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
试题及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共 27 分)
1. 根据课文默写。
①寂寂江山摇落处,______________!(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②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_____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
③_______________,枳花明驿墙。(温庭筠《商山早行》)
④____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⑤《岳阳楼记》中描述古仁人胸襟阔大,不被外在因素左右心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⑥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__________,__________”,表面谈天气,看似
洒脱,实则含蓄地表现了词人遍尝辛酸后无可言说的复杂况味。
【答案】 ①. 怜君何事到天涯
②. 山雨欲来风满楼
③. 槲叶落山路
④. 春
蚕到死丝方尽
⑤. 不以物喜
⑥. 不以己悲
⑦. 欲说还休
⑧. 却道天凉好
个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
注意易错字“涯、欲、槲、蚕”等的正确书写。
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山里落了一夜的雪。晨起放眼望去,空旷.的雪谷中有山鹰悠悠地盘旋,偶尔山路上几个
行人消失在这寂 liáo( )的苍白中。山脚的农居,已让白雪压得很矮。一缕淡淡的 chuī
( )烟,袅袅地飘往山中,无端增添一种人间烟火的暖意。心远山幽,静定归真。此中
妙绝,___________。
(1)给加点字注音。
空旷.(
(2)根据拼音写汉字。
)
寂 liáo(
) chuī(
)烟
(3)下列词语填入原文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附庸风雅
B. 不言而喻
C. 顿开茅塞
D. 言不及
义
【答案】(1)kuàng
(2)
①. 寥
②. 炊
(3)B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
空旷:kōng kuàng,意思是空荡荡的,视野开阔,无阻挡物。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
①寂寥:jì liáo,意思是寂静冷清,空旷高远。注意“寥”的部首及结构。
②炊烟:chuī yān,指烹制饭菜形成的烟气。
【小问 3 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及运用。
A.附庸风雅:指缺少文化修养的人,硬装出一副斯文儒雅的样子;
B.不言而喻:意思是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浅显;
C.顿开茅塞:比喻忽然开 窍,醒悟或明白了一个道理;
D.言不及义:只说些无聊的话,谈不到正经的事情;
结合文段信息可知,“不言而喻”符合语境;
故选 B。
3. 填入下面文段横线上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常言道:慢工出细活,文火煲靓汤。
。这不正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工匠精
神”吗?
①如瓷器、金银器等手工艺品,饱蘸着匠人们对创造的虔敬、对工序的苛求。
②古人有句话叫“技近乎道”,即技艺层面的不懈雕琢和追求。
③很多事急不得,古人对手工艺品的创造,往往是匠心独运,不尚速成。
④魏晋时期的“百炼钢”之术,需工匠把精铁加热锻打一百多次,最终锻出高纯度的器具。
A. ④②①③
B. ②①③④
C. ③①④②
D.
③④②①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与排序。
结合“慢工出细活,文火煲靓汤”可知,由俗语引出“很多事急不得,古人对手工艺品的创
造,往往是匠心独运,不尚速成”的观点,故③句在前;接着举例论证,①句承接;④句举
魏晋时期的“百炼钢”之术具体论证;用②句作结。故排序为:③①④②。
故选 C。
4.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连中三元,指科举考试中接连获得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殿试第一即“状元”。
B. 我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古人对酒杯的别称也较多,如“樽”“觞”“觥”“白”等。
C.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词风慷慨豪迈,有“词中之龙”之称。
D. 古代常以官职称人,如杜甫被称“杜工部”;亦用字称人,如“乐天”就是刘禹锡。
【答案】D
【解析】
【详解】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
D.有误,“乐天”是白居易。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晚年官太子少傅,
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著有《白氏长庆集》。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时期大臣、文学
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故选 D。
综合性学习(7 分)
5. 月亮,从古至今以其独特的清冷神秘引发人们无尽的幻想,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
的意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词之月 文化探究”专题活动。
(1)【选“月”】
小玥同学准备将网上查阅到的诗句放到《诗词之月》的专辑中,下列哪一项不合适...( )
A.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B. 昨夜圆非今夜圆,却疑圆处减婵
娟。
C.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D.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
东。
(2)【写“月”】
探究活动的“赛诗会”中,小玥同学结合宋词知识进行《如梦令·月》的创作,最后两句推
敲不出,请你帮她补完诗歌。要求内容贴切,结构相似,注意韵脚。
如梦令
李清照
如梦令·月
小玥
常记溪亭日暮,
曾宴蠡湖中秋,
沉醉不知归路。
明月相留故友。
兴尽晚回舟,
三杯两盏酒,
误入藕花深处。
皎影催发兰舟。
争渡,争渡,
_________,
惊起一滩鸥鹭。
________。
(3)【评“月”】
在探究活动中,小玥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古人写诗选用“月亮”这一意象时,少用暖色
调,多用冷色调。请你探究古人如此选用的缘由。
【答案】(1)D (2) ①. 例 1:何求,何求?
②. 愿随月华逐流。例 2:依旧,
依旧。霜月拂动瘦柳。
(3)黄色,是暖色调,是温馨的感觉;冷色调,有阴柔之美,营造清冷的氛围,适合表达
诗人忧愁的情感:如思乡之情,漂泊之苦等。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诗文内容理解。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出自唐代李商隐的《无题二首·其一》,意思是“昨
夜星光璀璨,凉风习习,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诗人以曲折的笔墨写昨夜的欢聚。
夜幕低垂,星光闪烁,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渲染出宁静浪漫的温馨气息。与“月”无关,
不符合题目中“《诗词之月》”的要求;
故选 D。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诗词仿写。诗词都有固定的格式与声律,仿写时不仅要分析给出的诗文内容所营造
的意境,还要注意分析所仿诗词的格律特点。本题要求内容贴切,结构相似,注意韵脚,对
平仄没有要求。
“如梦令”是词牌名,李清照的这首《常记溪亭日暮》为“如梦令”正体,单调三十三字,
七句五仄一叠韵。所仿写的部分是五六七三句,其中五六两句是二字叠韵句,第七句是对上
文叙事的情感升华。
“曾宴蠡湖中秋,明月相留故友。三杯两盏酒,皎影催发兰舟。”描述“作者曾经在中秋月
下蠡湖设宴,那圆圆的明月也不忍离别,才喝了几杯淡酒已是月影西斜,舟人催着开船”的
场景,因此后三句应是描写惜别、情浓之意的句子;由“秋”“酒”可知,韵脚是“iu”。
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李白的《闻王昌龄左
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都描述了与此相似的场景,可化用
以表达情意。示例:何求,何求?愿随月华逐流。
【小问 3 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探究。“月”文化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回答本题一要解释暖色调和冷色调的含
义,二要理解古人写月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黄色,是暖色调,是温馨的感觉;青色蓝色,为冷色调,有阴柔之美,营造清冷的氛围。
古人虽然在写“月”,其实并不完全是写月亮,而是借助“月”,表达人世间的各种情感:
人间的聚散、人生的短暂、思乡之情、漂泊之苦等。
二、阅读与赏析(共 63 分)
(一)(10 分)
【甲】
A 拍掌笑道:“俺师父智真长老,曾嘱付与洒家四句偈言,道是‘逢夏而擒’,俺在万
松林里厮杀,活捉了个夏侯成;‘遇腊而执’,俺生擒方腊;今日正应了‘听潮而圆,见信
而寂’,俺想既逢潮信,合当圆寂。众和尚,俺家问你,如何唤做圆寂?”寺内众僧答道:
“你是出家人,还不省得?佛门中圆寂便是死。”他笑道:“既然死乃唤做圆寂,洒家今已
必当圆寂。烦与俺烧桶汤来,洒家沐浴。”寺内众僧,都只道他说要,又见他这般性格,不
敢不依他,只得唤僧人烧汤。
【乙】
B 见说,亦垂泪道:“罢,罢,罢!生时伏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
言讫泪下,便觉道身体有些沉重。当时洒泪,拜别了宋江下船。回到润州,果然药发身死。
B 临死之时,付嘱从人:“我死了,可千万将我灵枢去楚州南门外蓼儿洼,和哥哥一处埋葬。”
嘱罢而死。从人置备棺椁盛贮,不负其言,扶柩而往。
(节选自《水浒传》第九十九回)
6. 请根据选段【甲】将下面的回目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宋公明衣锦还乡。
7. (1)请赏析选段【甲】中的画线句。
(2)选段【乙】中 B 是谁?请联系选段【乙】之前的情节,谈一谈他为什么会“药发身死”?
(3)《水浒传》中武松血溅鸳鸯楼,既表现了武松敢作敢为、敢于反抗的精神,但同时也暴
露了他滥杀无辜的缺点。有人评说施耐庵塑造人物善于选择这样“一箭双雕”的写法来使人
物性格瑕瑜互见,更显人物形象的饱满。请结合选文中 A 或 B 的其他相关情节
......,简要分析。
【答案】6. 鲁智深浙江坐化(圆寂)
7. (1)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鲁智深在面对生死的豁达洒脱。
(2)李逵。宋江知道自己中毒后,李逵必然造反,这样会坏了自己的忠义之名,于是便骗
李逵来喝下毒酒。
(3)例如:鲁达在听闻金翠莲的遭遇之后马上说要去打死镇关西,被史进和李忠三番五次
才劝住,既写出了他的嫉恶如仇的优点又暴露了他的性格急躁的缺点;李逵被李鬼欺骗既体
现了他单纯善良孝顺的品质,也暴露了他轻信人言的弱点。(李逵只身劫江州法场,既彰显
他的侠肝义胆又暴露了他鲁莽冒失的缺点。)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
结合【甲】“他笑道:‘既然死乃唤做圆寂,洒家今已必当圆寂。烦与俺烧桶汤来,洒家沐
浴。’寺内众僧,都只道他说要,又见他这般性格,不敢不依他,只得唤僧人烧汤”和原著
内容可知,鲁智深听到钱塘江大潮来了,以为是军马厮杀,经众僧解释后明白了钱塘江潮信,
记起师傅智真长老的法语“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知道自己大限到了,就坐化圆寂了。据
此可补充回目为:鲁智深浙江坐化(圆寂)。
【7 题详解】
(1)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结合“他笑道:‘既然死乃唤做圆寂,洒家今已必当圆寂。烦与俺烧桶汤来,洒家沐浴’”
分析,这是鲁智深的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知道自己大限到了所言这语,表现了他
在面对生死的豁达洒脱。
(2)本题考查名著内容。
结合【乙】“B 见说,亦垂泪道:‘罢,罢,罢!生时伏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
小鬼。’言讫泪下,便觉道身体有些沉重。当时洒泪,拜别了宋江下船”可知,B 是李逵;
结合原著《第一百二十回 宋公明神聚蓼儿 徽宗帝梦游梁山泊》“宋江已知中了奸计,必
是贼臣们下了药酒,乃叹曰:‘我自幼学儒,长而通吏,不幸失身于罪人,并不曾行半点异
心之事。今日天子轻听谗佞,赐我药酒,得罪何辜。我死不争,只有李逵现在润州都统制,
他若闻知朝廷行此奸弊,必然再去哨聚山林,把我等一世清名忠义之事坏了。只除是如此行
方可’”可知,宋江知道自己中毒后,李逵必然造反,这样会坏了自己的忠义之名,于是便
骗李逵来喝下毒酒。
(3)本题考查名著人物与名著内容。
要结合名著相关内容来表现“塑造人物善于选择这样‘一箭双雕’的写法来使人物性格瑕
瑜互见,更显人物形象的饱满”这一特点。
示例一:“大闹野猪林”一节中,鲁智深见薛霸、董超将林冲绑在树上,要用水火棍打死林
冲,鲁智深举禅杖便要杀死两个公人,被林冲三番五次才劝住,写出了他的性格急躁的特点。
但是他担心林冲被暗害,一路相随,发现两个公人一路上折磨林冲,人多时不方便阻止,于
是特意在野猪林等待,在野猪林救下正要被两个公人暗害的林冲,并且告诉二人,是因为林
冲求情,所以留下二人性命,让二人感激林冲,路上能够好好待林冲。又写出鲁智深粗中有
细的特点。
示例二:宋江害怕自己死后李逵造反,毁了自己的名声,便骗李逵一起喝下毒酒。李逵知道
自己的公明哥哥拉上他做垫背时,对宋江也毫不怨恨,反而说:“罢,罢,罢!生时伏侍哥
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既体现了他重情重义的品质,也暴露了他过于愚昧的
弱点。
(二)(15 分)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乾道六年,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
薄赋。寻知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悉讨平之。遂奏疏曰:“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
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为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诏奖谕之。
诏委以规画,乃度.马殷营垒故基,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战马铁甲皆备。时枢府
有不乐之者,数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军
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
籴者斩。”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州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
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来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
弃疾尝同朱熹之.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
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德祐初,加赠少师,谥忠敏。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州罹.兵烬(遭受)
C. 乃度.马殷营垒故基(估计)
9. 下列句子中的“之”与“无徒恃平盗之.兵”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弃疾尝同朱熹之.武夷山
C. 何陋之.有
10. 翻译句子。
B. 无徒恃.平盗之兵(依靠)
D. 帝嘉.之(褒奖)
B.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为由,讲求弭盗之术。
(2)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
11. 阅读第一段,概括“诏奖谕之”的原因。
【答案】8. C
9. B
10. (1)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盗贼的缘由,讲求消弭盗贼的方法。
(2)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连来到,粮价自行降低,百姓依赖这些粮食得到救济。
11. 以民为本,关爱百姓;讲究方法,平定盗乱;劝谏皇帝,仁爱治国。
【解析】
【8 题详解】
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
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C.有误,句意为:于是他就丈量原先马殷营垒的房基。度:丈量;
故选 C。
【9 题详解】
考查对一词多义及用法的理解。“无徒恃平盗之兵”,意思是不要只是依靠平定盗贼的军队。
之:结构助词,的。
A.句意为:辛弃疾曾和朱熹游历武夷山。之:介词,往;
B.句意为: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之:结构助词,的;
C.句意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D.句意为: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之:代词,指代“山水之乐”;
故选 B。
【10 题详解】
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
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欲望,希望;致盗,产生盗贼;由,缘由;术,方法。
(2)句重点词语:连樯而至,接连来到; 直,价值,指粮价;自减,自行降低;民赖以济,
百姓依赖这些粮食得到救济。
【11 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
“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寻知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悉讨平之。遂
奏疏曰:‘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为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
平盗之兵’”,意思是滁州遭战火毁坏严重,井邑破败,辛弃疾放宽并减轻赋税。不久,辛
弃疾担任了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湖湘地区相继爆发的农民起义,被辛弃疾全部讨伐平定
了。他于是上疏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 而贪吏迫使他们为盗,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
盗贼的缘由,讲求消弭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定盗贼的军队。”由此可知,辛弃疾以
民为本,关爱百姓;讲究方法,平定盗乱;劝谏皇帝,仁爱治国。所以,皇上下诏嘉奖他。
【点睛】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是山东历城人。乾道六年,辛弃疾,出任滁州知州。滁州遭战火毁坏
严重,井邑破败,辛弃疾放宽并减轻赋税。不久,辛弃疾担任了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湖
湘地区相继爆发的农民起义,被辛弃疾全部讨伐平定了。他于是上疏说:“百姓是国家的根
本, 而贪吏迫使他们为盗,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盗贼的缘由,讲求消弭盗贼的方法,不
要只是依靠平定盗贼的军队。”皇上下诏嘉奖他。
皇帝下诏委任他进行规划。于是他就丈量原先马殷营垒的房基,修建营垒,招纳步兵二
千人,骑兵五百人,战马铁甲齐备。当时枢密院有不愿做这件事的,便屡次阻挠他,辛弃疾
干得反而更加卖力,最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虽然)各种费用上万计,(但)辛弃疾善于斡
旋,事情都能马上解决。军队建成,雄镇一方,是江上各部队中最好的一支。
他被差遣为隆兴知府兼江西安抚使。当时江西一带发生严重饥荒,皇帝命令辛弃疾督办
赈灾工作。刚一到灾区,辛弃疾就在通衢大道张榜说:“囤积粮食的流配,强买粮食的杀头。”
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连来到,粮价自行降低,百姓赖此得以度过饥荒。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乞
求拨米救助,辛弃疾的部属都不答应,辛弃疾说:“都是一样的老百姓,而且都是皇上的子
民。”就拿米舟十分之三拨给了信州。皇帝嘉勉这件事,给辛弃疾进一级俸禄。
辛弃疾曾和朱熹游历武夷山,做赋《九曲棹歌》。朱熹死时,伪学正遭禁止,以至门生
故旧没有为他送葬的。辛弃疾写祭文去哭他说:“永垂不朽的,是你世世代代流传下去的名
声。谁说你死了,你令人敬畏,仍然像活着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