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学年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
试题及答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Ca-40
Fe-56
Cu-64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
1. 下列材料中最适合做无人机框架的是
B. 生铁
C. 纯铝
D. 黄铜
A. 铝合金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铝合金质轻,硬度大,耐腐蚀,适合作无人机框架,符合题意;
B、生铁密度大,易生锈,不适合作无人机框架,不符合题意;
C、纯铝硬度小,不适合作无人机框架,不符合题意;
D、黄铜密度大,不适合作无人机框架,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2. 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B. 氢气
C. 氧气
D. 氮气
A. 氦气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氦气不具有可燃性,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不会发生
爆炸;
B、氢气具有可燃性,空气中的氧气能支持燃烧,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
C、氧气不具有可燃性,不能燃烧,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不会发生爆炸;
D、氮气不具有可燃性,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不会发生爆炸。
故选 B。
3. 下列气体不能造成温室效应的是
A. 二氧化碳
B. 甲烷
C. 二氧化硫
D. 臭氧
【答案】C
【解析】
【详解】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臭氧、甲烷、氟氯代烷(或氟利昂)等。
二氧化硫会造成酸雨,但不会产生温室效应。
故选:C。
4. 下列物质应投放到贴有“有害垃圾”标志垃圾桶内的是
A. 火锅底料
B. 易拉罐
C. 手机电池
D. 湿纸巾
【答案】C
【解析】
【详解】A、火锅底料是厨余垃圾。
B、易拉罐是可回收垃圾。
C、手机电池含有重金属,是有害垃圾。
D、湿纸巾是其他垃圾。
故选 C。
5. 如图所示,为防止燃气泄漏造成危险,可在食堂或家庭中安装报警器。下列燃气的性质
中,能确定安装报警器位置的是
A. 毒性
B. 密度
C. 气味
D. 溶解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气体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气体泄漏后会很快上升到室内上方,接触报警器,因
此报警器应该安装在墙上方;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气体泄露后会很快聚集在室内下
方,接触报警器,因此报警器应该安装在墙下方。故燃气的密度能够确定安装报警器位置。
故选 B。
B. 碘
C. 金
D. 锌
6. 常温下为黄色固体的是
A. 铜
【答案】C
【解析】
【详解】A、铜是紫红色。
B、碘是紫黑色。
C、金是黄色。
D、锌是银白色。
故选 C。
7. 下列物质(或其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书写确的是
A. 石墨——C60
C. 干冰——H2O
【答案】D
【解析】
B. 酒精——C2H4OH
D. 铁锈——Fe2O3·xH2O
【详解】A、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其化学式为 C,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酒精的化学式为 C2H5OH,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体,其化学式为 CO2,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铁锈的主要成分是 Fe2O3·xH2O,故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 D。
8. 下列各组数据比较,其中正确的是
A. 熔点:焊锡>锡
C. 导电性:银>铝
【答案】C
【解析】
B. 地壳中元素含量:铝<铁
D. 目前世界年产量:铝>铁
【详解】A、合金的熔点比组分金属的熔点低,所以熔点:锡>焊锡,故选项不正确;
B、地壳中元素含量前五位由多到少依次为氧、硅、铝、铁、钙,所以地壳中元素含量:铝>
铁,故选项不正确;
C、银的导电性比铝强,故选项正确;
D、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是铁,故选项不正确。
故选 C。
9. 2021 年 4 月 19 日《中国科学报》报道: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首次合成新型铀-214,
铀-238 与铀-214 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铀-238 的中子数为 146
B. 铀-214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92
C. 铀-238 与铀-214 属于同种元素
D. 铀-238 原子与铀-214 原子的质量几乎相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92,
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238-92=146,不符
合题意;
B、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在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
核外电子数,故铀-214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92,不符合题意;
C、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铀-238 与铀-214 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不
符合题意;
D、铀-238 原子与铀-214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不同,质量不相等,符合题意。
故选 D。
10. 臭氧(O3)主要分布在距地面 10~50km 的高空。关于 O3 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臭氧由 O3 分子构成
B. 臭氧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48g
C. 臭氧和氧气属于同种物质
D. 臭氧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 价
【答案】A
【解析】
【详解】A、臭氧由 O3 分子构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B、臭氧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6×3=48,单位是“1”,不是“g”,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C、臭氧和氧气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不同的单质,属于两种不同物质,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臭氧为单质,氧元素的化合价为 0,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 A。
11. 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事实
解释
氦很不活泼,镁比较活泼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一氧化碳有毒,二氧化碳无毒
构成两种气体的分子不同
金刚石硬度很大,石墨却很软
两种物质中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氯化亚铁溶液与氯化铜溶液的颜色不同
两种溶液中所含的金属离子不同
B. B
C. C
D. D
A
B
C
D
A. A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氦原子和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均是 2,但是氦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层,
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2,小于 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最外
层 2 个电子,故氦很不活泼,镁比较活泼,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组成元素相同,但是分子构成不同,故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性质不
同,不符合题意;
C、金刚石和石墨均是由碳原子构成,但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物理性质差异很大,
因此金刚石硬度很大,石墨却很软,不符合题意;
D、氯化亚铁溶液与氯化铜溶液的颜色不同,是因为两种溶液中所含的金属离子不同,亚铁
离子呈浅绿色,铜离子呈蓝色,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12. 下列是小明同学设计的“家庭小实验”方案,其中不可行的是
A. 用冷瓷碟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制炭黑
B. 将铅笔芯粉末放入锁芯,使锁开启更灵活
C. 向洗净的碎鸡蛋壳中加入食盐水制二氧化碳
D. 用空塑料瓶、小卵石、石英砂、活性炭、蓬松棉等制作简易净水器
【答案】C
【解析】
【详解】A、蜡烛不完全燃烧可以生成炭黑,用冷瓷碟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制炭黑可行。
B、石墨具有润滑作用。铅笔芯中有石墨,将铅笔芯粉末放入锁芯,使锁开启更灵活可行。
C、蛋壳中有碳酸钙,碳酸钙不能与食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向洗净的碎鸡蛋壳中加入食盐
水制二氧化碳不可行。
D、空塑料瓶可作容器。小卵石、石英砂、蓬松棉可起到过滤作用。活性炭起到吸附色素和
异味的作用。用空塑料瓶、小卵石、石英砂、活性炭、蓬松棉等制作简易净水器可行。
故选 C。
13. 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解释,错误的是
A. “釜底抽薪”—— 清除可燃物,使燃烧停止
B. “杯水车薪”—— 用少量的水难以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 “钻木取火”—— 让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使之燃烧
D. “煽风点火”—— 促进空气流通,提供充足的氧气使之燃烧
【答案】B
【解析】
【详解】A、釜底抽薪,抽薪就是移去可燃物,控制了物质的燃烧,从而实现灭火,选项 A
正确;
B、杯水车薪,水量太少,不能将温度降低至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着火点,选项 B 错误;
C、钻木取火,可以实现摩擦生热,提高了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从而实现了燃烧,
选项 C 正确;
D、煽风点火,通过煽动促进的流动,给可燃物提供 充足的氧气进行燃烧,选项 D 正确。
故选:B。
14.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拟定实验方案可行的是
A. CO2(CO)——点燃
B. CaO(CaCO3)——加水溶解,过滤
C. Cu(NO3)2 溶液(AgNO3)——加入少量铜粉,过滤
D. 银粉(Zn)——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过滤、洗涤、干燥
【答案】D
【解析】
【详解】A、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
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选项实验方案不可行;
B、CaCO3 难溶于水,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而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的原则,
故选项实验方案不可行;
C、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能除去杂质且不带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的原则,但
加入少量的铜粉,可能无法除尽硝酸银,故选项实验方案不可行;
D、锌与过量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银粉与盐酸不反应,再通过过滤、洗涤、干燥
得到银粉,故选项实验方案可行。
故选 D。
15. 某气体中可能含有 CO2、O2、N2 中的一种或几种,将该气体依次通过:①炽热的焦炭;
②足量灼热的氧化铜;③足量的碱石灰(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可吸收二氧化碳)。
每一步均充分反应,最终得到的气体为纯净物。气体的分子数目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
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a 点气体可能为 N2 和 O2
②b 点气体中 CO 和 N2 的质量比为 2:1
③c 点气体中 O、N 原子的个数比为 2:1
④该过程中发生了化合反应和置换反应
B. 3 种
C. 2 种
D. 1 种
A. 4 种
【答案】B
【解析】
【分析】①通过炽热的焦炭,没有说明焦炭量的多少,故可能发生以下反应:
二氧化碳和碳高温下生成一氧化碳,C+CO2
2CO,反应后气体分子数增加;
高温
碳和氧气不完全反应生成一氧化碳,2C+O2
2CO,反应后气体分子数增加;
点燃
碳和氧气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C+O2
CO2,反应后气体分子数不变;
点燃
②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
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CO+CuO
Cu+CO2,反应后气体分子数不变;
③通过足量的碱石灰(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2NaOH+CO2=Na2CO3+H2O,反应后气体分子数减小;
氮气化学性质稳定,不参与反应;每一步均充分反应,最终得到的气体为纯净物,则剩余气
体为氮气,分子数为 n;ab 段分子数增加 n,说明 ab 反应后气体中存在一氧化碳气体,则
混合气中含有氧气或二氧化碳或两者都有;bc 段分子数不变,说明 ab 反应后气体中不存氧
气(氧气会和生成的铜反应,导致气体分子数减小);cd 段分子数减小,说明 bc 反应后气
体中存在一氧化碳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详解】A、a 点气体中一定含有 N2,可能含有氧气或二氧化碳或两者都有,故选项正确;
B、cd 段分子数减小 2n,为二氧化碳分子数;根据化学方程式 CO+CuO
Cu+CO2 可知,生成
二氧化碳分子数 2n,需要一氧化碳分子数为 2n,则 b 点气体中 CO 和 N2 的分子数目比为
2n:n=2:1,质量比为(2×28):(1×28) =2:1,故选项正确;
C、一氧化碳与足量的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铜,bc 段分子数不变,说明 ab 反应后气
体中不存氧气,则 C 点含有 2n 个 CO2 分子和 n 个 N2 分子,c 点气体中 O、N 原子的个数比为
(2n×2):(n×2)=2:1,故选项正确;
D、由分析可知,碳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属于化合反应,一氧化碳与足量的氧化
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铜,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
碳酸钠和水,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故选项错误。
故选 B。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 2 小题,共 19 分)
16. 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常用的装置,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