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1-2022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8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8页 / 共18页
资料共18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1-2022 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 试题及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0 分) 1. 根据课文默写。 ①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行路难》) ②_______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③江山如此多娇,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雪》) ④__________________,山雨欲来风满楼。 (许浑《咸阳城东楼》) ⑤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无题》) ⑥__________________,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 ⑦古往今来,无数文人登临揽胜,游目聘怀,抒发抱负。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发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言壮语,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答案】 ①. 直挂云帆济沧海 ②. 鸡声茅店月 ③.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④. 溪云初起日沉阁 ⑤. 蜡炬成灰泪始干 ⑥. 野芳发而幽香 ⑦. 先天下之忧而忧 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解析】 【详解】考查诗句默写。无论是直接性默写还是理解性默写。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 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 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重点字:沧、茅、竞、折、阁、蜡炬、始、幽、忧。 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如果春是尘世的一卷诗章,那么谷雨就是最后的白描,将春天的故事最后演绎。谷雨, 不若惊蛰烘托豪壮,不似清明渲.染通透,她以素净的白描之笔记叙着暮春,字里行间透出一 股 A.咄咄逼人的勇气与质朴饱满的力量。谷雨,即雨之谷,“之”取“到”义。这一天, 雨水是谷物们的救赎。暮春不再是怅 wǎng 忧伤的代名词,而有了人间烟火气,有了蓬勃的 生命力。谷粒的成熟,是大地 B.深思熟虑的结果,低调含蓄中蕴含着宇宙天地的巨大潜能。 谷雨是春的白描,也是春的尾声。她让世人永远记住了向上的生命姿态,以及她 C.蓄 积万物的无穷潜力。在播种移苗、种瓜点豆之余,别忘了沏茶赏花,看柳条摇 yè,听燕子 呢喃,待 D.春意阑珊,终也了无遗憾。 暮春回望,你可曾辜负春光?
(1)给加点字注音。 渲.染(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摇 yè( ) 怅 wǎng( ) (3)短文中划横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咄咄逼人 B. 深思熟虑 C. 蓄积万物 D. 春意阑 珊 【答案】(1)xuàn (2) ①. 曳 ②. 惘 (3)A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渲染(xuàn rǎn):中国画技法的一种,以水墨或淡彩涂染画面,以烘染物像,增强艺术效 果;物像间的衬托。 【小问 2 详解】 摇曳(yáo yè):指逍遥;轻轻地摆荡, 形容东西在风中轻轻摆动的样子,也指优游自得的 样子。 怅惘(chàng wǎng):惆怅迷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 【小问 3 详解】 A.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在此 形容勇气,使用有误; B.深思熟虑:反复深入细致地考虑。在此形容审慎思考的结果,使用正确; C.蓄积万物:积聚宇宙间一切存在事物。在此指积聚万物的力量,使用正确; D.春意阑珊:指春天就要过去了。使用正确; 故选 A。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能否建立创新型的国家,归根到底还是要有大批献身科学、热爱祖国的创新型人才。 B. 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 星际的跨越。 C. 大家要深刻地投身到乡村振兴大战略的行动中来,让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有更多的获得 感和幸福感。
D.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党中央号召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市各县区迅 速响应,开展一轮又一轮党史学习教育热潮。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两面对一面,去掉“能否”; C.搭配不当,把“深刻”改为“积极”; D.搭配不当,把“开展”改成“掀起”; 故选 B。 4.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科举考试中,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分别是解元、会元、状元,“三元及第”就是 指乡试、会试、殿试中都取得第一名。 B.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代表作《岳阳楼记》,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C. 阅读《朝花夕拾》中的《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有助于我们了解鲁迅 的童年生活。 D. 古时候,“太傅”“博士”为官名,“高朋”“高邻”,是敬辞,“敝人”“鄙人”则 为谦称。 【答案】C 【解析】 【详解】C.《朝花夕拾》有十篇散文:《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 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不包括 小说《故乡》(《呐喊》); 故选 C。 二、阅读与赏析(70 分) (一)(8 分) 5. 阅读《水浒传》故事情节,完成题目。 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A 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A 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 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A 只一躲,躲在一边。大
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 起来只一剪。A 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 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A 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 双手抡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 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 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 (1)A 是谁?请你以“地点+人物+情节”的格式,用一句话概括选文内容。 (2)A 一开始就把哨棒打断了,这个细节有何妙处? (3)后文中也有一人打虎,为什么 A 得到了“英雄”称号,而他却没有? 【答案】(1)A 是武松,景阳冈武松打虎 (2)作者借哨棒打断的细节,充分表现了武松全神贯注的紧张神态,渲染了这场恶斗的气 氛,推动情节发展,为后面的赤手空拳打虎做了合理安排,从而突出了武松的神力和勇武。 (3)首先武松是在天黑的时候打杀的老虎,打虎的环境就不如李逵,难度要高不少;其次, 武松打虎用的是拳头,李逵用的是刀;最主要的是武松打虎是为民除了害,李逵杀虎是为自 己老母报了仇。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从“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A 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A 见那大虫 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原来打急了,正打在 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等语句来看,本段情节是《水浒传》中 武松打虎的情节,所以 A 是武松;由于打虎的地点在景阳冈,所以选文内容可概括为:景阳 冈武松打虎。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 哨棒打断这个细节说明武松力气很大,很勇猛,表现了武松全神贯注的紧张神态;但这样勇 猛都没有打到老虎,说明老虎更为勇猛,渲染了这场恶斗的气氛。武松没有了哨棒,只能是 赤手空拳打虎;武松的勇猛就在于有哨棒能打虎,没有哨棒也能打,而且打得更凶,只用拳 头就打死了老虎,突出了武松高大勇武的英雄形象。
【小问 3 详解】 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 根据《水浒传》内容可知,李逵上梁山后思母心切,为了让母亲享福,特地回家去接老母亲 上梁山。回到家中后,李逵背着双目失明的老母亲奔梁山而去,途中路过沂岭时,李逵放下 母亲去接水。回来后,发现老母被老虎所吃。李逵气愤之下杀了一窝四只老虎。将李逵杀虎 与武松打虎的情节进行比较,不难看出,武松是在天黑的时候用一双拳头打杀老虎,比李逵 在白天用刀杀虎难度高不少。再者,景阳冈的老虎“夜夜出来伤人。只我们猎户,也折了七 八个。过往客人,不计其数,都被这畜生吃了”,武松打杀老虎,可以说为民除去一大祸害, 而李逵杀了四虎,是因为老虎吃了他的老母,他只是为母报仇。 (二)(15 分) 蔡撙字景节,少方雅退默,与第四兄寅俱知名。仕齐,位给事黄门侍郎。丁母忧,庐.于 墓侧。齐末多难,服阕①,因居墓所。除太子中庶子、太尉长史,并不就。 梁台建,为侍中,迁.临海太守。公事左迁太子中庶子,复为侍中、吴兴太守。初,撙口 不言钱,及在吴兴,不饮郡井,斋前自种白苋紫茄,以为常食,诏褒其清。加信武将军。袁 昂曰:“当今贞素简胜,唯有蔡撙。”乃遣吏部尚书徐勉诣.之,停车三通不报。勉笑曰:“当 须我召也。”遂投刺②,乃入。 帝尝设大臣饼,撙在坐。帝频呼姓名,撙竟不答,食饼如故。帝觉其负气,乃改唤蔡尚 书,撙始放箸执笏③曰:“尔。”帝曰:“卿向.何聋,今何聪?”对曰:“臣预为右戚,而 职在纳言,陛下不应以名垂唤。”帝有惭色。 女为昭明太子妃,自詹事④以下咸来造谒,往往称疾相闻,间遣之。及其引进,但暄寒 而已,此外无复余言。后为中书令,卒于吴郡太守,谥曰康子。司空袁昂尝谓诸宾曰:“自 蔡侯卒,不复更见此人。”其为名辈所知如此。 (选自《南史·蔡撙传》,有删改) 【注释】①服阕:守丧期满除服。②投刺:古代礼节,通报姓名以求相见。③笏:古代文武 大臣朝见君王时拿着的笏板。④詹事:古代官名,即给事、执事。 6.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庐.于墓侧(盖陋屋) C. 迁.临海太守 (降职) B. 遣吏部尚书徐勉诣.之(拜访) D. 卿向.何聋(从前) 7. 下列句子中的“以”与“以为常食”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君为长者 B. 不以物喜
C. 属予作文以记之 8. 翻译下列句子。 D. 醒能述以文者 (1)斋前自种白苋紫茄,以为常食,诏褒其清。 (2)自詹事以下咸来造谒,往往称疾相闻,间遣之。 9. 袁昂说:“自蔡侯卒,不复更见此人。”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此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6. C 7. A 8. (1)他在书斋前载种白苋紫茄,把它作为常吃的食物,皇上下诏书褒奖他的清廉。 (2)从詹事以下,都来拜访,蔡撙常常以生病相告,悄悄打发走客人。 9. 孝顺,不慕荣利,为官清廉,恪守礼节,不与贵戚私下结交(写出 3 点即可)。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 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C.句意为:出任齐朝任给事黄门侍郎。迁:调动(官职)。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虚词的用法。“以为常食”的“以”,意思是“把”。 A.以:把; B.以:因为; C.以:用来; D.以:用; 故选 A。 【8 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 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再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 序调整。 ①重点词:以为,把……当作;诏,下诏;褒,褒奖。 ②重点词:自,从;咸,都;谒,拜访;疾,病;间,偷偷;遣:打发。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从文中找出对该人物的描写,然后结合这些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即可。 从“丁母忧,庐于墓侧”可知,他很孝顺;从“除太子中庶子、太尉长史,并不就”可知, 他不慕荣利;从“初,撙口不言钱,及在吴兴,不饮郡井,斋前自种白苋紫茄,以为常食, 诏褒其清。加信武将军”可知,他为官清廉;从“帝尝设大臣饼,撙在坐。帝频呼姓名,撙 竟不答,食饼如故”可知,他恪守礼节;从“女为昭明太子妃,自詹事以下咸来造谒,往往 称疾相闻,间遣之。及其引进,但暄寒而已,此外无复余言”可知,他不与贵戚私下结交。 【点睛】译文: 蔡撙字景节,从小方正文雅,恬退静默,和四哥蔡寅都有名气。出任齐朝的给事黄门侍 郎。为母亲守丧,在坟旁建房居住。齐朝末年多难,因此蔡撙服丧期满后就住在墓旁的房屋 里。朝廷授任他太子中庶子、太尉长史,蔡撙都不就任。 梁朝建立后,蔡撙担任侍中,调任临海太守。蔡撙因公事贬任太子中庶子,后来又任侍 中、吴兴太守。当初,蔡撙口中不谈论钱,在吴兴任职时,他不饮郡井里的水,自己在书斋 前载种白苋紫茄,把它作为常吃的食物,皇上下诏书褒奖他的清廉。加封信武将军。袁昂说: “当今为人忠贞纯洁、简朴高明的,只有蔡撙。”于是派遣吏部尚书徐勉前去拜访蔡撙,停 车后通报了多次也没有回应。徐勉笑着说:“必须由我来见他。”于是递上名帖求见,这才 进去。 武帝曾置备大臣饼,蔡撙在座。武帝多次呼叫他的姓名,蔡撙始终不应,照旧吃饼。武 帝知道他在赌气,就改叫蔡尚书,蔡撙这才放下筷子拿起手板说:“是。”武帝说:“你刚 才为什么耳聋,现在为什么耳聪?”蔡撙回答说:“我早就是皇帝的贵戚,而且官职是纳言, 陛下不应该直呼其名。”武帝脸有愧色。 他女儿做了昭明太子妃,从詹事以下,都来拜访,蔡撙常常以生病相告,悄悄打发走客 人。等有的客人被带领入内。只是说几句客套话而已,此外不再有多余的话。后任中书令, 在吴郡太守任上去世,谥号叫康子。司空袁昂曾对众宾客说:“自从蔡侯去世,我没有再见 到像他这样的人。”蔡撙就是这样受到有名望的人的赏识。 (三)(8 分) 别元九①后咏所怀 白居易〔唐代〕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②。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③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注】①元九:元稹(779 年-831 年),字微之,唐朝著名诗人。②悰:欢乐,乐趣。③青 门:特指汉代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为“青门”;也泛指京城 东门。 10. 赏析首联的作用。 11. 本诗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中的思想感情有何不 同? 【答案】10. 开篇写景,描写了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渲染了萧条冷落的氛围,交代了 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 11. 本诗表现了作者面对萧瑟之景时的伤秋之情,抒发了作者在长安再无心意相通之人的孤 寂落寞之情;王诗中既有同病相怜的伤感,也有惜别之情,还有诗人高远志向、豁达情趣、 旷达情怀。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考查赏析诗句作用。诗歌开篇“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以写景起兴,既奠定了全诗伤 感悲凉的感情基调,又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秋季甫至,秋意却浓,诗人看到凋零的 桐叶、衰败的槿花,悠然飘落在秋风秋雨之中,目光所及皆为萧瑟之景,伤秋之情油然而生。 此情此景又让诗人想起与友人离别时的场景,心中愈发感伤。 【11 题详解】 考查比较阅读。 本诗:这首诗是诗人送别元稹之后写的,秋季甫至,秋意却浓,诗人看到凋零的桐叶、衰败 的槿花,悠然飘落在秋风秋雨之中,目光所及皆为萧瑟之景,伤秋之情油然而生,想到自己 于长安再无心意相通之人的孤寂落寞之情。抒写对挚友元稹的深切思念,表现了相知同心的 纯真情谊。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点明了两人共同的身份“宦游人”, 有同命相怜之感。两人同为宦游之人,分别在即,也有依依惜别之情。“海内存知己,天涯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