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年广东普宁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代书法“尚意”思想的特征之一,是在书法艺术的形与神、法与意的关系上,更加重
视和突出神与意的审美地位和意义。这表现为轻形式、卑法度,提倡“即兴”“无意”
的挥写,反对刻意求工;主张“意造”“观韵”“真趣”,追求一种字外有字、笔简意丰、
率真自然、潇散简远的艺术境界。这就使书法的点画线条及结体造型体现出更多的主观
意味和情感价值。
苏轼旗帜鲜明地提出“意造”的主张:“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所谓“意
造”“点画信手”即是强调主体情感表现要超越形式和法度,以意役法,以意生法,意
即是法,它使书法艺术超越了以形写神的阶段,而走向以神写形、以神造形的境界。鉴
于此,苏轼对唐代“尚法”大师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书法态度冷漠,而对中、晚
唐和五代期间,敢于冲破法度束缚,富有创新和个性的书法家却给予了高度评价:“颜
鲁公雄秀独出,一变古法……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杨公
凝式,笔迹雄杰……可谓书之豪杰,不为世所汩没者。”
黄山谷论书,则突出强调“韵”字。“书画以韵为主”,“工拙要须其韵胜耳”。黄庭坚“韵”
的含义,可从两方面来认识:一是他沿续了晋代人物品评的“韵”意,采取“伯乐相马”
的方法,遗其玄黄牡牝,直取风韵精神,超越人的形体美,看出其内心世界的心灵意趣。
另一种解释是宋代范温在《潜溪诗眼》中与王偁讨论黄“书画以韵为主”时提出的“有
余意之谓韵”的见解。这个“余意”,即是要求书法要字外有字,通过艺术点画线条的
结构组合形式,见出主体的内在世界来。这不仅要有音乐的美、节奏的美,更要有主体
创造的意趣美。
米芾论书,则特别注重一个“趣”字。“学书须得趣……乃入妙”,“要之皆一戏,不当
问工拙,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米芾的“趣”,是个更加内在的偏向主体性灵与意
趣的东西,它带有“游”“玩”“戏”的特点。为了使书法表现出主体自我的情趣,他更
加不计工拙,不受法度经典的束缚,对唐人书法的刻板、过于经意的批评也更为苛刻和
不留情面。米芾以重“平淡”、尚“真趣”的审美标准,对唐代第一流的“尚法”大师
贬了个痛快,他说欧、虞、褚“安排费工,作用太过,无平淡天成之趣”。而对裴休、
沈传师等非一流书家却有激赏之意,认为他们的书法“不陷丑怪”,挥洒自然,有“真
趣”。这种独具慧眼的评论,充分表现出他“尚意”“重趣”的执着和真诚,也令那些毫
无卓识、人云亦云,溢词连篇的书法理论家相形见绌。
宋人这种“尚意”“观韵”“重趣”的审美趣味,导致了他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排斥“意
在笔先”“刻意”“拘苦”的理性构思方法,而提倡“率意”“即兴”“无意”“无法”,重
感性、灵气,尽兴自由的创造意识。他们要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书法创作境界:本不求
工而自工,无意于新而新意自生,有法而不为法缚,挥洒自如,神意完足,毫不做作地
表现自己的个性真情和意趣。
(摘编自傅合远《宋代书法美学思想的“尚意”特征》)
材料二:
古代书论中最早提出“意”概念的是东汉的蔡邕,他在《笔论》中说:“夫书,先默坐
静思,随意所适。”蔡邕所说的“意”是指书法创作之前书家的一种自发的心境和情绪。
西晋时期,“意”开始逐渐走向自觉形态,西晋文学家成公绥在《隶书体》中说:“工巧
难传,善之者少。应心隐手,必由意晓。”他所说的“意”是指书法技法要靠心灵领悟,
强调学书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与自觉性。王羲之则把“意”作为评书的美学标准,要
求书法创作要“有意”,表现书家的情意。至此,“意”在中国书法艺术上开始走向独立、
自觉的道路。
“意”的意义开拓在南朝,王僧虔《笔意赞》针对当时人们对“意”理解含糊不清,提
出用笔之道和书法神采、书家个人情感表达等问题。他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
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他开拓了
“意”在书学理论中的含义,即作品的笔墨趣味。古代书论中“意”指思想感情的大概
是从南朝齐梁间的陶弘景开始,他在《与梁武帝论书启》中赞扬其书曰:“既以言发意,
意则应言,而手随意运,笔与手会,故益得谐称。”其“意”指的是人的主观情意。
至唐代,唐人之“意”一方面继承前人的“意在笔前”思想,即重视创作法则和艺术构
思,另一方面又强化书法的抒情功能。如孙过庭在《书谱》中指出:“情动形言,取会
风骚之意。”“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宋人则在前人论书的基础上,对“意”的论
说进一步具体化、明朗化,由宋前的重“心意”拓展到了书法作品的精神意蕴,并形成
一种社会风气,成为宋代的审美风尚,这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大进步。
(摘编自孙倩《宋代书法“尚意”之“意”及其当代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书法注重神与意,排斥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理性构思,书法的点画线条及结体造
型体现出更多的主观意味和情感价值。
B.苏轼推重颜、柳、杨三人,在于他们能跳出前人之窠臼,敢于“变古法”“出新意”,
富有创新与个性,“不为世所汩没”。
C.黄庭坚的书法创作,采用了“伯乐相马”之法,只重“韵”意,不论工拙,观其作
品,可以感知他内心世界的心灵意趣。
D.“意”的概念并非宋人首创,最早可以上溯至东汉时期,它是指书家创作前的一种自
发的心境和情绪,并未涉及神采。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诗歌意境苍凉惆怅,书法也有感而作,用笔率性自由,这
正是他“意造”主张的生动体现。
B.黄庭坚提出的“余意”见解,要求有主体创造的意趣美,其倡导“韵”的思想实质,
同苏轼的重“意”有本质的不同。
C.米芾的“趣”,偏重主体性灵与意趣,带有“游”“玩”“戏”的特点,更为内在,因
此他的见解超越了同代的苏黄等人。
D.南朝的王僧虔厘清了“意”的含义,陶弘景明确了“意”的思想感情指向,中国书
法“尚意”的审美风尚由此得以确立。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宋代书法“尚意”观点的一项是(
A.秀岭危峰,处处间起;行草之际,尤所偏工。
B.笔情墨性,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
C.点为侧,横为勒,竖为弩,钩为趯,提为策,撇为掠,短撇为啄,捺为磔。
D.当审字势,四面停匀,八边俱备;长短合度,粗细折中。
4.后人评价:“心即是法”,影响了宋人的书法观念,而诗人、词人的加入,又给书法
注入了抒情意味,又不为法所缚。请结合材料对上述评价做简要分析。
5.苏轼和米芾对唐代“尚法”大师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都持批评态度,但批
评角度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
)
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琥珀色的篝火
乌热尔图
猎人尼库和儿子秋卡,还有妻子塔列走在山路上。
尼库高个头,黑黑的脸,拉得挺长,显得很难看。儿子头发蓬乱,牵着驯鹿,跟在父亲
身后。母亲骑在一头粗壮的驯鹿上,弓着腰,垂着头,用深绿色的头巾包住额头。
黄昏,林子里倾斜的光线变成了玫瑰色。鸟儿发出悦耳动听的音调,可谁也没有兴趣理
睬它们。
“爸爸!太阳快下去了,还没到呀?”
尼库紧绷着脸,没说什么。他把目光投向妻子。妻子脸色苍白,眼神暗淡无光。他皱起
眉头,心好像被什么揪着。
太阳悄悄地溜走了,他们来到小河边的露营地。秋卡把母亲扶下驯鹿,扯过一张犴皮铺
在地上,让母亲躺在那里。篝火着了起来。吊锅里炖的肉粥咕咕地翻着气泡。从尼库背
后传来塔列的咳嗽声和低沉的呻吟。
“我……真挺不住了……咳……我胸口里有什么东西坏了。”
“你累了,别瞎说。明天翻过前面的山脊,下午就能赶到公路。晚上就住上医院了。”
“医院也……”她的声音很低。
“上次你真不该从医院跑回来。”
“在山上……我死了也不觉得难受……我真不想下山……真要死的话,我也得埋在山
上。”妻子无力地说。
“你别说了,好不好?”
“我知道你心烦。为我,还为那些脚印!”
“你也看见了?那几只鸟儿,真是笨透了。离小路只有几步远,硬是没看见。”
“尼库,你想去,可你怕我……”塔列打起精神瞧着丈夫,“你去吧!他们可是三个人
呀!你去吧,我道你在等我这句话。”
尼库转过身来,凝视妻子失去血色的脸。这张脸罩了一层橘黄色的火光。
“秋卡,你明天送妈妈下山看病。”
“那你去哪儿?”
“去找那三个人。你没看见脚印?他们那是迷路了。”
林子里走夜路比白天费力,尼库穿过黑幽幽的密林。大雨泼下来了,他被淋得浑身精湿,
这样冷飕飕的秋雨是能冻死人的。雨势渐渐弱下,他终于发现了寻找的目标,是三个陌
生的城里人。一个孩子似的年轻人,一个戴眼镜的老人和一个中年人,他们已经冻僵了。
他在林子里找来枯木,掏出火柴,嚓的一声,微小的火花在那堆木头上跳了一下,冒起
一缕青烟。火花变成火团,发出呼呼的燃烧声。一堆篝火着了起来,火光是琥珀色的,
很好看。
他把冻僵的人拖到火堆边,奔来奔去搭起帐篷,鄂温克式简易帐篷里的火很旺,热气逼
人。他把三人湿透的外衣脱掉,挂在火堆上面的枝杈上。拿出带来的烤饼、烤肉,摊在
火堆边。他再也撑不住了,难以忍受的饥饿,极度的疲劳,使他头晕、想吐。他还想干
点什么,可失去头脑支配的肉体,瘫软在火堆边。他想起妻子和儿子,真想象不出他们
是怎样度过这场暴雨的。
“你们怎么样?塔—列!”
他用手臂支撑沉重的身体:“我要回去!”他太累了,脑袋越来越沉,身子一歪,昏睡过
去。不知睡了多久,朦胧中他感到全身各部位针刺般疼。他醒了,天已大亮,眼前晃动
者三个陌生人的面孔。
“醒了,他醒了!”年轻人嚷了起来。
“您救了我们的命!”戴眼镜的老汉嘴唇在抖,眼眶湿了。
他坐起来,瞅瞅他们,没说什么。他觉得不论哪一个鄂温克人都会像他这样干的。
他站起身,肩膀晃了晃,他觉得腰、腿一夜之间变得十分僵硬。
“您饿了吧?”老汉问,“真对不起!饼和熟肉让我们吃光了。”
“光了好——我去打猎。”他扛起枪,朝林子走去。
这次很顺利,他把猎物扛了回来。三个人瞪大了眼睛焦急地等待着他。
“你们——那个桦树林穿过去——找到小河——顺流水走——半天——半天就到了—
—就能回到家。”说罢,他操起猎枪,转过身去。
“大叔——”年轻人在他背后喊他。
“大叔——”戴眼镜的老汉也这样称呼他。
“您——别走!我们还会迷路的,”
他的心猛地被什么东西紧紧拉住了,转过身,呆呆地站在那里。
他终于放弃走的念头,缓缓放下猎枪。他们生火做饭,时间过得真快。尼库抿着嘴角,
不说也不笑,可心里痛快。不知什么东西使他暂时忘记了忧愁,把他的心同陌生人连在
一起。
有什么响声?他一头冲进桦树林,呆立在那里。被树枝划伤脸蛋、撕破外衣的秋卡,可
怜巴巴地站在他面前。
“你来干什么?”他吼起来,“你妈妈怎么样?”
“爸爸,桥断了,大水冲的。公路上一个汽车也没有……”
“别说了,你妈妈怎么样?”
秋卡用手捂住眼睛,泪珠顺着指缝流出来。
“妈说,等你回去,见你一面……才……”
“走!我们快点走!”
尼库回头望了塑,他知道那些迷路人很快就会找到出去的路。
灰蒙蒙的密林像黑绿色的海,淹没了父子的身影。
“大叔——”
从他们背后传来喊声。是那三个人的呼唤。
森林沉默了……
(选自《民族文学》,有删改)
文本二:
“矛盾冲突”一词在现实中是指面对同一事件,人与人之间出现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同
时又对对方的看法持反对意见。高尔基曾表示:“在有着鲜明人物的那些地方,必定存
在着矛盾冲突。”在文学作品中,“矛盾冲突“则是用来展现人物自身、人与人之间、人
与环境之向复杂关系的特殊艺术形式。“矛盾冲突”是形成人物个性的基础,能够塑造
具有冲击力的人物性格,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动力。
(选自李宗刚《文本的张力与历史的合力》)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个迷路的人是来自城市的外来者,写他们的遇险及获救,意在表现现代文明与传
统文明的冲突与交融。
B.尼库一家没有兴趣理踩鸟儿悦耳动听的音调,主要因为他们着急下山带塔列去医院
看病,心情郁闷沉重。
C.妻子塔列重病在身,依然眷恋故土,同时又善解人意,理解丈夫。“你去吧”,减少
了丈夫的顾虑和纠结。
D.本文既赞美了猎人尼库,又赞美了以尼库为代表的传统鄂温克人,字里行间透着作
者对他们的浓浓深情。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外貌、动作、心理等描写刻画人物,塑造了热情善良、舍己为人的鄂温克
猎人形象,展现了这个民族的精神气质。
B.小说结尾对尼库的呼唤表达了这三个人对尼库深深的敬意和不舍,而“森林沉默
了……”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C.小说采用明暗线交织的结构。明线写秋卡送妈妈下山看病,暗线写尼库冒着大雨救
助迷路人。情节紧凑,充满张力。
D.小说语言富有表现力,人物对话生动凝练,充分展现了人物个性。对自然环境的描
写细腻形象,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8.“琥珀色的篝火”作为小说标题,有什么象征意义?
)
)
9.请结合文本二的观点,试举两例分析尼库救人中体现的矛盾冲突及作用。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学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不厌,所以治人也。夫茧,舍而不治,则腐蠹而弃;使女工缫
[sāo]之,以为美锦,大君服而朝之。身者,茧也,舍而不治,则知行腐蠹。使贤者教
之,以为世士,则天下诸侯莫敢不敬。是故子路,卞之野人;子贡,卫之贾人;颜涿[zhu
ō]聚,盗也;颛孙师,驵①也。孔子教之,皆为显士。
夫学,譬之犹砺也。昆吾之金,而铢父之锡,使干越之工,铸之以为剑,而弗加砥砺,
则以刺不入,以击不断。磨之以砻砺[long lì],加之以黄砥,则其刺也无前,其击也
无下。自是观之,砺之与弗砺其相去远矣。今人皆知砺其剑,而弗知砺其身。夫学,身
之砺砥也。
(节选自尸子《劝学》,有删改)
文本二: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
声下气,不惮劬劳[qú láo],以致甘软,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欲其观
古人之守职无侵,见危授命,不忘诚谏,以利社稷,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历兹以
往,百行皆然。纵不能淳,去泰去甚②。
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加以断一条讼,不
必得其理;宰千户县,不必理其民;问其造屋,不必知楣横而税竖也;问其为田,不必
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讽咏辞赋,事既优闲,材增迂诞,军国经纶,略无施用。
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夫学者所以求益耳。
(节选自颜之推《勉学》,有删改)
【注】①驵(zǎng):马贩子。②去泰去甚:这里指去掉过于严重的毛病。泰、甚,过
分。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
B.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
C.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
D.学之/所知施无不达/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君,古时常作为天子、国君的别称,也用作对尊长的敬称,此处指前者。
B.贾人,指商人,也指古时官府掌管采购物品的人员,文中“贾人”指后者。
C.社稷,“社”为土地神,“稷”为谷神,“社稷”合用则常用来代指国家。
D.经纶,整理丝缕、理出丝绪和编丝成绳的统称,引申为筹划、治理国家大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手法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尸子在《劝学》中列举了子路、子贡、颜涿聚、颛孙师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孔
子的贤能。
B.从颜之推提到的“未知养亲者”等情形可知,学习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C.《荀子·劝学》和尸子《劝学》都运用了比喻论证,使论证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D.尸子和颜之推都写到了学习者在学习后所产生的变化,并以此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身者,茧也,舍而不治,则知行腐蠹。
(2)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
14.两段文字都论述了学习的作用,请分别加以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
)
)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悲 秋①
杜 甫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
家远待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②。
[注] ①此诗作于宝应元年(762)。当时蜀地发生多处叛乱,杜甫滞留梓州(今四川三
台)。②两京:长安和洛阳,诗中代指朝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写秋景,点明时令,富有夸张意味,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群盗尚纵横”叙写社会现实,“尚”字表达出作者对动乱的厌烦。
C.第三句承接第二句来写,家书迟迟不能到达,使作者心中悲情加重。
D.尾联用反诘的语气结句,写作者愁绪无法排解,打算以死报效朝廷。
16.本诗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悲情?请简要分析。
)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 )《 短 歌 行 》 中 运 用 典 故 指 出 作 者 渴 望 得 到 贤 才 的 诗 句 是 :“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除写陡峭的山崖外,
还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声色方面写滔滔的江流。
六、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洛神赋全图》是一件南宋摹本,比上个月展出的北宋摹本,情节更加完整,与曹植
的《洛神赋》原文更加吻合。”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副研究员蒋方亭在一幅长卷前,向
观众 ① 。专长于中国古代书画研究的她是“国之瑰宝——故宫博物院藏晋唐宋元书画”
特别展的策展人之一。
“国之瑰宝”展分三期展出共计 35 件中国古代书画名品,件件是国家一级文物,每期
只展出一个月,一票难求。前两期展出了《行书研山铭》《秋郊饮马图》《洛神赋图》(北
宋摹本)等,9 月 7 日开始展出的第三期,包括《阆苑女仙图》《洛神赋全图》(南宋摹
本)等。两个展期的换展时间只有 48 小时。5 日开始,在多方见证下,蒋方亭所在的
香港团队和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们 ② 地工作:撤走上一期展品、更换展厅布置与文物说
明牌,点交新展品,并把它们放入恒温恒湿的展柜中……6 日约 22 时,换展完毕。文
保人员用遮光布裹住展柜,让这些珍贵的书画“休息”。12 个小时后,新的展品迎来了
第一批慕名而至的观众。
香港故宫文博馆自 7 月 3 日向公众开放以来,参观者 ③ 。今年夏天,900 多件故宫博
物院珍藏文物飞抵香港后,由警车开道,从机场护送至香港故宫文博馆。为了展示好故
宫国宝,专家们精心设计,力求让国宝以最完美的姿态迎接观众。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是联结古今中外的纽带,也是联结专家与大众的纽带。“如果观众
找到打动自己的文物,那么文物就有了归属感。”该馆助理研究员梁慧淇说。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
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七、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雷电是全球高发频发的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天大概发生 5 万次的雷雨,平均每秒钟就有
约 4000 次的雷电,其中有 100 次左右形成雷击,也就是落雷。
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发生雷击的可能性,这就是为什么一定要做好建筑防雷以及户外防
雷工作的原因。首先,在户外, ① ,因为有可能会形成局地最高点,而最高点容易形
成雷击。其次,不要靠近山上只有一棵树、一个棚子的地方,在这种棚子或树下避雨,
有可能处于局地的高点,成为雷击现象。此外,要随时留意雷电预警信息。还有一个小
技巧—— ② 。如果你能听见雷声,那么这时候雷电发生的范围大概是 10 公里之内。
这时候需要赶紧躲避,因为雷电已经离得很近了。
如果有人遭遇雷击, ③ 。这时要立即组织现场抢救,在五分钟之内进行心脏复苏和人
工呼吸,同时赶紧向医院和急救中心求助。在这一过程中,施救者也要注意雷击的风险,
选择在安全的地方进行急救。
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在教室里,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很热闹。
B.你觉得这个方法不太适合,那就不要用了吧。
C.韩江,在外漂泊的人们总想起你的温柔和甘甜。
D.他是个自强自立的学生,他勤奋耐劳的精神使你不得不对他竖起大拇指。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8 个字。
)
八、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乡土中国》一书是费孝通先生论述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一本著作。其
中,“礼治社会”“落叶归根”“熟人社会”等内容至今仍是人们议论的话题。复兴中学
高一年级学生阅读了该书后,围绕“当代中国乡村社会,到底要礼治,还是要法治?”
展开讨论。有同学认为“礼治”比较重要,中国乡村的风土人情和乡愁是传统文化的重
要内容,应该得到保留;也有同学认为“法治”比较重要,社会结构变了,农村就应该
与时俱进、求新求变,否则会被现代化浪潮抛弃……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