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西片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7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8页 / 共17页
资料共17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2023 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西片语 文第二次月考试题及答案 一、积累·运用(30 分) 1. 阅读课上,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了《怀疑与学问》一课,请阅读下面选段,完成任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 ① 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 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 物的怀疑和明 ② 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 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 ③ 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 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 mò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 一切学术停 zhì,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结合语境,根据拼音写汉字。 (2)依次填入文中①②③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辨 辩 辨 B. 辨 辨 辩 C. 辩 辩 辨 D. 辩 辨 辩 (3)加点词“治学”中“治”字的意思是( ) A. 从事研究 B. 管理、处理 C. 医治 D. 惩办 (4)下列对选段画横线句子复句类型判断正确的是( ) A. 转折关系 B. 并列关系 C. 递进关系 D. 条件关 系 (5)结合对课文的学习,说说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有什么样的内涵。 【答案】(1)墨 滞 (2)B (3)A (4)C (5)怀疑精神是一种态度,即对事情下判断之前经过一番思考,不随便轻信。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 (mò)守——墨守:意思是固执拘泥,不会变通,墨守成规。 停(zhì)——停滞:意思是指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书写时注意“滞”与“沛” 的区别。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形近字辨析。 “辨”意思是分别,分析,明察;“辩”意思是说明是非或争论真假。 依据语境,①空,应是把虚假、荒谬、不合理的知识(或学说)明察出来。因此,应填写“辨”; 依据语境,②空,应是笛卡儿对“万事万物”明确地分析、辨别是非曲直之后,才建立起自 己的哲学。因此,应填写“辨”; 依据语境,③空,应是指一切大学问家为了区别是非,常常对书中学说的产生疑问,并与之 进行争论。因此,应填写“辩”。 故选 B。 【小问 3 详解】 本题考查字义理解。 “治学”的意思是做学问、钻研。“治”意思是严谨研究(学问)。 故选 A。 【小问 4 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复句类型。 依据句中“不仅”“也是”这两个关联词可知,两个分句属于递进关系。 故选 C。 【小问 5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词义。 依据《怀疑与学问》这篇议论文第四自然段中“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随便轻信,便是怀 疑的精神,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这句话可知,怀疑精神的内涵是一种态度,即对事情下 判断之前经过一番思考,不随便轻信。 班级开展“走进传统文化,感受诗文魅力”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20 分) 2. 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 君子身上不乏自强不息的精神与风骨:李白自感“行路难”,前途迷茫,仍能高呼“长 风破浪会有时,_____”;刘禹锡虽然长期遭贬,却能体悟到“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的 哲理。 君子也不乏愁绪:“_____,凫雁满回塘”是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愁,“欲为圣明 除弊事,_____”是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的愁,“欲说还休,却道‘_____’”是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的愁。
当然,还有思恋、误会、排挤……《水调歌头》里,苏轼中秋夜对月怀亲,达观地写出 “_____,_____”的美好祝愿,这是自强不息的乐观;《无题》中,“_____,_____”句, 李商隐以通俗的比喻,巧妙的双关,写出了对爱情的至死不渝;《醉翁亭记》中,谪守滁州 的欧阳修,苍颜白发,忘怀身世,携美酒,赏美景,与民同乐:“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 " 【答案】 ①. 直挂云帆济沧海 ②. 沉舟侧畔千帆过 ③. 因思杜陵梦 ④. 肯 将衰朽惜残年 ⑤. 天凉好个秋 ⑥. 但愿人长久 ⑦. 千里共婵娟 ⑧. 春蚕 到死丝方尽 ⑨. 蜡炬成灰泪始干 ⑩. 醉翁之意不在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 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 注意易错字词:沧、畔、陵、衰、婵娟、蜡炬、醉。 3. 古代诗文常用借代手法来表达特定的意义,下列意义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桑梓——农田 案牍——公文 B. 庙堂——朝廷 汗青——史册 C. 垂髫——小孩 伛偻——老人 D. 丝竹——音乐 婵娟——月亮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借代。 A.桑梓——家乡,而非“农田”。故选 A。 4.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法国作家雨果的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被誉为“短篇 小说巨匠”的莫泊桑也是法国作家,他的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B.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塑造了众多知识分子的形象,揭露了科举制度摧残读书人的罪恶, 被鲁迅称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 C. 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 爱情悲剧为线索,讲述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 会现实。 D. 宗教和哲学是泰戈尔诗歌的核心主题。这集中体现在《飞鸟集》中,这是一部以形象化 手法表现诗人宗教哲学思想的抒情诗集。 【答案】D 【解析】 【详解】考查文学常识。 D.宗教和哲学是泰戈尔诗歌的核心主题,这集中体现在《吉檀迦利》中。这是一部以形象化 手法表现诗人宗教哲学思想的抒情诗集。不是集中在《飞鸟集》中;
故选 D。 5. 阅读艾青诗歌《太阳》选段,回答问题。 从远古的墓茔 / 从黑暗的年代 / 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 / 震惊沉睡的山脉 / 若火 轮飞旋于沙丘之上 / 太阳向我滚来…… 它以难遮掩的光芒 / 使生命呼吸 / 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 /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1)指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 (2)这首诗中的“太阳”象征着什么? 【答案】(1)苦难感和光明感交织 (2)光明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感情基调。 根据“从远古的墓茔 / 从黑暗的年代 / 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 / 震惊沉睡的山脉 / 若 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 / 太阳向我滚来”中的“墓茔”“黑暗”“死亡”这些意象可知,有 一种沧桑和苦难的意味;“太阳向我滚来”说明“太阳”是从历史的远处滚来,不管这漫长 的历史多么黑暗,又多么艰难,“太阳”以它不可阻挡的气势,光亮亮地滚来了。诗人在这 里指明,历史是不可阻挡的,光明的到来是必然的,黑暗中孕育着光明;可见又有对光明必 然到来的信心。因此,感情基调是苦难感和光明感交织。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意象。 根据“它以难遮掩的光芒/使生命呼吸/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使河流带着狂歌”,描绘“太 阳”来后,大地上的万物都在复苏,充满了一派生气。可以看出太阳给大地带来光明,表现 了作者对光明或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可见“太阳”象征着光明。 二、阅读·理解(60 分) (一)古诗文阅读(共 25 分) 活动一:老师选择了与登高有关的两篇作品进行专题阅读,请你完成下面小题。 【甲】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乙】秋词 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6. 下列对甲乙两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这两首诗,都写登楼所见的秋景,情感基调也相同,都是抒发万里愁绪的。 B. 甲诗颔联中,通过描写溪云、落日、山雨、风这几个意象营造了萧条苍凉的意境。
C. 甲诗中“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千古名句,常转用于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D. 乙诗中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 志高歌。 7. 甲诗中,诗人登上咸阳城楼,极目远眺,忽而生出“万里愁”。请结合颈联说说诗人是 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 8. 乙诗中,“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句写得好,试作简要赏析。 【答案】6. A 7. 颈联以秋天夕阳中“鸟下绿芜”“蝉鸣黄叶”渲染勾勒出了一个更加 萧条苍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 8. 这两句用对比(反衬、比较)手法,将清寒的秋天与(艳丽的)春天比较,认为秋天胜 过春天,因为春天(的艳丽)使人发狂(使人心浮神乱)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理解分析错误。根据【乙】“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诗意“登上高楼,四望 清秋入骨;才不会像春色那样使人发狂”,可知作者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 的励志高歌。因此,“情感基调也相同,都是抒发万里愁绪的”理解不当。 故选 A。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甲】文颈联“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意思是: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 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秦苑”“汉宫”等曾经的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 林,渲染勾勒出了一个更加萧条苍凉的意境。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 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乙】文“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意思是:如果你不相信秋景是这样清雅美丽, 可试上高楼言望,顿时会让你感到彻骨的清澈,心境澄静,怎会像繁华浓艳的春天那样让人 轻狂。将清雅美丽的秋天与繁华浓艳的春天比较,运用了对比(反衬、比较)的手法;突出 了秋天的“清”胜过春天的“色”,表达了对秋的喜爱之情。 活动二:范仲淹和苏轼的“忧乐观”是不同的。阅读下面两个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亭以雨名,志喜也。……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 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①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②。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 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 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③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注释】①雨麦:下麦雨。②有年:丰年。③忭(biàn):喜乐,欢欣。 9.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或.异二者之为 (3)始治.官舍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 (2)微.斯人,吾谁与归 (4)官吏相与..庆于庭 是( ) A. 或异二者之.为 息之.所 11. 请用斜线( / )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B.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 予至扶风之.明年 D. 以为休 是 岁 之 春 雨 麦 于 岐 山 之 阳 其 占 为 有 年。 12.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2)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13. 两位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忧乐观”有何不同? 【答案】9. (1)或许,也许(2)(如果)没有(3)修建(4)一起 10. B 11.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12. (1)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 (2)忧愁的人因为下雨而高兴,生病的人因为下雨而痊愈,而我的亭子恰好造成了。 13.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苏轼:“与民同乐”。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 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或:或许,也许; (2)句意为:如果没有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微:(如果)没有; (3)句意为:开始修建官邸。治:修建; (4)句意为: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相:一起。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理解。例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为:助词,的。 A.助词,的; B.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C.助词,的; D.助词,的;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 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意思是: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 此事,认为今年会是丰年。“是岁之春”偏正结构,应在“春”后停顿;“雨麦于岐山之阳” 状语后置句,应在“阳”后停顿;故断句为: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 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重点词语:其:指古仁人。必:一定。先:意动用法,以……为先。后:意动用法, 以……为后。 (2)重点词语:以:因为。而:连词,表承接。适:恰好,适逢。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甲】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知,范仲淹想表现的是做官 之人应该尽到的责任与使命;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知,范仲淹的认为 应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的乐之后去乐,所以他的忧乐观是先忧后乐。 根据【乙】文“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林于野,忧者以喜, 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可知,百姓因整整一个月不下雨而忧愁,后来终于天降大雨,百姓 和乐,苏轼在修建亭子时也不忘百姓,可见苏轼是关心百姓疾苦,处处思虑百姓的,表现苏 轼的“与民同乐”的忧乐观。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唉!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为什么呢?(是由于) 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而处 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他进也忧虑,退也忧愁。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
会感到快乐呢?古仁人必定说:“先于天下人的忧去忧,晚于天下人的乐去乐”呀。唉!如 果没有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写于为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 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 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会是丰年。然而此后整 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 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 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 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二)名著阅读 14. 阅读《儒林外史》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匡超人想,别的都不打紧,忙进房去抢了一床被在手内,从床上把太公扶起,背在身上。 把两只手搂得紧紧的,且不顾母亲,把太公背在门外空处坐着。又飞跑进来,一把拉了嫂子, 指与他门外走。又把母亲扶了,背在身上。才得出门,那时火已到门口,几乎没有出路,匡 超人道:“好了!父母都救出来了!” 【乙】 娘子再三再四不肯下乡,他终日来逼,逼的急了,哭喊吵闹了几次。他不管娘子肯与不 肯,竟托书店里人把房子转了,拿了银子回来,娘子到底不肯去,他请了丈人、丈母来劝。 丈母也不肯。那丈人郑老爹见女婿就要做官,责备女儿不知好歹,着实教训了一顿。女儿拗 不过,方才允了。 【丙】 匡超人道:“潘三哥是个豪杰,他不曾遇事时,会着我们,到酒店里坐坐,鸭子是一定 两只,还有许多羊肉、猪肉、鸡、鱼,像这店里钱数一卖的菜,他都是不吃的。可惜而今受 了累。本该竟到监里去看他一看,只是小弟而今比不得做诸生的时候,既替朝廷办事,就要 照依着朝廷的赏罚,若到这样地方去看人,便是赏罚不明了。” (1)结合选文概括匡超人的变化。 (2)试分析匡超人变化的背后有着怎样的社会根源。 (3)鲁迅评价吴敬梓写人能“摄魂勾魄”,结合丙段,谈谈作者的写人之妙。 【答案】(1)匡超人由一个对父母孝顺的善良的人,变成对妻子冷漠蛮横对朋友虚伪圆滑的 市侩小人。 (2)作者所处时代的士林阶层攀龙附凤、追名逐利、嫌贫爱富的风气对青年士子精神生命 的毁灭,以及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