟,建设了广场,不时有人前来瞻仰,鲜花
四季不断。
⑬久远的故事叩击着人的心怀,而身边人的际遇更令我遐思感喟。有一天,同事老李给
我讲起他家的旧事:他的外公参加了雪峰山抗日地方武装,牺牲时才 38 岁,那时他妈妈还
在外婆腹中。他妈妈多年来为外公的烈士名誉四处奔波,后来在南京历史博物馆找到一张外
公的军装照,老人家看到父亲的面容,终于觉得了却了一桩心事。
⑭这让我更深刻地意识到:家乡的土地上,还有许多像老李外公那样默默无闻的英雄!
烈士遇难之地就在洞口县高沙镇的一个小山头上,离我家只有 7 公里。后来每次回去,我都
要朝这个山头多望两眼,山上青草离离,随风飘动。草木默默无语,却见证了一位位无名英
雄的气概……
(选自《人民日报》2021 年 08 月 18 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以标题“寻访故乡英雄气”为线索,探访了作者故乡邵阳这片红色热土上的英雄故
事、红色传奇。
B. 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先写人们对自己脚下的土地感到平淡无奇,再写
作者对自己家乡感到遗憾,之后文章层层深入,写故土感人的英雄故事。
C. 作者踏访家乡这片英雄热土、领略故土的红色传奇,讲述家乡的红色经典故事,是按照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时间顺序来整理的。
D. 独臂上将贺炳炎、《游击队歌》创作者音乐家贺绿汀、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他们
和家乡众多的无名英雄一样,用鲜血浸染了这片红色热土,让人们永远崇敬怀念!
(2)文章第③段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联系上下文,按要求赏析。
①无论何时,你去亲近和聆听这片土地,敬意总是涌现在心间。(赏析句子)
②久远的故事叩击..着人的心怀,而身边人的际遇更令我遐思感喟。(赏析加点词语)
(4)第⑦段写道“这以后,我有了一种底气,可以自豪地对人说,红军从我家乡经过,还
打过仗呢!”句子中的“这”指什么?作者因为什么有了“底气”?他为什么“自豪”?
(5)文章结尾处为什么要写“老李外公”的故事?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C (2)承上启下过渡作用。“我从学生时代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承接上文,
“也感到遗憾,因为我没有看到自己故乡的名字——湖南邵阳”引起下文;表达了作者对英
雄的崇拜和赞美之情。
(3)①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出现无数英雄的自豪之感和对英雄的无限敬佩之情。
②“叩击”这里指久远的故事对人的震撼。
(4)指表哥告诉“我”埋着的是红军,山上打过仗,村民上山砍柴还捡到过子弹壳之后;
因为五角星、战斗、火光、子弹壳……当年倒下的红军,就在身边的碑下,所以“我”有了
“底气”;因为红军从“我”家乡经过,还打过仗,所以“我”自豪。
(5)表现了家乡的土地上,还有许多像老李外公那样默默无闻的英雄,表达了作者对家乡
这些默默无闻英雄的无限敬仰和赞美之情。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
C.“是按照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时间顺序来整理的”有误。第⑤段“表哥说,埋着的是红
军,山上打过仗,村民上山砍柴还捡到过子弹壳”,可见不是按照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时
间顺序来整理的。
故选 C。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段落作用分析。
第③段属于中间段,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我从学生时代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承接上文
第②段“什么样的土地才能出现英雄”,“也感到遗憾,因为我没有看到自己故乡的名字
——湖南邵阳”引起下文对故乡邵阳出现英雄的介绍,表达了作者对英雄的崇拜和赞美之
情。
【小问 3 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①“无论……总”关联词的运用,“亲近和聆听这片土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邵阳出现无数
英雄的自豪之感,同时,“敬意总是涌现在心间”也表达了作者对英雄的无限敬佩之情。
②“叩击”原指叩打,这里指久远的故事对人的震撼。表现出英雄人物故事给“我”心灵带
来的极大触动。
【小问 4 详解】
本题考查指示代词和文章内容分析。
第一问,结合第⑤段“表哥说,埋着的是红军,山上打过仗,村民上山砍柴还捡到过子弹壳”
分析,可知“这”指表哥告诉“我”埋着的是红军,山上打过仗,村民上山砍柴还捡到过子
弹壳之后;
第二问,结合第⑥段“一晚上都想着那座烈士碑不能入眠。五角星、战斗、火光、子弹壳……
当年倒下的红军,就在身边的碑下啊”分析,因为五角星、战斗、火光、子弹壳……当年倒
下的红军,就在身边的碑下,所以“我”有了“底气”;
第三问,结合第⑦段“这以后,我有了一种底气,可以自豪地对人说,红军从我家乡经过,
还打过仗呢”分析,因为红军从“我”家乡经过,还打过仗,所以“我”自豪。
【小问 5 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
结合“这让我更深刻地意识到:家乡的土地上,还有许多像老李外公那样默默无闻的英雄”
分析,表现了家乡的土地上,还有许多像老李外公那样默默无闻的英雄;“后来每次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