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2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5页 / 共22页
第6页 / 共22页
第7页 / 共22页
第8页 / 共22页
资料共22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2023 学年上海市宝山区高三上学期 10 月月考语文试 考生注意: 题及答案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 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卷前,务必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校名、姓名、准考证号。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试卷满分 150 分。 一、积累应用 10 分 1. 按要求填空 (1)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2)_______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愤》) (3)《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最能表达孔子求道的热忱。 【答案】 ①. 枯松倒挂倚绝壁 ②. 楼船夜雪瓜洲渡 ③. 陆游 ④. 朝闻道 ⑤. 夕死可矣(或: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及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洲、渡、矣等。 2. 按要求选择。 (1)下面人物描写中选出最切合薛宝钗形象的一项( ) A. 肌骨莹润,举止娴雅。脸若银盆,眼如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 B. 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 C.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D. 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 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 ①“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 ②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
③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④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 ⑤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 A. ④③②①⑤ B. ②③⑤④① C. ①②④⑤③ D. ②④① ⑤③ 【答案】(1)A (2)D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 A.“肌骨莹润,举止娴雅。脸若银盆,眼如水杏”写出了人物的端庄娴雅美丽富态,符合薛 宝钗的形象。 B.“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强调了人物的神采风度,符合贾探春的形象。 C.“鬓若刀裁,眉如墨画”具有男性特征,本句符合贾宝玉的形象特点。 D.“温柔沉默,观之可亲”写出了人物的温柔可亲、沉默寡言,符合贾迎春的特点。 故选 A。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文段的层次是先指出“礼”和“法律”的相同点,接下来谈“礼”和“法律”不相同的地方。 因此先选出②,然后对“礼”和“法律”的不同点进行具体阐释。④①讲法律靠国家的权利 推行,进而诠释国家的内涵。⑤③先承接上文指出礼不需要这些有形的权力机构维持,最后 明确礼靠传统维持,因此正确排序应该是②④①⑤③。 故选 D。 二、阅读 70 分 (一)(16 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问:你说自己与这个时代不相宜,冲突具体在哪里? ②答:这种心情可说是“爱之深,恨之切”。读书慢慢读进了历史,会了解民族固有的 缺陷。鲁迅曾说,中国人对自己是极为呵护的,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我爱自己的民族,但不 爱它的缺点。这些年不断读书,对很多东西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深入探讨历史,冷静分析, 并跟现在的社会进行比勘。
③这个时代流行的一句话是,向前看,或者“向钱看”,这是现代人的追求,是急功近 利和短视的,做事情的方法也过于理性化。而收藏古书,是回到过去,用过去的眼光来看。 当年我读书时流传最广的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我觉得生活是艺术性的, 而非科学的、程序性的,否则一切毫无情趣可言。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人是应当诗意地栖 居,诗意就代表着非理性、想象力,是一种美。中华民族传统上偏重于感性的东西,喜欢用 夸张的语言形容感情,比如“燕山雪花大如席”,比如李白仍旧让人热爱。 ④今天的科技带来了社会的物质进步,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匮乏。所以,科学虽 然带来社会的进步,但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只有人文的进步才能带来人与人之间的融通与和 谐。所以我喜欢古人解决问题的方式,虽然不科学,无逻辑,但有人情。对于今天社会的法 律化、条文化,我在很大程度上持保留态度。当然,这也许只是我的个人偏见。 ⑤问:有一些人家里连书房都没有,根本不看任何书,你觉得这样的状态会让人有何变 化? ⑥答:这是教育体制形成的,不能怪大众,大众是可以引导的。读书无用的价值观是社 会风气使然。所有口号都是要学好数理化,都是用理工代替人文。而人文精神是社会润滑剂, 让社会平衡。什么叫有用?“有用”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一对一的关系,“因为这样,所以那 样”构成我们社会普遍的句式,没有不为什么而做的事,这就是彻头彻尾的功利社会,是教 育的失败。所谓的培养“有用人才”,事实上是培养“有用奴才”的一个方式,因此产生不 了真正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有用”的工作机器和政客。 ⑦问:也有人提过,如果书读得太多,会被观点和概念包围及束缚,知性的头脑容易自 我封闭。 ⑧答:我不这样认为。一开始形不成体系是必然的,我们都不是天才,都是在读各种书 的过程中慢慢形成世界观。刚开始,读什么都相信,都觉得有道理。不久后看到相反的观点, 几经反复会慢慢产生疑问——究竟谁说的是对的?进而形成观念。疑问是一切知识的基础, 你会重新审视,从字里行间读出问题所在,会分析逻辑过程中的破绽,这就是会读书了。换 句话讲,人读书需要升华,需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果始终处于为读而读的层面,就是不 会读书。比如学习写作,什么时候可以撇开情节看结构,就说明升华了,这个过程别人教不 会,也绝对不是写作班能够培养出来的,而需要自己的历练及悟性。悟性没办法改变,但历 练可以。 ⑨问:长期以来藏书、读书这样一种方式,是让你更开放,还是有所封闭? ⑩答: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我个人觉得,一方面我能更加客观地看待这个世界。小时候
看电影,里面有坏人、好人,那个时代是两分法,一切都非黑即白。长大之后随着读书,慢 慢明白了客观性,觉得大多数人是介于好和坏之间的,有时候为善,有时候为恶。我们缺乏 客观的教育,但通过读书,会逐渐明白这一点。读书越多,越能客观看待社会,古人云,读 书使人明智,明智二字就代表着客观;另一方面,随着读书的增多,心态更加平和。平和意 味着开放,而非仇视,让我更能明白存在就是合理的真正含义。 注:节选自《古书之美》,被采访者是古书收藏者韦力。 3. 第②段“红肿之处艳若桃花”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4. 下列观点最符合被采访者原意的一项是( ) A. 读书使人认识历史更加深刻。 B. 读书使人更加感性有想象力。 C. 读书太多使人思想受到束缚。 D. 读书使人明辨好人还是坏人。 5. 下面哪一项不能说明被采访者是一个理性批判者( ) A. 被采访者爱自己的民族,但不爱它的缺点。 B. 被采访者不满于现代人的急功近利和短视。 C. 被采访者不满于今天社会法律化、条文化。 D. 被采访者认为读书让他心态更加平和开放。 6. 阅读第⑨⑩段,你认为被采访者的回答是否充分?请说明理由。 7. 举例分析采访者提问的逻辑性。 【答案】3. 美化自己的缺点。(或者:美化本民族的缺陷;爱自己的缺点;以丑为美;臭美) 4. A 5. D 6. 示例 1:被采访者的回答很充分。针对采访者的提问,被采访者从思维方式与心理状态 两方面(也可以说是对外、对内两个方面;客观、主观两个方面)作了回答:“一方面我能 更加客观地看待这个世界”“另一方面,随着读书的增多,心态更加平和”,回答全面充分。 示例 2:被采访者的回答还不够全面。被采访者表示“任何事情都有两面”,说明读书既有 正面作用,也有负面影响。但是回答只讲到“明智客观”“平和开放”这两点,都是谈读书 的正面作用,没有提及读书的负面影响,所以不能算充分。 7. 示例:提问很有逻辑性。第一问是就被采访者的思想认识与这个时代相冲突的具体表现 来提问,因为被采访者认为自己思想认识的变化都是读书所带来,所以第二问从反面提问社 会上普遍不读书现象的看法;第三问是在第二问的基础上从另外一个极端追问书读得太多是
否有受束缚、封闭的弊病;因为被采访者不认同受束缚、封闭的观点,采访者进一步追问他 个人是更开放还是有所封闭。采访者提问层层推进,并且在对话双方的互动中展开深入探讨, 引导被采访者进一步谈论自己对读书的认识,提问自然而又富有逻辑性。 【解析】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将其放在原文的语境里理解,“鲁迅曾说,中国人对自己是极为呵护的,红肿之处艳若桃花。 我爱自己的民族,但不爱它的缺点”,可知“红肿之处”指缺陷、不足之处;“艳若桃花”指 美化不足,遮盖缺点,或者以丑为美。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使人更加感性有想象力”不是最符合被采访者原意,从第 2、3 段“现代人的追求,是 急功近利和短视的,做事情的方法也过于理性化”,分析可知被采访者认为现代社会理性掩 盖了感性,从“科学虽然带来社会的进步,但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只有人文的进步才能带来 人与人之间的融通与和谐”可知被采访者的意思是科学和人文(感性有想象力)相结合才是 正确的选择。 C.“使人思想受到束缚”不是最符合被采访者原意,从第 8 段的回答中“我不这样认为。一 开始形不成体系是必然的,……从字里行间读出问题所在,会分析逻辑过程中的破绽,这就 是会读书了”,可知读书越多并不会束缚思想。 D.“使人明辨好人还是坏人”不是最符合被采访者原意,从第 10 段的回答中“小时候看电 影,里面有坏人、好人,那个时代是两分法,一切都非黑即白。长大之后随着读书,慢慢明 白了客观性,觉得大多数人是介于好和坏之间的,有时候为善,有时候为恶”,可知读书改 变了两分法,不再单纯分好人和坏人。 故选 A。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认为读书让他心态更加平和开放”不能说明被采访者是一个理性批判者。第 10 段回答 说读书“另一方面,随着读书的增多,心态更加平和”指被采访者自身修养随着读书的增多 愈加提高了,是读书对人的影响。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回答此类题先要写明自己的认识,认为被采访者认为回答充分或者不充分。 分析原文“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我个人觉得,一方面我能更加客观地看待这个世界……平和 意味着开放,而非仇视,让我更能明白存在就是合理的真正含义”,可知被采访者从思维方 式和心理状态两方面说明读书对自己的影响。 认为被采访者回答充分的可以从“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着手分析,“一方面我能更加客观 地看待这个世界”“另一方面,随着读书的增多,心态更加平和”回答了藏书和读书让人开 放还是封闭的问题,显然是让人开放了,回答比较充分。 认为被采访者回答不全面充分可以从被采访者的回答“任何事情都有两面”着手分析,既然 说两面,分析其回答,只是提及了“我能更加客观地看待这个世界”和“心态更加平和”积 极的一面,而没有讲反面消极的影响,得出回答不充分全面的结论。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逻辑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全文采访者一共提了四个问题,第一个“你说自己与这个时代不相宜,冲突具体在哪里?”, 应为承接上文被采访者的“说自己与这个时代不相宜”,就被采访者的思想认识与这个时代 相冲突的具体表现来提问,深入被采访者内在的想法,挖掘其真实的内心。 “读书慢慢读进了历史……”可知是读书让被采访者的思想发生了改变,成为理性的批判主 义者,第二问从反面提问不读书又会怎么样?引出了被采访者认为的不读书会产生“功利社 会”“工作机器和政客”等批判性的认识。 第三问“如果书读得太多,会被观点和概念包围及束缚,知性的头脑容易自我封闭”是在第 二问的基础上反其道而行之,追问读书太多会产生的问题。 “藏书、读书这样一种方式,是让你更开放,还是有所封闭?”,第四问也是承接上一问的 “束缚、封闭”而来,被采访者不认同受束缚、封闭的观点,再具体追问被采访者本人读书 对其有何影响。 提问围绕主题,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互动对话、相互激发、深入探讨,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引 导被采访者一步步说出对读书的看法,提问自然而又富有逻辑性。 (二)(15 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当呼吸化为空气① (美)保罗·卡拉尼什 ①我草草浏览着眼前这些 CT 片子,诊断结果显而易见:肺上布满了数不清的肿瘤,脊 柱变形,一整片肺叶被侵蚀。这是癌症,而且已经扩散得很厉害了。我是一名神经外科住院 医生,这是我接受培训的最后一年。过去六年来,我已经看过几十套这样的片子,每次都怀 着微茫的希望,想帮患者找到某种可能有效的疗法。但眼前这套片子不同:患者是我自己。 ②我身上穿的不是防辐射的工作服,也不是手术服或白大褂。我穿着一身病服,和一根 输液杆“血脉相连”。护士把电脑留在我病房里了。我和妻子露西一起看着上面的片子。她 是一名内科医生,现在就守在我身边。我一个断层一个断层地又看了一遍:肺窗、骨窗、肝 窗,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再从前到后,这是培训的“标准动作”,好像我能有什么意外发 现,能改变诊断结果。 ③我和露西一起躺在病床上。 ④她轻声开了口,像是在念台词:“你觉得有没有可能,是别的病?” ⑤“没有。”我说。 ⑥我们紧紧拥抱着彼此,就像年轻的情侣。过去这一年,我俩都怀疑过我得了癌症,但 一直拒绝相信,甚至都没聊过这件事。 ⑦大概六个月前,我的体重开始下降,背上疼痛难忍。早上穿裤子的时候,皮带先是紧 了一个扣,接着紧了两个。我去找我的初级保健医生。 ⑧“我觉得还是先照 X 光吧。”她说,“X 光是没有那么敏感,但也是个合理的开始。” ⑨X 光检查的结果没啥问题。我们把所有症状都归咎于工作太累和身体机能老化。约好 了下次治疗的日程安排后,我回去处理了当天的最后一个病例。体重下降得没那么厉害了, 后背的疼痛也可以忍受了。每天适量来点布洛芬止痛,也能撑过去了。还有,这种每天工作 十四个小时的艰难日子也快要到头了。我马上就要从医学生变成神经外科教授了:十年无情 残酷的训练都过来了,我下定决心,要把接下来的十五个月熬过去,圆满结束住院医生的生 涯。我已经赢得了前辈的尊重,获得了极负盛名的全国性医学奖项,几所著名大学纷纷向我 抛出橄榄枝。最近,我在斯坦福的课程主管找我谈了一次,他说:“保罗,我觉得,你不管 申请什么工作,肯定都是最优秀的候选人。我就跟你说一声,我们准备找个人加入教职团队, 像你这样的。当然,在这儿不能给你什么承诺。不过你应该考虑考虑。” ⑩三十六岁的我已经走上了人生巅峰。眼前就是一片辽阔的“应许之地”②,从基列到 杰利科,一直延伸到的地中海。海上有一艘漂亮的游艇,周末的时候,我、露西,还有假想
中的孩子们,驾船出海,共享天伦。可以预见,等工作强度降低,生活稍微轻松些,我的背 痛也会减轻。可以预见,我终于能像此前许诺的那样,做个好丈夫了。接着,几个星期以后, 我开始感觉到间歇性发作的严重胸痛。是不是工作的时候撞到什么,肋骨骨折了?偶尔我会 在夜里惊醒,大汗淋漓,床单都被浸湿了。体重又开始迅速下降,而且速度更快了,从一百 七十五磅急剧跌落到一百四十五磅,还不停地咳嗽。我对自己的病情已经不做他想了。 我的初级保健医生打电话告诉我胸片结果:我的肺部有模糊的阴影,就像曝光时间太 长似的。医生说,她不确定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她应该知道的。 我给一个好朋友打了电话,请他收治我。他是医院的神经外科主治医生。我拿到了所有 病人都必须戴的塑料手环,穿上熟悉的浅蓝色病号服,走过那些我都叫得出名字的护士,住 进了一间病房——多年来,我在这里见过成百上千个病人。正是在这间病房里,我坐在病人 身边,解释我最终的诊断和复杂的手术;正是在这间病房里,我祝贺病人痊愈,见证他们回 归正常生活的幸福;正是在这间病房里,我宣布病人死亡。我曾在椅子上坐过,我曾在水槽 里洗过手,我曾在通知板上写下过潦草的说明,我曾把日历翻到新的一页。甚至,在完全筋 疲力尽时,我还曾经渴望过,可以躺在这床上好好睡一觉。 现在,我就躺在这床上,很清醒。 一个我不认识的年轻护士在门口探进头来。 “医生马上就到。” 于是乎,我想象中的未来,就要实现的未来,那么多年奋斗即将迎来的人生巅峰,都 随着这句话消失了。 【注】①节选自《当呼吸化为空气》一书的序幕部分,有删节。作者是美国著名的神经外科 医生,2013 年被诊断出患有肺癌。②应许之地:《圣经》中上帝应许给犹太人的“流奶与蜜 之地”。 8. 阅读第①②段画线句,作者“草草浏览”之后为何还要“一个断层一个断层地又看了一 遍”? 9. 联系上下文,解释第 段“她应该知道的”这句话的含义。 10. 阅读⑨⑩段,作者叙写自己达到事业巅峰、想象美好未来,分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11. 文中开头结尾部分都写到自己曾经是医生,现在是患者,赏析这种强化身份变化的写法 在构思上的妙处。 【答案】8. 示例:“草草浏览”就能作出诊断结果,说明结论已经确凿无疑;“一个断层一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