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
考试题及答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14
S-32
Na-23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 20 小题,每小题只有 1 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
1.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事例有化学变化发生的是
A. 工业制氧气
B. 霓虹灯通电后发彩光
C. 使用天然气作为燃料煮菜
D. 咸菜晒干后表面有食盐晶粒
【答案】C
【解析】
【详解】A、工业制氧气是利用沸点分离液态空气,没有新物质产生,是物理变化,不符合
题意;
B、霓虹灯通电后发彩光没有新物质产生,是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使用天然气作为燃料有新物质产生,是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D、咸菜晒干后表面有食盐晶粒没有新物质产生,是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2. 化学的发展是无数科学家共同努力而来,下列化学史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张青莲教授测定铟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B. 门捷列夫编制了元素周期表
C. 屠呦呦教授提取了青蒿素
D. 道尔顿测定了空气中氧气体积分
数
【答案】D
【解析】
【详解】A、张青莲教授测定铟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故 A 正确;
B、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元素周期表,故 B 正确;
C、屠呦呦教授提取了青蒿素,故 C 正确;
D、拉瓦锡测定了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故 D 不正确。故选 D。
3. 近年,市面上出现新款软泥——水晶泥,最新检测说明其中硼过量。这里的硼是
B. 硼离子
C. 硼原子
D. 硼元素
A. 硼单质
【答案】D
【解析】
【详解】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最新检测说明其中硼过量。这里的硼是指含有硼元素的物质,
与具体形态无关。故选 D。
4. 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A. 氯化钠
B. 二氧化碳
C. 金刚石
D. 铜
【答案】A
【解析】
【详解】A、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B、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C、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D、铜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铜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故选 A。
点睛:根据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
的,气态的非金属单质和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气、水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
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5. 下列化学用语所表达的意义正确的是
A. 2Al—2 个铝元素
B. Mg2+—2 个镁离子
C.
-Cl —氯离子
D.
K2MnO4—高锰酸钾
【答案】C
【解析】
【详解】A、元素符号从微观上表示 1 个原子,在元素符号的前面写出数字后表示多个原子,
即 2Al 表示 2 个铝原子,而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故选项错误;
B、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
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 1 个电荷时,1 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
加上相应的数字。Mg2+表示 1 个镁离子或镁离子,故选项错误;
C、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
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 1 个电荷时,1 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
加上相应的数字。Cl- 表示 1 个氯离子或氯离子,故现象正确;
D、根据化合物的化学式书写:显正价的元素其符号写在左边,显负价的写在右边,化合价
的绝对值交叉约简,得化学式右下角的数字,数字为 1 时不写。高锰酸钾是钾离子与高锰酸
根离子构成的盐,其中钾元素的化合价为+1 价,高锰酸根的化合价为-1 价,根据化合物中
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高锰酸钾的化学式写为 KMnO4,而 K2MnO4 表示的是锰酸钾,
故选项错误;
故选 C。
6. 下列仪器在实验时,不宜用作反应容器的是
B. 集气瓶
C. 试管
D. 量筒
A. 烧杯
【答案】D
【解析】
【详解】A、烧杯可用于需要较大量溶液的反应的反应容器,故 A 不符合题意;
B、集气瓶可用于需要较大量溶液的反应的反应容器,故 B 不符合题意;
C、试管可用于少量药品反应的反应容器,如加热分解高锰酸钾等,故 C 不符合题意;
D、量筒只能用于量取一定体积液体,不可用于反应容器,故 D 符合题意。
故选 D。
7. 氧化铟(In2O3)可用于制作触摸屏,其中铟元素(In)的化合价为
B. +2
C. +3
D. +6
A. 0
【答案】C
【解析】
【详解】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设铅元素的化合价为 x,则 2x+(-2)×3=0
x=+3,故选 C
8. 能用过滤法将下列各组中混合在一起的物质分离的是(
)
A. 氧气和二氧化碳
C. 食盐和蔗糖
【答案】B
【解析】
B. 食盐和沙子
D. 二氧化锰和铁粉
【分析】过滤是将不溶性固体和液体分离的方法
【详解】A、氧气和二氧化碳两者都是气体,无法用过滤的方法分离,选项 A 错误;
B、食盐溶于水,沙子不溶于水,故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选项 B 正确;
C、食盐和蔗糖都溶于水,无法用过滤的方法分离,选项 C 错误;
D、二氧化锰和铁粉都不溶于水,故不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选项 D 错误。故选 B。
9.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 细铁丝伸入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B.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了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
C. 将烘烤过的木炭投入滴有红墨水的试剂瓶中,振荡后液体颜色变浅
D.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色火焰并生成白色固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A、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现象为: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直接
将铁丝伸入氧气不反应,故 A 错误;
B、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了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
故 B 错误;
C、将烘烤过的木炭投入滴有红墨水的试剂瓶中,木炭具有吸附性,能吸收色素,则振荡后
液体颜色变浅,故 C 正确;
D、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为: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的固体,故 D
错误。
故选 C。
10. 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
O N CO
, ,
2
2
由多到少
2
元素
空气中物质含量
B.
O Si Fe
、 、
地壳中含量排前三的
由多到少
C.
Na S Na SO Na SO
4
、
3
、
2
2
2
由高到低
硫元素的质量分数 D.
、 、
2CO C CO
碳元素的化合价
由高到低
【答案】C
【解析】
【详解】A、空气中 N2 的体积分数为 78%,O2 的体积分数为 21%,CO2 的体积分数为 0.03%,
则选项排序错误,故 A 错误;
B、地壳中排前三的元素为 O、Si、Al,则选项排序错误,故 B 错误;
C、Na2S 中 S 的质量分数=
,Na2SO3 中 S 的质量分数=
32 100% 41%
78
32 100% 22.5%
142
Na2SO4 中 S 的质量分数=
C 正确;
32 100% 25.4%
126
,
,41%>25.4%>22.5%,则选项排序正确,故
D、CO2 中 C 显+4 价,C 单质中 C 显 0 价,CO 中 C 显+2 价,则选项排序错误,故 D 错误。
故选 C。
11.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并收集氧气的主要操作,其中不正确的是
A.
检查气密性
B.
加入二氧化
锰粉末
C.
产生氧气
D.
收集氧气
【答案】D
【解析】
【详解】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连接好仪器,将导管一端放入水中,然后用手紧握试管外壁,
导管口处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后,导管内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此
选项正确;
B.二氧化锰是粉末状固体,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时先将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取用固体药
品放入试管底部,再将试管慢慢直立,此选项正确;
C.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略向下倾斜,试管口塞棉花,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此选项正确;
D.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收集氧气时用向上排空气法,此选项错误。
故选:D。
12. 关于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氮气难溶于水,可用作保护气
B. 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用作高能燃料
C. 石墨具有导电性,可用于制铅笔芯
D. 二氧化碳能参与光合作用,可用作
气体肥料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氮气化学性质稳定不容易参加化学反应,可用作保护气,错误;
B、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用作高能燃料的助燃,不能做燃料,错误;
C、石墨具有导电性,可用于做电极,错误;
D、二氧化碳能参与光合作用,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故可用作气体肥料,正确;
故选 D。
13. 下列各组物质按混合物、单质、氧化物分类正确的是
A. 空气、氯酸钾、铁粉
C. 加碘盐、水、金刚石
B. 碳酸饮料、氮气、氧化镁
D. 澄清石灰水、红磷、高锰酸钾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氯酸钾是由 K、Cl、O 三种元素
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铁粉是由铁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不符合题意;
B、碳酸饮料是由碳酸、水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氮气是由氮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
单质,氧化镁是由 Mg、O 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符合题意;
C、加碘盐是由碘酸钾、氯化钠等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水是由 H、O 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属于化合物;金刚石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不符合题意;
D、澄清石灰水是由氢氧化钙和水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红磷是由磷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属于单质;高锰酸钾是由 K、Mn、O 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14. 2022 北京冬奥会完美体现“绿色冬奥,科技冬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冰壶的材料是天然花岗岩,属于纯净物
B. 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取代氟利昂制冷剂,避免对臭氧层造成破坏
C. 火炬“飞扬”的氢燃料取代丙烷(C3H8)等燃料,火炬燃烧时碳排放为“零”
D. 24 小时不间断的消毒使细菌、病毒的蛋白质变性,成功的防疫成就了精彩的奥运
【答案】A
【解析】
【详解】A、冰壶的材料是天然花岗岩,岩石含有多种成分,属于混合物,错误;
B、氟利昂会破坏臭氧层,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取代氟利昂制冷剂,避免使用氟利
昂可避免对臭氧层造成破坏,正确;
C、氢气燃烧只生成水不生成二氧化碳,正确;
D、24 小时不间断的消毒使细菌、病毒的蛋白质变性,杀死病菌,成功的防疫成就了精彩的
奥运,正确;
故选 A。
15. 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模型正确的是
A 地壳中元素的含
量
A. A
【答案】D
【解析】
B 物质的分类
C 空气的组成
D 物质的组成
B. B
C. C
D. D
【详解】A、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氧、硅、铝、铁等,选项错误;
B、物质分为混合物与纯净物,其中纯净物分为单质与化合物,选项错误;
C、空气中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氮气占 78%,氧气占 21%,其它成分占 1%,选项错误;
D、从宏观上分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从微观上分析,分子与原子均能构成物质,且分
子均由原子构成,选项正确,故选 D。
16. 甲醛(化学式为 CH2O)是室内装潢可能产生的污染物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醛由碳原子和水分子构成
B. 甲醛分子由碳原子、氢气分子、氧原子构成
C. 甲醛由 1 个碳元素、2 个氢元素、1 个氧元素组成
D. 甲醛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6:1:8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甲醛是由甲醛分子构成的,不是由碳原子和水分子构成,错误;
B、甲醛分子是由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构成的,错误;
C、甲醛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元素不能说个数,错误;
D、甲醛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12:(1×2):16=6:1:8,正确。
故选 D。
17.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用等质量、等浓度的
B.加热高锰酸钾制取
C.将水通电电解一
双氧水制取氧气
氧气
段时间
D.向一定量的过氧
化氢溶液中加入二
氧化锰
B. B
C. C
D. D
A. A
【答案】B
【解析】
【详解】A、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的过程中充当的是催化剂,只能加快过氧化氢溶液的
分解速率而生成氧气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会改变,故 A 错误,不符合题意;
B、高锰酸钾分解产生了氧气,使固体的总质量减少,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反应前
后锰元素的质量不变,故 B 正确,符合题意;
C、根据电解水的实验可以知道,在通电分解水时产生氢气的体积是氧气的二倍,而不是质
量,故 C 错误,不符合题意;
D、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中有水,加入二氧化锰,二氧化锰催化剂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产生
水和氧气,水的质量增加,直到过氧化氢反应完全;所以图像的起点不能从 0 开始,故 D
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18.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分子的运动情况,在 T 形管的粗玻璃管里,固定一根湿润的酚酞
滤纸条,完成下列实验。实验一:将浓氨水加入左侧试管中,3 分钟后观察到 ba 段滤纸条
先变红。实验二:换一根湿润的酚酞滤纸条,微微加热试管,发现 ba 段滤纸条更快变红。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实验中使用气球是为了缓冲管内气压的骤然升高
B. 实验一和实验二对比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C. 实验一能说明分子不停做无规则运动,还能说明相同条件下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D. 如果将试管放入冰水中,湿润的酚酞滤纸条不会变红
【答案】D
【解析】
【详解】A、实验二加热会导致试管内温度升高,气压增大,使用气球是为了缓冲管内气压
的骤然升高,故正确;
B、实验二微微加热试管,发现 ba 段滤纸条更快变红,所以实验一和实验二对比说明温度升
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故正确;
C、实验一:将浓氨水加入左侧试管中,3 分钟后观察到 ba 段滤纸条先变红,所以实验一能
说明分子不停做无规则运动,还能说明相同条件下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故正确;
D、分子在不同温度下都在不停地运动,如果将试管放入冰水中,湿润的酚酞滤纸条也会变
红,故错误。
故选:D。
19. 我国科学家研究出碳化钼(Mo2C)负载金原子组成的高效催化体系,使水煤气中的 CO
和 H2O 在 120℃下发生反应,反应微观模型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反应的分析正确的是
A. 金原子对 CO 起吸附催化作用
B. 反应的微观模型图中共有 4 种元素
C. 反应的微观模型图中有两种单质分子
D. 生成物中共有 3 种分子
【答案】A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