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学年江苏苏州市张家港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期末
考试数学试卷及答案
3 =
7
3
9
100 4 5
2 20 5
一、认真审题,细心计算。(共 35 分)
1. 直接写出得数。
70 50
34 20
1.3 5
4.5 0.3
15 6
【答案】3500;680;6.3;
4.2;90;3200;
4
9
;200
81 38
5
7
;5
2
7
7
9
【解析】
【详解】略
2. 竖式计算,带★的题要验算。
23×13=
★37×46=
54×60=
7.3-6.6=
【答案】299;1702;3240;0.7
【解析】
【分析】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先用一个因数的个位上的数与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上的数
依次相乘,所得的积末尾与个位对齐;再用这个因数的十位上的数与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上
的数依次相乘,所得的积末尾与十位对齐,再把两次相乘的积加起来。末尾有 0 时,把两个
因数 0 前面的数对齐,并将它们相乘,再在积的后面添上没有参加运算的几个 0。乘法可以
利用交换乘数的位置进行验算。
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
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详解】23×13=299
37×46=1702
验算:
54×60=3240
7.3-6.6=0.7
3. 用递等式计算。
340 2 75
75 5 2
【答案】95;30;1230;540
【解析】
41 29 41
18
517 487
【分析】计算整数的混合运算时,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进行计算即可;既有加减,又有
乘除的,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小括号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详解】340÷2-75
=170-75
=95
75÷5×2
=15×2
=30
41+29×41
=41+1189
=1230
18×(517-487)
=18×30
=540
二、细心读题,认真填空。(共 25 分)
4. 35×80的积是(
)位数,积的末尾有(
)个 0。
【答案】
①. 四
②. 2
【解析】
【分析】计算 35×80 时,先算 35×8,再在积的末尾添上 1 个 0。据此求出 35×80 的积,
再判断积的位数以及积末尾 0 的个数。
【详解】35×8=280,则 35×80=2800
积是四位数,积的末尾有 2 个 0。
【点睛】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5. 7 分米是 1 米的
,是
米,也是(
)米。(填小数)
【答案】
7
10
;
7
10
;0.7
【解析】
【分析】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 10 份,占其中的几份,分数表示为十分之几,小数表示为零
点几,据此即可解答。
【详解】7 分米是 1 米的
7
10
,是
7
10
米,也是 0.7 米。(填小数)
【点睛】熟练掌握小数的意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6.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辆小型卡车载重 3(
),它每小时行驶 60(
)。
我们的数学书厚 6(
),它的封面的面积大约是 3(
)。
【答案】
①. 吨##t
②. 千米##km
③. 毫米##mm
④. 平方分米##
2dm
【解析】
【分析】根据生活经验以及对计量单位和数据大小的认识,可知计量一辆小型卡车载重量用
“吨”作单位;计量小型卡车每小时行驶的路程用“千米”作单位;计量我们的数学书的厚
度用“毫米”作单位;计量我们的数学书封面的面积用“平方分米”作单位。
【详解】一辆小型卡车载重 3 吨,它每小时行驶 60 千米。
我们的数学书厚 6 毫米,它的封面的面积大约是 3 平方分米。
【点睛】此题考查根据情景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计量单位和数据的
大小,灵活的选择。
7.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6000 米=(
)千米
50 分米=(
)米
3 吨=(
)千克
400 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8 元 7 角=(
)元
2
3
时=(
)分
【答案】
①. 6
②. 5
③. 3000
④. 4
⑤. 8.7
⑥. 40
【解析】
【分析】(1)1 千米=1000 米,从低级单位米换算成高级单位千米,除以单位间的进率 1000;
(2)1 米=10 分米,从低级单位分米换算成高级单位米,除以单位间的进率 10;
(3)1 吨=1000 千克,从高级单位吨换算成低级单位千克,乘单位间的进率 1000;
(4)1 平方分米=100 平方厘米,从低级单位平方厘米换算成高级单位平方分米,除以单位
间的进率 100;
(5)用小数表示元时,小数点前面的整数部分表示整元,小数点后第 1 位表示几角;
(6)1 小时=60 分,把 1 小时平均分成 3 份,一份就是 20 分,即
1
3
时,则 2 份就是 40 分,
即
2
3
时。
【详解】(1)6000 米=6 千米
(2)50 分米=5 米
(3)3 吨=3000 千克
(4)400 平方厘米=4 平方分米
(5)8 元 7 角=8.7 元
(6)
2
3
时=40 分
【点睛】本题考查了单位之间的转化和分数的意义,需要熟记各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从低级
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除以单位间的进率;从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乘单位间的进率。
8. 把 12 支铅笔平均分给 4 个小朋友,每人分得这些铅笔的
,有(
)支。
1
4
;3
【答案】
【解析】
【分析】把 12 支铅笔平均分给 4 个小朋友,要求每人分得这些铅笔的几分之几,则分母是
4,分子是 1,据此写出;用 12 除以 4,求出每人分得几支铅笔。
【详解】把 12 支铅笔平均给分 4 个小朋友,每人分得这些铅笔的
1
4
;
12÷4=3(支),则每人有 3 支。
【点睛】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掌握与运用。
9. 今年(2022 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我们从 2 月 14 日开启居家学习模式,到 5 月 15 日
结束,一共有(
)天。
【答案】91
【解析】
【分析】今年是 2022 年,先判断 2022 年是闰年还是平年,闰年 2 月份有 29 天,平年 2 月
有 28 天。一年有 12 个月,有 7 个大月,是 1 月、3 月、5 月、7 月、8 月、10 月和 12 月,
每月 31 天,有 4 个小月,是 4 月、6 月、9 月和 11 月,每月 30 天。
【详解】2022÷4=505……2
今年 2 月份有 28 天。
从 2 月 14 日到 2 月 28 日一共有
28-14+1
=14+1
=15(天)
从 2 月 14 日到 5 月 15 日,经过了 2 月份的 15 天,3 月份的 31 天,4 月份的 30 天,五月份
的 15 天。
15+31+30+15
=46+30+15
=76+15
=91(天)
【点睛】本题考查了年、月、日的相关计算,要熟练掌握大小月的判断。
10. 一张长方形纸长 12 厘米,宽 9 厘米,在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
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答案】81
【解析】
【分析】由题意可知:剪下的正方形的边长应等于长方形的宽,长方形的宽已知,利用正方
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即可求解。
【详解】9×9=81(平方厘米)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关键是明白:剪下的正方形的边长应等于
长方形的宽。
11. 下图是三位同学跳远留下的脚印,最远的跳了(
)米,最近的跳了
(
)米,两人相差(
)米。
【答案】
①. 2.1
②. 0.8
③. 1.3
【解析】
【分析】根据上图可知,一个小单位长度表示 0.1 米,最远的跳了 2.1 米,最近的跳了 0.8
米,然后相减即等于两人的相差长度。
【详解】2.1-0.8=1.3(米)
所以最远的跳了 2.1 米,最近的跳了 0.8 米,两人相差 1.3 米。
【点睛】明确一个小单位长度表示多少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2. 观察下图中取信时间,每次取信间隔的时间是(
)小时,第四次取信时间是
(
),小明 13:30 把信投入信箱,信将在下午(
)时取走。
取信时间:
第一次 7:00
第二次 11:00
第三次 15:00
第四次 (
)
【答案】
【解析】
①. 4
②. 19:00
③. 3
④. 19:00
【分析】用第二次取信的时间减第一次取信的时间,即可求出取信间隔时间;
用第三次取信时间加上每次取信的间隔时间,即可求出第四次的取信时间;
由于小明是 13:30 把信投入信箱,所以只能在第三次取信时才能被取走。
【详解】11 时-7 时=4 时
所以每次取信间隔的时间是 4 小时。
15 时+4 时=19 时
所以第四次取信时间是 19:00。
15 时就是下午 3 时,小明 13:30 把信投入信箱,信将在下午 3 时取走。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有关时间的计算,以及 24 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转化,用 24 时计
时法表示凌晨或上午时刻,和用普通计时法表示的时刻相同;用 24 时计时法表示下午或晚
上时刻,就要用普通计时法下午或晚上表示的时刻加上 12 小时。
三、反复比较,精心选择。(共 8 分)
13. 一个三年级的学生的体重大约是 30 千克,(
A. 二十几个
【答案】B
B. 三十几个
【解析】
)学生的体重大约 1 吨。
C. 四十几个
【分析】千克和吨之间的进率是 1000,用除法求出 1000 千克里面有几个 30 千克,就有几
个学生的体重约为 1 吨。
【详解】1 吨=1000 千克
1000÷30=33(个)……10(千克)
则三十几个学生的体重大约 1 吨。
故答案为:B。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明确 1 吨=1000 千克。
14. 学校组织 12 个班的学生参观科技馆,每班 45 人,一共有多少人?下边竖式中箭头所指
的部分表示(
)个班的学生数。
A. 12
【答案】B
【解析】
B. 10
C. 1
【分析】观察竖式可知,箭头所指的“45”是 45 与 12 十位上的 1 的乘积,表示 45 个 10,
即 10 个班的学生数,据此即可解答。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学校组织 12 个班的学生参观科技馆,每班 45 人,一共有多少人?
竖式中箭头所指的部分表示 10 个班的学生数。
故答案为: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整数乘法计算方法的掌握和灵活运用。
15. 32×8+2 和 32×(8+2)相比,结果相差(
)。
A. 0
【答案】B
【解析】
B. 62
C. 66
【分析】先分别求出两个算式的结果,再求它们之间的差,据此即可解答。
【详解】32×8+2
=256+2
=258
32×(8+2)
=32×10
=320
320-258=62
故答案为:B
【点睛】熟练掌握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法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6. 学校进行 100 米比赛,三名同学成绩分别是:小明 16.1 秒,小华 15.9 秒,小军 15.7
秒,第一名的是(
)。
A. 小明
【答案】C
【解析】
B. 小华
C. 小军
【分析】100 米比赛,用时少的速度快,比较三人用时的多少,用时最少的是第一名,据此
即可解答。
【详解】16.1>15.9>15.7,小军用时最少,小军是第一名。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的掌握。
17. 果园里种了 8 行桃树和 90 棵苹果树,__________。桃树比苹果树多多少棵?横线上需
要补充的条件是(
)。
A. 桃树每行有 16 棵
B. 苹果树有 10 行
C. 苹果树每行有
15 棵
【答案】A
【解析】
【分析】要求桃树比苹果树多多少棵,用桃树的棵数减去苹果树的棵数;已知 8 行桃树和
90 棵苹果树,先要求出桃树的棵数;那么需要补充的条件是桃树每行有 16 棵,用 16 乘 8,
求出桃树的棵数,据此解答。
【详解】由分析得:
横线上需要补充的条件是桃树每行有 16 棵。
故答案为:A
【点睛】解答此类问题,从问题出发,找出解决问题需要的条件,进行补充即可。
18. 下列各图中,涂色部分能用
1
3
表示的是(
)。
A.
B.
C.
【答案】A
【解析】
【分析】把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 3 份,每一份占它的
1
3
,据此即可解答。
【详解】A.把 12 个三角形平均分成 3 份,涂色部分占其中的 1 份,用分数表示为
1
3
;
B.把一个三角形分成 3 份,涂色部分占其中的 1 份,但不是平均分,涂色部分不能用
1
3
表
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