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1年天津河东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资料共9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1 年天津河东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第Ⅰ卷(31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玄.(xuán)虚 B.祈.(qǐ)祷 C.炽.(chì)热 情 D.木讷.(nè) (yuàn)女 袅娜.(nà) 瘪.(biě)三 潜.(qián)力 )(2 分) 孱.(càn)头 梵.(fán)文 爱憎.(zèng)分明 戛.(jiá)然而止 脉.(mò)脉含 檄.(xí)文 籼.(shān)稻 坍.(dān)圮 妖 童 媛.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2 分) A.国萃 B.斑驳 C.惦记 D.狼藉 嬉戏 浮躁 报歉 沧桑 分蘖 萧索 落寞 稻淑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第 3、4 题: 礼上往来 没精打采 和言悦色 一愁莫展 就在这一天,我在梦中迈开步子走向故乡张村,也走向记忆深处的童年。秋天,它们情 悄地把籽洒落在地上,以为自然界无为而治,大有来年生根发芽的机会。白莱长成比较大颗 的时候,热力减弱,宇宙间满是浓白的秋光,云朵淡淡,霜雪已在______……梦醒了,可梦 境的一切______,耳畔仍回响着远的抽水机黑胶皮水管中流满汨汨的歌声,______。有着三 百年岁月的张村,就是座纪念馆,对我充满了无穷魅力。 3.在这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2 分) A.孕育 B.酝酿 C.孕育 D.酝酿 身临其境 历历在目 历历在目 身临其境 不绝如缕 络绎不绝 不绝如缕 络绎不绝 4.文段中划线句子有语病,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有着悠久岁月的张村,就是座纪念馆,对我充满了无穷魅力。 B.有着三百年悠久岁月的张村,就是座纪念馆,对我充满了无穷魅力。 C.有着三百年悠久岁月的张村,就是座纪念馆,充满了无穷魅力。 D.有着悠久岁月的张村,就是座纪念馆,充满了无穷魅力。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在《拿来主义》一文中,鲁迅对国民政府崇洋媚外、出卖民族文化遗产的投降主义和文 艺阵线内部对待文化遗产的两种错误倾向,进行了辛辣的批判。 B.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散文集有《背影》《欧 游杂记》。 C.姚鼐,明代著名散文家,字姬传,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人,“唐宋派”的代表人 物,著有《惜抱轩全集》等。 D.茹志路,当代著名女作家。擅长写抒情心理小说,战争题材,以空灵精致的笔触展示军
民间的深情厚谊。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随着我国居民精神文化消费比重的显著提高,人们开始追求个性化、差异化的商品,关 注其蕴含的精神内涵。在互联网技术的助推下,信息交流、品牌文化传播等不断增强,许多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设计的文创产品呈热销态势,由此带动了文创产业的持续发展。 在这一热潮中,也存在产品开发同质化、定位模糊、质量不高等问题。那么,如何通过文创 产品使优秀传统文化换发生机,成为滋养当代人生活的养分呢? 文创产品研发的重心应是实现从文化遗产到文化资源的转化,而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资 源,关键之处在于对文化精神的创新表达。从传统造物的形状、色彩、纹饰中提取元素,把 它凝练为直观鲜明的文化艺术符号,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创产品,是较为常见的设计方式。 比如故宫文创的口红,青体颜色取自故宫院藏国宝器物,外观取自宫廷绣裳纹饰;敦煌文创 的胸章,选用六合莲花等盛唐时期的藻井纹饰。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不仅要关注外观,而 且要体现内涵。比如有的文创产品围绕二十四节气发挥创意,表现人与自然、物候之间的联 系;有的文创产品运用“图必有意,意必吉样”的造型语言,表现中国人追求美好生活、积 极向上的态度;有的文创产品展示中华悠久历史文化,表现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 中华文化保存在典籍文献、遗址文物中,更蕴藏在人们衣食住行用的日常生活里。文化 传统只有存续在生活中,才能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过去,不少文博场馆的纪念品远离生活, 缺乏创意。消费者买来后,大多将其置于角落,任其蒙尘。当下,一系列文创产品从日常生 活需要出发进行创意设计:小到胶带、便氢、行李牌,大到公共空间的装饰品;古典的如古 器复刻,新颖的有数码产品;时令性的如春茶、月饼、夏季的遮阳帽、冬天的披肩。 文创产品设计正打破固化认知,不再局限于礼品馈赠和纪念品收藏,而是深度融入人们 的生活。生活是文创产品创断的广阔天地。为此,设计者当体察生活,深入理解文化内涵, 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应用场景和实用功能,以“追用之妙,存乎一心”的艺术创造,优化文创 产品你使用体验和感情体验,赋予其独特性和生命力,让人们在“日用而不觉”中受到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煮陶,获得丰富的精补后,从而更好地传民族文化。 (取材于殷波的相关文章) 6.下列表述,不属于当下文创产品热销原因的一项是( )(3 分) A.我国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 B.文化品牌不断传播、影响力日增。 C.文创团队持之以恒的开发创新和努力。 D.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浩如烟海。 7.根据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 分) A.追求个性化、差异化的商品,反映出人们对精神文化消费越来越重视。 B.文创产业持续发展,使基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设计的文创产品开始热销。 C.文化精神的创新表达能够促进文创产品研发从文化遗产到文化资源的转化。 D.要使文创产品拥有生命力,设计者应当体察生活,深入理解文化内涵。 8.下列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文创产品研发的核心是要实现从文化遗产到文化资源的转化。 B.文化传统只有和人们衣食住行用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延续。 C.文创产品必须摆脱礼品馈赠、纪念品收藏的设计理念,紧跟审美的潮流。 D.文创产品要考虑其主题是否喜闻乐见,色彩构图是否便于呈现,是否具有深厚的文化内 涵和广泛的影响力。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尊师 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吴王阖闾师伍子胥、文之仪,越王勾践师.范蠡、大夫种。 圣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此五帝之 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 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故凡学,非能益也, 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 子张①,鲁之.鄙家也;颜涿聚,梁父之大盗也;学于.孔子。段干木,晋国之大驵②也,学 于子夏。高何、县子石,齐国之暴者也,指于乡曲,学于子墨子。索卢参,东方之巨狡也, 学于禽滑黎。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于刑戮死辱也,由此为天下名士显人, 以终其寿,王公大人从而.礼之,此得之于学也。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 称师,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友。 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 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故子贡问孔子曰:“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 “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学祭先圣,则齿③尝为 师者弗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注择:①子张、颜源聚、段干木、高何、县子石、索卢参、禽滑黎等,皆为古人名。②驵(zǎng), (选自《吕氏春秋·尊师》有删减) 市场经纪人。③齿:排列。 )(3 分) 绝:废绝 益:好外 师:以…为师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课的一项是( A.越王勾践师.范蠡、大夫种 B.此五帝之所以绝. C.故凡学,非能益.也 D.贤主弗内.之于朝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其.皆出于此乎 A.而使其.耳可以闻 B.鲁之.部家也 惟江上之.清风 月出于.东山之上 C.学于.孔子 D.王公大人从而.礼之 吾尝终日而.思矣 11.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下列各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内:通“纳”,接纳 )(3 分) )(3 分) A.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 B.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 C.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 D.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开篇就列举地位、智慧均高出普通人的先贤都从师学习的事例,有力地说明了从师 的必要性。
B.作者认为善学就是懂得保全上天赋予人的天性,并且使之不受到损害。 C.子张、颜深聚、段干木、县子石等一些受过刑法的囚徒因为拜了王公大臣为师,故免于 受罚,由此可见拜师的重要性。 D.表面听从老师的教诲内心却不尽力去发扬它,谈论道理时不援引师的话去阐明它,这些 行为就是对老师的不尊重、背叛。 四、古诗词积累与鉴赏(12 分) 13.课内古诗文积累(6 分) 第Ⅱ卷(69 分) (1)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2)人生如梦,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______,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4)锲而不舍,______。(荀子《劝学》) (5)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两情若是久长时,______。(秦观《鹊桥仙》)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崖涕泪一身遥。 淮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泛指送别之 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诗首联点明题目,诗人看到“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视线由近及远, 景象开阔辽远。 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写自己将迟暮之年付诸“多病”之身,但未有贡 献报答“圣朝”,流露出惭愧之意。 C.此诗前三联写野望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即由向外观察转为向内审视;尾联指出由外 向到内向的原因,结构巧妙。 D.本诗表现了诗人虽身居草堂,但依旧心忧边疆。这份爱国之情,深沉强烈,感人至深。 (2)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五、课外现代文阅读(16 分) 老秤时光 陈虹 我家的老秤,始终挂在记忆中斑驳的墙上,静静地守候着时光。老秤见证着我家生活的 变迁,从贫穷到富足。日月流转,那些逝去的日子在它的身上烙下印记,写下岁月沧桑。那 秤杆的一起一落我在眼前,那吆喝声、喧闹声犹在耳畔,仿佛一曲经年的老歌,在平仄韵律 中,唱出岁月绵长、素淡隽水的歌谣。 我家的第一杆秤,是一杆 16 两老秤,在我有记忆的时候,就一直挂在厨房里。40 厘来
的紫檀秤杆,配一枚鸡蛋大小的圆形秤砣,秤杆乌黑发亮,秤星已经部分脱落。 母亲说,这杆老秤是节粮度荒时称粮食用的。我家是一个大家庭,三世同堂,十多口人, 挤在一起吃着大锅饭。在节粮度荒那几年,母亲要把一个月的口粮,计算成每天的定量。等 次做饭前,母亲拿出这样老秤,按定量称好粮食,多一点母亲也会抓出来。那时,母亲常说 的一句话是:“省吃餐餐有,省穿日日新。”这是对我们最质朴的勤俭节约教育了。这杆秤是 母亲带着全家走出困境的明灯。 家里的第二杆秤,是一杆柞木杆秤,老秤长 80 厘米,有两个提手,这个提手叫秤毫, 两个提手就是两个秤毫,分为头毫和二毫。 这杆秤是上世纪 80 年代初母亲买的。那是改革开放初期,王串场农贸市场刚刚建成, 母亲租了一个铺面,卖起了蔬菜。母亲早上去民权门批发市场进菜,然后再去王串场农贸市 场零售。每天早出晚归,异常幸苦。母亲瘦弱的身躯,骑着一辆三轮车寒来暑往,一干就是 几十年。 母亲卖的菜都整理得干干净净,菜里的稻草、泥土都择出去,黄瓜、丝瓜、韭菜,每一 种菜都水灵灵,透出新鲜。像小葱、菠菜、蒜苗,黏泥沾在根上抖不净,母亲就一棵一棵泽 干净,再用草绳捆好。为顾客称蔬菜,母亲都是单手举秤,让秤杆翘得高高的,唯恐分量少 了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在母亲的词典里,找不到缺斤短两这个词。母亲一直干到 60 多岁, 在家人的劝说下才不卖菜,回家赋闲养老。 依靠着卖菜,母亲风光地嫁女、为儿子娶媳妇。用这杆秤,母亲为家里买了电视机、录 音机、空调,这些电器在上世纪 80 年代其是“几大件”了。这让很多人羡慕不已,也对母 亲钦佩极了。母亲提起家里的幸福生活,总是说:“这都要感谢党的好政策,在以前,哪能 私人经商啊。”这杆秤,是母亲带领全家脱贫致富的火距。 我家的第三杆秤,是一个精致的小电子种,也叫厨房秤,计算器大小,拉丝材质,精巧 美观,称量精准。 每天大哥在家学习做各种美食,也会称枸杞、松茸、当归、党参的重量,为母亲熬制各 种补品,母亲看着大哥在屋里忙活,几克白糖、几克奶粉、几克黄油都要在电子秤上称重。 母亲就会撇撇嘴,说:“做点东西,还这么讲究,我要像你这样磨蹭,小时候者把你们饿死 了。”母亲在旁边唠叨着,看着身边儿子忙碌的身影,目光中满是幸福。 这台小电子秤,是成年儿女给母亲的祝福。 我家的三杆秤,见证了我们从食不果腹走向温饱,又从温饱迈入了小康生活。母亲经商 的杆秤,仍然安静地挂在墙壁上,常常被母亲取下来擦拭干净,不染一丝灰尘。我想,这秤 里有母亲的记忆,也有母亲对岁月的怀念,这经年的老秤,称量出旧时岁月寒,称量出今朝 时光暖。 15.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 分) A.文章以“我家的秤杆”为线索,将秤杆与母亲的辛劳、时代的发展密切结合在一起,再 (选自 2020 年 10 月《天津日报》有删改) 现了几十年来天津人们生活的巨变。 B.以前母亲每次做饭前,总要拿出老秤将粮食过秤,多余一点粮食母亲都要拿出来,这主 要体现了母亲爱惜粮食、做事细致的特点。 C.作者在刻画母亲人物形象时采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多方面写出了母 亲的高贵品质,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D.当看到“大哥在屋里忙活,几克白糖、几克奶粉、几克黄油都要在电子秤上称重”时, 母亲就会“撇撇嘴”,这体现了母亲对大哥厨艺不精通的不满。
E.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家中三杆秤的变迁,折射着家族的巨变、时代的变迁、祖国的日 新月异。 16.赏析文中划线句子。(4 分) 日月流转,那些逝去的日子在它的身上烙下印记,写下岁月沧桑。那秤杆的一起一落犹在眼 前,那吆喝声、喧闹声犹在耳畔,仿佛一曲经年的老歌,在平仄韵律中,唱出岁月绵长、素 淡隽永的歌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7.文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8.文章写了我家的三杆秤,有老有新,以“老秤时光”为题是否合适?请说明你的看法和 理由。(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六、《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7 分) 19.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请在句子最后的括号里面上“√”或“×”。(3 分) (1)《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著述的一部研究乡村社会特点的兼具文学性与学术性的作品, 全书由 14 篇文章组成。( ) (2)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 析,全面展现了中国社会的面貌。( ) (3)费孝通将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特点定义为乡士性。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 于此“乡土性”。( ) 20.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4 分)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 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 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 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以上节选的这段文字出自《乡土中国》的哪一章《______》(写出名称),(1 分)结合中国 农村“熟人社会”“注重经验”等特点,分析、阐释初中课文《台阶》中父亲为什么坚持要 用一生的努力去修建高台阶的新屋?(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七、词语积累和使用(各 2 分,共 4 分) 21.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典雅用语,而俗语多是来自口语的俚俗用语,尽管雅俗有别,但有时 候却能表达极为相近的意思。请根据所给的成语或俗语写出近义的俗语或成语。 示例: 俗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近义成语:各执己见 成语:瞻前顾后 近义俗语:前怕狼后怕虎 (1)俗语: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近义成语:( ) (2)成语:痴心妄想 八、写作(30 分) 近义俗语;()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这样一首小诗:“你可曾留意雨滴落地面的一刹?你可曾听过风吹树林的呢喃?你可 曾见过落日渐黄昏?当你脚步匆匆的时候,日子就像没有开封的礼物。”我们总是因为各种 原因无视或忽略了身边的美景,其实只要我们仔细观察或静下心来回忆,我们熟悉的地方一 样也有许多亮丽的风景,一样也曾带给我们审美的愉悦和心灵的感动。 请以《熟悉的地方有风景》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运用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700 字。 参考答案 1.C B.祈.(í)祷 D.籼.(xiān) 2.B 梵.(fàn)文; 稻;坍.(dan)圮 3.C 4.D 5.C 6.D 7.B 8.C 9.C 10.B 结构助词,的 11.C 12.C 13.(1)无边落木萧萧下 (2)一尊还酹江月 (3)是故无贵无贱 (4)金石可镂 (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6)又岂在朝朝暮暮 (每空 1 分,共 6 分。错字、多字、少字都不给分) 14(1)A (2)作者抒发的情感:①忧国之情。“海内风尘”指安史之乱的连年战火,表现了诗人对国 家局势的担忧。②对诸弟的思念。战乱须仍诸弟分离,长期阻隔,诗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 苦跃然纸上。③漂泊之悲。诗人流落天涯一身飘零,“一身遥”蕴含无限人世之悲,流离之
苦。 15.BD 16.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和想象、联想的艺术手法(2 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秤经 历的岁月的丰富和复杂,再现了老秤当年使用时的鲜活场景(1 分),表达了对老秤带我们 走出艰难生活的感思与怀念之情(1 分)。 17.母亲的人物形象:①勤劳俭朴,精打细算,会持家②坚忍,吃苦耐劳③细致认真,诚信 厚道④懂得感恩(每点 1 分,共 4 分) 18.合适。(1 分)①文章的主体写老秤,老秤见证了几十年来我们生活由贫乏到富足的转 变;②新的电子秤其实是老秤的延续,是母亲用老秤在艰苦环境下勤劳坚忍中开创出来的幸 福生活的衍生品;③新的电子秤是子女们孝顺母亲的祝福,是母亲朴实的品质、良好家风得 到传承的体现。(每点 1 分,共 3 分,意思对即可) 19.(1)(×)(不具备文学性)(2)(×)(未全面展现中国社会面貌)(3)(√) 20.选自《多土本色》这一章。(1 分)“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是父亲用一生 的努力去修建高台阶的根本原因,他想靠双手建起新屋、砌起台阶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父亲 对修建高台阶的执着,来源于他对“高台阶代表高地位”这条经验的深信不疑,来源于父亲 要在乡里乡亲面前证明自己的要强,要维护自己的面子。在这个不流动的熟人社会,好强的 父亲渴望被人看得起,渴望通过建筑高台阶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在生于斯死于斯的乡土社会, 经验是人们行为处事的准则,(3 分) 21.(1)因小失大:为了小的利益而造成大的损失。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指抓住了小的, 却把大的给丢了;重视了次要的,却把主要的给忽视了;比喻做事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2)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一比喻人没有自知之明,一心想谋取不可能到手的东西;痴心妄 想:一心想着不可能实现的事,也指愚蠢荒唐的想法。(每个 2 分,共 4 分) 22.(略)译文: 神农以悉诸为师,黄帝以大挠为师……吴王阖闾师伍子胥、文之仪为师,越王勾践以范 蠡、大夫文种为师。圣人贤者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如今,(人们)地位的尊贵没有达到帝王, 才智没有达到圣人,却想不尊奉老师,(那)通过什么能达刻(帝王圣人的境界)呢?这就 是五帝废绝、三代灭绝的原因。 况且上天造就人,使人的耳朵可以听见,(如果)不学习,人耳朵能听见还不如耳聋(听 不见);使人的眼睛可以看见,(如果)不学习,人眼睛能看见还不如眼瞎(看不见);使人 的嘴可以说话,(如果)不学习,人嘴能说话还不如口里有病说不出话;使人的心可以认知 事物,(如果)不学习,人心能认知还不如狂乱(无知)。因此凡是学习,不是能增加(什么), 而是(使人)通达天性。能够保全上天赋予人的(天性)而不使它受到伤害,这叫作善于学 习。 子张是鲁国的鄙俗小人,颜涿聚是梁父山上的大盗,(他们)向孔子学习。段干木是晋 国的市场经纪人,向子夏学习。高何、县予石,是齐国的凶恶残暴的人,在乡里受指责,向 墨子学习。索卢参是东方闻名的狡猾之人,向禽滑黎学习。这六个人,是(该受到)刑罚、 处死、侮辱的人。如今,(他们)不仅免于受到刑罚、处死、侮辱,(还)从此成为天下知名 的人,终其天年,王公大人跟随他们并礼待他们,这些(都是)从学习中得到的啊。 君子学习,谈论道理一定称引老师的话来阐明道义,听从(教诲)一定尽心竭力来发扬 光大。听从(老师的教诲)而不尽心竭力(去发扬它),称这种行为为“背”:谈论道理而不 称引老师的话(去阐明它),称这种行为为“叛”。有背叛行为的人,贤明的君主在朝廷上不 会接纳他们,君子不会和(他们)交往为友。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