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
末试题及答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Zn-65 Mg-24 Ca-40 Cu-64 Fe-56 S-32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24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下列措施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A. 为治理雾霾,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B. 改善能源结构,发展太阳能、风能
等清洁能源
C. 工业废水直接排放到江河
D. 用天然气代替汽油作汽车燃料减
缓温室效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化石燃料是目前主要的能源,不能禁止使用,应合理使用,不符合题意;
B、改善能源结构,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污染物
的排放,保护环境,符合题意;
C、工业废水直接排放到江河,会污染水源,应处理达标后,再排放,不符合题意;
D、用天然气代替汽油作汽车燃料,可以减少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但是不能减少二氧
化碳的排放,不能减缓温室效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2. 我国古代发明或技术中,主要原理不是化学变化的是
A. 炭黑制墨
B. 粮食酿酒
C. 胆矾炼铜
D. 烧制陶
瓷
【答案】A
【解析】
【详解】A、炭黑制墨,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粮食酿酒,有酒精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胆矾炼铜,有铜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烧制陶瓷,发生了燃烧,有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 A。
3. 下列有关实验操作图示正确的是
A.
导管连接
B.
胶塞塞紧
C.
过滤
D.
收集 CO2
【答案】A
【解析】
【详解】A、导管连接胶皮管时,先把导管一端湿润,然后稍用力转动使之插入胶皮管内,
故 A 图中所示装置正确;
B、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
管,故 B 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过滤时漏斗尖底端没有紧靠烧杯内壁,为防止液体溅出,漏斗尖底端要紧靠烧杯内壁,
故 C 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且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不能伸入集气瓶
太长,故 D 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4. 下列对应的化学用语表达正确的是
A. 五氧化二氮:O5N2
C. 2 个铁离子:2Fe2+
【答案】B
【解析】
B.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A1
D. 硝酸铵中的阳离子: 3NH
【详解】A、在五氧化二氮中,氮元素显+5 价,氧元素显-2 价,一般显正价的元素符号写在
前面,显负价的元素符号写在后面,因此五氧化二氮的化学式为 N2O5,故 A 错误;
B、地壳中含量居于前四位的元素为氧、硅、铝、铁,其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元素符号为 Al,故 B 正确;
C、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
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 1 个电荷时,1 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
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 2 个铁离子表示为:2Fe3+,故 C 错误;
D、硝酸铵中的阳离子是铵根离子,表示为 NH4
+;故 D 错误。
5. 镉可用于制造体积小而电容量大的电池。下图是有关镉元素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 镉属于金属元素
B. 镉离子的符号为 Cd2-
C. 镉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112.4
D. 镉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五周
期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元素名称汉字是金字旁,所以镉属于金属元素,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镉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2,容易失去,形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所以镉离子
的符号为 Cd2+,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C、由镉元素的信息图可知,镉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112.4,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电子层数等于周期数,镉原子核外有 5 个电子层,所以镉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五周
期,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6. 将煤转化为可燃性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生成物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 1:1
B. 物质甲、丙、丁均属于单质
C. 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 3:2
D. 反应前后碳、氧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该反应为碳和水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为:
C+H O(g)
2
高温
CO+H
。
2
【详解】A、由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物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 1:1,符合题意;
B、甲为碳,碳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丙为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由 C、O
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丁是氢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不
符合题意;
C、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为:12:18=2:3,不符合题意;
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化学反应前后,碳元素由游离态转化为化合态,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7. 下列有关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不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A. 金刚石硬度大,可用于刻划玻璃
B.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用于防毒面
具
C. 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燃料
D. 二氧化碳具有酸性,可用于制作干
冰
【答案】D
【解析】
【详解】A、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物质,可用来裁玻璃,切割大理石。A 正确。
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就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毒气的。B 正确。
C、一氧化碳是许多气体燃料的主要成分,具有可燃性。C 正确。
D、固态二氧化碳叫做干冰,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可做制冷剂。D 错。
综上所述:选择 D。
8. 下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条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白磷通常保存在冷水中,铜片上的白磷要进行干燥处理
B. 缺少图 2 实验则不能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的两个条件
C. 此实验利用热水加热,其优点之一是便于控制温度
D. 在对比实验中,图 2 中的热水与图 1 中的热水应保持相同温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A、白磷的着火点低,通常要保存在冷水中,所以铜片上的白磷要进行干燥处理,
故 A 正确;
B、图 1 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且都能与氧气接触,对比说明燃烧必须达到可
燃物的着火点,图 1 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和水下的白磷不燃烧,对比说明燃烧必须与氧气接
触,故 B 错误;
C、实验烧杯中的热水除了起到升高温度的作用(即实验时便于控制温度),还起到隔绝氧气
的作用,故 C 正确;
D、此组对比实验中热水应保持相同温度,能进一步说明燃烧必须与氧气接触,故 D 正确。
故选 B。
9. 证据推理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①向某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该固体一定是活泼金属
②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可用水浇灭,则所有物质着火都可用水浇灭
③洗涤剂去油污是利用了乳化作用,所以汽油去油污也是利用了乳化作用
④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
⑤燃烧都伴随有发光、放热现象,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 ①②④
C. 只有④
D. ②④⑤
A. ①③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①向某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该固体可能是活泼金属,也可能是碳酸盐,
选项推理错误;
②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可用水浇灭,但不是所有物质着火都可用水浇灭,比如图书着火,电
器着火不可用水浇灭,选项推理错误;
③洗涤剂去油污是利用了乳化作用,但汽油去油污是利用了溶解原理,选项推理错误;
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守恒,所以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和水,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选项推理正确;
⑤燃烧都伴随有发光、放热现象,但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燃烧,比如灯泡通电
时也发光、放热,选项推理错误。
所以以上推理正确的只有④。
故选 C。
10. 化学是实验科学。下列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B
C
D
除去 CO2 中含有的少量 CO
将气体点燃
除去 FeSO4 溶液中的稀硫酸
加入过量的铁粉,过滤
鉴别 H2 和 CH4
点燃后,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
检验 CO2 中混有 HCl
将气体通入石蕊试液中
B. B
C. C
D. D
A. A
【答案】B
【解析】
【分析】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
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
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
【详解】A、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大量存在时,少
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铁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加入过量的铁粉能完全除去稀硫酸,再过滤后
可得到 FeSO4,故选项符合题意;
C、H2 和 CH4 燃烧均生成水,分别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均出现水雾,
不能鉴别,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将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中变红色,二氧化
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不能检验 CO2 中混有的 HCl,故选
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11. 为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 2.0g 石灰石样品于烧杯中,将 20g 稀盐
酸分 4 次加入样品中,充分反应后经过滤、干燥、称重,得实验数据如下: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稀盐酸的用量/g
5.0
5.0
5.0
5.0
剩余固体的质量/g
1.5
1.0
0.5
0.3
已知石灰石中的杂质既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解于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第三次实验后碳酸钙无剩余
B. 第四次实验后盐酸无剩余
C. 盐酸中 HC1 的质量分数是 3.65%
D. 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 85%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表格可知每次加入 5g 稀盐酸反应 0.5g 碳酸钙,而第四次反应加入 5g 稀盐
酸反应 0.2g 碳酸钙,因此第三次实验后碳酸钙有剩余,错误;
B、结合选项 A,第四次实验后加入 5g 稀盐酸反应 0.2g 碳酸钙,因此碳酸钙无剩余盐酸有
剩余,错误;
C、设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x
CaCO
3
100
0.5g
2
HCl
73
5.0g
x
CaCl
2
H O
2
CO
2
100
73
0.5g
5.0gx
x=7.3%,不符合题意;
D、2.0g 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质量为 1.7g,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
符合题意。
故选 D。
1.7g 100% 85%
2g
,
12. 甲、乙试管中各盛有 10.0g 水,向试管中分别加入 3.0gNa2CO3 粉末和 3.0gNaCl 粉末,
按图 1,2 进行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中加入的粉末是 Na2CO3
B. 图 2 甲、乙试管中的溶液均是饱和溶液
C. Na2CO3 中含有少量 NaCl,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 Na2CO3
D. 30℃时,若使图 1 中甲、乙试管内的溶液恰好变为饱和溶液,则甲中加入的溶质质量大
于乙中加入的溶质质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A、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是 7g,所以 10g 水中可以溶解 0. 7g,乙烧杯底部有固
体剩余,所以甲中加入的粉末是氯化钠,故选项错误;
B、通过推导可知,甲是氯化钠,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 35. 7g,故在该温度下 10g 水
里最多可溶解 3. 57g 氯化钠,所以 0℃时甲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C、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 Na2CO3 中含有少量 NaCl,可用冷却热饱和溶
液的方法提纯 Na2CO3,故选项正确;
D、3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所以若使图 1 中甲、乙试管内的溶液恰
好变为相应饱和溶液,甲中加入对应的溶质质量小于乙中加入对应的溶质质量,故选项错误。
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