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25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5页 / 共25页
第6页 / 共25页
第7页 / 共25页
第8页 / 共25页
资料共25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2023 学年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 案 一、积累运用(10 分) 1. 按要求填空。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 (3)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凝练的语言概 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 【答案】 ①. 金就砺则利 ②. 劝学 ③. 连峰去天不盈尺 ④. 出师未捷身先 死 ⑤. 长使英雄泪满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以及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易错字:“砺”“盈”“捷”“襟”。 2. 按要求选择。 (1)下列句子中不能体现《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的一项是( ) A. 一表三千里,一堂五百年,再远还是亲。 B. 井水河水两相分,凡事讲理不讲亲。 C.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D.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2)填入下列语段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古典名句不是当“文化口红”显摆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别是经典韵文,增一字则太长,减一字则太短,言简意赅又辞约义丰,既有韵律感又很有 表达效率。 ①正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②恰当地用在文章中,确实能提升文章的层次 ③如果没有适度的辞藻、节奏及用典,文章就会缺少一点气韵和神采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②①③ D. ③①② 【答案】(1)D (2)C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的能力。 D.讲述的修齐治平,论述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体现的是“团体格局”。 故选 D。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文段说到“古典名句不是当‘文化口红’显摆用的”,也就是说古典名句在文章中是有一定 的作用的,所以②和前文衔接更紧密。 ①句引用名言,而③就是对①的阐释,所以③放在①的后面。 正确的排序为②①③ 故选 C。 二、阅读 70 分 (一)(16 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许多人欢喜从道德的观点来谈文艺,从韩昌黎的“文以载道”说起,一直到现代“革命 文学”以文学为宣传的工具止,都是把艺术硬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一个乡下人看戏,看 见演曹操的角色扮老奸巨猾的样子惟妙惟肖,不觉义愤填胸,提刀跳上舞台,把他杀了。从 道德的观点评艺术的人们都有些类似这位杀曹操的乡下佬,义气虽然是义气,无奈是不得其 时,不得其地。他们不知道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 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带面具、 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 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中世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 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画都不用远近阴影。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 往遭浅人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 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做诗却要押 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 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取乎艺术呢? 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所用的情 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文姬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
“入门闻号响,幼子饥已卒”时决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 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 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 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摘编自朱光潜《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材料二: 艺术就是“人类的一种创造的技能,创造出一种具体的客观的感觉中的对象,这个对象 能引起我们精神界的快乐,并且有悠久的价值”。这是就客观方面言。若就主观方面——艺 术家的方面——说,艺术就是艺术家的理想情感的具体化、客观化,所谓自己表现。所以艺 术的目的并不是在实用,乃是在纯洁的精神的快乐,艺术的起源并不是理性知识的构造,乃 是一个民族精神或一个天才的自然冲动的创作。它处处表现民族性或个性。艺术创造的能力 乃是根于天成,虽能受理性学识的指导与扩充,但不是专由学术所能造成或完满的。艺术的 源泉是一种极强烈深浓的,不可遏止的情绪,挟着超越寻常的想象能力。这种由人性最深处 发生的情感,刺激着那想象能力到不可思议的强度,引导着他直觉到普通理性所不能概括的 境界,在这一刹那顷间产生的许多复杂的感想情绪的联络组织,便成了一个艺术创作的基础。 艺术的性质,古来说者不一,亚里士多德“艺术是模仿自然”,这话现在已不能完全成 立。因艺术虽是需用自然的材料,借以表现,或且取自然的现象做象征,取自然的形体做描 写的对象,但它决不是一味地模仿自然,它自体是一种自由的创造。它从那艺术家的理想情 感里发展进化到一个完满的艺术品,也就同一个生物细胞发展进化到一个完全的生物一样。 所以我向来的观察,以为艺术并不是模仿自然,因它自己就是一段自然的实现。艺术家创造 一个艺术品的过程,就是一段自然创造的过程,并且是一种最高级的、最完满的自然创造的 过程。因为艺术是选择自然间最适宜的材料,加以理想化、精神化,使它成了人类最高精神 的自然的表现。其实各种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也很不同。譬如建筑艺术在建作方面就纯粹不是 取象于自然,乃是随顺着几何学比例的法则;音乐也不是取象于自然;抒情诗更不是模仿自 然,它纯粹是抒写主观的情绪。 材料三: (摘编自宗白华《美学与艺术略谈》) 艺术家中的古典派,理论家中的理想派,都信奉理想的自然主义。他们承认自然之中有 美也有丑。两只燕子,飞得最快而姿态最轻盈的一只是美的;许多耕牛中,最强壮耐劳的是 美的:一个少女和一个老妇,前者是美的;两个青年,一个气色红润,一个贫血早衰,壮健
的是美的。总之,在生物中间,正常的和典型的为美,完满表现种族特征的为美,发展和谐 健全的为美,机能旺盛、精神饱满的为美。在无生物或自然景色中间,予人以伟大、强烈、 繁荣之感的为美。反之,自然的丑是不合于种族特征的,非典型的,畸形的,早衰的,病弱 的。在精神生活方面,反乎一切正常性格的是丑的,例如卑鄙、懦怯、强暴、欺诈、淫乱。 艺术既是自然的再现,凡是自然的美丑,当然就是艺术的美丑了。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提出“文以载道”,这一创作理论把艺术拉回到实用的世界里去,而忽略了艺术与实 (摘编自傅雷《艺术与自然的关系》) 际人生是有距离的。 B. 从主观上讲,艺术会给人们带来丰厚的精神财富和悠久的价值,艺术也离不开创作者的 创作自觉和想象能力。 C. 音乐和抒情诗并没有取象于自然,表明艺术并非一味地模仿自然。艺术本是一种自由的 创造,一段自然的实现。 D. 艺术创作离不开创作者情感的主观流露,但是表达需要客观化处理,只有站在客观审视 的角度上才能创造艺术。 4.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艺术家中的古典派和理论家中的理想派,都认为自然存有美丑之分,这种观点也对其艺 术主张产生了影响。 B. 在谈及艺术与自然的关系时,材料三介绍的“理想的自然主义者”的美学理念,与材料 二的观点基本一致。 C. 一个民族精神或一个天才的自然冲动的创作决定了艺术的民族性或个性,因为理性知识 对艺术创作影响微弱。 D. “哥特式”教堂的雕像将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地延长,这种创作师承了埃及雕刻将人 体抽象化的表现方式。 5.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理想的自然主义”审美的一项是( ) A. 在梵高的油画作品《星月夜》中,天空是旋涡状的,星云呈现出流动感。 B.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C. 断桥残雪,雪残未消,似有些残山剩水的荒涩感,成为西湖胜景。 D. 徐悲鸿画作《愚公移山》中,魁梧结实的壮年男子,奋力挥锄掘石。 6. 材料一第二段中的“不近情理”一词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句千古传诵。请结合材料, 谈谈你对其蕴含的美学意义的理解。 【答案】3. B 4. A 5. D 6. 艺术创作上的不自然现象。 7. ①“飞流直下三千尺”,运用夸张,使艺术和自然之间产生了一种距离; ②“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以自身创作情绪和想象力将理想情感具体化、客观化; ③选取瀑布这一自然现象进行了自由的创造,并加以理想化、精神化; ④诗句呈现出了瀑布这一自然景观旺盛、强烈的美感,彰显了自然之美。 【解析】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从主观上讲,艺术会给人们带来丰厚的精神财富和悠久的价值”错误,曲解文意。根据 “艺术就是‘人类的一种创造的技能,创造出一种具体的客观的感觉中的对象,这个对象能 引起我们精神界的快乐,并且有悠久的价值’,这是就客观方面而言”可知,原文说的是“就 客观方面而言”,而不是“从主观上讲”。 故选 B。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与材料二的观点基本一致”错误。在谈及艺术与自然的关系时,两则材料话题方向不一 致,且材料三认同“艺术是自然的再现”,而材料二认为艺术“就是一段自然的实现”。 C.“因为理性知识对艺术创作影响微弱”错误,因果不当。原文为“所以艺术的目的并不是 在实用,乃是在纯洁的精神的快乐,艺术的起源并不是理性知识的构造,乃是一个民族精神 或一个天才的自然冲动的创作。它处处表现民族性或个性。艺术创造的能力乃是根于天成, 虽能受理性学识的指导与扩充,但不是专由学术所能造成或完满的。艺术的源泉是一种极强 烈深浓的,不可遏止的情绪,挟着超越寻常的想象能力。这种由人性最深处发生的情感,刺 激着那想象能力到不可思议的强度,引导着他直觉到普通理性所不能概括的境界,在这一刹 那顷间产生的许多复杂的感想情绪的联络组织,便成了一个艺术创作的基础”,可见艺术的 起源与理性知识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构不成因果关系。 D.“这种创作师承了埃及雕刻将人体抽象化的表现方式”错误,关系混淆。原文为“埃及雕 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屈,中世
纪‘哥特式’诸大教寺的雕像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延长”,可见二者是并列关系,没 有说明二者存在师承关系。 故选 A。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强调艺术创作与自然有距离,符合材料一的观点。 BC.只谈了对自然的审美,未涉及艺术; 只有 D 项“徐悲鸿画作《愚公移山》中,魁梧结实的壮年男子,奋力挥锄掘石”最符合“理 想的自然主义”审美。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结合“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浅人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 的创始者都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在使艺术和自然之中有一种距离”可知, “不近情理”一词在文中指的是“艺术创作上的不自然现象”。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依据材料一“道德是实际人生的规范,而艺术是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可知,艺术不完全等 同于人生,二者之间有距离。“飞流直下三千尺”即是运用夸张,现实中是不可能出现这场 情的,因此诗句体现了艺术和自然之间的距离; 依据材料二“艺术就是艺术家的理想情感的具体化、客观化,所谓自己表现”“艺术的源泉 是一种极强烈深浓的,不可遏止的情绪,挟着超越寻常的想象能力。这种由人性最深处发生 的情感,刺激着那想象能力到不可思议的强度,引导着他直觉到普通理性所不能概括的境界, 在这一刹那顷间产生的许多复杂的感想情绪的联络组织,便成了一个艺术创作的基础”可知, 艺术作品中诗人以自身创作情绪和想象力将理想情感具体化、客观化,“疑是银河落九天” 体现了这一观点; 依据材料二“艺术虽是需用自然的材料,借以表现,或且取自然的现象做象征,取自然的形 体做描写的对象,但它决不是一味地模仿自然,它自体是一种自由的创造”可知,艺术家可 以对自然加以理想化、精神化、自由化地创造,作品中作者选取瀑布这一自然现象,进行了
自由的创造,并加以理想化、精神化,才展现出庐山瀑布不一样的美。 依据材料三“在生物中间,正常的和典型的为美,完满表现种族特征的为美,发展和谐健全 的为美,机能旺盛、精神饱满的为美。在无生物或自然景色中间,予人以伟大、强烈、繁荣 之感的为美”可知,艺术家承认自然之中有美,艺术既是自然的再现,凡是自然的美丑,当 然就是艺术的美丑了,因此诗歌选取的瀑布这一自然景观,它本身具有美感,因此作者在诗 歌中通过语言画面体现了它旺盛、强烈的美感,也是对自然之美的彰显。 (二)(15 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清明柳 戎飞 ①柳就柳吧,偏偏叫清明柳,读着就伤感。柳就让人想起杨柳依依,情绵意隽地长情, 加了“清明”两字,有了古意,就这么雨纷纷地潮湿起来了。古人折柳相送,惜别怀远。想 着那情形,沉甸甸的情绪就会蓄满心头。 ②几年前,清明只是个节气,只是个假日,除了休息,与我没有什么关联。蓦地一天, 清明突然就与我无法割舍了,成了心底不能愈合的痂。 ③在清明还未到来的时候,一股情一种思就随着春意殷勤欲动地苏醒了,火山岩浆一样, 汩汩地冒着泡泡,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薄发,不能设防无以按捺。那感觉又像心头有只小 兽,用尖尖的牙齿一小口一小口地啃噬我。只有自己知道这小兽的存在,只有自己知道那疼 是什么感觉,那痛是因何而起。医生治不了这疼痛,时间也不是良药,疼痛必将如影随形地 陪伴着我,相偕终老。而我,会渐渐接受这疼痛,继而由接受到适应,再到共生。实则,有 时是这疼痛温暖着我。 ④清明柳居然是味中药,性微凉,味淡,清热。那么,煮上一碗清明柳的汤汁,降降岩 浆的温度,熨帖一下心头的疼痛吧。 ⑤要去看她了,像她给她母亲准备东西那样,先仔细地为她准备些可心的东西。在准备 东西的一举手一投足中,我不停地和她说着话,只有我和她懂得的话。有时想起过去的趣事, 甚至会笑起来,轻轻地笑,在心里。这几年,渐渐懂了过去她每年清明时节,给她母亲准备 东西时的虔诚。每年清明,时光是透明的,空气清薄澈丽,她是那个时节开花的玉兰,那幽 幽的香气,染上她的手指,挂在她的发际,系于她的衣襟,就连家里也是暗香浮动。她站在 光影里,背影清瘦。她的衣着总是那么端庄,仿佛时时提醒她:她是老师,要为人师表。这 是她的职业素养,也是我对她最敬仰的一点。
⑥我总会在离她不远不近的地方,看她认真地为她母亲准备清明节祭拜的东西,神色专 注而虔诚,偶尔有微笑荡过嘴角眸间。那时,我猜测不出她心里在想什么,现在知道了。她 会准备几种精致的点心,然后再亲自去炒四样小菜。家里没人喝酒,但常有好酒,这时候派 上了用场。她的母亲不抽烟、不喝酒,却喜欢烟酒味儿。于是,每次都备着。还有檀香。她 喜欢檀香的味道,就连用的香皂也是檀香型。家里也常常会燃起檀香,尤其是将暮未暮的黄 昏,那袅袅而升的烟和熟悉的檀香味道弥散在空气里,有别样的韵致。屋外暮霭四起,屋里 有温温的暖意,那气味柔软绵长,细腻圆润,婉转在每寸空间,总免不了让人怀念起什么。 檀香的味道,是怀旧而温馨的,多年后,再次回味,仍觉母亲的味道,安抚躁动,让心就此 沉落平和。现在已很难买到那么好的檀香了。在日暮西沉独坐的时候,眼前常会升起丝丝缕 缕的烟,会闪现星星,点点的光,会闻到氩氩暖暖的香。东西都备好了,她是不亲自去的。 最早的时候,她每年都会去,可每去一次,回来就生一次病,拖很久也不能痊愈。之后,就 不再让她去了。再回忆她备东西时的情形,仪式感非常强。可能是因为自己不亲自去,而把 所有细微的情感、所有细腻的心思都倾注在准备的过程中。这仪式,是对生活的敬畏与尊重, 是对自己母亲的周全与交代。 ⑦我是少小离家,我又是老大未还。长大后,和她在一起的时间更是短之又短。距离上 的疏离,令不擅表达的我愈加缄默,甚至羞于诉说对她的思念。即便在信里,也只是一句“我 想你了”,便不会再有更甜腻的表达。或许是她的职业使然,或许是那个时代的人的通病, 含蓄到了骨子里,即使彼此再牵念,也隐忍着。直到后来,她退休生病和我住在一起,照顾 她的时候,才开始抚摩她柔软的双手,才会梳理她有些散乱的银丝,才有机会仔细看她的眉 宇、她的皱纹、她的像少女一样有些羞涩的笑容……那时,她成了我的孩子。 ⑧可是,还没容我好好陪她,还没容我在她面前撒撒娇,还没容我和她再亲昵一些,还 没给我从从容容地折清明柳与她告别的机会,离别就恶狠狠地杀将而来,没有任何回旋的余 地,紧逼得我除了接受,还是接受,只能接受。 ⑨春天了,清明柳已发新芽,玉兰又将开放,推开窗,清风洞贯而来,日子又变得透亮 悠长。我知道,该去准备看望她的东西了。 8. 如何理解第③段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 9. 赏析第⑧段的语言特色。 10. 分析本文以“清明柳”为标题的妙处。 11. 请就本文对第三人称的使用加以评析。 (有删改)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