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学年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
试题及答案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 24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许多人所谓的成熟,不过是被习俗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了。那不是成熟,而是
精神的【甲】和个性的消亡。真正的成熟,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乙】真实自我的发现【丙】
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 rùn 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
不再需要对别人【丁】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喧闹的微
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能够看得很远却又并不 dǒu qiào
的高度。在余秋雨的笔下,苏东坡便拥有这样的品格。人生海海,世事繁杂,愿你我都能够
修炼出一颗玲珑 tī透心,用更大的格局经营自己的人生。
1.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2. 填入【甲】【丁】两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甲】衰竭 【丁】战战兢兢
B. 【甲】衰竭 【丁】察言观色
C. 【甲】早衰 【丁】察言观色
D. 【甲】早衰 【丁】战战兢兢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甲】的和个性的消亡。”是并列关系的复句。
B. “真正的成熟,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乙】真实自我的发现【丙】精神上的结果和丰
收。”【乙】【丙】处的标点应为逗号。
C.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三起三落,曾先后被贬黄州、惠州、儋州,虽屡遭
打击,却依然乐观面对生活。
D. “人生海海”是比喻的说法,意思是人生像大海一样变幻不定、起落浮沉。
【答案】1. 润 陡峭 剔
2. C
3. B
【解析】
【1 题详解】
圆 rùn——润,细腻光滑,滋润;
dǒu qiào——陡峭,(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
玲珑 tī透——剔,明澈。
【2 题详解】
此题考查选词填空的能力。选词填空首先要明确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言
环境来分析,可以从使用范围和语意侧重点角度来辨析。
“衰竭”意思是由于疾病严重而生理机能极度减弱,“早衰”意思是过早衰老,甲处形容的
是人的精神,应该用“早衰”,排除 AB;
“察言观色”意思是观察言语脸色来揣摩对方的心意,“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
的样子,丁处的“从容”指不再看别人的脸色而行事,应该用“察言观色”;
故选 C。
【3 题详解】
这是一道综合性试题,考查了复句关系、标点符号、文学常识、修辞手法等知识点。
B.有误,乙处应该用分号,因为“独特个性的形成”与后面的“真实自我的发现,精神上的
结果和丰收”是并列关系;
故选 B。
4. 根据提示填写课文原句。
(1)不应有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3)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夜吟应觉月光寒。
(5)“家国情怀”是文人志士一直追寻的精神世界。遭遇贬谪,范仲淹依旧不忘自己一生
追求的政治抱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面临祖国河山破碎,诗人艾
青化身一只鸟,直抒自己的爱国深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何事长向别时圆
②. 沉舟侧畔千帆过
③. 云归而岩穴暝
④.
晓镜但愁云鬓改
⑤. 先天下之忧而忧
⑥. 后天下之乐而乐
⑦. 为什么我的眼
里常含泪水
⑧.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解析】
【分析】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
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事、侧、畔、
暝、鬓”的正确书写。
5. 综合性学习活动。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而且要
关心国家、关注社会、关爱生活。
(1)【材料概括】请综合下面三则材料,概括出作为新时代的劳动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材料一】
在山东青岛港,有一位青年设备管理技术专家,他潜心钻研大型设备电控技术,躬身探
索全球领先、亚洲首个全自动化码头水平运输技术,助力全球首创 AGV 循环充电系统在世界
范围内成功应用。他叫张常江。是码头设备的忠实“守护者”,近期喜获青岛市委宣传部、
青岛市总工会授予的青岛市第三届“十大新时代最美劳动者”荣誉称号。
【材料二】
江苏光芒集团加强员工的在职培训,要求员工在完成工作的同时,不断学习,掌握新技
术,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这样,不仅员工能快速成长,企业也能长足发展。
【材料三】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
牌转型的新时代。这样的时代,对劳动者在知识、技能、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拟写对联】
2021 年 9 月 25 日,中国公民孟晚舟在中国政府的不懈努力下,乘坐包机返回祖国。2018
年 12 月 1 日,在美国一手策划下,华为公司首席财务官孟晚舟在加拿大转机时,在没有违
反任何加拿大法律的情况下被加方无理拘押。事实早已证明,孟晚舟事件是一起针对中国公
民、旨在打压中国高技术企业的政治迫害事件。美方对孟晚舟所谓欺诈的指控纯属捏造。尽
管美加一再滥用其双边引渡条约,以法律为借口为其迫害中国公民的行径辩护、开脱,但国
际社会都清楚,美加所讲的法律不过是服务于美国巧取豪夺、打压异己、谋取私利的工具,
毫无公正性、正当性可言。面对不公和构陷之时,孟晚舟自始至终都没想过放弃,而是“身
陷漩涡、心有所向”!
当时,许多华为的员工都在朋友圈转发了同一张图片——座伫立在海边的灯塔,并配文
“灯塔长守望,_______________”。
请就此内容根据提供的上联拟写出下联。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撰写感想】针对孟晚舟事件的圆满解决,请写一段 60 字左右的感想,要求要运用到
一种修辞和一句名言。
【答案】(1)新时代的劳动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包括:善于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创新能
力强
(2)下联:晚舟早归航
(3)合乎题意即可
【解析】
【分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
由材料一“他潜心钻研大型设备电控技术,躬身探索全球领先、亚洲首个全自动化码头水平
运输技术”可知,新时代劳动者要潜心研究、勤于探索;
有材料二“不断学习,掌握新技术,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可知,新时代劳动者要不断学习、
培养创新能力;
由材料三“对劳动者在知识、技能、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知,新时代劳动者要
从知识、技能、创新三个方面下功夫;
综上,新时代的劳动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包括:善于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创新能力强。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拟写对联。首先要把握对联的基本要求。对联讲究“仄起平收”,即上联的最后一
个字为仄声(三、四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为平声(一、二声);其次,上下联应字数相等、
词性相对,且结构相称、内容相关。
示例 1:晚舟早回乡
示例 2:晚舟归故乡
【小问 3 详解】
本题考查针对新闻事件发表感想,要求运用一种修辞和一句名言,字数 60 字左右。
示例 1:孟晚舟事件的圆满解决,彰显着中国力量,彰显着大国崛起,彰显着古老民族的伟
大复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凡事只要树立信心,坚定信念,竭尽全力去做,终有成
功的一天。
示例 2:无数次奔跑,无数次跌倒,唯有此次,让我倍感坚强;无数次出发,无数次归家,
唯有此次,让我热泪盈眶。“国家有信仰,民族有力量”,梦晚舟事件让我明白民族信仰的
崇高,让我感受到民族力量的伟大!
二、阅读理解(共 66 分)
(一)
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晚泊浔阳望庐山①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②。
尝读远公③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④近,日暮空闻钟。
【注】①本诗是孟浩然出仕不第,漫游东南时所作。浔阳,现在江西九江。②香炉峰:庐山
的主峰。③远公:东晋时的高僧惠远。④东林精舍:东林,即东林寺,在庐山峪岭以北:精
舍,僧人所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颔联中的“始”字呼应首联中的“名山都未逢”,也侧面写出了诗人漫游之久。
B. 颈联诗人借高僧惠远点明庐山绝弃尘俗,令人始终心怀向往。
C. 尾联诗人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展现自己泊船浔阳的所见所闻,照应题目中的“晚泊”。
D. 本诗前两联重在抒情,落笔空灵;后两联以情带景,可谓寓情于景。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D (2)①开篇四句,作者借“都未逢”和“始见”,表达了未见名山的失
望之情,也抒发了见到香炉峰的喜悦之情,表达自己对庐山的热切向往之情。②五、六句通
过怀念高僧慧远的尘外幽踪,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③结尾两句,夕阳斜照中
隐约传来佛寺的悠扬钟声,余音袅袅,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空”字透出“不见高
人,只闻晚钟”的无限惋惜、惆怅之情,说明“东林精舍”正是作者向往之处,流露出其对
隐逸生活的倾慕。
【解析】
【分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
D.“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意思是:经过了几千里江上扬
帆,竟然都没遇到一座名山;当我在浔阳城外泊了船,才看到香炉峰非同一般。可见前两联
主要写自己乘船时的所见;“前两联重在抒情”表述有误;
故选 D。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表达的情感。
诗句“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写诗人乘着轻舟,掠过千里烟波江上的无数青山,而且
“名山都未逢”,将诗人对于名山的热烈向往之情充分地抒写出来了。“泊舟浔阳郭,始见
香炉峰”,以“始见”二字轻轻点染,描摹出诗人举头见到庐山在眼前突兀而起的惊喜神态;
面对着香炉峰上烟云缭绕,诗人的思绪也随之飘忽;诗人想起了曾经在香炉峰麓建造“东林
精舍”,带领徒众“同修净业”的高借彗远;他读过慧远的传记,深深地倾慕与怀念这位高
借弃绝尘俗的幽踪,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诗的末尾,写夕照中从东林寺传来
一阵悠扬的钟声,体现出诗人的惆怅、怀念之情。山寺都是朝暮鸣钟,“日暮”是“闻钟”
的时间,“闻钟”又渲染了“日暮”的气氛,日暮闻钟,带给人忧郁感和神秘感。而“空”
字,表明高借已逝,钟声空闻,体现出诗人的无限惋惜和惆怅之情,也流露出其对隐逸生活
的倾慕。
(二)
阅读甲乙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乙】
西湖七月半①
张岱
杭人游湖,已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②,
列俟③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
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
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④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
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⑤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
湖复靧⑥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
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
气拍人,清梦甚惬。
【注释】①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杭州旧习,人们于这天晚上倾城出游西湖。
②擎燎;举火把。③俟:等待。④皂隶:衙门的差役。⑤舣:同“移”,移动船使船停靠岸
边。⑥靧(huì):洗。
7.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湖中人鸟声俱绝.(
(2)多犒.门军酒钱(
)
)
(3)向.之浅斟低唱者出(
)
(4)杯箸安. (
)
8.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怖以关门
A. 策之不以其道
C. 去以六月息者也
B. 以其境过清
D. 以钱覆其口
9.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月 色 苍 凉 东 方 将 白 客 方 散 去。
10. 翻译下列句子。
(1)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靧面。
(2)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11. 张岱描写,不求多而求简,以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请结合这一特点,赏析甲文段和乙
文中划线句子。
【答案】7.
①. 消失
②. 犒赏,犒劳,用酒食或财物慰劳
③. 先前,刚才
④.
安置,摆放
8. D
9. 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
10. (1)这时,月亮像刚刚磨过的铜镜,光洁明亮,山峦重新整理了容妆,湖水重新整洗
面目。
(2)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
绿,广阔无际。
11. 甲文:“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语言简洁,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
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
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寥塞数语,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湖中
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侧面烘托出雪笼西湖、月天之间茫茫一片的景色,体现出作者超凡脱
俗的闲情雅致。
乙文:“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连用四个短句,语言简洁,叙事节
奏快,写出了湖上密密麻麻舟船相触、摩肩接踵的拥挤状况,极其生动地展现了杭人游湖只
是为了好虚名,凑热闹,有附庸风雅之嫌。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
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绝:消失。
(2)句意为:多赏给守城门的士卒一些小费。犒:犒赏,犒劳。
(3)句意为:原来慢慢喝酒、曼声歌唱的人出来了。向:先前。
(4)句意为:杯筷安置。安 :安置,摆放。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例句“怖以关门”译为“用关城门来恐吓游人”,其中“以”是介词,
可译为“用”。
A.句意为: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以:介词,根据,按照;
B.句意为:因为小石潭的环境过于冷清。以: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
C.句意为:乘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以:介词,凭借;
D.句意为:用中间有孔的铜钱盖住葫芦子。以:介词,用;
故选 D。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断句能力。断句题是常考题型,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
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
(1)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要停顿;(2)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是要分开;(3)主语和
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4)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