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5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8页 / 共15页
资料共15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1-2022 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语文第一 次月考试题及答案 一、积累运用(25 分) 1. 积累与运用。 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 quán shì。优秀的文 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 chōng jǐng 和理想,níng jù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文学 作品对人的影响,是 A (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 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 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 (2)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 A 处,应为_______。 (3)划线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答案】(1)诠释 憧憬 凝聚 (2)潜移默化 (3)在“优秀的文学作品”前面加“阅读”。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词语。根据字词的积累和语意识记。注意题干要求,用正楷字书写,规 范、美观。 “quán shì”写作“诠释”,意思是:指说明;解释;对一种事物的理解方式;或者是用心 感受的一种方式,一种方法。 “chōng jǐng”写作“憧憬”,意思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níng jù”写作“凝聚”,意思是:指气体由稀变浓或变成液体。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正确使用。结合词语意思和具体语境分析。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在 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变化。耳濡目染:经常听到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结合语境,“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应是“潜移默化”。 【小问 3 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划线句子搭配不当,在“优秀的文学作品”前面加“阅读”。 2. 江海中学九年级开展了《水浒传》阅读专题活动,邀请你参加。 【猜一猜】
金圣叹说:“《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 声口。”请你根据作者描述,猜出他是谁。 A.那官人生得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岁年纪。 B.“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 早撒开。” C.那押司为人仗义疏财,平生好结识江湖好汉,常济人贫困,周人之急。 【答案】A 林冲 B 鲁达(鲁提辖、鲁智深) C 宋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积累。 A.由“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可知,这是关于林冲的外貌描写。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 有万夫不当之勇,因生得“豹头环眼,燕颔虎须”,人称豹子头。 B.由“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可知,这是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后的心理描写。鲁智深为金 老汉父女打抱不平,先帮忙两人脱身,然后到集市找到正在卖肉的郑屠,故意挑唆并以切肉 为名耗其体力,最后郑屠不堪忍受与鲁智深冲突,鲁智深边骂边打三拳将其打死,急中生智 称其诈死,扬长而去,恐此地不宜久留,后出城,最终投奔五台山。 C.由“常济人贫困,周人之急”可知,这是别人对宋江的评价,宋江当时在县衙当押司。原 文对宋江的描述是:济人贫困,周人之急,扶人之困,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 雨,却把它比做天上下的及时雨一般,能救万物。 3. 走进名著。 A 亦垂泪道:“罢,罢,罢!生时服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言讫泪 下,便觉身体有些沉重。当时泪洒,拜别了宋江下船。回到润州,果然药发身死。A 临死之 时,嘱咐从人:“我死了,可千万将我灵柩去楚州南门外蓼儿洼和哥哥一处埋葬。”嘱罢而 死。 (1)这段文字节选自《水浒传》,选段中的 A 是____________________。他死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选段中能看出 A 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 ①. (1)李逵; ②. 宋江怕他闹事,让他喝毒酒。 (2)忠诚:忠心;重情重义。 【解析】 【详解】(1)要求学生结合选段内容分析情节和人物。结合“罢,罢,罢!生时服侍哥哥, 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得出:A 人物是李逵。结合原著内容“只是宋江放心不下 鲁莽兄弟李逵,念他终日说要造反,自己这一去,他定是要反,到头来,必坏了梁山泊忠义
之名。于是临死,宋江特意唤来李逵,在给李逵的接风酒中下了慢药”分析得出:宋江怕他 闹事,让他喝毒酒。(2)结合“罢,罢,罢!生时服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 “我死了,可千万将我灵柩去楚州南门外蓼儿洼和哥哥一处埋葬。”分析得出:忠诚、忠心、 重情重义。 4. 写一写。 请你仿照上联,根据《水浒传》的内容,对出下联。 西游记,记唐僧师徒,西天取经;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水浒传,传梁山好汉,梁山聚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对联。 对联是用对偶修辞写出的句子,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 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的意思的艺术形式。解题时,要根据题干要求,依据对联的特点分析作 答。根据《水浒》内容,明确“记唐僧师徒”对“传梁山好汉”;“西天取经”对“梁山聚 义”,即水浒传,传梁山好汉,梁山聚义。 5. 诗文填空。 (1)须晴日,________,________。 (2)江山如此多娇,________。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________。 (4)而现在,________。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5)皓月千里,浮光跃金,________。 (6)《岳阳楼记》中表明古仁人豁达胸襟是 ________,________。表明作者政治抱负的是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看红妆素裹 ②. 分外妖娆 ③.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④. 因为我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⑤.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⑥. 静影沉璧 ⑦. 不以物喜 ⑧. 不以己悲 ⑨. 先天下之忧而忧 ⑩. 后天下之乐而乐 【解析】 【详解】默写答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 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红妆、妖娆、竞 折腰、深沉、湾、海峡、沉璧、己”等词语容易写错。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端 唐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争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①何处期。 【注释】①风尘:喻指社会动乱。 6. 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7. “悲”是本诗的诗眼,请你结合全诗内容具体分析文中写了哪几种悲? 【答案】6.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烘托),借“寒云”“暮雪”,写环境的阴冷,抒发了 诗人送别友人的凄冷悲伤之情 7. ①故园衰败之悲,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之悲;②送别友人之悲, 直言“自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写出送别友人的悲伤;③感叹身世之悲,小时丧父, 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④社会动乱之悲,“多难”写出了社会动 荡,“风尘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 【解析】 【6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作答时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手法的 运用,最后点明效果及情感。颔联从表达方式上看属于写景,借助意象“寒云”“暮雪”, 写环境的阴冷,正好暗合诗人此时送别友人的凄冷悲伤之情。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看是属于借 景抒情,“寒云”伴着友人而去,从而烘托出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悲凉心境;“暮雪”伴着诗 人而归,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后回家时的孤独悲伤之感。 【7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 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由题目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自古多情伤离别,本诗以“悲”字统 领全文,“故关衰草遍”“寒云”“暮雪”表现出一种故园衰败之悲;“离别正堪悲”“掩 泪空相向”写出送别友人的悲伤;“少孤为客早”感叹身世之悲;尾联“掩泪空相向,风尘 何处期”,“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风尘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与友人相见无期的 悲伤,社会动乱之悲。 8. 解释加点字词。 (1)属.予作文 (2)大观. (3)前人之述备.矣 (4)薄.暮冥冥 (5)春和景.明 (6)去国.怀乡 (7)宠辱偕.忘
(8)微.斯人 【答案】(1)通“嘱”,嘱托、嘱咐。 (2)景象 (3)详尽,完备 (4)迫近 (5)日光 (6)国都,指京城 (7)一起 (8)如果没有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1)句意为: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属,通“嘱”,嘱托、嘱咐。 (2)句意为:盛大壮观的景象。观,名词,景象。 (3)句意为: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备,详尽,完备。 (4)句意为:傍晚天色昏暗。薄,动词,迫近。 (5)句意为: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景,古今异义词,日光。 (6)句意为: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国,古今异义词,国都,指京城。 (7)句意为: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偕:一起。 (8)句意为:如果没有这种人。微,如果没有。 9. 翻译下列句子。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答案】(1)(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产生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2)(他们)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句中重点词:览,观看,欣赏;得无,表推测。 (2)句中重点词语:以,因为。句式上:这句话运用了互文,翻译时注意不要将两句语意 分开。 10. 文言文阅读。 峡州至喜亭记 欧阳修 尚书虞部①郎中②朱公再治是州之三月,作至喜亭于江津,以为舟者之停留也。且志夫天
下之大险,至此而始平夷,以为行人之喜幸。夷陵固为下州③,廪④与俸皆薄,而僻且远,虽 有善政不足为名誉以资进取。朱公能不以陋而安之,其心又喜夫人之去忧患而就乐易,《诗》 所谓“恺悌君子”者矣。自公之来,岁数⑤大丰,因民之余⑥,然后有作,惠于往来,以馆以 劳,动不违时,而人有赖,是皆宜书。故凡公之佐吏⑦,因相与谋,而属笔于修焉。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 注释:①尚书虞部:宋朝时尚书省所辖六部分二十四司,工部下辖屯田、虞部、水部三司。 ②郎中:宫名。③下州:偏远州县。④廪:粮仓,这里指官员的供给。⑤岁数:年年。⑥余: 生活富足、有余。⑦佐吏:古代地方长官的下属官吏。 (1)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虽 有 善 政 不 足 为 名 誉 以 资 进 取 (2)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作.至喜亭于江津 ②廪与俸皆薄. ③而人有赖. ④而属.笔于修焉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句的意思。 且志夫天下之大险,至此而始平夷,以为行人之喜幸。 (4)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①尚书虞部郎中朱公修建至喜亭的目的是:_____。(用文中原话回答) ②文中“公之佐吏”“属笔于修”来歌颂朱公的政绩的原因是:_____(用文中原话分条概 括回答) (5)读了短文,你认为朱公是一个怎样的官员? 【答案】(1)虽有善政/不足为名誉/以资进取 (2)①修建;②微薄;③依靠;④同“嘱”,嘱托 (3)(至喜亭)标志着到了这里便是天下最为险要的地方,到了这里开始进入平坦地区,行 人为此而感到高兴和庆幸。 (4) ①. 以为舟者之停留。 ②. 作至喜亭于江津,以为舟者之停留;朱公能不以 陋而安之,其心又喜夫人之去忧患而就乐易;自公之来,岁数大丰,因民之余,然后有作, 惠于往来,以馆以劳,动不违时,而人有赖,是皆宜书。 (5)他是一个关心百姓、为民造福、不图名利的官员。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 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即使(官员)有很好的 政绩,也不能够传誉天下,作为晋升的资本。故断为:虽有善政/不足为名誉/以资进取。
(2)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 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 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在江边渡口修建了(一座)至喜亭。作:修建; ②句意:粮饷和俸禄都很微薄。微:微薄; ③句意:于是人人都能够有所依靠。赖:依靠; ④句意:嘱托(我欧阳修)写了这篇文章(来歌颂他的政绩)。属:同“嘱”,嘱托。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 意译相结合。 句中重点词语有:之,的;至,到了;平夷,平坦。 (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①根据文中“以为舟者之停留(作为船夫船客歇息停留的场所)”可知这是修建至喜亭的目 的。 ②题干要求找出歌颂朱公的政绩的原因,根据文中“作至喜亭于江津,以为舟者之停留”, 意思是“在江边渡口修建了(一座)至喜亭,作为船夫船客歇息停留的场所”,这是其一; 根据文中“朱公能不以陋而安之,其心又喜夫人之去忧患而就乐易”,意思是“(然而)朱 公却能够不嫌弃那里偏僻,安心住在那儿,而且他还乐于为人们解决忧患从而让他们过上快 乐方便的生活”,这是其二;根据“自公之来,岁数大丰,因民之余,然后有作,惠于往来, 以馆以劳,动不违时,而人有赖,是皆宜书”,意思是“自从他到任以来,(夷陵)年年大 丰收,他靠百姓有了盈余,然后(他才)让他们修建亭子,施恩惠给那些往来(的客商), 修建了驿馆来让他们休息,(而且人们)服劳役不会误了农时,于是人人都能够有所依靠, 这些(政绩)都值得写下来”,这是其三。 (5)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朱公能不以陋而安之,其心又喜夫人之去忧患而就乐 易《诗》所谓‘恺悌君子’者矣。自公之来,岁数大丰,因民之余,然后有作,惠于往来, 以馆以劳,动不违时,而人有赖”意思是“(然而)朱公却能够不嫌弃那里偏僻,安心住在 那儿,而且他还乐于为人们解决忧患从而让他们过上快乐方便的生活,《诗经》中所说的‘和 乐平易的谦谦君子’就是像他这样的人。自从他到任以来,(夷陵)年年大丰收,他靠百姓 有了盈余,然后(他才)让他们修建亭子,施恩惠给那些往来(的客商),修建了驿馆来让 他们休息,(而且人们)服劳役不会误了农时,于是人人都能够有所依靠”,可知他是一个 关心百姓、为民造福、不图名利的官员。 【点睛】参考译文: 尚书虞部郎中朱公再次(到任)治理这个州的第三个月,在江边渡口修建了(一座)至喜亭, 作为船夫船客歇息停留的场所。(至喜亭)标志着(到了这里便过了)天下最为险要的地方, 到了这里开始进入平坦地区,行人为此而感到高兴和庆幸。夷陵本来是(一个)下等州,粮
饷和俸禄都很微薄,而且由于地处偏远,即使(官员)有很好的政绩,也不能够传誉天下作 为晋升的资本。(然而)朱公却能够不嫌弃那里偏僻,安心住在那儿,而且他还乐于为人们 解决忧患从而让他们过上快乐方便的生活,《诗经》中所说的“和乐平易的谦谦君子”就是 像他这样的人。自从他到任以来,(夷陵)年年大丰收,他靠百姓有了盈余,然后(他才) 让他们修建亭子,施恩惠给那些往来(的客商),修建了驿馆来让他们休息,(而且人们)服 劳役不会误了农时,于是人人都能够有所依靠,这些(政绩)都值得写下来。因此他的下属 官吏就一起商量后,嘱托(我欧阳修)写了这篇文章(来歌颂他的政绩)。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小题。 “凡尔赛文学”来袭 最近,“凡尔赛文学”在网上火了,“凡尔赛文学”作品不断涌现,还上了热搜,微博、 抖音、知乎、百度等平台上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都有很高热度。一时间,形成了一种值得思 考的网络文化现象。 【材料—】 “真羡慕你游戏玩得好,不像我,除了成绩好点,钢琴八级外,什么爱好也没有。” “凡尔赛”学霸版 “凡尔赛”生活版 “阿姨问我为什么能保持这么好的身材,天呐,172cm、45kg 的我哪有什么好身材!” “凡尔赛”中医药版 (搜狐网) 【材料二】 有人指出,“凡尔赛文学”概念受到了讲述法国凡尔赛宫贵族生活的日本漫画《凡尔赛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