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北京市西城区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 11 页,共五道大题,24 道小题,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班级、姓名和学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 2B 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请将考试材料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 17 分)
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瓷器展”为专题展览,长期对公众展出。初二年级的同学们走进国博,开展以“匠
心瓷韵”为主题的研学活动。请你协助完成以下任务。
1. 下面是小语同学撰写的参观笔记。请你阅读并完成小题。
【任务一:溯循瓷迹】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夏商之际便有了原始瓷的烧制工艺,至隋唐五代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生产格局。
五代是“秘色瓷”生产的鼎盛时期,唐代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中用 ①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
峰翠色来”的诗句赞美了越窑瓷器釉色的精美。此后,秘色瓷逐渐(xiāo)声匿迹。宋代陶瓷业蓬勃发展,
名窑遍布各地,并形成多个以著名窑场为核心的窑业体系。元代前期的青花瓷使用的是未经提炼的钴料绘
彩,得到的只能是晦.暗的蓝色。后经改革,生产出釉质滋润透亮、色泽浓翠鲜丽的青花瓷器。明清两代是
中国瓷器生产的鼎盛时期。其瓷器或端庄(dūn)实、古拙.典雅,或色彩绚烂、华丽高贵,往往融实用与审
美于一体。这些多种多样 ② 精巧美丽的瓷器不仅丰富了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也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
影响。历史长河中,一代代匠人用创意与智慧,共同书写了中国瓷文化的灿烂篇章。
(1)文段中括号里填写的汉字及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xiāo)声匿迹”中“xiāo”有“消失”的意思,应写作“消”。
B.“晦暗”在文中的意思是“暗淡无光”,“晦”应读作“huì”。
C.“(dūn)实”有“粗短而结实”的意思,“dūn”应写作“敦”。
D.“古拙”在文中的意思是“古朴少修饰”,“拙”应读作“zhuō”。
(2)在文段的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
②、 B.①“
②、
C.①:“
②, D.①“
②,
【任务二:品味瓷韵】
从 2022 年 7 月开始,国家博物馆出现了两位特殊的新员工,他们是虚拟数智人艾雯雯和仝(tóng)古
今。
2. 艾雯雯为同学们细致地讲解了瓷器上的各种纹饰,大家兴致盎然。参观结束后,同学们搜集了一些瓷器
纹饰图片。请从下图中选出一个字进行临摹,判断它的书体,并谈谈你在临摹时的感受。
临摹:______
这个字属于______书。 在临摹时我感受到_____________
3. 下图中的宋代瓷枕上“家国永安”四个字传递出人们对家国安宁的深切企盼。本学期所学的《大道之行
也》中也有这样的社会理想。《大道之行也》出自儒家经典《_________》(填写书名)。
4. 同学们在字典中查到“匠”的义项有:①有专门手艺的人;②灵巧,巧妙;③指在某方面造诣很深的人。
请你根据字典释义及【任务一】中的文段内容,解释本次研学主题“匠心瓷韵”的含义。
5. 下面是仝古今的讲解词。请你阅读后完成小题。
【任务三:探寻瓷路】
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开辟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打开了与各
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
海上丝绸之路在秦汉之际就已初步形成,从中唐开始,中国陶瓷已行销海外。宋元时期,陶瓷海上贸
易蓬勃发展。明清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航海事业得以进一步发展,中国瓷器进入大规模、长时
间持续对外输出的阶段。这使得中国在环球贸易中一直处于顺差。中国瓷器体现了浓郁的中国文化与风情,
在欧洲掀起了“中国热”。德国和荷兰的工匠也都从中国制瓷技艺等方面找寻创作灵感,进行了本土化变
革……总之,瓷器贸易的繁荣,使中国瓷器文化得以传递海外,也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1)你发现仝古今的讲解词在结尾部分有两处表达欠妥,请将画线句修改正确。
________________。
(2)仝古今拟用一副对联为此次讲解作结。请将它补充完整,正确的一项是(
)
往事越千年,陶瓷惊艳 ①
匠心 ②,瓷韵浸染中外心
A.①丝绸路 ②绝艺传
B.①泣鬼神 ②续真传
C.①泣鬼神 ②真传续
D.①丝绸路 ②传绝艺
6. 请结合这次研学活动的相关内容,以中国瓷器文化的历史或传承为视角,写下你的感受。要求至少使用
一种修辞手法。
【答案】1.
①. A
②. B
2.
①. 春
②. 篆
③. 感受示例一:这个字体正势圆,古拙典雅,与光滑圆润、端庄大气的瓷
器相得益彰。
感受示例二:这个字写起来笔画复杂,曲笔弧线很多,方中有圆,粗细均匀。
3. 礼记(或礼记正义)
4. 示例一:(中国瓷器)独特精巧的艺术构思与文化韵味。
示例二:有手艺的工匠用心制作的瓷器表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韵味。
①. 示例:瓷器贸易的繁荣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也使中国瓷器文化得以传播海外。 ②.
5.
D
6. 示例:中国瓷器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那些精巧绝伦的中国瓷器,就像桥梁一般沟通了古今,连接
了中外。
【解析】
【1 题详解】
(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A.销声匿迹(xiāo shēng nì jì):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出声不露面。销(xiāo):
通“消”,消失。所以“xiāo”应写作“销”,选项表述错误;
故选 A。
(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第①空:根据上下文可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是出自唐代诗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
中的诗句,引用诗句是要使用双引号,所以第①空所填标点符号为:“(前引号)。第②空:根据上下文可
知,该标点符号所连接的两个词语”“多种多样”“精巧美丽”为并列关系,都是用来形容瓷器的。在表
示语段中并列词语之间应使用顿号,所以第②空所填标点符号为:、(顿号)。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字体。
上海博物馆的“春寿瓶”肩上有篆书“春寿”二字,笔路清晰,风格朴实。该瓶上的“春寿”二字可解为
“酒寿”之意,即“贺寿之酒”。故带春寿儿子应是洪武朱元璋于宫中庆祝时的酒器。篆书的特征:①因
形立意,古拙多变。大篆中象形字很多,表现方法也是千变万化,结构法则还没有规律化,因此比较难认。
但大都属于因形立意,或因意造型,看起来古拙典雅,耐人寻味。到了后来的小篆,才比较趋于统一,但
仍然保持很多因形立意的图像文字。②曲笔弧线,体正势圆。篆字都是中锋用笔,一律曲笔弧线,结体平
正,横必平,竖必直,形体大小均匀,体势以圆为主,方中有圆。③左不见撇,右不见捺。篆字基本上是
用点、直、弧三种笔画组字,而且起止藏锋、粗细均匀,没有撇、捺出现。
据此选择临摹的字并根据篆书的特点表达感悟即可。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大道之行也》是出自西汉礼学家戴圣编著的《礼记》中的一篇散文。此文是为阐明儒家思想中“大同”
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古人追求的“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模式而作。此文首先概括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
征;其次阐释了“大同”社会的理想模式;最后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进一步阐释“大
同”。全文节奏分明、变化有致、不拘一格,读来启人深思,鼓舞人心。
据此可知,《大道之行也》出自儒家经典《礼记》(或《礼记正义》)。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义。
根据【任务一】“历史长河中,一代代匠人用创意与智慧,共同书写了中国瓷文化的灿烂篇章”可知,这
里的“匠人”指的是指在瓷器行业潜心研究,具有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严谨工作态度的瓷器手工艺人。所以
“匠”指的是在某方面造诣很深的人,“韵”在现代汉语中常用义为风度、情趣、意味等。据此来解释主
题“匠心瓷韵”的含义即可。
示例:瓷之韵,匠之心,每一件精致瓷器的诞生,都需要经过繁多的步骤,这背后都是瓷工们的智慧跟创
新。
【5 题详解】
(1)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
画线句“瓷器贸易的繁荣,使中国瓷器文化得以传递海外,也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中“中国瓷
器文化得以传递海外”和“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语序不当,应该是先为自己国家带来的巨大利
益,再阐述瓷器贸易的世界影响。
所以应修改为:瓷器贸易的繁荣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也使中国瓷器文化得以传播海外。
(2)本题考查对联。
对联写作上要注意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平仄对应、音律协调;内容相关、意境完美。注意对联一般讲究
“仄起平收”。上联第①空应和下联“中外心”相对,且上联最后一字应该是仄声,所以应选同样为偏正
短语的“丝绸路”;下联的第②空应和上联的“越千年”相对,所以应选择同样为动宾短语的“传绝艺”。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结合主题“中国瓷器文化的历史或传承”,使用至少一种修辞手法,写出自己的感受即可。
示例:瓷器承载着中国传统美学,带有中国文人的情操休养和心灵追求。她独立成景,又意味深远;她无
生命,但具有高远的人格象征。在千年文明中,青瓷文化也是对中国精神的一种诠释,闪耀着民族精神与
时代精神的光芒。
二、古诗文阅读(共 20 分)
7. 古诗文默写填空。
①黄发垂髫,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②庄子用比喻..来描述大鹏鸟奋飞时情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
③乐器在古代生活中经常起到重要的作用。《诗经·周南·关雎》中就有写到乐器的语句:“_____”和
“________”。
④下面是《卖炭翁》的插图,请你依据画面,写出相应的诗句: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并怡然自乐
②. 怒而飞
③. 其翼若垂天之云
④. 琴瑟友之
⑤. 钟鼓乐
之
⑥. 手把文书口称敕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句名篇的识记。
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
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怡、翼、琴瑟、鼓、敕”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
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
冻死亦足!
8. 依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中对恶劣天气的描写非常形象。“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风怒号”以比拟的手法写
出秋风声势之盛,“____”字写出狂风的威力之大。“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描绘了
___________的情景,给人以大雨将至的压抑之感。
9. 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主张“(乐府诗)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阅读他的《观刈麦》,
说说杜甫和白居易在两首诗中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答案】8.
①. 卷
②. 风定云起(天色昏暗、黑云密布等)
9. 共同点示例:两位诗人都在诗中表达了对苦难者的关心和同情。
不同点示例:杜甫在诗中推己及人,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伟大宏愿;白居
易则在诗中表达了自己不事农桑却享受俸禄的惭愧(不安、自省)之情。
【解析】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①“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意思是: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
茅草。其中一个“卷”字用得恰到好处。风将茅草卷起来,从视觉角度写出了秋风之肆虐和秋风对茅屋的
破坏,表现狂风的威力之大。
②“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的意思是: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
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预示了大雨即将来临,描绘了风定云起,天色昏暗的情景,诗人的住所,马上要经
历一场风雨,心理愁苦而无可奈何,渲染了沉郁的气氛,烘托人物凄凉的心情,为下文写屋漏做铺垫。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对比和分析。
《观刈麦》是白居易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
困所写的一首诗。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
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非常清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不料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
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
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表现了诗人推及己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和忧国忧民的感慨。
所以两首诗的共同点是:两位诗人都在诗中表达了对苦难者的关心和同情。
而不同点是:《观刈麦》由“观”而起,是旁观者所见所感。同情农民之余,反思身为父母官的自己:“今
我何功德?”诗人没有因为自己是“公务员”而清高,而是屈尊把个人的待遇与普通百姓的作比较,“念
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显然是当时有社会担当的士大夫的自觉行为,充满着悲天悯人的人文主义情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是记叙亲身体会,诗人即为受害者,诗人推己及人,由自身的不幸联想到“天下
寒士”的不幸,进而突发联想:如果有足够多的房屋,使芸芸众生得以安居乐业,即使“我”的房子被吹
倒,自己受冻而死也好!可以说感情更加真挚,也尤为动人。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
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
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
鄱阳山水名天下,而龙停溪最胜。众山面内,环拥林立,层峦叠嶂,烟云相连。苍藤 翠木,蒙络摇缀。……
而大豁①横其前,众水入焉。旁有涌泉,雷辊②雹散。跳波急洑③,千 态万状。既停既平,循山而行。大者
潴④为湖,小者聚为潭。如曳雪练,如卧白虹,沉沉无 声,尽水之变。
每遇胜日,披风松下,待月竹间,观澜石上,行吟坐啸,纵意所如。虽桃源之胜不过也。
(选自北宋孙觌(dí)《鄱阳湖山水记》,有删改)
注:①豁:开阔的山谷②辊(gǔn):很快地转动。③洑:(fú)漩涡④潴(zhū):水流停聚的地方。
10. 学习古文,可借助不同的方法理解词义。请根据提示完成图表。
方 法
理解词义
“许”的义项:
A.答应,允许 B.表示约数
C.这样
D.处所,地
方
潭中鱼可百许.
头①“许”词
义:选项_____。
字典查
阅法
“胜”的义项:
每遇胜.日
A.能承担,能承受 B.尽
②“胜”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