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 学年天津市河西区九年级上学期化学第一次月考
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个最符合题意.
1. 下列物质的变化中,有一种与其他三种有本质区别的是
A. 冰雪融化
B. 菜刀生锈
C. 粮食酿酒
D. 人的呼
吸
【答案】A
【解析】
【详解】A、冰雪融化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该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B、菜刀生锈过程中生成了铁锈,有新物质生成,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C、粮食酿酒过程中生成了乙醇等有机物,有新物质生成,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D、人吸入氧气后,体内的营养物质在氧气的作用下氧化分解,生成新物质,同时释放出能
量,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 A。
2. 下列实验中,根据实验现象做出的推断有误的是
A. 石蜡屑放入水中,石蜡屑浮于水面:石蜡密度小于水
B. 吹灭燃着的蜡烛,可观察到一缕白烟,用火柴去点,蜡烛重新燃烧:白烟的主要成分是
石蜡小颗粒
C. 在石蜡火焰上罩上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后,石灰水变浑浊: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
碳
D. 在石蜡火焰上罩上干冷烧杯后内壁出现水雾:石蜡中含有水
【答案】D
【解析】
【详解】A、石蜡屑放入水中,石蜡屑浮于水面:石蜡密度小于水,正确;
B、吹灭燃着的蜡烛,可观察到一缕白烟,用火柴去点,蜡烛重新燃烧:白烟的主要成分是
石蜡的石蜡小颗粒,正确;
C、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在石蜡火焰上罩上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后,石灰水
变浑浊: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正确;
D、在石蜡火焰上罩上干冷烧杯后内壁出现水雾:石蜡燃烧生成水,不是含有水,错误。
故选 D。
3. 在“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证明呼出气体含二氧化碳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更浑浊
B. 证明呼出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片上凝结成水珠
C. 证明呼出气体含氧气少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木条燃烧更旺
D. 判断呼出气体含有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
【答案】C
【解析】
【详解】A、呼出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出气体含二氧化碳多,说法正确;
B、呼出的气体在玻璃上结下水珠,说明呼出气体含水蒸汽多,说法正确;
C、氧气能支持燃烧,氧气含量越多,燃烧越旺,呼出的气体使木条熄灭,说明呼出气体含
氧气少,说法错误;
D、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所以吸入的氮气被人体排出,使呼出气体含有
氮气,说法正确。
故选 C。
4. 下图为空气成分示意图(按体积计算),其中“a”代表的是
A. 氧气
C. 二氧化碳
【答案】B
【解析】
B. 氮气
D. 稀有气体
【详解】试题分析: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氮气(N2)78%,氧气(O2)21%(氮气比氧
气约为 4: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CO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 0.03%,故图中“a”
代表的是氮气,故选 B
考点:空气的成分
5.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主要的实验操作如下,下列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①固定试管并加热
②熄灭酒精灯
③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④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里
⑤用排水法收集
⑥将导管从水面下拿出
⑦用一团棉花堵住试管,用带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
A. ④③⑦①⑤⑥②
C. ③④⑦①⑤⑥②
【答案】C
【解析】
B. ③④⑦①⑤②⑥
D. ③④①⑦⑤⑥②
【详解】高锰酸钾制氧气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故顺序为③④⑦①⑤⑥②,
故选:C。
6. 小刚量取液体时,量筒放平稳后俯视读数为 10mL,倒出一定量液体后又仰视读数为 5mL,
则该同学倒出的液体的体积为
B. <5mL
C. =5 mL
D. 无法确
A. >5mL
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量筒放平稳后俯视读数,读数偏大,实际体积小于读数,即实际体积小于 10mL,
倒出一定量液体后又仰视读数为 5mL,读数偏小,实际体积大于读数,即实际体积大于 5mL,
故该同学倒出的液体的体积<5mL,B 正确。
7. 在进行“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时,某同学制得的氧气不纯。你认为可能的原
因是(
)
A. 用排水法收集 O2 时,集气瓶装满水
B.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O 2 时,导管伸入到集气瓶 的底部
C. 用排水法收集 O2 时,导管口冒出气泡,立即收集
D. 用排水法收集 O2,收集满后,在水下盖上玻璃片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用排水法收集,集气瓶中装满水,可以把集气瓶中的空气排尽,故正确;
B、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导气管伸到集气瓶的底部,可以把集气瓶中的空气排尽,故正确;
C、用排水法收集,没有等到气泡连续均匀放出时就开始收集,原试管内的空气进入集气瓶,
故错误;
D、用排水法收集 O2 ,收集满后,在水下盖上玻璃片,可以防止空气的进入,故正确;答案:
C。
8. 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氧气可用作火箭发射的燃料
B. 液氧为淡蓝色液体
C.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D. 鱼类能在水中生存,证明氧气易溶
于水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氧气具有助燃性,液态氧可用作火箭的助燃剂,故 A 错误;
B、液氧为淡蓝色液体,故 B 正确;
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故 C 错误;
D、鱼类能在水中生存,是因为水中溶有一定量的氧气,氧气能供给呼吸,但是氧气不易溶
于水,故 D 错误。
故选:B。
9.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B.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C. 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D. 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放出热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没有白雾,不符合题意;
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红,不符合题意;
C、在空气中点燃镁条,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符合题意;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生成四氧化三铁是
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10. 原子核中一定含有的粒子是
B. 质子
C. 电子
D. 质子和
A. 中子
中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因为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但有一种氢原子中不含有中子,故原子核中一
定含有质子,答案选择 B
11. 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不合理的是
A. 液化石油气加压后能贮存在钢瓶中,说明加压后分子变小了
B. 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干得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C. 氧气具有助燃性,而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说明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
粒
D. 水通电分解后变成了氢气和氧气。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
【答案】A
【解析】
【详解】A、液化石油气加压后能贮存在钢瓶中,说明加压后分子间隔变小了,A 错误。
B、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干得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B 正确。
C、氧气具有助燃性,而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说明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
粒,不同分子化学性质不同,C 正确。
D、水通电分解后变成了氢气和氧气。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D 正确。
故选:A。
12. 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分子和原子总在不断地运动
B. 同种原子可能构成不同分子
C. 分子的质量一定大于原子的质量
D. 原子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分子、原子的性质可知,分子和原子总在不断地运动,故 A 正确;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可能构成不同分子,例如氧原子可以构成氧分子,也可
以构成臭氧分子,故 B 正确;
C、分子的质量不一定大于原子的质量,如氢分子的质量比铁原子的质量小,故 C 错误;
D、分子、原子的根本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故 D 正确。
故选 C。
1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空气是由空气分子组成的
B. 空气里氮气、氧气等分子均匀地混合在一起
C. 空气中的氮气、氧气经混合,它们的化学性质都已改变
D. 经过液化、蒸发从空气中得到氮气和氧气的过程中,组成空气的分子在此变化中是可分
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A、空气是混合物,不存在空气分子,错误;
B、空气里氮气、氧气等分子均匀地混合 在一起,正确;
C、空气中的氮气、氧气经混合,只是一个物理变化,它们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错误;
D、经过液化、蒸发从空气中得到氮气和氧气的过程中,是一个物理变化,不能说明组成空
气的分子在此变化中是可分的,错误。
故选 B。
14.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严重缺硒有可能诱发皮肤疾病。已知硒的核电荷数为 34,质
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 79.下列有关硒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质子数为 34
B. 核外电子数为 34
C. 相对原子质量为 79g
D. 中子数为 45
【答案】C
【解析】
【详解】A、在原子中,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34,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在原子中,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34,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79,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 1,省略不写,不是“g”,
故不正确,符合题意;
D、由于质子数+中子数=79,质子数=34,所以中子数=79-34=45,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15. 下列物质在空气中或氧气中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木炭燃烧后生成黑色固体
B. 铁丝伸进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
烈燃烧
C. 红磷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D. 硫燃烧时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
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A、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生成黑色固体,故 A 选项错误;
B、铁丝在没有引燃的情况下,伸入氧气中是不能燃烧的,故 B 选项错误;
C、红磷在空气中可以燃烧,故 C 选项错误;
D、硫燃烧时,生成的是二氧化硫气体,该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故 D 选项正确;
故选 D。
16. 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B. MnO2
C. CO2
D. H2O2
A. O2
【答案】A
【解析】
【详解】A、O2 是氧气,由氧分子构成,则含有氧分子,故 A 正确;
B、MnO2 不含有氧气,则不含有氧分子,故 B 错误;
C、CO2 不含有氧气,则不含有氧分子,故 C 错误;
D、H2O2 不含有氧气,则不含有氧分子,故 D 错误;
故选 A.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微观构成微粒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7. 如图所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示意图,从图中获得的有关信息不正确的是
A. 该反应前后分子个数相同
B. 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都不改变
C.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 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改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A. 反应前有 3 个分子,反应后有 2 个分子,该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不相同,错误;
B.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改变,正确;
C. 该化学反应是两种物质发生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正确;
D.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改
变,正确。
故选 A。
18. 下列对催化剂描述正确的是
A.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一定能加快反应的速率
B. 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加入二氧化锰可增加生成氧气的质量
C. 催化剂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和性质不变
D. 从过氧化氢分解后的残余物中回收的二氧化锰,仍能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
【答案】D
【解析】
【详解】A、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一定能加快反应的速率错误,也可以减慢,故选项错误;
B、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加入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生成氧气的质量不变,故选项错误;
C、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故选项错误;
D、因为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从过氧化氢分解后的残余物中回
收的二氧化锰,仍能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故选项正确。
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