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1-2022学年北京昌平区初三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8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8页 / 共18页
资料共18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1-2022 学年北京昌平区初三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及答 案 一、基础·运用(共 15 分) 1. 学校要编辑以“火红五月,绚烂青春”为主题的校刊,请你参与,完成下列任务。校刊 中对“红色火种点燃地——北大红楼”进行了介绍。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北京大学红楼”修建于 1918 年 8 月,是一座西洋古典风格的大楼,主体采用红砖砌 成,青砖窗套,红瓦披顶,这就是人们习惯称它为“红楼”的原因。作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 坐标,这座红楼被赋予.了象征意义,也点亮了中国的颜色。它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营垒、 “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中国①、②和③的里程碑,是中 华民族走向④的历史起点。同时,北大红楼也见证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留下了一批 知识分子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足迹。在这里,李大钊创建了共产党早期组织,蔡元培大刀阔 斧进行教育改革,陈独秀等人创刊了( )每周评论( ),宣传反封建的文化思想,毛 泽东曾在这里的第二阅览室工作。 五月的光荣,须用我们绚烂的青春续写。先辈的教诲.言犹在耳:“青年之字典,无‘困 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 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 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 )中华民族崛起于世 界曙光初现,如何才能避免功亏一篑?很重要的是激发我们青少年昂扬的民族精神,同时提 升精神品质,五四精神中涌动的爱国热情支持着我们在思想传播的道路上心无旁骛,昂首阔 步,勇.往直前地走下去。 (1)文段中加点字的意思和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赋予中的“予”是“给予”之意,读三声。 B. 教诲中的“诲”是“教导,教训”之意,读三声。 C. 发祥的“祥”是“发起、发生”之意,应该改成“详”字。 D. “勇往直前”应该改为“永往直前”,是“永远向前”之意。 (2)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①思想启蒙②社会革命③伟大复兴④民族觉醒 B. ①思想启蒙②民族觉醒③社会革命④伟大复兴 C. ①社会革命②思想启蒙③民族觉醒④伟大复兴 D. ①伟大复兴②民族觉醒③思想启蒙④社会革命 (3)文段中( )处填入标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 ”。 B. 《 》 。” C. 《 》 ”。 D. 。” 【答案】(1)A (2)B (3)B
【解析】 【分析】 【小问 1 详解】 B.“读三声”错误。教诲:教训,教导。诲,读 huì; C.“应该改成‘详’字”错误。发祥:读音 fā xiáng,兴起,发生。“祥”易误写为“详”; D.“应该改为‘永往直前’,是‘永远向前’之意”错误。勇往直前:不怕艰险,奋勇地一 直往前进。“勇”为奋勇之意,并非永远之意;“勇”易误写为“永”; 故选 A。 【小问 2 详解】 思想启蒙: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给尚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与希望,反对蒙 昧主义、专制主义和宗教迷信,打破旧的传统观念,传播新思想,新观念。 社会革命:指人们改造社会的重大变革。其最深刻的根源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 伟大复兴:无论是在政治上、经济上、技术上、军事上都不再受制于人,科技、文化、思想、 制度在世界上有巨大的向心力。 民族觉醒:指反对列强的侵略,争取民族的独立,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争取民主权利,发展 经济,改变国家的极度贫穷的状况,发展科学文化,促进思想解放,社会的文明进步。 根据先后的认识过程和事物的发展规律顺序应为:思想启蒙、民族觉醒、社会革命、伟大复 兴。故选 B。 【小问 3 详解】 第一、二处的前后,“每周评论”是刊物的名称,应用书名号,排除 AD;第三处,根据“‘青 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 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只有上引 号,应有下引号,和直接引语结束应有句号,且在引号之内;排除 C;故选 B。 2. 阅读下面“烈士家书选辑”专栏的前言,完成小题。 “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烈士的家 书中,我们可以窥见他们精神的崇高,夏明翰就义前给母亲的遗书里写道:“儿女不见妈妈 两鬓白,但相信你会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受党组织派遣到台湾执行任 务的侯文理,在大陆解放前夕写信给未成年的儿子:“……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这一封封家书中,因为倾诉着革命者对家人的不舍,对胜利的渴盼,而且倾诉着为国牺牲的 无畏无悔,尽显赤子之心。 爱国主义的践行需要青少年的全力奔赴。① 通过作品寄托了对祖国青少年的热爱和期 望,本学期我们学过他的文章《敬业与乐业》,对青年人有着普遍的精神教育意义;一代伟 人毛泽东也伴着青春的金戈铁马,在《沁园春·雪》中发出了“俱往矣, ② , ③ ” 的感慨。
(1)这段文字中画线句有一处表达欠妥,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句子修改:________________ (2)文中①处人名是:_______,②③处应该填写诗句:______,_____ 【答案】(1)示例:“因为”改为“不仅”。 (2) ①. 梁启超 ②. 数风流人物 ③. 还看今朝 【解析】 【分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对句子的修改。画线句“这一封封家书中,因为倾诉着革命者对家人的不舍,对胜 利的渴盼,而且倾诉着为国牺牲的无畏无悔,尽显赤子之心”中关联词“因为”“而且”搭 配不当,应该将“因为”改成“不仅”。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诗句的积累。根据题干“本学期我们学过他的文章《敬业与乐业》”, 可知作者是梁启超;《沁园春·雪》中的句子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 校刊编辑准备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书法作品印在校刊封底,用自然流 畅、灵动活泼的书体来展现青春活力。下面书法作品中最符合...他设想的一幅是 B. D. A. C.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书法鉴赏。校刊编辑想用“自然流畅、灵动活泼”书体“来展现青春活 力”,从书法角度看,草书最适宜。
A.方劲古拙,蚕头雁尾,是隶书; B.中规中矩,棱角分明,是楷书; C.因形立意,古拙多变,是篆书; D.行云流水,自然洒脱,是草书; 故选 D。 4. 校刊中设置了“中考疫情温馨提示”版块,下面是“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发热应急处置 流程图”,请你依据流程图,补充完整横线处的文字介绍。 考生进入考点需进行体温测量。体温<37.3℃,正常考试。入考点时或考试过程中,若体 温>37.3℃, ① 。复测若体温<37.3℃,正常考试;体温>37.3℃, ② 。 【答案】①需间隔 5-10 分钟复测;②转移至备用隔离考场,当堂考试结束后送诊。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根据流程图的指示,按照箭头表标示自上而下进行解说。首先是考生进入考点要进行体温测 量。测量分两种情况,若体温<37.3℃,考生正常考试;若是在进入考点或者在考试过程中 体温≥37.3℃,需间隔 5~10 分钟复测。复测体温也分为两种情况,体温测量<37.3℃,则 正常考试,体温≥37.3℃则要转移至备用隔离考场,当堂考试结束后送诊。据此分析归纳概 括即可。 【点睛】流程图类题目作答应注意以下事项:①看清楚题目要求,明确陈述对象;②把握概 念间的关系:方框里的词语属于关键概念,是句子的“主干”;③带箭头的横线标示着事件
发展的趋势或动作行为的走向;④横线上的词语,属于概念间发生关系的方式,起过渡和连 贯作用;⑤分析几个概念在整个事件或行为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分析其间的关系,看是否 属于因果、条件、递进、并列、转折等,以此来选定过渡词语或关联词语实施连缀。 二、古诗文阅读(共 18 分) 5. 古诗文默写。 ①_______,到乡翻似烂柯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②山水之乐,________。(《醉翁亭记》) ③《水调歌头》中表达词人美好祝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怀旧空吟闻笛赋 ②.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 但愿人长久 ④. 千里共婵娟 【解析】 【分析】 【详解】注意“吟”“赋”“寓”“愿”“婵娟”的书写正确。 阅读《行路难》,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6. 选出对《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形象地写 出了诗人即将离开朋友而产生的依恋之情。 B.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巧用典故,表明自己虽然有着苦闷和无奈, 但并没有就此消沉,仍怀有信心和期待。 C.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写出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 天会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彼岸,实现远大抱负。 D. 这首诗作者表达的感情一波三折,最终突破自己、昂扬向上,让读者感受到诗人自信、 执着,内心有着强大的力量。 7. 画线诗句不同于本诗中其他诗句,请你写出发现的不同点,并说说其表达的内容..及情感..。 7. 示例:这个句子较其他句子简短,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尾句是疑问 【答案】6. A 句。这样的句子铿锵有力地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时所遭遇的巨大困难,也凸显他苦闷、彷徨、 茫然的心理。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形象地写出诗人内心的彷徨,而不是依恋之情。 故选 A。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一句中运用了短句,简洁有力;“行路难!行路难!”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 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 歧途甚多。“今安在?”一句运用疑问句式,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表现了作者面对前 途时的迷茫和对歧路难于选择的苦闷心情。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 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 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 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 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8.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微斯.人 A. 登斯.楼也 C. 然.则何时而乐耶 满目萧然. 9.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 此乐何极. 南极.潇湘 D. 春和景.明 四时之景.不同 10. 范仲淹的精神情怀既体现在他的政治抱负中,也体现在为政一方的实际行动里,请结合 原文及链接材料加以分析。 【链接材料】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①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②,为术甚备。 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 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③,日役千夫。岁饥
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注释】①殍殣(piáo jǐn):饿死的人。②募民存饷:指招募灾民服役,使服役者有饭吃。 (选自《梦溪笔谈》) ③敖仓吏舍:仓库和官吏住舍。 【答案】8. A 9. (1)像那连绵的雨纷纷而下,连着几个月都不放晴。 (2)不因外物和自己的处境的变化而或喜或悲。 10. 示例:范仲淹的精神情怀既体现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国忧民 心 怀天下)的政治抱负中,也体现在浙西救灾时采取“发司农之粟(发粟)”和“募民兴利(募 民存饷)”的实际行动里。无论是抱负还是行动,他的精神核心就是为国为民。 【解析】 【分析】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相同,都是“这”的意思; B.不同,穷尽,尽头/到达; C.不同,既然这样/……的样子; D.不同,日光/景色; 故选 A。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 结合。 (1)中重点词语有:若,像;夫,发语词;淫雨,阴雨;霏霏,连绵的样子;开,放晴。 (2)中重点词语有:以,因为;喜,喜悦;己,自己;悲,悲伤。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题干要求分析范仲淹的精神情怀,结合原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思是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可见体现了范仲淹忧国忧民的伟大抱负; 结合链接材料“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意思是“这时范仲淹主 管浙西,调发国家仓库粮食,募集民间所存的钱物来赈济灾民,救荒之术很是完备”,以及 “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意思是“饥 荒年份打开司农寺粮仓的粮食赈济灾民,募集民间财力为地方兴利,近年来已定为法令。这 种措施,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些是先生的功绩”,这些可以看出范仲淹 的政治抱负体现在他采取的实际行动中。据此可以整理出答案。 【点睛】【参考译文】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 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 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商开国都、怀念 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 心情。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 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 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 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壁,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 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 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 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 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 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 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链接材料】皇佑二年,吴中发生大饥荒,饿死者的尸体遍布于道路,这时范仲淹主管浙西, 调发国家仓库粮食,募集民间所存的钱物来赈济灾民,救荒之术很是完备。吴中百姓喜欢比 赛舟船,爱作佛事。范仲淹就鼓励百姓比赛舟船,城中居民大规模出游。又召集各寺院主持 僧人,告谕他们说:“灾荒年间民工工价最低廉,可以趁此时机大力兴建土木工程。”于是 各个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兴盛。又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饥荒年份打 开司农寺粮仓的粮食赈济灾民,募集民间财力为地方兴利,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 兴利,这些是先生的功绩。 名著阅读(共 5 分) 11. 艾青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作品真挚、深沉、恒久地直刺人心。请你结合 《艾青诗选》的相关内容,说说你是如何阅读这本书的,从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100 字左右) 【答案】示例:阅读《艾青诗选》中《我爱这土地》时,抓住土地这一主要意象,圈画相关 诗句,品味思考,读出了作者悲悯下层人民的困苦,忧伤祖国命运的深沉情感。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欣赏艾青的诗歌,要抓住诗歌的常用意象:土地与太阳。“土地”的意象,凝聚着诗人对大 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这种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诗人关注的始终是与中 国土地合而为一的普通农民的命运。他写出了他们饱受蹂躏的痛苦——“雪落在中国的土地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