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初三上学期历史月考试
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如图所示古埃及墓穴壁画,描绘了古埃及人的( )
A. 社会经济生活
B. 政治选举机制
C. 科学文化艺术
D. 军事作
战体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如图所示古埃及墓穴壁画”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埃及人在麦田边的活动,
体现了他们的社会经济生活,A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治方面,而是反映人们在田边的活动,
排除 B 项;材料未涉及科学文化艺术,排除 C 项;材料体现的是和平时期人们在田边活动,
未涉及军事作战体系,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2. 《汉谟拉比法典》规定: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的地位要高于无公民权的自由民,拥有公
民权的自由民伤害同等地位的自由民的眼睛,必须遭受同样的伤害;但如伤害无公民权的自
由民的眼睛,则只需赔偿少量的钱财。材料反映了古巴比伦( )
A. 奴隶制发达
B. 社会等级严格
C. 商品经济活跃
D. 维护奴
隶主的利益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的地位要高于无公民权的自由民,拥有公民
权的自由民伤害同等地位的自由民的眼睛,必须遭受同样的伤害;但如伤害无公民权的自由
民的眼睛,则只需赔偿少量的钱财”可知,这说明《汉谟拉比法典》的社会等级严格。古巴
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汉谟拉比
法典》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B 项正确;
ACD 项与题干材料古巴比伦反映无关,排除 ACD 项。故选 B 项。
3. 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是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城释迦族的王子,他在印度种姓制度
中所属等级为( )
A. 婆罗门
【答案】B
B. 刹帝利
C. 吠舍
D. 首陀罗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 1600 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
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在这一制度中,有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
首陀罗。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选项 B 符合题意;在这一制度中,最高
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A 排除;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C 排除;
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
三个等级服务,D 排除。故选 B。
4. “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纵横,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了“个
人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这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 强调了自然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B. 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C. 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政治
D. 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纵横,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
自然环境形成了‘个人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这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强调了自然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古代希腊半岛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雅典是希腊最重要的城邦之一。公元前 5 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当政期间,雅典奴隶主民主
政治达到古代世界的最高峰,当时雅典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
决定内政、外交、战争等重大问题,但妇女、儿童、外邦人和奴隶无权享有这种民主。A 项
正确;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政治、政治文明完
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都不符合史实,排除 BCD 项。故选 A 项。
5. 亚历山大攻下埃及后,接受“埃及的法老”“阿蒙神之子”等称号;征服波斯后,他则
以波斯帝国的继承者自居。亚历山大旨在
A. 推行神人同形同性的理念
B. 获得更为广泛的统治基础
C. 提升马其顿军队的战斗力
D. 挑起被征服地区内部矛盾
【答案】B
【解析】
【详解】亚历山大接受“埃及法老”称号,以波斯帝国的继承者自居,体现了亚历山大适应
新征服地区的文化,目的是获得当地人民更广泛的支持,扩大统治基础,故选 B;A 项材料
信息无法体现,排除;亚历山大的措施与提升军队的战斗力无关,排除 C;亚历山大的目的
是巩固统治,并非为了挑起被征服地区的内部矛盾,排除 D。
6. 公元前 31 年,他成为罗马内战最后的胜利者,他首创“元首制”这一政治形式,掌握了
最高统治实权,他指的是( )
A. 马略
【答案】D
B. 凯撒
【解析】
C. 苏拉
D. 屋大维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 31 年,屋大维成为内战的最后胜利者。他首创“元首
制”这一政治形式,掌握了最高统治实权。因此,他指的是屋大维,故选 D 项,排除 ABC
项。
7. 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A. 古埃及文明
B.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C. 古印度文明
D. 近代的
科学与文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文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荷马史诗》、帕特农神庙和《掷铁
饼者》均是古希腊时期的艺术作品,B 项正确;古埃及文明与材料无关,排除 A 项;古印度
文明与题中反映内容无关,排除 C 项;题中图片属于古希腊时期的艺术作品而不是近代的科
学与文化,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8. 一个拥有几个封臣的封君本人,也许就是更高一级封君的封臣,而更高一级封君又是一
个更大关系网络中的封君手下的一名封臣,与这一现象有关的是( )
A. 印度种姓制度
C.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答案】C
【解析】
B. 西周分封制度
D.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详解】依据题干中“封君”“封臣”,结合课本所学可知,8 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
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偿的赏赐,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
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成为封臣,封君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
须保护的观念日益流行开来。11 世纪,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等级制度在
西欧已经普遍存在。C 正确;印度的种姓制度包括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
A 排除;西周的分封制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建立诸侯国,B 排除;秦朝
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D 排除;故选 C。
9. 东汉豪强大族的庄园“有煮盐冶铁酿造纺织等作坊,能满足田庄基本生活要求。”中世
纪西欧庄园内“有住房、冶铁等作坊,奶酪、火腿、鞋帽、衣服等自己制作。”该材料反映
出中国东汉与中世纪西欧庄园的共同点是
A. 实行土地公有制
C. 经济自给自足
【答案】C
【解析】
B.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 居民都是自由农民
【详解】根据“能满足田庄基本生活要求”、“自己制作”等信息可知东汉与中世纪西欧庄
园都通过自己生产满足自身需要,在经济上呈现出自给自足的特点,故选 C;东汉和中世纪
西欧庄园都实行的是土地私有,居民都带有农奴性质,不是自由民,排除 AD;东汉和中世
纪西欧庄园的经济都带有自给自足的性质,没有出现雇佣关系,较少面向市场,因此没有出
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 B。故选 C。
10. “大学师生免受地方世俗法官审判,而是按教会法规定由当地主教审理,或由大学法庭
独立审理”,这体现了中世纪大学的( )
A. 免赋税特权
由权
B. 司法特权
【答案】B
【解析】
C. 教育自主权
D. 人身自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大学师生免受地方世俗法官审判”等内容,结合所学可知,材
料体现了中世纪大学的司法特权,B 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免
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上,但材料未体现免赋税特权和教育自主权,所以排除
AC 两项;材料未体现人身自由权,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1. 查士丁尼说:“一个好的皇帝,应该不仅以其武力而获尊荣,还必须用法律来武装,以
便在战时和平时都有法可依。”为此他
A. 组织编写一系列法典
C. 兼收并蓄东西方文化
【答案】A
【解析】
B. 发动了对外战争
D. 抵御了外族入侵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27 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为了稳固帝国的社
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从 529 年起,委员会历时 6
年,把自 2 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
成《查士丁尼法典》,同时把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汇编为《法学汇纂》,
又编成指导学习法律文献的《法理概要》。后来,查士丁尼又命人将自己执政时期的法令编
辑为《新法典》。A 符合题意;发动了对外战争,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 B 项;兼收并蓄东
西方文化,与题干内容没有联系,排除 C 项;抵御了外族入侵,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2. 646 年,日本孝德天皇颁布“大化改新”诏书:实行班田收授法,“由国家将天下田班
给农民,实行租庸调制度,统一租税”。以上材料反映的是( )
A. 改革的背景
B. 改革的内容
C. 改革的性质
D. 改革的
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 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参照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
史称大化改新。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以才选官;经济上
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
赋税,题干材料“由国家将天下田班给农民,实行租庸调制度,统一租税”反映的是大化改
新的内容,B 项正确;ACD 项与题干材料描述不符,排除 ACD 项。故选 B 项。
13. 下侧图示说明了
A. 阿拉伯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B. 中国的科技发明传到世界各地
C. 阿拉伯人是东方文化的西传者
D. 欧洲的发展主要靠东方科技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图示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
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
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故 C 符合题意;阿拉伯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的说法错误,
排除 A;中国的科技发明传到世界各地和欧洲的发展主要靠东方科技在图示中不能体现,排
除 BD。故选 C。
14. 14 世纪中叶以后,西欧封建领主出租自营地达到一个高潮。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
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购买其它佃户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 )
A. 手工作坊
B. 租地农场
C. 现代工厂
D. 手工工
场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4 世纪中叶以后,西欧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欧封建
领主出租自营地达到一个高潮。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购买
其它佃户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农业中的“租
地”,而非手工业,排除 A 项;据所学可知,现代工厂出现在工业革命发生后,而不是 14
世纪中叶后,排除 C 项;材料反映的农业中的“租地”,而非手工业,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5. 新航路开辟时期,某船队的勇士们归来后得到的礼物中有一件是地球仪,在地球仪上题
着这样一句话——“你首先拥抱了我!”这支船队的领导者是( )
B. 迪亚士
C. 达·伽马
D. 麦哲伦
A. 哥伦布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你首先拥抱了我!”意味着完成了环球航行。麦哲伦 1519 年-1521 年率领船队
首次环航地球,死于菲律宾的部族冲突中。虽然他没有亲自环球,他船上的水手在他死后继
续向西航行,回到欧洲,D 符合题意;哥伦布、迪亚士、达·伽马都没有完成环球航行,ABC
排除。故选 D。
16. 下面两幅图反映出的变化说明新航路开辟
A. 扩大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B. 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C. 加剧了欧洲人的殖民扩张
D. 促进了各地区间物种的交流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16 世纪中期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15 世纪中期欧洲人绘制的世界
地图”可以看出 16 世纪绘制的地图多了个美洲,表明新航路开辟后,扩大了人们对世界的
认识,故选 A;BCD 都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但是但从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
17. 所谓全球史观,简而言之就是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客观、公平地看待历史。如果从这
种角度看待殖民扩张,下列表述合适的是( )
A. 冲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
B. 极大地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
展
C. 给亚非拉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D. “带着血泪的进步”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所谓全球史观,简而言之就是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客观、公平地看待
历史”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也是西方殖民扩张的过程,一方面促进了欧洲
资本原始积累,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但殖民扩张给美洲土著居民带
来了屠杀和灾难,因此,殖民扩张是“带着血泪的进步”,D 项正确;冲击了欧洲的封建制
度,只是从欧洲的角度分析,是片面的,排除 A 项;极大地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也
是从欧洲的角度分析,是片面的,排除 B 项;给亚非拉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只是其中的一方
面,另一方面传播了先进的文化,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8. 英国首相到期卸任时,必须向女王辞职,并且指定(其实由选举决定)下一任首相。之
后,新任首相来到女王面前,单膝下跪,女王说道:“作为你的君主,我任命你为首相,并
以我的名义组成政府。”……任命仪式结束后,首相因女王的许可获得组织政府(组阁)的
权力。由此可知英国实行的是( )
A. 总统制
B. 君主立宪制
C. 联邦制
D. 君主专
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英国首相到期卸任时,必须向女王辞职,并且指定(其实由选举决
定)下一任首相。 之后,新任首相来到女王面前,单膝下跪”、“任命仪式结束后,首相因
女王的许可获得组织政府(组阁)的权力”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君主立宪制,女王有名无实,
只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而议会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B 项正确;总统制如美国,不符合题
意,排除 A 项;联邦制是美国实行的,排除 C 项;根据所学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君主立宪
制,女王有名无实,只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所以不属于君主专制,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9.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小丽和小雷同学在学习美国独立战争时要制
作如下年代尺,请你帮他们完成空白处的内容。( )
A. 波士顿倾茶事件
B. 召开第二届大陆会议 C. 约克镇战役
D. 萨拉托
加大捷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美国独立战争中,1777 年,发生萨拉托加大捷,这是独立战争
的转折点,故 D 符合题意;波士顿倾茶事件是导火索,第二届大陆会议任期内建立大陆军,
约克镇战役是最后一场陆上大型战斗,故 ABC 均不符合题意。故选 D。
20. 革命给了美利坚人一个机会,一个将自己的政治理想变为现实的机会,美国革命不仅是
与英国殖民统治的分离,而且是与整个旧世界专制主义的分离。对文中“机会”的理解最正
确的是
A. 打破殖民枷锁,赢得国家独立
B. 发表《独立宣言》,宣告美国诞生
C. 赢得国家独立,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D. 废除奴隶制度,维护国家统一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美国革命不仅是与英国殖民统治的分离”强调的是美国要推翻英国殖民统
治,取得民族独立,材料“而且是与整个旧世界专制主义的分离”体现的是美国建立资本主
义民主共和政体,故 C 项正确;A 项只符合材料“美国革命不仅是与英国殖民统治的分离”
的描述,比较片面,排除;1776 年发表《独立宣言》,但此时的美国还远远没有实行民族独
立,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B 项;D 项强调的是取得民族独立,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没有涉
及废除奴隶制的相关信息,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点睛】
21. 恩格斯指出:“对于某些欧洲国家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
横跋扈的暴君。如对德国人来说,他是德国革命的代表。”这强调了拿破仑(
)
A. 受到德国人民的欢迎
C. 对外战争具有侵略性
【答案】B
【解析】
B. 传播了法国革命的精神
D. 巩固了德国封建制度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通过对外战争传播了革命的思想,符合材料
“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的说法,故 B 正确;拿破仑对外战争具有侵略性一面,受到德国
人欢迎的说法错误,故 A 错误;材料主要强调拿破仑通过对外战争传播了革命的思想,没有
体现对外战争具有侵略性,故 C 错误;拿破仑对外战争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因此 D 说法错
误,与题意不符,排除。综上答案 B。
22. 如图反映了某时期英国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比例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