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1-2022学年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5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8页 / 共15页
资料共15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1-2022 学年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 试题及答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a—40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 20 分) 第 1~10 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1. 2021 年 10 月 16 日 6 时 56 分,我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 口,下列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火箭转场 B. 加注燃料 C. 点火发射 D. 飞船对 接 【答案】C 【解析】 【详解】火箭转场、燃料加注、飞船对接过程中都没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物理变化; 点火发射过程中涉及燃料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 C。 2. 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滴加液体 B. 铁丝燃烧 C. 量取液体 D. 过滤 【答案】D 【解析】 【详解】A、滴加液体,胶头滴管要竖直悬空,错误; B、铁丝燃烧放出大量的热,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入少量水或细沙,防止生成物溅落炸裂集气 瓶,错误;
C、量取液体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水平,错误; D、过滤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并使用玻璃棒引流,正确。 故选 D。 3. 2021 年 10 月 13 日,兴化市长江引水工程全线正式通水,兴化 156 万人从此饮用上了长 江水。下列有关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A. 鉴别硬水和软水,加肥皂水产生泡沫多的为硬水 B. 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C. 农业上用喷灌、滴灌等方法可以节约用水 D. 电解水时,正、负极端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 1∶2 【答案】A 【解析】 【详解】A、通常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肥皂水在硬水中易起浮渣,在软水中泡沫较 多,符合题意; B、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在加热时,能形成沉淀,故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将降低水的硬度, 不符合题意; C、农业上用喷灌、滴灌等方法,可以节约用水,不符合题意; D、在电解水实验中,“正氧负氢”,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 2:1,故电解水时,正、 负极端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 1∶2,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4. “碳达峰、碳中和”是近期频繁出现的热词。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是 A. 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 B. 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的相对稳定 C. 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既涉及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 D. 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 【答案】D 【解析】 【详解】 A、碳循环、氧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在水的参与下经光合作用
转化为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有机体再利用葡萄糖合成其他有机化合物。碳循环和氧循环过 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碳循环、氧循环主要表现在绿色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在水的参与下经光合作用 转化为葡萄糖并释放出氧气,有机体再利用葡萄糖合成其他有机化合物。有利于维持大气中 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的相对稳定,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绿色植物既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又可以进行呼吸作用,吸收 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既涉及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不符合题意; D、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碳元素和氧元素的循环,符合题意。 故选 D。 5. 氮化镓是生产 5G 芯片的关键材料之一、氮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镓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 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镓是金属元素 B. 氮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 7 C. 镓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69.72g D. 氮化镓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 价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镓元素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选项说法正确; B、由氮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圆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所以氮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 7, 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一格的信息可知,元素名称下方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镓元素的相 对原子质量是 69.72,单位是“1”,不是“g”,选项说法不正确; D、由氮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氮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5,大于 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 电子,而形成带 3 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在化合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 价,选项说法 正确。
故选 C。 6. 嫦娥五号完成我国首次月球采样任务,带回 1731g 月壤,月壤中含有丰富的氦 3.已知氦 3 的质子数为 2,中子数为 1.氦 3 的核外电子数为 B. 2 C. 3 D. 4 A. 1 【答案】B 【解析】 【详解】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氦 3 的质子数为 2,故核外电子数为 2, 故选:B。 7. 下列化学用语中,关于数字“2”表示的意义正确的是 A. 2N:表示两个氮元素 B. 2C:表示两个碳原子 C. NO2:表示二氧化氮中含有两个氧原子 D. Mg2+:表示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 价 【答案】B 【解析】 【详解】A、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几个这样的原子,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故 2N 中的 2 表示 2 个氢原子,故选项错误; B、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几个这样的原子,故 2C 中的 2 表示 2 个碳原子,故选项正确; C、化学式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的原子个数,故 NO2 中的 2 表示一个二氧化氮分子 中含有两个氧原子,故选项错误; D、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故 Mg2+中的 2 表示一个镁离子带 2 个单 位的正电荷,故选项错误。 故选 B。 8. 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下列对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元素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B. 结构观: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两者的分子构成不同 C. 微粒观:二氧化碳是由碳原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D. 转化观:一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二氧化碳 【答案】C 【解析】 【详解】A、一氧化碳化学式为:CO,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由化学式可知,一氧化碳和
二氧化碳均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不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元素组成相同,但是分子构成不同,故化学性质不同,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碳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符合题 意; D、一氧化碳能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转化为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也能与金属氧化物在加热 的条件下转化为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9. 中学生应有一定的安全常识。下列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A. 遇到室内起火,迅速打开门窗通风 B. 图书馆内图书起火,可用高压水枪灭火 C. 高楼住宅发生火灾时,立即乘坐电梯逃生 D. 遭遇火灾险情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等方式跑离着火区域 【答案】D 【解析】 【详解】A、室内起火时,打开门窗通风会加速空气流通,使火燃烧的更旺,此选项不正确; B、图书馆内起火,为尽可能保全资料,应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进行灭火,用水灭火会造成 二次损害,此选项不正确; C、高楼住宅发生火灾时,容易停电,故不能乘坐电梯逃生,此选项不正确; D、遭遇火灾险情时,物质燃烧会释放出大量的有毒气体,故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等方式跑 离着火区域,此选项正确。 故选 D。 10. 2021 年的 9 月 24 日,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宣布,中国已经成功使用二 氧化碳合成淀粉,其核心就是两步:先将氢气和二氧化碳合成甲醇,再由甲醇合成淀粉。第 一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3H2 甲醇+H2O,甲醇的化学式为 催化剂 B. CO C. CH4O D. C2H6O A. CH4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均不变,该反应的反应物中碳、
氢、氧原子数分别为 1、6、2,生成物水中氢和氧的原子数分别为 2 和 1,故甲醇中含有的 碳、氢、氧原子数为 1、4、1,即甲醇的化学式为 CH4O,故选 C。 第 11~15 题,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若正确答案包括两个选项,只选一个且 正确得 1 分;错选得 0 分。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11. 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A. 单质:金刚石、水银 B. 化合物:空气、五氧化二磷 C. 氧化物:水、干冰 D. 混合物:自来水、氯化钠 【答案】AC 【解析】 【分析】 【详解】A、金刚石是碳单质,水银是汞单质,正确。 B、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多种物质,是混合物。五氧化二磷是含有两种元素的纯净物, 是化合物。错误。 C、水是含有氢、氧两种元素的纯净物,干冰是含有碳、氧两种元素的纯净物,都是氧化物。 正确。 D、自来水中含有水和多种矿物质,是混合物。氯化钠是一种物质,是纯净物。错误。 故选 AC。 12. 传统中药“金银花”的有效成分中含有一种名为绿原酸(化学式为 C16H18O9)的物质,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绿原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86 B. 绿原酸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32∶3 C. 绿原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 绿原酸由 16 个碳原子、18 个氢原子和 9 个氧原子构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A、绿原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6)+(1×18)+(16×9)=354,故选项错误; B、绿原酸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1×18)=32:3,故选项正确; C、某元素质量分数= 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该原子个数  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 100% ,所以该物质各元素的质量 比=质量分数之比,质量占比越大,质量分数越大,绿原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2×16):(1×18):(16×9)=32:3:24,则绿原酸中碳元素质量分数最大、氢元素质量 分数最小,故选项错误; D、绿原酸是由绿原酸分子构成的,1 个绿原酸分子是由 16 个碳原子、18 个氢原子和 9 个氧 原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故选 B。 13. 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 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 反应前质量/g 甲 8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乙 2 2 丙 14 30 丁 55 11 A. 物质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 反应中甲与丙变化的质量比 4:7 C. 待测数值是 36 D. 该反应中只有丁是反应物 【答案】CD 【解析】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 8+2+14+55=待测 +2+30+11,待测=36,反应后,甲的质量增加,甲是生成物,乙的质量不变,乙可能是催化 剂,也可能是不参与反应的杂质,丙的质量增加,丙是生成物,丁的质量减小,丁是反应物。 【详解】A、化学反应前后,乙的质量不变,乙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是不参与反应的杂质, 不符合题意; B、反应中甲与丙变化的质量比为:(36-8):(30-14)=7:4,不符合题意; C、由分析可知,待测数值是 36,符合题意; D、由分析可知,该反应中,只有丁是反应物,符合题意。 故选 CD。 14. 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B. 丙物质由三种元素组成 C. 参加反应的甲与乙分子个数比为 1:1 D. 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均不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该反应为 C2H4 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为: 2 C H +3O 4 一定条件 2 2CO +2H O 2 2 。 【详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丙由碳元素和氧元素两种元素组成,不符合题意; C、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与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3,不符合题意; D、化学反应前后,氧元素由游离态转化为化合态。化合价一定发生了改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15. 将 16g 纯净物 R 在足量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 44g 二氧化碳和 36g 水。下列判断正确的 是 A. 消耗氧气 64g B. R 只含碳、氢元素 C. R 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D. R 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70% 【答案】AB 【解析】 【详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消耗的氧气的质量是 44g+36g-16g=64g,此选项正确; B、44g 二氧化碳中含有的碳元素的质量为 44g  12 44  100% 12g  ,36g 水中含有氢元素的质 量为 36g  2 18  100% 4g 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均不变,即参 加反应的碳和氢元素的质量和为 12g+4g=16g,该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 R 的质量,故说明 R 中只含碳元素和氢元素,此选项正确; C、根据 B 中的分析可知,生成物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和正好等于参加反应的 R 的质量, 即说明物质 R 中只含碳元素和氢元素,不含有氧元素,此选项不正确;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