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年重庆长寿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旧体诗的现代性是在与古代性的比照中呈现自身质性的,其要义在于文化和精神的持续融旧
出新,即对于时代生活动态,尤其精神文化动态的热诚反映与介入。
这样的现代性,并非今世才有,而是自古有之。变风变雅、屈宋楚骚、“建安风骨”、陶谢田
园山水诗、“四杰新体”“盛唐气象”、南渡词等的与时而出,皆为明证。近现当代诗家黄遵
宪、于右任、吴芳吉、郁达夫、聂绀弩等人的诸多名篇更能启示今人:拥抱火热现实生活并
与时代精神声应气求,旧体诗不仅可以做到,还可以做得气韵饱满。如于右任 1938 年创作
的 11 首散曲、郁达夫 1942 年创作的 12 首《乱离杂诗》,时世变端、民族大义、人类公理、
苍生血泪、身家遭际等等,靡不交织于字里行间,至今读之,犹不能不为之动容。
但在现当代诗歌文化的大坐标上考察,又必须看到近百年来的旧体诗创作,整体上的现代性
养成还不够充分。当今社会生活的现代性,主要以劳动方式专业化、产品交换市场化、生活
环境城市化、信息沟通全球化为基本特征。如果当代旧体诗与此疏隔或相关甚少,它就难以
赢得广大的读者,难以具有与白话自由体诗平起平坐的“诗席”。
几个基本的事实不应回避或遮蔽:能够为时代“写心摄魂”的现代性旧体诗力作,仍是凤毛
麟角;当现实生活发生重要、重大事情时,旧体诗的在场感、介入度往往不如新诗及时和有
力:在表现当代人类心理情感的细微性、复杂性方面,一首情辞俱佳的白话诗乃至流行歌词,
可能较旧体诗更为“直指人心”;现当代旧体诗坛迄今仍未能产生它的“李杜苏辛”;现当代
旧体诗库还未能诞生震古烁今、堪与《离骚》《古诗十九首》“三吏三别”等相媲美的经典作
品。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刘勰《文心雕龙·时序》),与时代相偕行,在继承中求
拓新,不断增扩和提升自身的现代性,乃是古今中外诗歌以及一切文艺体式历史经验的最大
公约数。白话诗的形式定型即实现文本的民族化,与旧体诗的自臻新境即获得气骨的现代性,
都是一个艰难的、漫长的过程,尤其是后者。所谓旧体诗气骨的现代性,不仅指向诗作精神
情感与当下文化情境的多维度交结,还指向诗作形式要素的必要改良和遣词造句方面对于古
今语词的兼重并采。
相对于形式改良,改变诗语的重古轻今乃至荣古虐今现状,对于当代旧体诗坛更为紧要。众
所周知,“旧体诗”是约定俗成的名称,指的是以文言为主要语料的各类诗歌。在现代以前,
它的多次承变不仅体现在体式方面,也体现在诗语方面。尽管从总体上说,旧体诗语词的稳
定性大于变革性,但纵向观察数千年诗史,仍可看到不同时代诗家对于新兴语词积极主动的
取用。从寒山、王绩、杜甫、韩愈到王安石、陆游、杨万里、黄遵宪等历代诗家诸作,皆有
迹可寻;元曲用语的俗白鲜活,更是诗语可以拾材于市井乡野的显例。这样的变迁,是旧体
诗不同历史时期现代性的另一个表征。
(摘编自刘炜评《旧体诗的现代性问题》)
材料二:
旧体诗,之所以“不易学”,一个重要的原因即是对字数、韵律、对仗、平仄等的讲究,对
当代人而言,要做到“带着镣铐跳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在一定意义上无形中限制了旧
体诗的发展。但是,如果不过分屈服于这种旧体诗的既成“规范”和“程式”,而是大胆创
新,为我所用,那么这种既成的“规范”和“程式”,不但不是“镣铐”,反而成为了诗人表
达情感的一种利器。就体式而言,王蒙旧体诗所用最多的是律、绝,还有古体和日本俳句等,
特别是他的古体诗,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与传统的旧体诗相比,王蒙不刻意追求外在的体
式的谨严,不刻意讲究对仗的工稳,不“掉书袋”,更不为了追求所谓的典雅古奥,故意诘
屈聱牙,运用生僻难懂字眼,而是多以日常口语、俚语入诗,不避俗语俗字。王蒙的旧体诗,
旧瓶装新酒,老调翻新曲,赋予了旧体诗这一“旧套”一种新鲜感、现代感,丰富和拓展了
旧体诗的表现力和审美空间,为旧体诗的当代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尹贤先生说:“新旧诗体都面临着革新和提高的任务。”我想这是有道理的。特别是旧体诗更
是如此。生活才是一切艺术形式的最终源泉。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更谈不上创新。任何文
体在其深层意义上都是一种“规范”,既是一定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发展的结果和表现形
式。王蒙的旧体诗,正如王蒙其人,以其开阔的胸怀接纳、欣赏一切既成规范,师古不泥古,
尊古而不媚古,古为今用,古为我用,就其内在精神而言,非但不“旧”,而且相当富有现
代感:现代的思想、现代的意识、现代的情感。“规范”既是一种文体成熟稳定的表现,同
时也是一种约束、限制、惰性甚至难以创新的力量。
(摘编自郭鹏《当前古典诗歌的创作与批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旧体诗的现代性自古有之,“建安风骨”“盛唐气象”都做到了诗作形式要素的改良和古
今语词的并重吸收,同时热诚反映了时代的精神文化动态。
B.当代旧体诗要想赢得广大读者并拥有与白话自由体诗平起平坐的“诗席”,其创作与其现
代性的养成之间关系越密切,越有可能。
C.古今中外诗歌都在不断提升自身的现代性,在实现文本的民族化过程中,我国白话诗也
和旧体诗一样,经历了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
D.字数、韵律、对仗等各种规范对旧体诗的发展,看似是阻碍和束缚,其实也可以成为表
情达意的利器,关键是看现当代人如何运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表现现实生活的重大场面时,旧体诗的在场感、介入度相对较差,因此,它无法展现
火热的生活和时代的精神。
B.寒山、杜甫等积极取用新兴词语,元曲诗语俗白兼用,甚至取材于市井生活,对旧体诗
坛来说,大胆改变诗语的重古亲今现状比形式的改良更为重要。
C.于右任 1938 年创作的 11 首散曲、郁达夫 1942 年创作的 12 首《乱离杂诗》虽是旧体诗
中的佼佼者,但其表现力和影响力仍不如当时的新诗。
D.旧体诗要增强表现力,及拓宽诗歌的深度和广度,可以将现实生活及日常用语融入旧体
诗中,赋予旧体诗现代感。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旧体诗现代性的诗句是( )
A.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女装。
B.挤进车门勇难当,前呼后拥其堂皇。
C.万壑千山郁葱茏,黔南天眼向太空。
D.白头两伉俪,堂上灯花卜。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如何推动旧体诗的“革新和提高”?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牵风记(节选)
徐怀中
“野政文工团”派出一个小分队,来九团慰问演出。思想内容没得说,可是出来进去总是那
么几个熟悉面孔,太乏味了!台下开始发难:“不看!不看!不看!”
最初只有少数人起哄,像是受到恶性传染,到处尖声刺耳地打起了口哨。
报幕人从大幕中缝处钻出来,他每次出现,观众都以为演出将会做出重新调整。台下又狂呼
乱喊起来:“出来一个坤角儿!出来一个坤角儿!”
宣传队队长亲自到大幕前讲话,面目严肃到不可能更加严肃:“我可以负责地向你们声明,
我们这里没有什么坤角儿,绝对没有!”
“有!”“有!”台下齐声揭露。
小分队里确实有两位女演员,可是今晚排定的节目单里没有女角,分派她们俩反串鬼子兵。
团长齐竞接到报告,风风火火地赶来了。
有人认出了团长,彼此提醒:“一号!”“一号!”
前面几排观众端端正正坐好了,远处的人似乎觉察出有什么不对头,也都不敢再出声了。齐
竞这才开始队前训话:“丢人现眼!给八路军丢人现眼!给‘虎团 ’全团将士丢人现眼!”
全场空气像是凝结在一处,紧张极了,大家都听到自己的心咚咚地跳。齐竞转身向当值的现
场总指挥挥手说:“解散!各单位带回!”
老乡们叹息说,可惜一台好节目,就这样吹灯拔蜡了。“请等一下!请等一下!”传来一个女
孩子的呼喊声。
“虎团”团长齐竞远远看到,那个女孩子站在场地最后,一只手抱着长长的一个什么物件。
她很有自信的样子,脸上总挂着那么一丝天然的微笑。
女孩仰起脸,向高居于舞台台口的齐竞提出交涉:“首长同志,你好!碰巧我带着古琴,就
由我为大家弹奏一支曲子可以吗?”
一个花季少女怀抱古琴,突然出现在队列前,齐竞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陪同女孩子
的地方干部上前说明,她是从北平来的女学生,名叫汪可逾。路经此地,正好赶上“虎团”
在开晚会。
齐竞脸上顿时感觉热辣辣的,这一下,让沦陷区来的女学生看笑话了!应该欣然接受,还是
婉言谢绝呢?他心想,作为现场的最高指挥员,决不可冷冰冰地板起面孔,对着如此天真烂
漫的一种想法,劈头一瓢冷水浇下来。
“欢迎欢迎!请到台上来!请到台上来!”齐竞正式发出邀请。
汪可逾登上舞台,她已经高兴得迫不及待解开琴囊,取出了古琴。
“啊哟天哪!这不是一张宋代古琴吗?”齐竞随口吟诵出了白居易《废琴》诗句:“丝桐合
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女学生也来了兴致,以白居易的另一首诗
做回应:“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老乡们也都重新围拢上来,等待恢复演出。自然是由齐竞担任了报幕员:“安静!安静!现
在请小汪同学为大家演奏一支古琴曲,好不好啊?”
“好!”
只见汪姑娘缓缓抬起右臂腕,纤纤素手弹出了一个散音——空弦音。她的这张宋琴共鸣极佳,
洪亮一如铜钟。
离开舞台一段距离,便可以隐约听到远处接连不断的炮声。台下观众早把战火纷飞隆隆炮声
掷诸脑后了,一支古琴曲营造出了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幻氛围,清风明月,万籁俱寂,全
场军民泰然心悦,陶醉不已。
二十世纪末,军事科学院一个战史编写小组重访太行山根据地。抗战初期许多著名战例,便
发生在这一带,日军发起规模空前的一九四二年五月大“扫荡”,此地也正是遭受祸害的中
心地区。当地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全都作为亲历者接受了采访。
让来访者大失所望,老人们对当年战斗中许多生动感人的细节记忆很模糊,掏不出他们几句
话了。而未成年的一个北平女学生,以她尚不娴熟的技艺弹奏了几支古琴曲,老人们却至今
难以忘怀,连种种细节都能讲得出来。那位汪姑娘怎样席地而坐,怎样将古琴架在双腿上,
又怎样缓缓抬起右腕,以右手中指尖弹拨出一个空弦音。
那天独立第九旅举办的军民同乐晚会,远远超出了娱乐的涵义,令战史编写组各位将校难以
置信。
而事实上,那个夜晚军情正是十万火急。日军已经完成隐蔽合围部署,并组成了“挺进杀入
支队”,企图对太行区领导机关来一个迅雷不及掩耳的向心奔袭。我军则采取“敌进我进”
战术,适时向日军后方交通线和据点发起猛烈攻击,迫敌回援,变被动为主动。敌我双方作
战指挥的电报讯号往返交错,在茫茫夜空织成了一张无形的网。汪姑娘的古琴曲,悠悠然穿
过那张炽热的电讯网,随疾风流云远远传向四方。
齐竞接到指挥部加急电报,来不及先向汪姑娘打一声招呼,让她终止演奏,而是直接向全场
宣布:“全体起立!出发!”
转眼之间,台上已经空空的了,幕布一收,再看不出这里有过什么舞台的痕迹。“一号”和
他的两名警卫员已经上马了,团民运科科长跑来报告,说那个北平女学生向他报名参军,非
跟着部队走不可。齐竞一听就急了:“你有脑子没有?她拿着边区政府的介绍信,要去太行
二中,你半路把人给拐跑了,怎么交代?”远远看见,小汪深一脚浅一脚向这边跟跑过来,
他指头戳着民运科科长的鼻子尖喝令:“甩掉她!听清楚了,甩掉她!”
齐竞一抖缰绳飞奔而去,两名骑兵通信员紧随其后,消失在黑暗中。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慰问演出的演员人数少,都是老面孔,加上没有女演员,导致战士对节目失去兴致,又
是起哄又是狂呼乱喊。
B.汪可逾毛遂自荐去上台表演,但她的技艺其实“尚不娴熟”,由此可见,她个性积极主动
但缺少自知之明。
C.齐竞对民运科科长的喝令简短而有力,既体现其军人身份,又暗示出军情紧急,同时也
有对汪可逾随意参军的埋怨和愤怒。
D.老人们对于当年战斗中的感人细节记忆很模糊,而对汪可逾的表演印象深刻,说明那场
军民同乐的晚会对于百姓们来说,具有超越娱乐的特殊意义。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使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了女孩汪可逾在军民同乐晚会上演奏古琴的故事,叙
事视角转变更为灵活。
B.文中倒叙二十世纪末,战史编写小组重访太行山采访的内容,突出了汪可逾琴声的感染
力,有利于展现主题。
C.小说对团长齐竞的语言描写生动传神,特别是队前训话和吟诵诗句两处,前者威严,后
者文雅,形象对比鲜明,出人意料。
D.本文描写汪可逾的音乐演奏很有艺术特色,比如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采用侧面烘托的
手法,写出古琴音强大的感染力。
8.本文细致描摹了团长齐竞丰富的内心世界。从看见女孩汪可逾,到听完演奏,团长齐竞
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概括。
9.本文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下讲述虚构的故事,这样的叙述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
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
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年甫冠,中进士甲科,性不喜华
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
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
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
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
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
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
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
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
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
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
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
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
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
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
贺/从之/
B.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
贺/从之/
C.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
贺/从之/
D.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
贺/从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氏春秋》即《春秋》,被人们奉为儒家经典,与《诗》《书》《礼》《易》并称“五经”。
B.起居注,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汉以后,几乎历代都有起居注,流传下来的很少。
C.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中国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D.中书,此处指中书省。宋仍沿用唐三省六部制,但其长官名为中书令,已有名无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光强识好学,聪慧过人。他七岁时,就凛然像个成人,听别人讲《左氏春秋》,回家
后讲给家人,都能说出其中的大意。
B.司马光崇尚俭朴,不喜华靡。刚满二十岁时,考中进士,参加朝廷安排的闻喜宴惟独他
不戴花,在同列的劝说下才戴上一枝。
C.司马光勇于担当,敢于负责。郭恩因轻敌冒进连累庞籍获罪,司马光就三次上书皇帝,
表示自己愿意承担责任,朝廷没有同意。
D.司马光直言敢谏,不惧生死。他自认向皇帝进言立嗣是必死的罪名,仍继范镇之后向皇
帝进谏,后来又当面向皇帝进言。
1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
(2)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
14.为解决河东之患,司马光提出了哪些建议?他认为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四、古代诗歌阅读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
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诗人等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
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逝者如斯夫”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
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
桐之上。
16.结合全诗,简析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卒章显志,体现全诗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浩浩长江曾诞生过无数的名句,如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
滚来”,意境雄浑寥阔;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感叹人
生短暂的佳句。
(3)《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
渴望,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
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劝学》中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诗词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以极富个性的语言记录了悠悠中华的历史,描绘了大千世界
的璀璨,其中蕴藏的美学精神,代表了独属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处事作风和人格境界,在
( ① )中塑造了我们的精神品格。”当今时代倡导科技兴国,业内人士也普遍认为,科学
技术的发展能够不断拓展包括诗词创作在内的艺术表现对象,成为诗词发展的动力引擎。
伴随诗歌的悠久传统,科技诗词在诗词的长河中( ② ),并且与古代的天文学、地理学、
数学、医学、化学等( ③ )。中华诗词学会科技与文创诗词工作委员会顾问田麦久认为,
“笔墨当随时代”,业界要热情拥抱时代、密切关注时代,切准科技发展脉搏、紧跟科技发
展步伐,努力让诗词展示科技发展风貌,为科技发展大合唱唱出响亮音符、营造良好氛围。
作为新时代前进号角,代表新时代风貌的中华诗词要深入和触及人的精神世界和灵魂,引起
人民思想的共鸣。
周文彰认为,中华诗词学会尤其是科创委的工作中需要呈现阳春白雪、诗和远方,也需要呈
现人间烟火、柴米油盐。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紧密联系群众的诗词活动,使诗词真正进入百
姓生活。
18.请在文中括号里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19.结合材料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七、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早餐应该怎么吃?喝粥还是喝牛奶?有学者认为,早餐不能喝粥,要喝牛奶。早餐作为一天
中非常重要的一顿饭,其作用绝不仅仅是“填饱肚子”。《中国学龄儿童膳食指南》中建议,
早餐应提供全天 25%-30%的能量。粥里缺乏优质蛋白和植物中的维生素,让孩子喝一大碗粥,
肚子就没有空间再装下鸡蛋、蔬菜、牛奶、肉类了。 ① ,多留点空间吃肉、蛋、奶、蔬菜
这些营养更丰富的食物。
一份合格的早餐应该是这样的:1.富含蛋白质,“充足的牛奶和鸡蛋”,这类食物富含蛋白质,
容易消化吸收,增强机体免疫力,日常早餐可以是一个鸡蛋,200-250mL 牛奶;2.富含碳水
化合物,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主食,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其实碳水化合物种类很多,如
包子、面条、红薯等,日常注意粗粮和细粮相结合,主食控制在 80-100g;3.有新鲜蔬果,
② ,不仅蔬菜水果能为机体提供维生素,还可提供膳食纤维、矿物质和营养。新鲜蔬果至
少二选一,摄入 150-200g 比较适宜。
清晨,一顿富含营养而味道清淡的早餐,是你我健康的选择。
20.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修改后正确的句子是( )
A.不仅蔬菜水果能为机体提供维生素,还可提供膳食纤维、矿物质等营养。
B.蔬菜水果不仅能为机体提供维生素,还可提供膳食纤维、矿物质和营养。
C.蔬菜水果不仅能为机体提供维生素,还可提供膳食纤维、矿物质等营养。
D.不仅蔬菜能为机体提供维生素,水果还可提供膳食纤维、矿物质等营养。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2 个字。
八、名著阅读
2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厉公四年,祭仲专国政。厉公患之,阴使其婿雍纠欲杀祭仲。纠妻,祭仲女也,知之,谓其
母曰:“父与夫孰亲?”母曰:“父一而已,人尽夫也。”女乃告祭仲,祭仲反杀雍纠,戮之
於市。厉公无奈祭仲何,怒纠曰:“谋及妇人,死固宜哉!”夏,厉公出居边邑栎。祭仲迎回
昭公忽,六月乙亥,复入郑,即位。
在父亲和丈夫中,雍纠的妻子雍姬为什么会在父亲和丈夫之中选择了父亲?结合《乡土中国》
中的核心概念加以阐述。
九、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也许在历届奥运赛场上,中国人的美感从未展现得如此丰富,如此撼动人心。”有网友在
评价东京奥运会女子 10 米跳台冠军全红婵时说,全红婵才是真正的顶流,朝气自信、健康
蓬勃、奋斗向上的气质具有无与伦比的吸引力。网友们说,从汗水、泪水和力量碰撞中孕育
出来的中国美,治好了时下流行的“外貌焦虑”“年龄焦虑”,让人们多了一份清醒、自信和
对审美的再认识。
反观当下,类似“颜值即正义”这类畸形的价值观仍然大行其道,甚至于只要颜值够高,即
使犯了罪也有人同情。粉丝对偶像的“无脑式”追捧行为,形成一波又一波的舆论热点,已
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对于上述现象,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1.A 2.D 3.D 4.①首先提出旧体诗创作要具有现代性的观点,②接着指出现代性的历史
传承及近现代诗家在旧体诗创作的现代性方面所取得的成就,③然后举例说明现当代旧体诗
创作现代性存在的不足,④最后提出旧体诗创作的现代性要注意的问题。
5.①师古不泥古,大胆创新旧体诗特既成的“规范”和“程式”,不追求外在的体式的谨严
和对仗的工整;②用语不求典雅古奥,日常常口语、俚语入诗;③展现现代生活,富有现代
感。
6.D 7.B 8.①看到汪可逾忽然出现,感到很惊讶;
②想到被女学生看笑话,感到很尴尬;
③是否接受汪可逾上台表演的请求,内心很犹豫;
④想到自己的身份,决定发出邀请;
⑤看到汪可逾拿出古琴,不由自主地惊叹;
⑥听了汪可逾的演奏,被音乐陶醉。
9.①真实的历史背景为作品提供了故事发生的真实环境,增强作品的真实性。抗日战争的
背景,发生在太行山根据地的抗日著名战例,无不让读者在阅读小说时产生历史真实感。
②虚构的故事突破历史真实的束缚,更灵活自由地塑造形象。残酷的战争环境下,有温婉多
才的汪可逾、粗犷铁血的军营,有一位懂诗又懂琴的团长。
③真实与虚构交织,更好地彰显主题。观众忘却战火与炮声,陶醉在音乐中,彰显根据地军
民在恶劣环境下,不放弃对美的追求。军事科学院一个战史编写小组重访太行山采访,体现
当代人对先烈事迹与精神的追寻与传承。
10.B 11.A 12.C 13.(1)莫非是想要挑选宗室后代作为继承人吗?这是忠臣说的话,只
是别人不敢说罢了。
(2)那些见识浅薄的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只是想在匆忙之间,扶立他们结交深厚的人罢了。
14.建议:①修筑两个堡垒。②招募老百姓耕种土地。作用:①军事上,抵制夏人。②经济
上,缓解粮食供给之困。
15.A 16.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17.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青青子衿 悠悠我
心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18. 潜移默化 应运而生 息息相关 19.①“阳春白雪”“诗和远方”比喻(象征)高雅的
生活和美好远大的理想愿景;
②“人间烟火”“柴米油盐”运用借代的手法,指代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
③用词准确、凝炼,句式整齐,形象地表达了中华诗词学会的责任和意义。
20.C 21.①控制喝粥的量 ②它可以提供丰富的营养。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一是关联词语序不当,“不仅”应放在“水果蔬菜”之后;
二是并列失当,“膳食纤维、矿物质”“营养”三者有包含关系,不能并列,将“食纤维、矿
物质和营养”改为“膳食纤维、矿物质等营养”。
故选 C。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由前文“让孩子喝一大碗粥,肚子就没有空间再装下鸡蛋”等的表述,后文又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