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试题
及答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14
S-32
Fe-56
一、单项选择题(包括 20 小题,每题 2 分,共 40 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2022 年世界环境日(6 月 5 日)主题是“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下列做法符合这一主题的
是
A. 鼓励乘私家车,方便出行
B. 禁用农药化肥,保护水源
C. 垃圾分类回收,保护环境
D. 发展火力发电,缓解电荒
【答案】C
【解析】
【详解】A、鼓励乘私家车,方便出行,不低碳,应该提倡绿色出行,少开私家车,不符合
题意;
B、农药、化肥可以增产丰收,应该合理使用,不应该禁用,不符合题意;
C、垃圾分类回收,保护环境,符合题意;
D、发展火力发电,缓解电荒,会造成空气污染,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2. “川航 3U8633”的成功迫降,挽救了 128 条生命。迫降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玻璃破裂
B. 轮胎变瘪
C. 燃油燃烧
D. 座椅摇
晃
【答案】C
【解析】
【详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
于化学变化; 反之,则是物理变化。A. 玻璃破裂,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B.
轮胎变瘪,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C. 燃油燃烧,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化学
变化; D. 座椅摇晃,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选 C。
3. 生活中“低钠盐”“加铁酱油”中的“钠”和“铁”是指
B. 元素
C. 原子
D. 分子
A. 离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物质由元素组成,可知生活中“低钠盐”“加铁酱油”中的“钠”和“铁”是指元
素,故选 B。
4. 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A. 三氧化硫
B. 空气
C. 碳酸钙
D. 氧气
【答案】A
【解析】
【详解】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氧化物:
A、三氧化硫(SO3)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过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
符合题意;
B、空气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C、碳酸钙(CaCO3)由钙、碳、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不
符合题意;
D、氧气(O2)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5. 以下物质由原子构成的是
B. 氯化钠
C. 金刚石
D. 干冰
A. 蒸馏水
【答案】C
【解析】
【详解】A、蒸馏水由水分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B、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C、金刚石由碳原子构成,符合题意;
D、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6. 下列有关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操作图示正确的是
A.
导管连接
B.
胶塞塞紧
C.
气体验满
D.
气体收集
【答案】A
【解析】
【详解】A、连接导管时,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对准橡胶塞上的孔稍稍用力转动,
将其插入,符合题意;
B、在容器口塞橡胶塞,应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
塞进塞子,以免压破容器,不符合题意;
C、气体验满,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
说明已经集满,不能伸入集气瓶内,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且导管不能伸入集气瓶过长,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7. 下列物质含有氧分子的是
A. O2
【答案】A
【解析】
B. H2O2
C. CO2
D. H2CO3
【分析】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空气中含有氧气,含有氧分子的物质为氧气或空气;化合
物中都不含氧分子;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A、 2O 是由氧分子构成,选项正确;
2H O 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选项错误;
B、 2
C、 2CO 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选项错误;
D、 2
3
H CO 是由氢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选项错误;
答案为:A。
8. 下列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对应不正确的是
A. 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可以做电光源
B. 石墨有导电性,可以作电极
C. 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以做保护气
D. 氢气有可燃性,可以作燃料
【答案】A
【解析】
【详解】A、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可以作保护气;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以做电
光源,性质和用途对应不正确,符合题意;
B、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可以作导线,性质和用途对应正确,不符合题意;
C、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可以做保护气,性质和用途对应正确,不符合题意;
D、氢气有可燃性,可以作燃料,性质和用途对应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9. 下列化学用语与意义对应不正确的是
A. 氧化镁 MgO
C. 两个铵根离子 2
4NH
【答案】B
【解析】
B. 2 个氮分子 2N
D. 3 个汞原子 3Hg
【详解】A、氧化镁中镁元素为+2 价,氧元素为-2 价,则氧化镁表示为 MgO,对应正确,故
A 选项不符合题意;
B、分子的表示方法:用化学式来表示一个分子,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
应的数字;两个氮分子:2N2,对应不正确,故 B 选项符合题意;
C、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
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 1 个电荷时,1 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
加上相应的数字;如 2 个铵根离子表示为 2
4NH ,对应正确,故 C 选项不符合题意;
D、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
上相应的数字;如 3 个汞原子表示为 3Hg,对应正确,故 D 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10.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加热液体
B.
读取液体体积
C.
倾倒液体
D.
滴加液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A 加热液体时,试管内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并且用酒精灯的外焰
加热,故 A 操作正确;
B、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故 B 操作错误;
C、向试管中倒入液体,试管倾斜,瓶塞要倒放,标签朝向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故 C 操
作错误:
D、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
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故 D 操作错误;
故选 A。
【点晴】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
意事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1. 科学家与其研究成果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门捷列夫一提出原子学说
B. 道尔顿一发现元素周期表
C. 拉瓦锡一研究空气的成分
D. 卢瑟福一发现电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A、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绘制了元素周期表,故 A 对应不正确;
B、1803 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故 B 对应不正确;
C、拉瓦锡首先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故 C 对应正确;
D、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揭开了原子的结构,故 D 对应不正确。
故应选 C。
12. 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发现油锅起火,应立即使用冷水将其浇灭
B. 用灯帽能盖灭酒精灯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
C. 易燃物和易爆物可以与其它物质混存
D. 将煤块磨成煤粉可提高煤的燃烧利用率
【答案】D
【解析】
【详解】A、发现油锅起火,不可立即使用冷水将其浇灭,会造成油滴飞溅使火势蔓延,应
该立即用锅盖盖灭,说法错误;
B、用灯帽能盖灭酒精灯是因为隔绝了氧气,不是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说法错误;
C、易燃物和易爆物不可以与其它物质混存,也不能堆得过高、过密,说法错误;
D、将煤块磨成煤粉,可以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充分,从而提高煤的燃烧利
用率,说法正确。
故选 D。
13. 过氧化氢和水都是无色液体,但它们的化学性质明显不同,其本质原因是
A. 元素种类不同
C. 分子种类不同
【答案】C
【解析】
B. 原子种类不同
D. 相对分子质量不同
【分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由分子保持,分子种类不同,则化学性质不同。
【详解】过氧化氢(H2O2)和水(H2O)都是无色液体,但它们的化学性质明显不同,是因为
二者的分子种类不同;
故选:C。
14. 铁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铁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 铁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 26
C. 铁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 55.85g
D. 铁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26
【答案】D
【解析】
【详解】A、铁属于金属元素,故 A 错误;
B、在原子中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铁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55.85,质子数为 26,所
以中子数约为 30,故 B 错误;
C、铁的相对原子总质量为 55.85,故 C 错误;
D、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所以铁的核外电子数为 26,故 D 正
确;
故应选 D。
15. 达芦那韦(化学式 C27H37N3O7S)能显著抑制新冠肺炎病毒复制。下列有关达芦那韦的说法
正确的是
A. 从分类上看:达芦那韦属于单质
B. 从微观上看:每个达芦那韦分子由 74 个原子构成
C. 从宏观上看:达芦那韦是由碳、氢、氮、氧、硫五种元素组成
D. 从质量上看:达芦那韦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27:37:7
【答案】C
【解析】
【详解】A、从分类上看:达芦那韦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说法错误;
B、从微观上看:每个达芦那韦分子中含有的原子个数为 27 37 3 7 1=75
芦那韦分子由 75 个原子构成,说法错误;
,即每个达
C、从宏观上看:达芦那韦是由碳、氢、氮、氧、硫五种元素组成,说法正确;
D、达芦那韦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 27:37:7,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
量比为
16 7 =324:37 :112
,说法错误。
12 27
:
:
1 37
故选 C。
16. 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 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故离子也能通过失得电子变成原子
B. 氧原子核中含有质子和中子,故所有原子核中都含有质子和中子
C. 离子是带电的微粒,故带电的微粒都是离子
D. 燃烧一定会放出热量,故放出热量的变化都是燃烧
【答案】A
【解析】
【详解】A、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故离子也能通过失得电子变成原子,推理正确;
B、氧原子核中含有质子和中子,但氢原子中无中子,所以不是所有原子核中都含有质子和
中子,推理错误;
C、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所以离子是带电的微粒,但带电的微粒不都是离子,如
质子、电子带电,但不是离子,推理错误;
D、燃烧一定会放出热量,但放出热量的变化不都是燃烧,如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
反应也放出热量,推理错误。
故选 B。
17. 如果“ ”、“
”分别表示氧原子和氢原子,则下列表示的物质中,能用来表示
水的是
A.
C.
【答案】B
【解析】
B.
D.
【详解】水是纯净物,1 个水分子由 2 个氢原子和 1 个氧原子构成:
A、
是纯净物,1 个分子由 3 个氧原子构成,表示臭氧(O3),不符合
题意;
B、
是纯净物,1 个分子由 2 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表示水(H2O),
符合题意;
C、
有两种分子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D、
有两种分子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
18. 下列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方案
实验结论
A 将带火星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复燃
说明集气瓶中氧气已经集满
B 分别在两杯水中加入适量肥皂水,振荡
产生较多白色浮渣的为软水
C 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
检验集气瓶中的气体为二氧化
碳
D 将 10mL 酒精和 10mL 水在量筒中混合,总体积小于 20mL 证明分子间存在一定的空隙
B. B
C. C
D. D
A. A
【答案】D
【解析】
【详解】A、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复燃,证明是氧气,无法证明氧气;证明集气
瓶中氧气已经集满,应该将带火星木条伸到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已经集满,不能达到
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B、分别在两杯水中加入适量肥皂水,振荡:产生较多白色浮渣的为硬水,不能达到实验目
的,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氮气都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
灭,集气瓶中的气体可能为二氧化碳或氮气,无法检验集气瓶中的气体为二氧化碳,不能达
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D、将 10mL 酒精和 10mL 水在量筒中混合,总体积小于 20mL,证明分子间存在一定的空隙,
混合时互相挤占空隙,能达到实验目的,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