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
试题及答案
一、书写(5 分)
本题根据卷面书写情况评分。请你在答题时努力做到书写正确、工整。
二、梳理与探究(20 分)
中华民族是经历磨难、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人民。
班级将开展以“自强不息”为主题的讨论会,请你完成以下语文活动内容。
【默读·明确内涵】
1.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汉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自强不息是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之一。在漫长的历史
长河中,这是一种心无旁 wù (1) 、持之以恒的态度,是一种追求“日新”、不断创
造的秘 jué (2) ,更是一种至公无私、公而忘私的思想。“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
(A.zǎi/B.zài) (3) 物”,我们在发挥自强不息精神的同时,还应具备包容意识
和博大胸怀,并使二者互相融合、相得益 zhāng (4) 。
(1)______(2)______(3)______(填序号)(4)______
【答案】
①. 骛
②. 诀
③. B
④. 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注音及根据拼音写汉字。
(1)心无旁骛:xīn wú páng wù,意思是心中没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
(2)秘诀:mì jué,能产生良好效果而不让人知道的巧妙方法或技术。
(3)厚德载物:hòu dé zài wù,重视品德像大地一样能容养万物。 形容品德像地一样容
纳百川。故选 B。
(4)相得益彰:xiāng dé yì zhāng,意思是指相互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示出各自的长
处。
【整理·积累素材】
2. 古诗文名句填空。
仕途坎坷,是中国许多文人无法回避的现实。
面对贬谪,有悲痛凄楚、黯然神伤的。面对寂寥之景,刘长卿生出“寂寂江山摇落处,
(1)______”的自怜之意;美味佳肴近在眼前,李白却陷入“(2)______,拔剑四顾心茫
然”的惆怅迷惘;对比少年与成年的登高,辛弃疾用“(3)______,______”(《丑奴儿·书
博山道中壁》)来表达遍尝辛酸之后无可言说的复杂况味。
也有遭贬谪却依旧心系百姓,豁达乐观的。韩愈不辞衰老,以“(4)______,肯将衰
朽惜残年”彰显忠君之志;苏轼望月怀人,“(5)______,______,______”(《水调歌头》)
展现旷达胸襟;体现自强不息精神的诗句还有“(6)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怜君何事到天涯
②. 停杯投箸不能食
③. 欲说还休
④. 却道
天凉好个秋
⑤. 欲为圣明除弊事
⑥. 人有悲欢离合
⑦. 月有阴晴圆缺
⑧.
此事古难全
⑨. 示例:长风破浪会有时
⑩. 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篇名句和古诗文的识记理解。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
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
不错字。本题中应注意“涯、箸、弊”等字的写法。
(6)选取有关“体现自强不息精神”的连续两句诗词作答即可。示例: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明辨·筛选信息】
3. 围绕“自强不息”的主题讨论,班级搜集到以下三则材料。请结合课内所学,解释加点
词,并判断哪一则材料不适合该主题,并说明理由。
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论语·卫灵公》)
B.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C.谢安才业自超群,误长.清谈助世纷。(王安石《谢安》)
A.仁人:______
B.惟:______
C.长:______
我认为______不适合,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A 品德高尚的人(有德行的人) ②. B 只
③. C 增长、助长
④.
C
⑤. 理由:王安石认为谢安才华横溢,却助长清谈(崇尚老庄,空谈玄理)之风,助
长了人世间的纷乱。此句意在表达王安石对魏晋清谈之风的叹息,与“自强不息”主题不符。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文言实词。
A.句意为:有志之士、仁义之人,决不因为贪生怕死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只会因勇于牺
牲来保全仁义。仁人:品德高尚的人。孔子认为,“仁”的纯洁性比一个人的生命更重要,
充分反映出孔子对“仁”这种精神价值的崇高追求,“杀身以成仁”这一伦理原则,激励着
无数志士仁人维护正义、战胜邪恶。符合“自强不息”的主题;
B.句意为:自古以来凡是做大事业的人,不仅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惟:只。此句强调了实现远大志向之人,除了需要超越常人的才华,还需要坚定不移的意志
和毅力。符合“自强不息”的主题;
C.句意为:谢安的才华超群,擅长高谈阔论却助长了世道的纷乱。长:擅长。此句是王安石
对谢安的一个负面的评价,与“自强不息”的主题无关;
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三、阅读与鉴赏(57 分)
(一)名著阅读(8 分)
4. 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浦江清认为“《水浒传》的作者是完全站在人民的立场来观察、批评
这个社会的,最有鲜明的倾向性。通过艺术形象,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封建社会的本质。”请
从下列人物中选取一位,用以佐证这个观点。
备选人物:林冲、鲁智深、吴用
【答案】示例:鲁智深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面对被郑屠欺凌的金氏父女,他三
拳打死镇关西;在大闹野猪林中,救下差点被陆虞侯所害的林冲,可见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和反抗。在对鲁智深的刻画中,作者意在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朝廷的腐朽,说明了造成农
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主旨理解和人物情节的识记。《水浒传》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
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艺术
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
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
史原因。据此结合人物和故事情节进行分析即可。
示例:《水浒传》中的英雄们都是大多是被逼上梁山的,而其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就是林冲。
他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地位不低,有一定的正义感,又有一个贤惠的妻子和美满的家
庭,这使他对封建统治者和自身的前途抱有幻想。他虽然武艺高强,对“屈沉在小人之下”
有满腔怨愤,却也养成逆来顺受、忍辱妥协的性格。像他这样的人是很不容易加入农民起义
队伍的,然而他偏偏被逼上梁山。事情的起因是:他妻子往岳庙烧香还愿,遇上高太尉(高
俅)的义子高衙内。高衙内看上了他的妻子,便进行调戏。他闻讯赶来,于怒喝声中举拳欲
打时,一看是上司的儿子,“先自手软了”。不但自己不敢打,甚至阻拦鲁智深去追高衙内,
说是“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这一次”。这里,第一
次显示出林冲屈辱忍让的性格。但是逆来顺受并不能使林冲摆脱困境。陆谦与高衙内进一步
设下陷阱,让林冲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遇险野猪林……但一个接一个的打击迫害下,
林冲的反抗性格逐步强化。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这一回,林冲终于
爆发,提枪戳死三人,并将陆谦剖腹剜心。正是这次事件,使得林冲对官场的仅存的美好愿
景化为泡影,被逼上梁山,彻底反抗。林冲性格的变化,是由他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
境造成的。最初,他作为一名中层军官,社会地位决定了他必然要依附于统治阶级。因高俅
的一次又一次陷害,使得林冲自己原本的社会地位不能维持,妻子也差点被人强占,甚至于
自己的性命都朝不保夕了,这在他的心灵深处产生了强烈的震撼。社会中的黑暗势力逼迫了
林冲,导致了他从刚开始的忍辱求全到后来不断展现出坚强、刚毅的一面,这构成了林冲性
格发展变化的过程。
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形式,可分为“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两种类
型。《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聊斋志异》则是志怪小说的巅峰之作。
请在下面两小题中任选一题完成。(填序号)
5. 《世说新语》语言简练传神,每则故事虽篇幅短小,却将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______
在宴席上发现端送烤肉之人想尝烤肉味道的神色,便把自己那份烤肉主动送给对方;______
在每次喝酒之后,总喜欢吟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______在面对桓温的争胜之问时,
坦然地表示“我宁愿做我自己”的想法……他们共同构成了魏晋名士的群像。
A.殷浩
B.顾荣
C.王处仲
【答案】
①. B
②. C
③. 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和人物识记。
第一空,结合“在宴席上发现端送烤肉之人想尝烤肉味道的神色,便把自己那份烤肉主动送
给对方”可知,此处人物是顾荣,顾荣在洛阳的时候,曾经应人邀请赴宴,发现端烤肉的仆
人显露出想吃烤肉的神情,于是就停下吃肉,把自己那一份给了他。同座的人都讥笑顾荣,
顾荣说:“哪有成天端着烤肉而不知肉味这种道理呢!”后来遇上战乱过江避难,每逢遇到
危急,常常有一个人在身边护卫自己。顾荣觉得很奇怪,便问他原因,原来他就是当年接受
烤肉的人;
第二空,结合“在每次喝酒之后,总喜欢吟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可知,此处人物是
王处仲,王处仲即王敦。王敦刻意进取,崇尚清谈,口不言财色。既素有重名,又在江左建
立大功,便专擅地方军政大权,手握重兵,从官都已显贵,威权无人可比。于是便想在朝廷
专权,有了篡逆之心。元帝对他又怕又恨,便将刘隗、刁协引为心腹。王敦更加不平,从此
双方的猜疑产生了。每次喝酒以后,就吟诵魏武帝曹操的乐府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用玉如意敲打唾壶为节拍,壶边被敲得尽是缺口。后来湘州刺史甘
卓被迁到梁州,王敦想让从事中郎陈颁代替甘卓,元帝不答应,更让谯王司马承镇湘州。王
敦又上表陈述古今忠臣总被君王怀疑,而苍蝇般的小人在中间挑拨是非,他想以此感动元帝,
元帝却更加忌讳他。;
第三空,结合“在面对桓温的争胜之问时,坦然地表示‘我宁愿做我自己’的想法”可知,
此处人物是殷浩,殷浩这个人很有意思,他出名很早,和桓温本是一时瑜亮,不过他好老庄
之学,曾多次受到朝廷征召,但避世之心非常坚决,曾经隐居十年不曾出仕,不过后来晋简
文帝为了平衡朝廷势力,多番劝说征召,软磨硬泡终于让他出山,并且受到重用,因此也激
化了殷浩和桓温的矛盾,最终北伐失败后被废为庶民。
6.《聊斋志异》赋予狐鬼花妖以人性和人情,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鲜明的个性:______
精明能干,“自食其力不为贫,贩花为业不为俗”是她的生活追求;______情趣高雅,喜欢
聆听慕蟾宫吟诗,竟相思成疾;______帮助贫困书生冯相如,在冯家遭逢变故后,帮其恢复
家业……她们身上寄托着人们对于理想女性的美好想象。
A.白秋练
B.红玉
C.黄英
【答案】
①. C
②. A
③. 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人物的把握。
第①空:《黄英》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讲述顺天府的马子才最爱菊花,
在南京结识了陶氏姐弟,陶三郎和姐姐陶黄英都是治菊高手,但陶三郎卖菊为生,后来马妻
病故,马子才与黄英结合。黄英的形象是一位“二十许绝世美人”,这当然恰合菊花的特性。
黄英“雅善谈”,常与马妻“共纫绩”,这一切仍然体现出一个“淡”字。当陶三郎说其姊
陶黄英四十三月之后才出嫁时,作为凡人的马子才当然不解,及至妻死之后他才明白其中的
奥妙。接着,作者将马、陶婚后的生活写得有滋有味,妙趣横生,并在与耿介迂阔的马子才
的对比描写中,活画出了一位情理通达而又幽默风趣的菊花精灵形象。可知第①空是黄英,
故选 C。
第②空:《白秋练》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故事里,白秋练是比较罕见
的白鱟豚精,慕蟾宫则是一位少年书生,其父是一商人,雇船往返于燕楚之间。夜里闲得无
聊,慕蟾宫就对着月亮吟诗,吟者无心听者有意,船舷外的美人鱼白秋练竟然暗恋上慕公子,
以致相思成疾。第②空是白秋练。故选 A。
第③空:《红玉》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的篇目。这个
故事主要讲了,狐女红玉帮助贫困的书生冯相如娶到美丽善良的妻子,在冯家遭逢变故后,
帮相如抚育孩子,恢复家业。故第③空是红玉。故选 B。
(二)文学类文本(18 分)
河的第三条岸
(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
①父亲是一个尽职、本分、坦白的人。据我认识的几个可以信赖的人说,他从小就这样。
在我的印象中,他并不比谁更愉快或更烦恼,只是更沉默寡言一些。是母亲,而不是父亲,
在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姐姐、哥哥和我。
②但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父亲竟自己去订购了一条船。
③他对船要求很严格:小船要用含羞草特制,牢固得可在水上漂二三十年,大小要恰好
供一个人使用。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丈夫突然间是想去做渔夫或猎人吗?父亲什么也
没说。
④离开我们家不到一英里,有一条大河流经,水流平静,又宽又深,一眼望不到对岸。
⑤我总忘不了小船送来的那天,父亲并没有显出高兴或别的什么神情,他只是像往常一
样戴上帽子,对我们说了声再见,没带食物,也没拿别的什么。我原以为母亲会大吵大闹,
但她没有,只是脸色苍白,紧咬着嘴唇,从头到尾她只说过一句话:“如果你出去,就待在
外面,永远别回来。”
⑥父亲没有吭声,他温柔地看着我,示意我跟他一起出去。我怕母亲发怒,但又实在想
跟着父亲。我们一起向河边走去。我强烈地感到无畏和兴奋。“爸爸,你会带我上船吗?”
⑦他只是看着我,为我祝福,然后做了个手势,要我回去。我假装照他的意思做了,但
当他转过身去,我便伏在灌木丛后,偷偷地观察他。父亲上了船,划远了。船的影子像一条
鳄鱼,静静地从水上划过。
⑧父亲没有回来,其实他哪儿也没去。他就在那条河里划来划去,漂去漂来。每个人都
吓坏了。从未发生过,也不可能发生的事现在却发生了。亲戚、朋友和邻居议论纷纷。
⑨河上经过的行人和住在两岸附近的居民说,无论白天黑夜都没见父亲踏上陆地一步。
他像一条弃船,孤独地、毫无目的地在河上漂浮。母亲和别的亲戚们一致以为他藏在船上的
食物很快就会吃光,那时他就会离开大河,到别的地方去(这样至少可以少丢一点脸),或
者会感到后悔而回到家中。
⑩他们可是大错特错了!父亲有一个秘密的补给来源:我。我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后
来我惊异地发现,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一切,而且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
怀有许多不曾流露的情感。
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命在废弃和空寂中流逝,父亲却一点都不在意。他从不踏上
泥土、草地、小岛或河岸一步。从没生过火,甚至没有划燃过一根火柴,他没有一丝光亮。
他的身体怎么样?不停地摇桨要消耗他多少精力?每到河水泛滥时,他又怎么幸免于难?我
常常这样问自己。
⑫姐姐生了一个男孩。她坚持要让父亲看看外孙。那天天气好极了,我们全家来到河边。
姐姐穿着白色的新婚纱裙,高高地举起婴儿,姐夫为他们撑着伞。我们呼喊,等待。但父亲
始终没有出现。姐姐哭了,我们都哭了,大家彼此携扶着。
⑬后来,姐姐和丈夫搬走了,哥哥也到城里去了。时代在不知不觉中变迁。母亲最后也
走了,她老了,和女儿一起生活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留了下来。我从未考虑过结婚。我留
下来独自面对一生中的困境。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尽管他从未告诉过我
为什么要这样做。不管怎么样,我都不会因这件事责备父亲。
⑭我的头发渐渐地灰白了。
⑮我等待着,等待着。终于,他在远处出现了,那儿,就在那儿,一个模糊的身影坐在
船的后部。
⑯我朝他喊了好几次。我尽可能大声喊出我急切想说的话:“爸爸,你在河上浮游得太
久了,你老了……回来吧,我会代替你。就在现在,如果你愿意的话。无论何时,我会踏上
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
⑰他听见了,站了起来,挥动船桨向我划过来,他接受了我的提议。我突然浑身颤栗起
来。因为他举起他的手臂向我挥舞——这么多年来这是第一次。但我不能……我害怕极了,
毛发直竖,发疯地跑开了,逃掉了。因为他像是另外一个世界来的人。
⑱极度恐惧带来一种冰冷的感觉,我病倒了。从此以后,没有人再看见过他,听说过他。
⑲从此我还是一个男人吗?我不该这样。但明白这一点又太迟了。我不得不在内心广漠
无际的荒原中生活下去。我恐怕活不长了。当我死的时候,我要别人把我装在一只小船里,
顺流而下,在河上迷失,沉入河底……
(选自余华《温暖的旅程》,有删减)
7. 【梳理情节】小说围绕“父亲与船”展开叙述,请据此梳理情节,完成下面填空。
父亲订购船→(1)______→(2)______→父亲划船返回→(3)______
8. 【关注视角】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9. 【聚焦矛盾】矛盾是小说的灵魂。请结合文本内容,仿照示例,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人物 矛盾呈现(用原文语句填写)
矛盾意义
A.“父亲是一个尽职、本分、坦白的人。”
父亲在众人眼中的形象与他的所
父亲
B.“父亲什么也没说”;“没带食物,也没
作所为矛盾,这说明父亲是一个
拿别的什么”;“父亲上了船,划远了”;
特立独行的人,他有着不为人知
“父亲没有回来”
的追求。
A.“只是脸色苍白,紧咬着嘴唇,从头到尾
她只说过一句话:‘如果你出去,就待在外
母亲
面,永远别回来。’”
(2)_________________
B.(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
B.“我害怕极了,毛发直竖,发疯地跑开了,
(4)__________________
逃掉了。”
探究
通过对上述三组矛盾的探究,我发现矛盾设置在小说中有如下作用:
意义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探究主旨】在现实世界中“河的第三条岸”并不存在,有人认为它象征着父亲对人生
的另一种选择,即对未知、自由的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也象征着人终将走向孤独的命运。
请结合小说内容,从下列关键词中任选一个,谈谈你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关键词一:庸常生活的反叛者
关键词二:命运的轮回——孤独
我选关键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7.
①. 父亲上船离开/划远了
②. 父亲船上漂浮/漂流
③. 父亲和船
一起消失
8. 以“我”的角度可以更直接地讲述父亲离家漂泊在河上的经历,故事随着“我”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