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北京市丰台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7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8页 / 共17页
资料共17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2023 学年北京市丰台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基础•运用。(共 14 分) 1. 海报的标题“在希望的田野上”要用行楷来书写,下面可以作为临摹范本的是(ㅤㅤ)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体鉴赏。判断选项中属于“行楷”的字体即可。 A.本幅字体形体方正,笔画平直,规矩端正, 为楷书; B.本幅字体端正平稳、放纵流动,笔画与笔画之间会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书写轻松、活泼、 迅捷,为行楷; C.本幅字体结构简省、笔画连绵、简易流美、抒情写意,为草书; D.本幅字体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为隶书; 故选 B。 2. 海报中摘录了一些体现农村生活、田园景象的诗句,你校对时发现有一句不属于此类,这一句是(ㅤㅤ) A.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B.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高鼎《村居》) C.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其五)》) D.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游山西村》)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A.有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我依然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 己的理想抱负。表现了作者年少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并不能体现农村生活、田园景 象,所以选项错误。 B.“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意思是农历二月,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轻拂堤岸 的杨柳陶醉在春天的雾气中。《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
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这两句体现农村生活、田园 景象,所以选项正确。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意思是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首诗 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这两句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体现农村 生活、田园景象,所以选项正确。 D.“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意思是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 客菜肴非常丰盛。这首诗是陆游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 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这两句体现农村生活、田园景象,所以选项正确。 故选 A。 3. 撰写专题报道。 “农”味十足的“村 BA”为何火出圈 没有电子屏幕,没有商业广告,没有赛前造势和新闻发布,仅一块村委会门口红绿配色作底的篮球场。 一场看上去并不专业也不高端的篮球比赛,却在贵州省台江县台盘村极具感染力。球场景象令人惊讶;看 台座无虚席,前排的席地而坐,后排的踮脚张望,更有人搬出梯子、踩上凳子;当地特有的斗牛号子“呜 呜”响彻全场,夹杂着敲击锣鼓甚至锅盆的助威声……氛围堪比职业赛场。这是由当地群众自发组织的“村 BA”,一开打就吸引了十里八乡的群众前来围观,并迅速走红网络。 所谓“村 BA”,其实是村里传承已久的传统活动,对于乡亲们而言已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每年 农历六月六当地苗家农事节曰“吃新节”时必举办。球员主要来自各村寨,裁判也多是村民,看比赛不收 门票,啦啦队表演民族特色舞蹈,解说员在普通话和方言之间不断切换……从竞赛组到气氛组,村民包干 到位、有模有样。有时,中场休息还设游戏环节,妇女儿童投篮中的,即可获得奖品,多是饮料、西瓜、 猪脚这类当地土特产。 这一番热闹景象,足以给人美好预期:以“美丽乡村”之名,让“村 BA”在各地开花结果,能够更好 地满足乡亲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会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乡土活力。 (1)文稿中有几处词语的书写和读音同学们不能确定。你认为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席地而坐”与“座无虚席”中的“席”意思不同,应写为“习地而坐”。 B. “氛围”和“气氛”中的“氛”是多音字,分别应读为 fēn 和 fèn。 C. “不可或缺”中的“或”意为“稍微”,词义是不能稍有缺失,表示非常重要。 D. “喜闻乐见”中的“乐”应读为 yuè,和“喜”一样,都是“高兴、喜悦”之意。 (2)关于“村 BA”的后续报道中说:“目前,①台盘乡正努力抓住‘村 BA’火爆出圈的机会以赛助旅、 以赛扶产,②使“村 BA”促进全民健身、培育乡风文明、助力乡村振兴,成为乡村旅游的新名片。”这句 话里有一处语病需要修改,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处“火爆出圈”和“机会”搭配不当,应去掉“的机会”。 B. ②处结构不完整,缺少与“成为”相搭配的成分,应在“助力乡村振兴”之后加上“的引擎”。 (3)“村 BA”颁奖仪式也独具特色。请你根据以下图片,用简洁的语言解说获胜球队得到的奖品以及奖品
的特色。 【答案】(1)C(2)A (3)“村 BA”的奖品乡土气十足,奖品是牛、羊、猪。 【解析】 【小问 1 详解】 考查字音、字形、字义。 A.“席地而坐”原指古人铺席于地,坐在席上。“习地而坐”为错别字; B.“氛围”读作“fēn wéi 周围的气氛和情调。“气氛”读作“qì fēn”,指特定环境中给人强烈感觉的 景象或情调。“氛围”和“气氛”中的“氛”是同音字; D.“喜闻乐见”指喜欢听,乐意看;“乐”读作“lè”,理解为“乐意”;“喜”理解为“喜欢”; 故选 C。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B.②句结构完整,无语病; 故选 A。 【小问 3 详解】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图片上在“村 BA”颁奖仪式上站上领奖台的人面前是获胜的奖励:牛、羊、猪,贴近农村生活;据此可写: “村 BA”的奖品接地气,奖品是牛、羊、猪。 4. 模拟人物访谈。 节目组计划用模拟访谈的形式,向大家介绍将青春挥洒在田园的返乡创业“新农人”。你根据全国人 大代表鲁曼的事迹,完成了一份访谈脚本,下面是其中的一段对话。
记者:您认为在农村工作中,“领头雁”怎样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鲁曼:在乡村振兴中,作为“领头雁”的村干部作用十分关键。江苏的乡村中有很多老书记,不仅有 能力、有情怀,也懂农村,可以多邀请他们作专题报告,传授经验给未来的“领头雁”,做好“传帮带”。 也建议农村的年轻“领头雁”们,更多学习和了解国际国内形势,通过无人机、北斗卫星等更多智慧化科 技手段,让乡村田头农产品能够更快、更好、更实惠地送到消费者的餐桌上。 (1)如果你要向农村的老书记或年轻干部转达鲁曼的建议,下面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建议老书记们多给年轻干部作专题报告,好好尽老一辈“传帮带”的责任。 B. 盼望老书记能为年轻干部多作专题报告,多多扶持,帮助他们更快成长。 C. 农村的年轻“领头雁”们一定要谦虚、主动,跟有影响力的老书记好好学。 D. 农村的年轻干部们不能目光短浅、固步自封,要多用科技手段做好农产品。 (2)你写了一段访谈结语,同学们就其中的修辞运用进行了讨论。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①他们是“逆行”者,跳出“农门”又学成归乡;他们是“80 后”“90 后”,用新知掀起山乡之变新 潮流;他们是新时代接力者,扎根基层接棒乡村振兴。直播带货、办美丽乡村文化节、发展现代农旅融合 新业态……青年人新招不断,乡村紧跟潮流节拍。②在青春力量的带动下,许多乡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发 展速度一日千里。为了吸引更多青年人返乡创业,③不少地方组织部门提高薪酬待遇,打通晋升“天花板”, 为优秀青年提供锻炼机会。④田野因青春的力量更增希望,青春也因大地的深沉更添厚重。 A. 第①句用排比句式赞扬了返乡创业者的勇气,对他们发挥的作用表示赞许。 B. 第②句使用夸张手法,以“一日千里”来形容青春力量给农村带来的巨变。 C. 第③句中的“打通晋升‘天花板’”是个比喻,意思是破格提拔,人尽其才。 D. 第④句两个整齐的分句形成对偶,倡导政府部门加大力度吸引青年返乡创业。 【答案】(1)B(2)D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A.“建议”表示提出自己的主张;作为转述者表述,不合适; C.“一定要”含有命令、指导的语气,不得体; D.“不能”含有命令、要求的语气,不得体; 故选 B。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D.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的修 辞方式。第④句“田野因青春的力量更增希望,青春也因大地的深沉更添厚重”,上句与下句字数不同, 句式有区别,并未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故选 D。
二、古诗文阅读。(共 19 分) 5. 默写。 (1)_____,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 (2)我报路长嗟日暮,_____。(李清照《渔家傲》) (3)“歌以咏志”,诗人们往往将自己的理想抱负寄寓在作品中。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高歌“报君黄 金台上意,_____”,表明效忠国家、平定海内的决心;杜牧在《赤壁》中,借三国史事,用“_____,_____” 这两句诗慨叹英雄成名需要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无奈。 【答案】 ①. 清荣峻茂 ②. 学诗谩有惊人句 ③. 提携玉龙为君死 ④. 东风不与周郎便 ⑤. 铜雀春深锁二乔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作答内容要准确。注意易错字词:峻茂、谩、携、郎、 便。 6. 阅读《野望》《春望》,完成小题。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野望》《春望》这两首诗的内容都围绕“望”字展开。王绩望见薄暮时分的山野秋景,流露出①_____ 的心绪;杜甫则望到“安史之乱”后②_____的长安城,由此触发了③_____的情感。 (2)这两首诗中都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请你从画线诗句中任选一处,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1) ①. 孤独抑郁 ②. 破败 ③. 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2)示例一:“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意思是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 随愿而归。此句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从反面衬托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 示例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春望所见,既点明了写作背景,又融情于景,奠定了全诗沉郁的 感情基调。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的的景象,与昔日的繁华形成巨大反差,突出战乱给国家和 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第一空: 《野望》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之时;“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意思是:黄昏的时候伫立在房舍东边 的高地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诗人日暮时分举目远眺,不是该去往何方,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通过写“望见薄暮时分的山野秋景”,表现内心的孤独抑郁。 第二、三空: 《春望》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三月。头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 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 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逾半载。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首联“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意思是:国都遭侵但山河依旧,长安城里的杂草和树木茂盛地疯长。因“国破”而“草木深”, 繁华的城内如今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表现了长安城肃杀荒芜(凄凉破败)的景象特点,诗人 寓情于景,睹物伤感,诗人忧国伤时,悲从中来,表现了强烈的国破家亡之痛; 联系“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可知,战 争背后是家人的离散,国家的破败,此时能够传达报平安的“家书”就显得弥足珍贵,表现了诗人对家人 的思念; 再联系“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可知,诗人因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 缠难解,才不知不觉搔首徘徊。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借助诗人衰老的形象,表现 了诗人心系国事,不禁伤时忧国的情怀,思亲之切,感叹自身命途多舛的悲伤。据此可知抒发的情感是“忧 国伤时、念家悲己”。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意思是: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遂愿而归。描 绘的是傍晚时分人们的活动;联系“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只能咏一曲长 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可知,面对着不认识的人相顾无言,不禁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 齐那样的人,从反面衬托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意思是:国都遭侵但山河依旧,长安城里的杂草和树木茂盛地疯长。因“国 破”而“草木深”,点明写作背景,繁华的城内如今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表现了长安城肃杀 荒芜(凄凉破败)的景象特点;诗人寓情于景,睹物伤感,诗人忧国伤时,与之前国都繁华形成对比,不 禁悲从中来,百姓因战争逃离国都,亲人离散,表现了强烈的国破家亡之痛,突出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 的沉重灾难。 7.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 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 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 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 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 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 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举.于士举.国上下举.一反三举.足轻重 B. 于是.人口是.心非自以为是.唯利是.图 C. 征于色.五色.交辉眉飞色.舞察言观色. D. 而后喻.不可理喻.家喻.户晓不言而喻. (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用(这些)来使他内心受到震动,性格变得坚忍,让他变得无所不能。 理解:孟子认为,一个人只有经历了内心愁苦、筋骨劳累、挨饿受冻等各种磨难,才能激励心志,宽容仁 慈,让自己变得无比强大。 B.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翻译:内心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理解:孟子认为,艰苦的客观环境能激发人的潜能,除此之外,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也至关重要,只有主 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C. 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翻译:然而创业的艰难,已经成为过去的事了。 理解:唐太宗认为,开创一番基业是很困难的事情,不过那种困难已经成为过去的事了,将已有的业绩保 持下去,才是他和臣子们眼下应该谨慎对待的。 (3)根据甲、乙两文,在下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内容。 甲、乙两文都探讨了“国家治理”的问题。甲文由“个人磨炼”推及此问题,由此导出“①_____”的观点; 乙文中唐太宗君臣围绕“②_____”展开讨论,其中“③_____,④_____”两句也印证了甲文的观点。 【答案】(1)D(2)A (3) 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 创业与守成孰难 ③. 常恐骄奢生于富贵 ④. 祸乱生于所 忽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举荐/全/列举/抬起; B.这/对的/对的/宾语前置的标志; C.脸色/色彩/脸色/脸色; D.均译为“明白”; 故选 D。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重点词:忍性,使性格坚忍起来;曾,同“增”,增加;能,能力。应译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 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本项翻译不准确;本项语句论述艰苦的环 境,一方面给人们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每每就不如人意,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些困难, 坚定、振奋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不断克服困难,求得生存的过程中增加了聪明才干;未提及“宽容仁慈”; 故选 A。 【小问 3 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甲文首段一连列举了六位古代圣贤在困难忧患中崛起的事例,论述个人经历磨炼最终有所成就的事例,第 二段从反面进行论述,论述“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者”,国家常常会走向衰亡;论述“忧患”对国 家的意义,进而引出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文开门见山,唐太宗直接向近臣发问“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与魏征围绕这个问题分别结合自身的 经历论述了“创业之艰”“守成之难”,最后唐太宗进行总结“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常常 担心在富贵的时候滋生骄奢,疏忽的时候发生祸乱)”,强调要有忧患意识,印证了甲文中的“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点睛】【甲】参考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 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 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 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 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 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