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北京市昌平区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本试卷共 9 页,共五道大题,27 个小题,满分 100 分。考试时长 15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
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请交回答题卡。
一、基础•运用(共 14 分)
学校组织开展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请你帮助同学完成演讲稿的修改任务并对演讲提出合理
化建议。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开场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厚植家国情怀 砥砺强国之志》。明天的中国,希望寄予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
中国发展要靠广大青年勇于担当。年轻充满朝气,青春孕育希望。广大青年要厚植家国情怀、以奋斗姿态
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年华。
1. 同学想在 PPT 背景中放入“家国情怀”四个字,根据他的开场白,你觉得选哪种书体好,并说明理由。
书体选择:________
理由:________
正文一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是无所不在的精神载.体。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
个人,都是 ① 的整体。家国一体、家国同心,既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深层逻辑.,也是中华民族发展
进步的内在支撑。史书万卷.,字里行间皆可见“家国”。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
想,还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胸怀气度;无论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
汗青”的( )诚执着,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迈誓言......家国情怀早已 ② 为中华儿女
的内在品格,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2. 文稿中加点字的字音和括号里填写的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载(zǎi)辑(jí)卷(juàn)衷
B. 载(zài)辑(jì)卷(juǎn)忠
C. 载(zǎi)辑(jì)卷(juǎn)衷
D. 载(zài)辑(jí)卷(juàn)忠
3. 你根据语境判断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 ①密不可分 ②沉淀
B. ①亲密无间 ②沉淀
C. ①密不可分 ②沉积
D. ①亲密无间 ②沉积
正文二
千百年来,家国情怀已经融入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家国情怀”,既是【甲】,又是【乙】,更是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丙】。
汉代的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① 北宋的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这种家国情
怀渗透在每一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理念当中。中国从不缺少脊梁。不仅有历史上的屈原、文天祥、岳飞等 ②
还有程开甲、袁隆平、屠呦呦等当代的爱国者。他们虽然身处岗位不同,社会职责有别,但是他们都在用
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杰出表现诠释着家国情怀。正是这样的情怀,感召着中华儿女万众一心跨过一道道关、
迈过一道道坎 ③ 正是这样的情怀,陪伴着我们踏实坚定地走过昨天、走到今天、走向明天。此生无悔
入华夏,来世还在种花家。
4. 结合文段,下面三句话填入【甲】【乙】【丙】三处,语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的重要体现 ②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众多志士仁人的杰出表现
③
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延绵不绝的精神动力
A. ①③②
B. ②①③
C. ①②③
D. ③②①
5. 你确认在横线处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 。
②…… ③ ,
B. ①,
②…… ③ ;
C. ① 。
②,
③ ,
D. ①, ② ,
③ ;
结尾
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要承担起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我们当以家国情怀为立身之本,以强国富国为
终身之志,胸怀天下,锐意进取,自强不息,顽强奋斗,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我为振兴中
华而勤奋学习,明天我为创造祖国的辉煌未来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6. 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你帮他改正。
7. 同学想在结尾处拟一副对联,他写出的上联是“心系家国立强国富国志”,你帮他选出作为下联的最恰
当的一项是( )
A. 为兴邦志气如虹展画图
B. 继往开来兴民族之伟业
C. 胸怀天下践爱国报国行
D. 逐梦征程献力量建新功
【答案】1.
①. 我觉得选隶书好。 ②. 因为隶书庄重大方,浑厚坚挺。开场白面向青年人提出了
“厚植家国情怀”的希望,鼓励他们勇担重担。隶书能表现出青年人肩上担子的厚重以及他们的决心。 2.
D
3. A
4. C
5. D
6. 在句子后面加上“重任”或“使命”。
7. C
【解析】
【1 题详解】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考查书法字体鉴赏。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应选择隶书,这是一种出现较早的字体,浑圆厚重,古朴苍劲,大气坚挺。开场白中的“青年兴则国
家兴,中国发展要靠广大青年勇于担当”向青年提出厚植家国情怀的希望,鼓励他们勇挑重担。“家国情
怀”是传承久远的一种爱国情怀,隶书能体现出历史的沧桑感,也能体现了青年人肩上担子的厚重以及他
们的决心。
【2 题详解】
考查字音字形。
载体,zài tǐ,泛指一切能够承载其他事物的事物。
逻辑,luó jí,客观的规律性。
万卷,wàn juàn,形容书籍很多。
忠诚,zhōng chéng,尽心尽力,诚诚恳恳。
故选 D。
【3 题详解】
考查词语运用。
第一空:密不可分:形容十分紧密,不可分割。亲密无间:关系亲密,没有隔阂。形容十分亲密,没有任
何隔阂。根据后面的“整体”可知,应用“密不可分”。
第二空:沉淀:溶液中难溶解的物质沉到溶液的底层。沉积:比喻沉淀,积聚。根据后面的“内在品格”
可知,应用:沉淀。
故选 A。
【4 题详解】
考查排序。
填入的三个句子应按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来排列。
“家国情怀”首先是一种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然后才是众多志士仁人践行家
国情怀的杰出表现。无数的志士仁人身上体现出来的家国情怀成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延绵不绝的精神
动力。故排序为①②③。
故选 C。
【5 题详解】
考查标点运用。
①此处前后两个实例,中间用逗号;
②“不仅”“还”构成递进复句,用逗号;
③“正是这样的情怀,感召着中华儿女万众一心跨过一道道关、迈过一道道坎”与“正是这样的情怀,陪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伴着我们踏实坚定地走过昨天、走到今天、走向明天”表并列,且已经出现了逗号,用分号。
故选 D。
【6 题详解】
考查病句。
画线句成分残缺,在句末加“重任”或“使命”。
【7 题详解】
考查拟写对联。
下联末字应为一声或二声,B 项末字为四声,排除。
上联“心系家国立强国富国志”的格式是“心系家国+立强国富国志”,A 项格式是“为兴邦志+气如虹+
展画图”,C 项格式是“胸怀天下+践爱国报国行”,D 项格式是“逐梦征程+献力量+建新功”。
故选 C。
二、古诗文阅读(共 17 分)
(一)(5 分)
8. 默写
(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北冥有鱼》)
(2)______,教然后知困。(《礼记》)
(3)《小石潭记》中写出小石潭源头悠远、两岸弯曲的语句是:______,______。
(4)写出一句带有“风”的诗句:______(本试卷中出现的句子除外。每句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
音替代)
【答案】
①.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②.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③. 其岸势犬牙差互
④. 不可
知其源
⑤. 八月秋高风怒号;更着风和雨;春风又绿江南岸……
【解析】
【详解】默写题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
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的“抟、犬牙、源”等字词容易写错。
写一句带“风”的诗句,注意本试卷中出现的句子除外。示例:随风潜入夜;春风吹又生。
(二)(共 5 分)
阅读《石壕吏》,完成下面小题。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9.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①______,诗的前四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最后四句诗是这件事的尾声,“独与老翁别”暗示②_______。
10. 杜甫的《石壕吏》和《春望》都写到了泪水,两次流泪的具体原因有所不同,“如闻泣幽咽”是因为
①_______,“感时花溅泪”是因为②_________。作者在两首诗中均表达了③_______的情怀。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答案】9.
①. 致词(哭诉、说的话)
②. 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10.
①. 一家人受尽兵役之苦而流泪;
②. 看到国破城败的凄凉景象;
③. 忧国忧民
【解析】
【9 题详解】
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空:“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介绍的是
老妇“前致词”,即老妇面对凶狠的差役时哭诉的内容。故可填:致词(哭诉、说的话)。
第二空:“独与老翁别”的意思是只有老翁告别。联系“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可知,这句话暗示老
妇已被差吏抓走。
【10 题详解】
考查比较阅读。
第一空:根据“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
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可知,“如闻泣幽咽”是因为一家人受尽了兵役之苦。
第二空:联系《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可知,“感时花溅泪”是因为作者囚居长安,看
到国破城败的凄凉景象。
第三空:《石壕吏》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
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春望》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充溢着凄苦哀思和作者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三)(共 7 分)
阅读《桃花源记》,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
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
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
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
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
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为惧
微不足..道
无缘.无故
B. 缘.溪行
C. 处处志.之
D. 便舍.船
只缘.身在此山中
《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同道合
屋舍.俨然
不舍.昼夜
12.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翻译: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装束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
理解:这句话写出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以及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
【乙】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翻译: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
理解:刘子骥是与陶渊明同时代的真实人物,将这样的真人写进去,奇幻的故事又介入了真实成分,增添
了文章神秘的色彩。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13. 根据上文及下面的链接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链接材料】
有法朗①者,深入雁门山。幽涧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朗多赍②干粮,欲住此山,遂寻洞入。数百步渐阔,
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
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有妇人,并衣草叶,容色端丽。僧因问:“此处是何世界?”妇人云:“我自秦
人,随蒙恬筑长城。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③,逃窜至此。初食草根,得以不死。此来亦不知年岁,不
复至人间。”
注释:①法朗:和尚法号。②赍(jī):携带。③弊:压迫。
《桃花源记》中人们来到桃花源是因为“①____”,链接材料中人们来到雁门山的原因是“②_____”,两
篇文章都寄寓了人们③______。
【答案】11. A
12. 乙
13.
①. 先世避秦时乱
②. 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
③. 对没有战争没有压迫的美好生活
的向往。(①②用原文回答,③用自己的话回答)
【解析】
【11 题详解】
考查一词多义。
A.不值得\不值得\不值得;
B.沿着,顺着\因为\缘故;
C.做标记\记载\志向;
D.舍弃\房屋\舍弃;
故选 A。
【12 题详解】
考查语句理解。
甲:“以及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属过度解读,表现“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
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故选乙。
【13 题详解】
考查比较阅读。
第一空:根据文本中的“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可得:先
世避秦时乱。
第二空:根据材料中的“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逃窜至此”可得:恬多使妇人,我等不胜其弊。
第三空:桃花源中人为了躲避战争来到桃花源,从此不再出去。雁门山石洞中的人为了战争而修筑长城,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人们忍受不了修长城的苦痛,就逃到了这里。可见,两者隔绝于人世,都是为了躲避战乱。所以两篇文章
都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批判,寄寓了人们对没有战争,没有压迫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桃花源记
东晋太元(公元 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
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
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
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
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
穿戴装束,完全如同世俗之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
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
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
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
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
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
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
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竟然迷路了,后来再
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
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链接材料:有个叫法朗的和尚,逃进雁门山深处。雁门山深涧当中有个石洞,能容人出入。法朗就多带干
粮,想要住在这座山里,于是他就寻找洞口进去了。走了几百步之后,那里渐渐空阔了,到了平地,踏过
流水,渡到另一岸,那里太阳、月亮都很明亮。
又走了二里路,来到一个草屋中,草屋中有女人,容颜端庄秀丽。法朗就问她们:“这个地方是个什么样
的世界?”女人说:“我们本来是秦时人,跟随蒙恬修筑长城,因为忍受不了修长城的苦痛,就逃到了这
里。最开始吃草根,所以能够不死。(我们)来到这里也不知道年岁,也没有再到人间。”
三、名著阅读(共 5 分)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