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北京市丰台区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注
意
事
项
1.本试卷共 8 页,共五道大题,23 道小题。满分 100 分。练习时间 120 分钟。
2.在练习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教育 ID 号。
3.练习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练习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 2B 铅笔作答,其他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练习结束,将本练习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 16 分)
中华文化崇尚“和”,交往处世离不开“和”。为了充分汲取“和”的思想智慧,初二年级计划以“和谐
相处,携手同行”为主题开展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讲解“和”之内涵
“和”字最早出现在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最初字形写为从龠禾声的“龢”字。《说文解字》解释说
【甲】:“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也就是说,“和”的本义是从三孔定音编管内吹奏出来的
标准乐曲,用以调和.各种音响。可见,“和”字原本指古代乐器发出的和谐之音,后来才逐步引申到一切
事物所具有的协调统一关系。
“和”的思想可谓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尧舜时期,后来又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
最终 ①
(积淀/沉积)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著名社会学家 费孝通说【乙】:“各美其美,美人
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就是“和”的理想境界。“和”文化在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等
方面,发挥了 ②
(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的引领作用。
1. 对文段中加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和”应读为“hè ”
B. “溯”应读为“sù ”
C. “源远流长”应写为“渊源流长”
D. “维系”应写为“唯系”
2. 根据文段内容,依次填入文中画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①沉积
②不可或缺
B. ①沉积
②相辅相成
C. ①积淀
②不可或缺
D. ①积淀
②相辅相成
3. 两位同学正在讨论讲解稿中【甲】【乙】两处标点符号的使用,请你判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处冒号应改为逗号,因为后面是转述《说文解字》里的内容。
B. 【乙】处冒号使用得当,因为这里就是直接引用费孝通先生的原话。
任务二:准备宣传材料
4. 宣传组的同学想将“以和为贵”书写在活动海报上来突出主题。请你在以下两幅书法 作品中做一选择,
并结合书体特点说明理由。
【甲】
【乙】
答:选择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
5. 年级邀请专家来做讲座,主题为“以和为贵——人际交往的智慧”,讲座现场要布置展板,以下是展板
的备选标题。你发现其中不适用的一项是)
A. 和为成事之根本,和为人间之至情。
B. 众人拾柴火焰高,同心同德最可嘉。
C. 合作共赢促成长,以和为贵创未来。
D. 与鸟儿同游青山,与花儿共赏蓝天。
任务三:撰写演讲文稿
6. 十四五岁的学生血气方刚,争胜心强,容易意气用事,引发矛盾。你准备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发表演讲,
呼吁大家和睦相处,友善待人。请你完善演讲稿中的两段文字。
①我们要将“以和为贵”视为青春的必修课。须知,斗则两败俱伤,和才能共进共赢。
因而,当我们争吵得面红耳赤时,应该听从“和”的召唤,心平气和地伸出双手与对方相握;当我们因冷
战而相对无言时,应当让“和”来解开心结,真心诚意地给对方一个友善的微笑。
②“和”是阳光,可以融化敌对的坚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是针线,可以缝
补生活的裂痕;“和”是桥梁,可以跨越人际的沟壑!
(1)为使演讲内容更有说服力,你想要在第①段的方框内补充一段话,用以佐证“斗则两败俱伤,和才能
共进共赢”,并与后文表达相连贯。下面备选内容中最适宜的一项是( )
A.《三国演义》中,东吴大都督周瑜赤壁之战大破曹军,名扬天下。他虽是杰出的将帅之才,却心胸狭窄,
容不下才能高于自己的诸葛亮,几次设法加害均未得逞。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带着“既生瑜,何生亮”
的不甘抑郁而亡,年仅 36 岁。
B.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曾与师父梅兰芳唱过“对台戏”。打对台之前,程砚秋特地到梅府去请
求谅解,梅兰芳很大度地对他说:“放心去演。”结果两人的演出都场场爆满,不但令观众大饱耳福,还
促进了京剧的发展,传为梨园佳话。
(2)你想在第②段写出四个并列的比喻句,形成排比句式,来增强演讲的语气。请在横线上把语句补充完
整。
任务四:分享活动感受
7. 实践活动即将结束之际,同学们在一起畅谈“和谐相处,携手同行”这一主题活动对自己的启示。下面
表达欠妥的一项是( )
A. 同学之间互让互助、彼此包容,人际间的矛盾才能消除乃至减少。
B. 和谐的班级氛围,是促进我们每个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C. 当你抱着真诚与善意与同学相处时,他的心灵之窗才会向你开启。
D. 和同学们携手同行,意味着每个人都要有大局意识,不能太自我。
【答案】1. B
2. C
3. B
4. 案示例一:选【乙】。乙为隶书,书体古朴,能够体现“和”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特点。答案示
例二:选【甲】。甲为行书,流畅活泼,笔划、各字之间配合协调,能够很好地体现“和”的思想。 5.
D
6. (1)B
(2)答案示例:“和”是春风,可以吹散误解的阴云。
7. A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调和(tiáo hé):协调、和谐;使和谐。
C.源远流长: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渊源流长”为错别字;
D.维系:牵绊,也指保持不使涣散。“唯系”为错别字;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①处:
沉积:水流、风等流体在流速减慢时,所挟带的砂石、尘土等沉淀堆积起来;物质在溶液中沉淀积聚起来;
某些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的物质堆积起来,如海洋生物的遗体堆积等;比喻沉淀,积聚。积淀:积累沉
淀,也指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区别:沉淀多形容情感,而积淀多形容文化、知识、经验、素质等。
在此形容“中国文化”应使用:积淀。
②处:
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相辅相成: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
在此形容其作用不能少,应使用:不可或缺;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A.【甲】处后的冒号使用正确,是对《说文解字》中内容的引用;
故选 B。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体鉴赏。明确选用的书法作品,结合书体特点说明理由即可,注意要点明为何种字体。
示例一:选【甲】。该字体端正平稳、放纵流动,笔画与笔画之间会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书
写轻松、活泼、迅捷,为行书,介于“草书”与“楷书”之间,能够体现“和”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
示例二:选【乙】。该字体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结构扁平,为隶书。该字体古朴,能够体现“和”文
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特点。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宣传标语。
D.“与鸟儿同游青山,与花儿共赏蓝天”能够体现自然环境的和谐、美好,不能体现“以和为贵——人际
交往的智慧”这一主题;
故选 D。
【6 题详解】
(1)本题考查事例补充。
根据①段“因而,当我们争吵得面红耳赤时,应该听从‘和’的召唤,心平气和地伸出双手与对方相握”
可知,前文的事例应体现有争吵但是做到了“和”,A 项列举的是周瑜心胸狭隘容不下诸葛亮,几次加害于
诸葛亮未得逞,最后抑郁而亡;B 项列举的是程砚秋曾与师父梅兰芳唱过“对台戏”,在打对台之前程砚秋
特地到梅府去请求谅解的事例;
故选 B。
(2)本题考查仿写。联系“‘和’是阳光,可以融化敌对的坚冰”“‘和’是针线,可以缝补生活的裂痕;
‘和’是桥梁,可以跨越人际的沟壑”可知,仿写要符合“‘和’是……,可以……的……”的形式,运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体现“和”的意义即可。
示例:“和”是流水,可以带走误会的砂砾。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A.语序不当,将“消除”与“减少”互换位置;
故选 A。
二、古诗文阅读(共 21 分)
(一)(共 6 分)
8. 默写。
(1)蒹葭苍苍,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2)______________,悄怆幽邃。(柳宗元《小石潭记》)
(3)诗人常用鲜明的对比来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石壕吏》“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
两句中,官吏的蛮横逼迫和老妇的悲苦回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引人同情;《卖炭翁》里的
“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两句,则让我们看到主人公的贫寒状况和他内心活动之间的矛
盾,为之动容。
【答案】
①. 白露为霜
②. 凄神寒骨
③. 吏呼一何怒
④. 妇啼一何苦
⑤. 可怜身上
衣正单
⑥. 心忧炭贱愿天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
作答本题时应注意易错字“霜、凄、吏、怒、啼、怜、忧、贱”的正确书写。
(二)(共 7 分)
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
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
冻死亦足!
9. 从这首诗中,我们感受到身为寒士的诗人饱受秋风秋雨之苦:有_________ 时的愁难无力,有眼望群童
抱茅而去时的________ ,有 ________ 时的彻夜无眠。
10. 这首诗与《春夜喜雨》都因雨生情,虽一忧一喜, 体现的却是诗人同样的情怀。请结合两首诗的具体
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此诗作于 761 年春天,杜甫定居成都第二年。两年来,诗人亲自耕作,与农民交往密切,深知春雨最
解冬旱之苦。
【答案】9.
①. 突遭狂风破屋
②. 焦急无奈
③. 难忍雨夜屋漏
10. 答案示例:《春夜喜雨》中的春雨适时而下,缓解旱情。作者称春雨为“好雨”,难掩喜悦之情,是因
为想到风调雨顺预兆着好年成,老百姓的生计有着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不绝的夜雨,令人痛苦难眠。
作者为自己草屋破漏而生忧之时,更想到天下众多受冻无依的寒士。所以两首诗中的喜悦和悲愁都不仅是
个人忧乐,都体现出杜甫心系苍生、忧国忧民的情怀。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①空:根据“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可知,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诗人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面对大自然中的狂风暴雨,
茅屋被破,体现了诗人的愁难无力。因此这空应填:突遭狂风破屋;
②空:根据“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
息”可知,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诗人年老没力气,竟狠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
跑进竹林里去了。诗人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体现了诗人的焦急无奈;
③空:根据“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可知,如遇下雨整
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后诗人的睡眠时间就
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因而这里体现了诗人难忍雨夜屋漏时的彻夜无眠。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和对比阅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雨,“自经丧乱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由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
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表达了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春
夜喜雨》中,诗人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描写了春雨的特点和和成都雨夜的景象,热情讴歌了来得及时、
滋润万物的春雨。结合写作背景“两年来,诗人亲自耕作,与农民交往密切,深知春雨最解冬旱之苦”可
知,作者之所以表达对春雨的喜爱,是因为它能为农民缓解旱情,体现的是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
的情怀。总之,两首诗虽然一悲一喜,但都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共 8 分)
阅读《桃花源记》,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
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
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
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
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
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缘溪行.
斗折蛇行行..将就木
B. 与.外人间隔
独与.老翁别
事与.愿违
C. 问今是.何世
是.谓大同
D. 寻.向所志
寻.病终
自以为是.
不同寻.常
12.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翻译: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渔人心里顿时豁亮起来,疑虑全消。
理解:渔人出于好奇走进了狭窄的山洞,结果发现洞的尽头是个村庄,所以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乙】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翻译:桃花源里的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理解:渔人意外闯入桃花源,桃花源里的百姓拿出好酒好饭来招待他,可见村中人真诚友善,热情好客。
13. 阅读下面的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贡问之曰:“子之哭也,一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②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③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
注:①式:通“轼”,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意为扶着轼。②舅:公公。古代以
“舅姑”称呼公婆。 ③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桃花源记》和材料中所叙之事都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批判。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语
句可以看出,桃源中的人们过着________ 的生活,而陶渊明身处的现实环境却与之相反,战乱频仍、污浊
黑暗。材料中,在墓地哀哭的妇人已因虎患痛失三位亲人,却仍然居于山中不肯离开,其原因正如孔子所
说:“_________ 。 ”
【答案】11. B
12. 乙
13.
①. 土地平旷
②. 屋舍俨然(或:“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等)
③. 宁静和谐、安居乐业
④. 苛政猛于虎也
【解析】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行:行走/爬行/将要;
B.与:和/和/和;
C.是:是/这/正确;
D.寻:寻找/不久/平常;
故选 B。
【12 题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