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学年北京密云区初三第一学期历史期末试卷及答
案
第一部分 选择题
本部分共 20 个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
意的,请按要求用 2B 铅笔将其填涂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 下面所示资料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A.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C.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D.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题干图片,结合所学知识,租地农场、手工工场的出现,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
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进入 19 世纪,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所替代,标志着资
本主义新的生产组织管理形式的现代工厂制度最终确立。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确立。D
符合题意;14 世纪中叶,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工商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
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A 不符合题意;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水平,人类进入“蒸汽时代”。B 不符合题意;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
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C 不符合题意;故选 D。
2. 下图中圣母子形象的变化,源于哪一运动的影响
A. 文艺复兴
B. 新航路开辟
C. 启蒙运动
D. 垦殖运
动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对人和人性做了生动的刻画,反映了新兴资产
阶级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和审美情趣;图中圣母体现了母亲的美丽温柔和慈爱,反映了当时流
行的社会思潮是人文主义精神;文艺复兴开始于 14 世纪的意大利,它的核心思想就是人文
主义,故 A 符合题意;新航路开辟、启蒙运动、垦殖运动与题干信息无关,故 BCD 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 A。
3. 以下对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描述正确的是
A. 出程船只从美洲沿岸出发
B. 归程船只运载了火器、机械制品
C. 以贩卖黑人奴隶为中心
D. 从中获益最多的是西班牙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地图,可知与三角贸易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三角贸易的航程是从欧洲
港口出发,满载火器、机械制品和酒等运往非洲倾销(出程);在非洲掳获黑奴,运往西印
度群岛和美洲殖民地,卖给当地的种植园主(中程);再购进殖民地盛产的蔗糖、烟草等产
品返回欧洲(归程)。种植园和黑奴贸易为英国带来了巨额利润。选项 C 符合题意;出程船
只从欧洲沿岸出发,A 排除;蔗糖、烟草等产品返回欧洲,B 排除;从中获益最多的是英国,
D 排除。故选 C。
4. “就在 1689 年的秋天,一群人开始共同统治一个国……一个人统治一个国家的时代在这
个岛国正式结束了。”其标志是
A. 查理二世当上国王
C. 英国宣布为共和国
B. 议会呈递《权利请愿书》
D. 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9 年,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
权利”,如议会定期召开、享有讨论国事和言论自由的权利、征税权属于议会、国民可以自
由请愿等。以《权利法案》为基础,英国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逐渐形
成了君主立宪制。从此,一个人统治一个国家的时代在这个岛国正式结束了,一群人开始共
同统治一个国。故 D 符合题意。查理二世当上国王是 1660 年,故 A 不符合题意。议会呈递
《权利请愿书》是 1628 年,故 B 不符合题意。英国宣布为共和国是 1649 年,故 C 不符合题
意。故选 D。
5. 气象学中的“蝴蝶效应”,是指最初一个事件引起连续的一系列变化。在工业革命中,
成为最初那只蝴蝶并引发一系列发明的是
A. 珍妮机的发明
B. 工厂制的确立
C. 内燃机的使用
D. 电的广
泛运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1765 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大大提高了纺纱速度,刺激了纺织效率,瓦特为
建立工厂提供了动力,史蒂芬森和富尔顿的汽船提供了运输工具,因此 A 与“那只蝴蝶”相
符合,故选 A;工厂的确立是蒸汽机发明的结果,之后没有引起发明,B 错误;CD 是第二次
工业革命的发明,排除。
6. 在一座墓碑上(下图),刻着两句话。一句话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另一句
话是:“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据此判断,这座墓
碑纪念的人物是
A. 马克思
B. 恩格斯
C. 列宁
D. 斯蒂芬
森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出自《共产党宣言》,1848 年马克
思和恩格斯共同创作的《共产党宣言》发表,宣告马克思主义诞生,为国际工人运动提供了
科学理论的指导,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出自
马克思的名言,据此判断这位墓碑纪念的人物应是马克思而不是恩格斯,A 正确,B 排除;
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列宁主义,指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C 排除;工
业革命时期,斯蒂芬森发明了火车或蒸汽机车,D 排除。故选 A。
7. 《论西蒙·玻利瓦尔》一文认为,“玻利瓦尔的伟大并不在于他白璧无瑕,而在于他完
成了伟大的革命事业”。这里伟大的革命事业是
A. 推翻英国殖民统治
C.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答案】B
【解析】
B. 实现民族独立
D. 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详解】玻利瓦尔是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领袖,先后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
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因此他为拉美人民的民族
独立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B 正确;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主要反对西班牙的殖民统治,A 排除;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推翻了西班牙在拉美殖民统治,但是没有完全扫清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拉美人民仍然面临着艰巨的任务,CD 排除。故选 B。
8. “无论如何我们不可否认彼得一世为俄罗斯打开了一扇‘面向款洲的窗户’……经历了
彼得一世改革的俄国开始告别愚昧与落后迈进近代化的门槛。”这说明彼得一世改革
A. 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B. 使农奴制进一步强化
C. 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D. 度除了沙皇专制制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彼得一世……打开了……面向欧洲的窗户……迈进近代化的
门槛”,这是说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故 A 符合题意。题干中没有涉及农
奴制进一步强化的问题,俄国 1861 年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俄国二月革命废除了
沙皇专制制度,故 BCD 均不符合题意。故选 A。
9. 1876 年,一位俄国地主写道:“解放法令颁布 15 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
敬慕他们。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俄国
农民的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A. 人人都得到了一小块份地
B. 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
C. 完全摆脱封建地主的控制
D. 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材料“解放法令颁布 15 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他们
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俄国农民的这种变化
主要是因为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1861 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行的改革。这次改
革废除了农奴制,农奴成为自由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巨额的份
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又积累了大量资金。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1861
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B 符合题干材料;ACD 不能说明农民发生这种变化
的原因,故本题选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
俄国 1861 年农奴制改革的相关史实。
10. 《汤姆叔叔的小屋》是一部描写黑人悲惨遭遇的作品。1862 年,林肯接见作者斯托夫
人称她为“写了一本书,酿成一场大战的小妇人。”这里的“大战”是指
A. 独立战争
B. 美西战争
C. 南北战争
D. 普法战
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汤姆叔叔的小屋》是一部描写黑人悲惨遭遇的作品;”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美国内战爆发后,林肯宣布南部联盟州为叛乱州。1862 年林肯颁布《解放黑人
奴隶宣言》,使得大量的奴隶踊跃报名参军,使战争向有利于北方的局面转变,最终北方取
得了战争胜利,巩固了国家统一。因此这里的“大战”是指南北战争。选项 C 符合题意;选
项 ABD 与林肯没有联系,不符合题意。故选 C。
11. 《全球通史》认为明治维新的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
为此,明治维新在政治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A. 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B. 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C. 推行地税改革,发展近代经济
D. 提倡“文明开化”,改造日本的教
育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日本”“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可以判断是明治维新。结合明治维新改革的
措施可知其政治方面的措施是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故 B 符合题意;实行征兵制,建立
新式军队是明治维新在军事上的措施,故 A 不符合题意;推行地税改革,发展近代经济是明
治维新在经济上的措施,故 C 不符合题意;提倡“文明开化”,改造日本的教育是明治维新
在社会生活上的措施,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B。
12. 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特点是(
)
A. 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B. 首先发生在英国
C. 主要发明来自手工工匠的经验
D. 内燃机的发明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特点是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
学理论直接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故 A 符合题意;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发
明来自手工工匠的经验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故 BC 不合题意;内燃机的发明是第二次
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不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特点,故 D 不合题意。故此题选 A。
13. 下图反映了某时期英国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比例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英
国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比例的变化
A. 新航路的开辟
B.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C. 工业革命的发展
D. 海外殖民地的扩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图表反映的信息是,从 1750 年至 1870 年英国城市人口不断上升,即工人的增
多,而农村人口不断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 18 世纪 60 年代,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开
始,19 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工业的发
展,直接导致了工厂企业的出现,促进了城市的兴盛和城市人口的增长。C 项符合题意;新
航路的开辟出现在 15——16 世纪,排除 A 项;1689 年《权利法案》颁布,标志着君主立宪
制的确立,排除 B 项;海外殖民地的扩大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资本,没有直接影响国家
人口的变化。排除 D 项;故选择 C。
14. 17 世纪,一位英国科学家解释自己的天文学理论时说:“月亮既不会掉下来,也不会
离去,那是因为它的运动正好抵消了地球的引力。”他解释的这一理论应是( )
B. 万有引力定律
C. 相对论
D. 进化论
A. 微积分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牛顿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创建了微积分和牛顿三定律,材料中描
述的是万有引力定律,所以答案是 B。
15.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是欧洲历史上破
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关于这次战争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
②意大利参加了协约国一方作战
③著名战役有凡尔登战役
④1918 年,以协约国的战败而结束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A. ①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4 年 6 月 28 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
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成为第一世界大战的导
火线。故①正确;1882 年,德、奥、意三国签署了"同盟条约",三国同盟正式建立。但是,
在一战中协约国满足了意大利的全部要求,特别是答应给意大利的土地比德国许诺给意大利
的土地多一倍,加上英国还借给意大利一大笔债款,于是,1915 年 5 月,意大利向奥匈帝
国宣战,正式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故②正确;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
时间最长的战役。战事从 1916 年 2 月 21 日延续到 12 月 19 日,德、法两国投入 100 多个师
兵力,军队死亡超过 25 万人,50 多万人受伤。伤亡人数仅次于索姆河战役,被称为"凡尔
登绞肉机"。故③正确;故选项 A 符合题意;1918 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发表《十四条和平宣
言》,德、奥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战败而结束。故④不正确,含有④的选项 BCD
都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16. 苏联自 1928 年起大规模进口机器设备,1932 年苏联购买了世界出口机器总额的一半。
但到 1937 年,苏联的机器进口量大幅减少,仅占机器需要量的 0.9%。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A. 经济发展逐渐趋于停滞
B. 先后完成第一、二个五年计划
C. 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西方工业
D. 西方开始对苏联实施技术封锁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题干关键词“1928 年起大规模进口机器设备,1932 年苏联购买了世界出口机
器总额的一半。但到 1937 年,苏联的机器进口量大幅减少,仅占机器需要量的 0.9%”,结
合所学可知,苏联从 1928 年至 1937 年,苏联实行了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了国家工业化,苏
联进口机器越来越少,故 B 符合题意;ACD 与题干无关,排除。故选 B。
17. 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贡献是
A. 揭开了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
B. 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