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北京市密云区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9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8页 / 共19页
资料共19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2023 学年北京市密云区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考 生 须 知 1.本试卷共 8 页,共五道大题,28 道小题,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考试编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本答题卡上的选择题用 2B 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请将本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 14 分) 年级组织同学们开展“走进中国国家版本馆,感受中华文化生命力”的研学活动,活动结束后,你完成了 一篇研学日志。请你完成下列任务,对日志进行修改和补充。 第一部分 国家版本馆概述 中国国家版本馆由中央总馆文瀚阁、西安分馆文济阁、杭州分馆文润阁、广州分馆文沁阁组成,是集 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场馆。版本馆保藏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类出 版物版本以及具有历史文化传承价值的中华古 ① (籍/藉)、革命文献、宗教文献、雕版拓片、碑帖.家 谱、钱币邮票和影视剧数字版本等。 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坐落于燕山脚下,为废弃的采石场进行生态修复后建成。总馆注重中国传统 建筑文化中的层次美学,建筑主体为三进院落,分别承载交流、展览、典藏研究功能,呈现【甲】的渐变, 形成富有层次的空间序列。采用中国园林中经典的【乙】手法,把远处的山景纳入到整体构图中,使自然 与建筑融为一体、 ② (前呼后拥/相辅相成),带给人美的享受。从山脚拾.级而上,我们走进国家 版本馆总馆,在卷帙浩繁之间感受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 1. 依次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帖(tiě) 拾(shí) B. 帖(tiè) 拾(shí) C. 帖(tiě) 拾(shè) D. 帖(tiè) 拾(shè) 2. 在文段①②处选填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①籍 ②前呼后拥 C. ①籍 ②相辅相成 B. ①藉 ②前呼后拥 D. ①藉 ②相辅相成 3. 在【甲】【乙】两处填入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公共到私密 借景 B. 从私密到公共 借景 C. 从公共到私密 隔景 D. 从私密到公共 隔景 第二部分 参观展览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文华堂是国家版本馆的主展馆,中央为国家书房,高 13 米,面积达 1350 平方米。四周布置十五组通 高书柜,收藏展示三万余册古今典藏图书。走在国家书房中,我被陈列着的上万册珍贵经典出版物版本震 撼着,不禁想用一副对联来表达我自豪的心情。上联是“集天地之文章,馆藏万卷”,下联是“萃古今之 版本, ”。 从文华堂走到旁边的文化长廊,我在【甲】曹全碑【甲】拓片前久久驻足。作品的笔画..除了具有 ① (字 体) ② 的特征外,还比较细挺。这些特点造就了它舒展超逸【乙】清雅秀丽的风格。 4. 在文稿中对联的缺失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拓片局部图 A. 享誉世界 C. 史证千年 B. 名扬四海 D. 一字千金 5. 文稿中缺失了对书法作品的部分介绍,请你参考的拓片局部图,将①②处补充完整。 6. 在【甲】【乙】两处依次填入标点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 B. 【甲】《》 C. 【甲】“” D. 【甲】“” 【乙】, 【乙】、 【乙】, 【乙】、 第三部分 结语 ①版本馆充分发挥了展示优秀版本资源。②它为我们传播、研究、保存经典版本提供了一条广阔的道 路。③每一个版本的背后,都是记录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生活变迁的载体。④因此,我们要增强保护版本、 传承中华文化的意识,为赓续中华文脉付出努力,做中华文明的传承者! 7. 你对语段画线部分进行检查,发现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第①句 C. 第③句 B. 第②句 D. 第④句 【答案】1. D 2. C 3. A 4. C 5. ①隶书 ②一波三折、蚕头雁尾 6. B 7. D 【解析】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 碑帖:bēi tiè,木刻、石刻的拓本或印本,多用做习字临摹的范本。 拾级:shè jí, 逐步登阶。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和词语运用。 ①古籍:古代典籍。 ②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围着保护。旧时形容官员出行,随从的人很多。 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补充,互相配合,缺一不可。 根据前面的“自然与建筑融为一体”可知,应用:相辅相成。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甲:前面的“承载交流、展览”是“公共”,“典藏研究”则是“私密”。故填:从公共到私密。 乙:根据后面的“把远处的山景纳入到整体构图中”可知,应填:借景。 故选 A。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对联。 下联末字为一声或二声。故排除“享誉世界”和“名扬四海”。 上联“馆藏万卷”的格式是“名词+动词+数量词”。 “史证千年”的格式同样是“名词+动词+数量词”。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书法字体。 看图可知,图中文字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故可填:一波 三折、蚕头雁尾。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点运用。 甲处:碑文的名称应用书名号。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乙处:“舒展超逸”与“清雅秀丽”表并列关系,中间用顿号。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A.成分残缺,在句末加“的功能”; B.“传播、研究、保存”语序不当,改为:保存、研究、传播; C.主语与宾语搭配不当,去掉“的背后”; 故选 D。 二、古诗文阅读(共 17 分) (一)(共 5 分) 8. 满默写 (1)满面尘灰烟火色,______________。(《卖炭翁》) (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__________________。(《诗经·关雎》) (3)《小石潭记》中描写潭西南的溪水蜿蜒前行,时隐时现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登山则情满于山,涉水则意溢于水,诗人对山水有着别样的情怀。你也一定积累了不少含有“山”或 “水”字的古诗文,请写出其中一句:_____________。(本试卷中出现的句子除外。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 字用拼音替代) 【答案】 ①. 两鬓苍苍十指黑 ②. 辗转反侧 ③. 斗折蛇行 ④. 明灭可见 ⑤. 孤山寺 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山光悦鸟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注意:鬓、苍苍、辗转、侧。 (4)含有“山”的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含有“水”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二)(共 5 分) 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 冻死亦足! 9. 请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这首诗先写狂风破屋的焦虑,再写面对_______的无奈,接着写遭受夜雨的痛苦,最后将苦难加以升华,表 达诗人_______的情感。 10. 本诗对恶劣天气的描写很精彩,请发挥想象描绘画线句展现的画面,并简要说说这一句的作用。 【答案】9. ①. 群童抱茅去(群童抱茅) ②. 忧国忧民/关怀民生疾苦 10. 答案示例: 画面: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的乌云一团一团、一层一层叠压着,像墨一样黑。远远望去,深秋的天空阴 沉迷蒙,颜色渐渐地越来越暗了。 作用:写出了雨水将至的压抑之感,渲染了作者凄苦、焦灼的心境。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概括。 第一空,“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意思是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狠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 林里去了。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据此可概括为:群童抱茅去; 第二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 独破受冻死亦足!”,意思是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房屋,普遍地庇护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 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 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 的高尚品格和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诗句作用分析。 第一问,考查描绘诗句中的画面。开放类试题,忠实原意,描写生动形象即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意思是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 蒙渐渐黑了下来。 如:一会儿狂风止住,大片的乌云笼罩天空,天空阴沉如同墨色。时令已是深秋,又近傍晚,天色渐渐昏 暗了下来。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第二问,考查诗句作用。“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 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 (三)(共 7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 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学记》) 【材料二】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①。《兑命》曰:“念终始典 于学。”②其此之谓乎! 【材料三】 (节选自《礼记·学记》) 余③近日以军务倥偬④,寝食不安。吾家本诗礼门阀,勤与朴为余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 余虽在军中,尚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看后,用朱笔圈批,日必了此功课为佳。偶遇事冗⑤,虽明日 补书补看亦不欢,故必忙里偷闲而为之。然此策尚下,故必早起数时以为之。决不肯今日耽搁,谓有明日 可补;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节选自《清十大名人家书》) 【注释】①教学为先:以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②念终始典于学:要自始至终常常想到学习。③ 余:我,指元末明初文学家宋濂。④倥偬(kǒngzǒng):事多,繁忙。⑤冗:繁忙复杂。 11.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然后能自反.也 易如反.掌 举一反.三 B. 故.曰:教学相长也 故.必早起数时以为之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 教然.后知困 然.此策尚下 井然.有序 D. 处世立身之.道 何陋之.有 闻之.,欣然规往 12.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翻译:虽然有最好的味道,不学习烹饪,就不知道好的方法。 理解:好的味道来自于高超的烹饪技术,需要认真地去学习,这样才能有所进益。 B. 玉不琢,不成器。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翻译:如果玉不经过琢磨,就不能被制成器物。 理解:这句话在文中是说,玉石需要经过雕琢才能成为精美的玉器。现在也比喻人不经历磨难,难以成才。 C. 决不肯今日耽搁,谓有明日可补。 翻译:决不肯今天耽搁了,(借口)说还有第二天可以补救。 理解:这句话与前文“明日补书补看亦不欢”相照应,表现出宋濂坚持每天读书学习的高度自律意识。 13. 三则材料均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运用了_________的手法,指出学习是体验“至 道”的最佳途径。材料一还进一步指出了“__________”的观点。材料三中则强调了学习要勤奋、有恒心, 列举了规定数量、__________、及时弥补等读书学习的方法。 【答案】11. B 12. A 13. ①. 类比 ②. 教学相长 ③. 朱笔圈批(圈画批注) 【解析】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反思/翻转/反馈; B.所以; C.这样/然而/……的样子; D.的/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这件事;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与理解。 A.“虽”是“即使”的意思。“至道”是“最好的道理”。“弗学”是“不学习”。“善”是“好处”。 故翻译为: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它,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理解为:好的道理来自于勤奋学习,需要 认真地去学习,这样才能有所进益。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第一空:根据材料一中的“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可知,运用类 比手法,以嘉肴弗食就不知其旨类比至道弗学就不知其善。根据材料二中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 不知道”可知,同样运用类比手法,以“玉不琢,不成器”类比“人不学,不知道”。故可填:类比。 第二空:根据“故曰:教学相长也”可得:教学相长。 第三空:根据“看后,用朱笔圈批,日必了此功课为佳”可得:朱笔圈批(圈画批注)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点睛】【参考译文】 【材料一】即使有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它,就不知道 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 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兑 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材料二】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 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尚书•说命》中说:“要自始至终学习先王法典。”大概说 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材料三】我最近因为军务繁忙,睡不好觉,吃不好饭。我家本是诗礼名门贵室,勤朴是我处世立身的原 则,而坚持又是勤朴的根本。我虽然在军中,尚能每天写一页字,看二十页书,看完之后,用蘸红色的毛 笔圈点批注,每天以完成这件事情为最好。有时遇到事务繁忙复杂,即使第二天补上看书写字也不高兴, 所以一定会抽出时间来完成这件事情。然而这个计策要执行下去,就必须早起数小时来完成。我绝不肯今 天耽搁,明天再补;也不会因为明天有事,今天提前完成。像这样坚持几年,不曾间断,也不感到什么苦。 三、名著阅读(7 分) 14. 《经典常谈》作者为_________,是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这本书为我们阅读经典指点了 门径,例如“《诗经》第四”部分中________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关雎》和《蒹葭》。 【答案】 ①. 朱自清 ②. 诗的产生、《诗经》分类、“风、雅、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成为普及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的经典佳作。全书共 13 篇,按我国古代经、史、 子、集分类法的顺序,分别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 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知识上简洁 精辟,文字上通俗流畅,见解上鞭辟入里,可以使读者对古文更亲近、更有熟悉感,从而产生兴趣,是读 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也是国学阅读的入门佳作。 《经典常谈》中“《诗经》第四”部分主要讲述了诗的产生和《诗经》的相关知识,《诗经》,最早的一部 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 11 世纪至前 6 世纪)的诗歌,共 311 篇。《诗经》在内容上分为 《风》《雅》《颂》三个部分。手法上分为赋、比、兴。《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 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诗 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 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