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1-2022学年北京朝阳区初三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9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8页 / 共19页
资料共19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1-2022 学年北京朝阳区初三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 案 一、基础·运用(共 16 分) 2021 年是鲁迅诞辰 140 周年。学校准备出一期“这样的大先生”专刊,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 专刊头版,介绍主要内容。下面是同学们写的初稿,请你阅读这段文字,完成各题。 1881 年 9 月 25 日,浙江绍兴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的一个男婴诞生了。这个名叫周樟寿 的男孩,将在三十七年后,以“鲁迅”之名,震动中国。对他的敬仰者来说,他是冲破阴晦 现实的豪杰,如长夜中指示光明的火把【甲】对他的批判者来说,他是最强有力的对手,如 令人无所遁形的匕首投枪。我们也想知道他是怎样的鲁迅【乙】有人说他是爬上桂花树寻蝉 脱的稚子,有人说他是“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的勇者,也有 人说都不是。他是集倔.强的斗士、冷峻的批判者、信念坚定的先觉者、伟大的精神导师于一 身的大先生。百年过去,我们依然在读先生的作品,力求从文字中理解他的激愤与理性、热 忱与冷静、爱与憎.,以获得前行的力量。 (1)专刊的头版要从以下两幅字中选择一幅作封面标题。请你选择并说明理由。 【甲】 【乙】 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同学认为画线词语中有错别字,对加点字的读音也有疑问。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阴晦”应写为“阴诲” B.“蝉脱”应写为“蝉蜕” C.“倔”应读为“jué” D.“憎”应读为“zēng” (3)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甲】; 【乙】? B.【甲】。 【乙】? C.【甲】; 【乙】。 D.【甲】。 【乙】。 2. 专刊第二版,回望先生生平。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各题。 1898 年,初尝世态寒凉的青年鲁迅,带着对新知的渴求,离开故乡。他去南京上新式
学堂,去日本学医,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于传统科举的道路。但在学医途中,他觉得“凡是 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于 是,鲁迅结束留学回国,去①______救国救民的道路。1918 年,他听从《新青年》同人的 召唤,加入新文化阵营,发表《狂人日记》,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口号。此后,他不断发 表作品,以其②______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向令人窒息的“铁屋子”发出有力的冲击。 先生一生 56 年,创作近 300 万字,翻译近 300 万字。他弃医从文,弃科举读新学,在人生 道路上不断做出自己的选择。 (1)分别在①②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探索 ②敏捷 B.①探究 ②敏捷 C.①探索 ②敏锐 D.①探究 ②敏锐 (2)根据语境,画线的句子表达欠妥,请你帮助修改。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专刊第三版,重温百年经典。专刊编辑在整理刘老师和小宏同学的访谈对话时,有些内 容无法确定。请你帮他解决下面的问题。(共 3 分) 刘老师:1921 年 2 月 8 日,旧历大年初一,鲁迅写道:“晴。春节放假。上午寄新青 年社说稿一篇。”这一“稿”,就是小说《故乡》。 小 宏:这篇文章和《社戏》都选自鲁迅的小说集《_____》。学习《故乡》时,我们梳 理了故乡和故乡人的变化,这种变化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刘老师:你说的对。那这种“变”中有没有“不变”呢? 小 宏:有。在对旧中国的批判中,鲁迅先生【甲】写了旧中国人民所承受的日复一日 的生活苦难,【乙】关注了他们在精神上遭受的长期折磨。 刘老师:是的,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敢于面对冷酷现实、善于启发民众思考的批判者。 (1)请你写出横线处的书名。 ____________ (2)根据语境,在【甲】【乙】两处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甲】因为【乙】所以 B.【甲】不仅【乙】还 C.【甲】与其【乙】不如 D.【甲】只要【乙】就 4. 专刊尾版,纪念鲁迅先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下面是四位同学阅读鲁迅的文章后写下的感受,其中修辞方法或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 项是( ) A.《藤野先生》这篇散文记述了鲁迅和恩师的交往,塑造了一位生活中不拘小节、治学上严 谨认真、没有民族偏见的先生形象。 B.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生机盎然的乐园、天真烂漫的伙伴、方正质朴 的先生,这些都是他童年生活中最美好的记忆。
C.鲁迅在写划船去赵庄看戏时,将月下水乡描绘得清新、朦胧,让人仿佛闻到了江南泥土 那沁人心脾的芬芳,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D.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杂文中,鲁迅用尖锐、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批 判了反动当局丑恶的嘴脸,读来如同欣赏一曲热烈、欢腾的乐章。 (2)请你根据语境,结合《播种者》(节选),在横线上仿写句子,表达你对鲁迅先生的敬 意。 播种者(节选) ——为鲁迅先生逝世四周年纪念而作 艾青 在贫瘠的土地上, 在荒漠的原野里, 已繁茂得翠绿成荫了; 而这为你所深爱的土地, 曾经以辛勤的臂和温热的汗 也以对于你耕耘的感激 垦殖而又灌溉, 滋长出遍野鲜美的绿苗, 把种子夹着希望播撒的 而那无数的歌唱者的白鸟, 你——无比勤劳的园丁 跳跃在为露水所润湿 远逝我们而长卧于泥土下 为阳光所照耀的枝桠间, 已经历了四个秋天了。 他们一面在以不能言说的哀痛 …… 如今, 悼惜你播种者的长逝 一面却以流溢着欢快的歌队 在你的脚迹所踏过的 预祝着即将来临的 广漠的土地上, 果实累累的 经历了数度的风霜雨雪, 收获的季节…… 你手栽的花木 一九四〇年十月 你是开垦荒漠、无畏创新的拓荒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是历经风霜、唤醒 国魂的大先生。 【答案】1. ①. 甲 ②. 甲是端正的楷书,正如鲁迅先生正直的为人。 ③. A ④. C 2. ①. C ②. 答案示例:他弃科举读新学,弃医从文,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做出自己 的选择。 3. 4. ①. 呐喊 ②. B ①. D ②. 答案示例:你是播撒希望、深爱土地的播种者 【解析】 【1 题详解】
(1)本题考查书法字体鉴赏。 甲的字体比较方正,规矩严整,是楷书。乙的字形扁平、工整、精巧,是隶书; 结合材料中的“他是集倔强的斗士、冷峻的批判者、信念坚定的先觉者、伟大的精神导师于 一身的大先生。……他的激愤与理性、热忱与冷静、爱与憎,以获得前行的力量”可以看出, 楷书更能显示先生爱憎分明、正直倔强的性格特点;故选甲。 (2)本题考查字音字形。A.阴晦:天气阴沉、晦暗。不能写作“阴诲”,故选 A。 (3)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结合原句“对他的敬仰者来说”和“对他的批判者来说”可以判断,甲前后两个句子之间的 并列,又有逗号,因此应该使用分号。 结合“我们也想知道他是怎样的鲁迅”可知,这是一个陈述句,不是疑问句,因此乙处不能 用问号,只能用句号。因为后面的“有人说”换了主语,是另一个句子了。 故选 C。 【2 题详解】 (1)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 探索: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探究:反复深入地探讨研究。 结合后面的宾语“救国救民的道路”可以确定,①处填:探索; 敏捷:动作等又迅速又灵敏。敏锐:常指感觉灵敏或眼光尖锐。 结合后面的宾语“洞察力”可以确定,②处填:敏锐。 故选 C。 (2)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结合材料中的“他去南京上新式学堂,去日本学医,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于传统科举的道路。 但在学医途中……”可知,“弃医从文”应该放在“弃科举读新学”的后面,两者顺序要颠 倒。 【3 题详解】 (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识记。 《社戏》和《故乡》都选自先生的短篇小说集《呐喊》。 (2)本题考查关联词语。 分析“写了旧中国人民所承受的日复一日的生活苦难”和“关注了他们在精神上遭受的长 期折磨”可以得出,它们之间构成递进关系,因此甲乙两处要填入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 A.因果关系; B.递进关系; C.选择关系; D.条件关系; 故选 B。
【4 题详解】 (1)本题考查阅读评价与修辞手法。 D.《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者用词尖锐、富有战斗性、讽刺性,因此“读来如同欣赏一 曲热烈、欢腾的乐章”是不正确的;后者给人的应该是喜悦与欣赏;故选 D。 (2)本题考查仿写。 结合诗歌和“你是开垦荒漠、无畏创新的拓荒者”和“你是历经风霜、唤醒国魂的大先生” 可以确定仿句句式为:你是……的播种者; 示例:你是辛勤耕耘、热爱土地的播种者。 二、古诗文阅读(共 17 分) (一)(共 4 分) 5. 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2)遭受排挤的王维,将个人的孤独寂寞之感消散在“大漠孤烟直, _____________________①”的景象中,显露出豁达的情怀;被弃置的刘禹锡,抛开个人悲 苦,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千古名句;政治上失意的苏 轼,在中秋之夜唱出了“但愿人长久,③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好祝愿。阅读这些 古诗词,让我们知晓彼时诗人的处境,更让我们理解人生不在于身在何处,而在于心往何处 的道理。 【答案】 ①. 感时花溅泪 ②. 长河落日圆 ③. 沉舟侧畔千帆过 ④. 千里共 婵娟 【解析】 【分析】 【详解】注意以下字形特别容易写错:溅、畔、婵娟等。此外还要注意“落”是上下结构。 (二)(共 6 分) 阅读《行路难》(其一),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6. 诗歌开篇两句营造了①____________的宴饮气氛。三四句急转直下,“②__________”
一词直接表达诗人内心的郁闷。其后四句,诗人用象征和典故表达自己对仕途既失望又 ③__________________的复杂心理。 7. 《故乡》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 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有同学认为《故乡》中的“我”和诗 中的李白,面对不同困境时的人生态度有相似之处,你同意吗?结合文本,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6. ①. 欢乐 ②. 茫然 ③. 渴望 7. 同意。“我”面对压抑、缺乏生机和活力的故乡,李白面对艰难的仕途,都表现出明知 困难重重,但无所畏惧的人生态度。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分析。 诗的一开头,“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金樽 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三、四句紧接着“停杯投箸”“拔 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直接表达了作者“心茫然”的郁闷。“欲 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用“冰塞川”“雪满山”这样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仕 途的艰难。“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姜尚、伊尹的典故,表达诗人一展宏 才的愿望和有为于当世的政治理想,表明作者对仕途还是怀有渴望的心理。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李白面对人生的困境,虽有茫然失意,但决不愿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入世的强烈要 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重树信心与豪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 济沧海!”坚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 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鲁迅在《故乡》的结尾处,写道:“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 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以路为喻,表现人生之路需要我们努 力去开创,希望每一个人都能走上实践之路、探索之路、追求美好生活之路。 因此,有同学认为《故乡》中的“我”和诗中的李白,面对不同困境时的人生态度有相似之 处,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根据以上分析简要概括原因即可。 (三)(共 7 分) 阅读《醉翁亭记》,完成下面小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 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 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 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 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 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 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 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8. 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日出而林霏开./连月不开. B. 杂然而前陈.者/推陈.出新 C. 往来而不绝.者/身怀绝.技 D. 渐闻.水声潺潺/闻.鸡起舞 9.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太守归而宾客从./喜从.天降 四时之景.不同/春和景.明 朝而往,暮而归./完璧归.赵 而乐亦无穷.也/理屈词穷. ) 【甲】文章开头介绍醉翁亭之所在,写山写水,写泉写路,移步换景,写明了醉翁亭位于滁 州城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的酿泉之上。 【乙】第二段写了醉翁亭四时之美,有春日野花的芬芳,夏天树木的挺拔,秋天天高气爽、 霜露洁白,冬天水流减少、石头显露。 【丙】第三段写了欢乐祥和的滁人游和热闹的太守宴。太守因年迈,不胜酒力,所以醉了, 与前文“得之心而寓之酒”相呼应。 10. 阅读上文和下面两则材料,围绕“乐”字,简要说明欧阳修、范仲淹、司马光各有怎样 的人生志趣。 材料一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材料二 迂叟①平日多处堂中读书,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义之源,探礼乐之绪。志倦体疲, 则于园中投竿取鱼,决渠灌花,操斧伐竹,临高纵目,惟意所适②。明月时至,清风自来,
行无所牵,止无所框,耳目肺肠,悉为己有。踽踽③焉,洋洋④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 以代此也。因合而命之曰独乐园。 (取材于司马光《独乐园记》) 注:①[迂叟]作者自称。②[适]闲适,舒畅。③[踽踽]独行。④[洋洋]舒缓。 【答案】8. D 9. 甲 10. 欧阳修“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写出了“与民同乐”的志趣;范仲淹心怀天下, 先忧后乐;司马光在园中读书劳作,自得其乐。 【解析】 【8 题详解】 A.散开/(天气)放晴 跟从/由; B.陈列/旧的 景物,景象/日光; C.断/独一无二的、没有人能赶上的 回家/归还; D.都是“听见”的意思 都是“尽”的意思; 故选 D。 【9 题详解】 乙:第二段不只写了醉翁亭四时之美,还有“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者,山间之朝暮也”,这是山间朝暮之美; 丙:第三段除了写滁人游和太守宴,还有“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 错,起坐而喧哗”的“众宾欢”的场景;太守的醉也不是因为“年迈,不胜酒力”,而是陶 醉在眼前与民同欢的“和乐”中; 故选甲。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文末的“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可以看出, 欧阳修的乐是与民同乐; 结合材料一的“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可以看出,范仲淹的乐 是心怀天下,先忧后乐; 结合材料二的“迂叟平日多处堂中读书……志倦体疲,则于园中投竿取鱼,决渠灌花,操斧 伐竹……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可以看出,司马光是在园中读书劳作,自得其 乐。 【点睛】译文: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 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股水流) 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