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1-2022学年北京大兴区初三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9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8页 / 共19页
资料共19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1-2022 学年北京大兴区初三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及答 案 一、基础·运用(共 18 分) 初三年级开展“与诗词同行”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 “诗词与源头”研究小组撰写了研究心得,阅读其中的一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中华上下五千年,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传承着厚重的华夏文明。 《诗经》作为中国诗歌的源头,历经三千年沧桑岁月而沉淀下来,无需唤醒,一直都在。 《诗经》不曾离开过我们。“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孟德在 《短歌行》中对《诗经·郑风·子衿》的化用显得如此自然真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 鸣”,李太白表达离愁别 xù( )的神来之笔,也语出《诗经·小雅·车攻》。 【甲】 。 《诗经》不曾离开过我们。探讨研究学问,我们会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赞美崇 高品德,我们会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表达思念之情,我们会说“一日不见,如三秋 兮”。 【乙】 。 《诗经》不曾离开过我们。“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的名字 yuán ( )自《诗经·小雅·鹿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诗经·秦风·无衣》中英勇 无畏的战斗精神和同仇敌忾的爱国情怀,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成为中华儿女共同的基 因。 【丙】 。 《诗经》中那些蕴籍.风流的句子,道尽我们无法言说的情愫,早已融入了我们的血脉, 塑造着我们的容貌,淬炼着我们的思想。这样的源头,这样的《诗经》,怎能不让人神怡□ 怎能不让人心醉□ (1)文中括号内所填写的汉字和给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离愁别(绪) B.离愁别(绪) C.离愁别(序) D.离愁别(序) (源)自 (源)自 (缘)自 (缘)自 蕴藉(jiè) 蕴藉(jí) 蕴藉(jí) 蕴藉(jiè) (2)为更加明确地表达文意,将下列各句依次填入【甲】【乙】【丙】三处,最恰当的一项 是( ) ①《诗经》,它本存在于我们的诗书传承中 ②《诗经》,它本烙印在我们的家国文化里 ③《诗经》,它本活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①② D.②③① (3)在文中最后一段的方框中依次填入标点符号,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2. “诗词与对联”研究小组发现诗词题目可以两两配成绝妙的对联,如“赠从弟 送友 人”,请从下列题目中再集出一副对联: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按上 下联顺序填写) 龟虽寿 观沧海 定风波 满江红 竹里馆 3. “诗歌与诵读”研究小组决定朗诵李白的《行路难》,小组成员针对诗歌的情感脉络展开 了讨论,以下折线图能正确反映李白情感起落的一项是( ) A. C. B. D. 4. “诗词与书法”研究小组推送了开国领袖毛泽东的书法作品《沁园春·雪》,下面是四位 同学欣赏后的评论,其中对该书法作品或诗词评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字体为楷书,行笔刚健有力,丰腴不失于刻板,规则中正而富有动态,尽显作者的豪迈 气魄和伟人风范。 B. 字体为楷书,虽字形斜侧,但每个字又都保持了它本身结构的重力平衡,似巨斧斜劈山 峰,一派昂扬奋举之态,展现了作品开阔的意境。 C. 字体为行书,追求动态之美,笔画和体势都颇具变化,作品中的“飘”字,笔画流畅秀 逸,展现出了“雪飘”的轻盈动态,颇为传神。 D. 字体为行书,笔意奔放,开合聚散,变化莫测,“晴”“娆”二字,墨浓字大,表现了 作者对当时眼前所见的晴日景色充满喜爱之情。 5. “诗词与情怀”研究小组发现,读一首诗,你可以看到诗人看过的风景,如“鸡声茅店 月,___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你可以悟到诗人思悟过的哲理,如“人有悲欢离合, ______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你也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理想坚定而乐观的追
求,如“_______,_______”。 6.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想选用一种颜色表达对诗歌的理解,请你按照示例,仿写句子。 示例:我心中的诗歌是绿色的,绿色既是诗人笔下葱郁的草木,也是诗人心中不灭的希望。 【答案】1. ①. A ②. B ③. B 2. 5. ①. 观沧海 ②. 定风波 3. A 4. C ①. 人迹板桥霜 ②. 月有阴晴圆缺 ③. 示例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 帆济沧海。 ④. 示例二: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示例三:会当凌绝顶,一 览众山小。 6. 答案示例一:我心中的诗歌是红色的,红色既是作者笔下新生的红日,也是诗人心中如 火的热情。 答案示例二:我心中的诗歌是金色的,金色既是诗人笔下发光的战甲,也是诗人心中洋溢的 家国情怀。 【解析】 【1 题详解】 (1)离愁别绪:指分离前后惜别、相思的愁苦情绪。 源自:来源于。 蕴藉(jiè):藏在其内,隐藏而不外露。 故选 A。 (2)考查衔接与排序。 甲:根据本段中的“曹孟德在《短歌行》中对《诗经·郑风·子衿》的化用显得如此自然真 切”,“李太白表达离愁别绪的神来之笔,也语出《诗经·小雅·车攻》”介绍的是我国古 代文学家经常化用《诗经》中的名句,故此空应填《诗经》,它本存在于我们的诗书传承中。 乙:本段中的“探讨研究学问”“赞美崇高品德”“表达思念之情”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 密相关,故此空应填“《诗经》,它本活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丙: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的名字来自《诗经》,“《诗经·秦风·无衣》中英勇无畏的战斗 精神和同仇敌忾的爱国情怀,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成为中华儿女共同的基因”。这些 都是家国文化,故此空应填“《诗经》,它本烙印在我们的家国文化里”。 故选 B。 (3)考查标点运用。从语义上来分析,“怎能不让人神怡”与“怎能不让人心醉”并不是 二选一的选择问,而是两个独立的反问句,强调了《诗经》让人神怡,让我心醉的事实。故 两空都应用问号。故选 B。 【2 题详解】 考查拟写对联。 “龟虽寿”是主谓短语。“观沧海”是一个动宾短语。“定风波”是一个动宾短语。“满江
红”是偏正短语。“竹里馆”偏正短语。“满江红”与“竹里馆”不能组成对联,因为“红” 是表示颜色的名词,“馆”是表示处所的名词。所以只可组成对联“观沧海 定风波”。 【3 题详解】 考查赏析诗歌感情。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表现了欢宴畅饮的热闹场面,此时作者以乐景写哀情, 引出下句的“心茫然”;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作者想到怀才不遇,空有才华却报国无门,不禁心有 茫然,此时作者情绪就有些低落。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中“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 阻,但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 求;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 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姜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 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 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 与展望的强音: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 到达理想的彼岸。此时作者的情绪到达的顶点,充满了无比的自信乐观; 故选 A。 【4 题详解】 考查书法作品鉴赏。毛主席的这幅作品笔法飘逸,笔意连绵,如行云流水,体现一种动态的 流动之美,故应为行书。字形斜侧,笔画多变,有昂扬向上之感。作品中的“飘”字,既有 风吹之感,又有雪落之势,展现了雪花的轻盈姿态。故选 C。 【5 题详解】 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霜、圆、沧、缘、 凌。 【6 题详解】 考查仿写。开放类试题,与例句格式相同,符合题目的要求,言之成理即可。如:我心中的 诗歌是蓝色的,蓝色既是诗人笔下清澈的江水,也是诗人心中美好的回忆。 二、古诗文阅读(共 14 分) (一)(共 6 分) 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 7—9 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7. 本诗是刘禹锡酬和白居易的赠诗,诗题中的“__________”就是指白居易。 8. 诗中作者的情感变化较为显性,首先回忆自己被贬二十三年的不幸遭遇,用“闻笛赋” 和“______”两个典故抒发______之情和物是人非之感,基调低沉哀婉,后四句从伤感转向 豁达,并回扣诗题。 9. 老师请同学们为画线诗句配插画,以下两种设计,你会选择哪一种?请结合诗句内容和 作者情感说明理由。 设计一:将“沉舟”“病树”居中突出,将“千帆过”和“万木春”画得渺远。 设计二:将“沉舟”“病树”置于画面一角,用明亮的色彩渲染“千帆过”“万木春”的景 象。 【答案】7. 乐天 8. ①. 烂柯人 ②. 思念故友 9. 答案示例一:选择设计一。这句诗中,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比,为自己的寂寞、蹉跎 而忧伤,表达了对世事变迁、宦海沉浮的感慨,所以将“沉舟”“病树”居中突出。而“千 帆过”“万木春”指的是别人仕途顺利,春风得意,不是作者的心情,应该画得渺远。 答案示例二:选择设计二。“沉舟”“病树”固然使人感到惆怅,但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 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句诗表现出了诗人豁达的襟怀,因此 应当用明亮的色彩渲染“千帆过”“万木春”的景象。 【解析】 【7 题详解】 诗题中的“乐天”指的就是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公元 826 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 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此诗作答。 【8 题详解】 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 诗的颔联,刘禹锡运用了两个典故。一是“闻笛赋”,指曹魏后期向秀的《思旧赋》。向秀 与嵇康、吕安是好友,嵇康、吕安为司马氏杀害,向秀经过两人旧居时,听到邻人吹笛子, 其声“慷慨”激昂,向秀感音而叹,写了《思旧赋》来表示对嵇康、吕安的怀念。另一是“烂 柯人”,据《述异记》所载,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二童子对弈,他观棋至终局,发现手中 的“柯”(斧头的木柄)已经朽烂了。王质下山,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一百年过去了,同 时代的人都已死尽。“怀旧”句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乡”句抒发 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故第一空可填:烂柯人。第二空可填:思念故友。
【9 题详解】 考查阅读迁移的能力。开放类试题,结合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言之成理即可。 可选设计一:因为画线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自己比作“病树”和“沉舟”,联系首句“巴 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可知,作者因言获罪,被贬极荒凉之地二十三年。一朝得 脱,早已是物是人非,故友凋零。以“病树”和“沉舟”自比,充分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忧伤 与感慨之意。“千帆过”“万木春”指的是政坛处各种新生力量,各种政治新贵层出不穷, 他们仕途顺遂,春风得意。但这又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所以将“沉舟”“病树”居中突出, 彰显作者对世事变迁、宦海沉浮的感慨;将“千帆过”和“万木春”画得渺远,暗示与作者 无关。 可选设计二:画线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 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 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二十三年的贬 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 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用明亮的色彩渲染“千帆过”“万木春”的景象, 表现作者内心的积极乐观,将“沉舟”“病树”置于画面一角,表现作者对自身遭遇的豁达。 (二)(共 8 分) 阅读《湖心亭看雪》,完成后面小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 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 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10.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是.日更定矣 B. 湖中人鸟声俱.绝 C. 余.拏一小舟 D. 更.有痴似相公者 11. 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物是.人非 面面俱.到 余.音绕梁 更.胜一筹 是.金陵人 声泪俱.下 见余.大喜 自力更.生 ( ) 【甲】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被隔绝了。
理解:这句妙在不用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 声的森然寒意,直接交待了作者出游的原因。 【乙】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翻译:(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 的人呢!” 理解:这句可谓神来之笔。写对方的惊喜,其实也就是写自己的惊讶,短短一句,却写出了 双方的内心波澜,言简意丰。 12. 文人常在小品文中展现自己独有的表现美的能力,请结合上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 张岱和苏轼分别是如何表现冬雪和秋月之美的。 【链接材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答案】10. B 11. 【乙】 12. 示例:张岱写西湖雪景,先叠用三个“与”,写出了云天山水合而为一的浑然之美,用 几个量词勾勒出了在大雪覆盖下景物轻淡、唯美、渺小的特点;苏轼将洒满庭院的月光比喻 成清澈透明的积水,竹柏的影子映在地上,如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庭中景物,浑然一体,生 动形象地写出了秋月的皎洁之美。 【解析】 【10 题详解】 A.这\表判断,与“否”相对\这样; B.全,都\全,都\全,都; C.我\我\遗留的; D.还\改变\还; 故选 B。 【11 题详解】 甲.“三”为虚指,“三日”意为“多日”,而不是“三天”。“绝”意为“消失”,而不 是“隔绝”。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 冷寂来。而作者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可在,这句话 从侧面表现了作者与众不同的情趣,“直接交待了作者出游的原因”不当。故选乙。 【12 题详解】 考查赏析写作手法。 本文:“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叠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
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上下一白”之“一”字,是状其混茫难辨,使人惟觉其大;而 “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同时由“长堤 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而更小, 直至微乎其微。这“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 物的变化。又如国画创作中的白描手法,清新淡雅,唯美至极。 《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月色。运用比喻 的手法,把院子里的月光比作积水,把各种植物在月光中的影子比作水中各种水生植物。这 句话把月光、院子里的植物,植物的投影融为一体。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月光的皎洁明亮,也 表现了作者对月下美景的喜爱之情。 【点睛】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 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 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 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 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 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 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链接材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 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 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 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 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名著阅读(共 4 分) 13. 有人评价说:“艾青的诗,好在那直白有力的语言,丰富鲜明的意象。”请根据你阅读 《艾青诗选》的体会,判断下面哪首诗为艾青所作,并写出理由。 【甲】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乙】 阳光在沙漠的远处, 船在暗云遮着的河上驰 去, 暗的风, 暗的沙土, 暗的旅客的心啊。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