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 年北京市怀柔区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运动时,人体的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B.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 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导致疾病发生
D. 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答案】A
2. 某高校研发的幽门螺旋杆菌疫苗,对该菌引发的胃炎等疾病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实验
证明,一定时间内间隔口服该疫苗 3 次较 1 次或 2 次效果好,其主要原因是
A. 能多次强化刺激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
B. 能多次强化刺激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
C. 抗原的积累促进 B 细胞释放大量淋巴因子
D. 能增强体内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免疫记忆
【答案】B
3. 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 d 是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为“神经—肌
肉接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反
B. 电刺激 a 处,会导致肌肉收缩,该过程属于反射
C. 电刺激 b 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 c 会偏转两次
D. 兴奋传至“神经—肌肉接头”处可发生信号的转变
【答案】D
4. 神经细胞 A 释放多巴胺会导致神经细胞 B 产生兴奋,A 细胞膜上的多巴胺运载体可以把
发挥作用后的多巴胺运回细胞 A。某药物能够抑制多巴胺运载体的功能,干扰 A、B 细胞间
兴奋传递(如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①中多巴胺的释放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B. ①释放的多巴胺与②结合会导致细胞 B 的膜电位改变
C. 多巴胺只能由细胞 A 释放作用于细胞 B 使兴奋单向传递
D. 药物会导致突触间隙多巴胺的作用时间缩短
【答案】D
5. 去甲肾上腺素既是肾上腺分泌的激素,也是某些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这种递质可与
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也可与突触前膜受体结合,抑制去甲肾上腺素
的分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元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参与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
B. 肾上腺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通过传出神经运输到全身各处
C. 去甲肾上腺素抑制神经元继续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属于反馈调节
D. 去甲肾上腺素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中作为信息分子发挥作用
【答案】B
6. 科考队员登上南极“冰盖之巅”后,他们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是
①体温下降 ②体温调节中枢兴奋 ③机体耗氧量降低
④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A. ①②
【答案】C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7.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分布广泛,脱落酸仅存在于衰老的果实和叶片中
B. 芦苇生长期用细胞分裂素处理可促进细胞伸长,增加纤维长度
C. 小麦成熟期经历干热遇雨,种子在穗上发芽,是由于赤霉素受热降解
D. “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气”即乙烯
【答案】D
8. 干旱可促进植物体内脱落酸(ABA)的合成,取正常水分条件下生长的某种植物的野生型
和 ABA 缺失突变体幼苗,进行适度干旱处理,测定一定时间内茎叶和根的生长量,结果如图,
据图分析以下不能..说明的是
A.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干旱处理的时间和植物幼苗的类型
B. ABA 作为一种植物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C. ABA 对植物适应干旱环境有积极作用
D. 干旱时,ABA 能促进根的生长,抑制茎叶的生长
【答案】B
9. 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J 形和 S 形曲线均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
B. J 形所示增长仅决定于种群的内在因素
C. bc 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 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 K 值提高
【答案】C
10. 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在沙丘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
B. 阶段Ⅰ的群落同时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C. 阶段Ⅰ与阶段Ⅱ群落中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 阶段Ⅲ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答案】C
11. 调查是生物学研究的方法之一,下列调查方法的应用正确的是
A. 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某贝类的种群密度
B. 在水草丰富的浅水区确定样方调查芦苇密度
C.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
D. 用标志重捕法不能调查大雁的活动范围
【答案】A
12. 图 1 表示某河流的能量金字塔(甲、乙、丙为 3 种鱼,丁为以这 3 种鱼为食 1 种水鸟,
甲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向),图 2 表示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图中数字表示同化
的能量)。下列有关该河流生态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图 1 所示食物网中,丁与丙之间的种间关系只有捕食关系
B. 图 1 所示食物网中,遗漏的一条能量流动途径是水草→甲→丁
C. 图 2 所示的能量流动关系中,乙的部分同化量以粪便的形式流向了分解者
D. 据图 2 可知,图 1 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小于 7.6%
【答案】B
13. 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循环方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乙、丙、丁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B. 图中②③④过程均可表示不同生物的呼吸作用
C. 缺少甲的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也能正常进行
D. 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答案】D
14. 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对西黄松老龄生态系统(未砍伐 50~250 年)和幼龄(砍
伐后 22 年)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库及年碳收支进行检测,结果见下表,据表分析以下结论正
确的是
碳量
西黄松生
态系统
老龄
幼龄
生产者活生物量
净初级生产力
(g/m2)
(g/m2·年)
消费者和分解者的
呼吸
(g/m2·年)
1 2730
1 460
470
360
440
390
生产者活生物量:某一时刻单位面积内实存生产者的有机物总量
净初级生产力: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总碳的速率减去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碳的速率
A. 西黄松老龄群落每平方米有 30 克碳用于生产者当年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B. 储存在生产者活生物量中的碳最终均会以 CO2 的形式返回大气中的 CO2 库
C. 西黄松幼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小于老龄群落
D. 根据年碳收支分析,西黄松老龄群落不能降低大气碳总量
【答案】B
15. 科技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来验证生态系统的一些相关问题,甲~丁为 4 个密闭、
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成分和条件见下表。表中“√”表示“有”,“×”表示“无”。经
过一段时间培养后,下列相应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编号
甲
乙
丙
丁
光照
水草
藻类
浮游动物 小鱼
河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 丁瓶的氧气含量比甲瓶的低
B. 乙瓶中生物的存活时间比甲瓶的
长
C. 丙瓶的有机物比甲瓶的多
D. 甲瓶的抵抗力稳定性比丙瓶的高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6. 下图是人体某局部组织的模式图,箭头表示物质交换方向,A、B、C 表示结构,a、b、
c、d、e 表示液体。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 A、C 表示的结构分别是:A________、C________。
(2)a~e 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的是________。
(3)若此图是肝脏组织的局部模式图,则图中 a~e,氧气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分别
是________和________。
(4)d 中含 18O 的氧气被组织细胞利用后变成 C18O2 进入 e 内,18O 至少要透过________层生
物膜。
(5)在正常情况下,由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的液体 P,被毛细血管重吸收的液体 Q 和进入
毛细淋巴管的液体 R 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
(6)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是否会引起内环境中的 pH 明显下降?________,原因是图中
e 内存在着________物质。
(7)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其结果将会引起组织________。
【答案】
①. 毛细血管
②. 毛细淋巴管
③. a、d
④. d
⑤. a
⑥. 11
⑦.
P=Q +R
⑧. 不会
⑨. 缓冲
⑩. 水肿
17.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认知功能障碍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严
重危害人体健康并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1)健康人体的血糖浓度上升既可直接作用于胰岛,也可使下丘脑的葡萄糖感受器产生兴
奋,调节________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
血糖水平降低。因此,血糖浓度是________________系统共同参与调节的结果。
(2)葡萄糖转运蛋白 GLUT4 是位于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载体,下图为胰岛素作用机理示意图。
①据图分析,当胰岛素与细胞膜上的蛋白 M 结合之后,促进_____________和_______的融合,
从而导致细胞膜上 GLUT4 的数量增加,提高了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
②结合图分析,下列因素中可能会引发糖尿病的有_____________(填下列字母)。
a.体内产生蛋白 M 抗体 b.体内产生胰岛素抗体 c.胰高血糖素与其受体结合发生障碍
(3)据研究,高糖引起的海马区神经元凋亡是糖尿病患者神经系统受损的重要原因。科研
人员欲探索红景天苷联合胰岛素对高糖培养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为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
的发病机制和早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实验选择新生大鼠的海马神经元进行体外培养,取含
有等量细胞的细胞悬液 1mL 加入细胞培养板中,定期更换培养基。实验结果如下表。
组别
海马神经元凋亡率%
1
2
3
4
5
正常对照组
高糖组
胰岛素组
红景天苷组
12.17
20.64
10.42
13.08
红景天苷联合胰岛素组
7.42
①表中培养基中需要添加葡萄糖创造高糖环境的组别有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