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
试题及答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Cl-35.5;Cu-64
第Ⅰ卷(选择题共 40 分)
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4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扬州市是个好地方”为了让扬州“天更蓝、水更清、城更绿”,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
主题的是
A. 大力发展公交
B. 露天焚烧秸秆
C. 节约淡水资源
D. 分类回收垃圾
【答案】B
【解析】
【详解】A、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可以有效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进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故 A 正确;
B、露天焚烧秸秆,会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同时会产生许多烟尘,不符合环保,故 B 错误;
C、节约淡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符合环保主题,故 C 正确;
D、分类回收垃圾能有效减少垃圾污染,还可以回收有用资源,符合环保主题,故 D 正确;
故选择 B
2. 葡萄是生活中常见的水果,营养丰富。下列葡萄加工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葡萄清洗
B. 葡萄晾干
C. 葡萄榨汁
D. 葡萄酿酒
【答案】D
【解析】
【详解】A、葡萄清洗,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葡萄晾干,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葡萄榨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葡萄酿酒,有新物质酒生成,所以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点睛】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3. 下列图标,属于“国家节水标志”的是(
)
B.
D.
A.
C.
【答案】B
【解析】
【详解】A、图中所示标志是节能标志,故 A 错误;
B、图中所示标志是节水标志,故 B 正确;
C、图中所示标志是回收标志,故 C 错误;
D、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吸烟,故 D 错误。故选 B。
4. 工业上用的大量氧气,主要是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的。这个方法利用了
A. 分解空气得到氧气
B. 氧气不易溶于水
C. 液态氧和液态氮的密度不同
D. 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沸点不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氧气是空气的成分之一,故是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不是分解,此选项不正
确;
B、分离液态空气主要利用了液氮与液氧的沸点不同,与氧气的溶解性没有 关系,此选项不
正确;
C、分离液态空气主要利用了液氮与液氧的沸点不同,也两种物质的密度没有关系,此选项
不正确;
D、分离液态空气主要利用了液氮与液氧的沸点不同,液氮的沸点比较低,先蒸发出来,然
后剩下的就主要是液氧了,此选项正确。
故选 D。
5. 对容器口进行磨砂处理可提高容器密封性。下列仪器没有进行磨砂处理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该仪器为广口瓶,瓶口内侧进行了磨砂处理,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该仪器为锥形瓶,未进行磨砂处理,此选项符合题意;
C、该仪器为滴瓶,滴瓶与滴管接触位置进行了磨砂处理,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该仪器是集气瓶,瓶口上面与玻璃片接触的位置进行了磨砂处理,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6. 2020 年 9 月 22 日,我国对全球宣布:2030 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实现这两个
目标,碳循环必不可少,下列有关碳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 CO2 释放 O2
B. 动、植物呼吸作用吸收 O2 释放 CO2
C. 用石灰水吸收空气中过量的 CO2,以解决温室效应
D. 提倡“低碳生活”,大力推广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答案】C
【解析】
【详解】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 CO2 释放 O2,此选项表述正确;
B、动、植物呼吸作用吸收 O2,然后氧化分解体内的营养物质释放 CO2,此选项表述正确;
C、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是微溶物,吸收二氧化碳的量非常有限,不可
能通过该反应来解决因二氧化碳而造成的温室效应问题,此选项表述不正确;
D、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可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故提倡“低碳生活”,大力推广风能、
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做法是合理的,此选项表述正确。
故选 C。
7. “6000 升氧气可以被压入 40 升的钢瓶中”,从分子的角度可以解释为
A. 分子可以再分
B. 分子间间隔变小
C. 分子在不断运动
D. 分子体积变小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分子角度分析,“6000 升氧气可以被压入 40 升的钢瓶中”,这是因为氧气分子
之间的间隔被压缩减小,而不是因为氧气分子体积变小,也无法从信息中得知分子可以再分
和分子在不断运动的结论,故本题选择 B
8. 下列图示的各物质(或元素)相对含量错误的是( )
A.
B.
地壳中的元素分布
空气的组成
人体中的元素分布
海水中的元素分布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地壳中的元素含量大小为氧、硅、铝、铁,正确;
B、空气的成分主要是氮气和氧气,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78%,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21%,图
中气体的比例明显不符合实际,错误;
C 、人体中的元素含量大小为氧、碳、氢、氮等,碳、氧、氮、氢合计约占了 96%,正确;
D、海水中的前四种元素是氧、氢、氯、钠,正确;
故选 B。
9. 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B. 二氧化碳
C. 金刚石
D. 氯化钠
A. 铁
【答案】D
【解析】
【详解】A、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C、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D、氯化钠是由钠离子、氯离子构成的,符合题意;
故选 D。
10. 下列涉及学科观点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微粒观: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B. 转化观:O2 和 CO2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 结构观:氦原子和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同
D. 守恒观:10mL 质量分数 20%的硫酸,加 10mL 水后体积为 20mL
【答案】B
【解析】
【详解】A.直接用“水”这种说法表示水这种物质,是宏观意义表述,不符合微粒观,A 选
项错误
B.氧气和碳的燃烧能产生二氧化碳,人员和他经过光合作用又可以生成氧气,符合题意,B
选项正确
C.氦虽然最外层电子数是 2,但已达到该层最大电子排布数,属于稳定结构,而镁的最外层
最多可排 8 个电子却只排了 2 个,是不稳定结构,C 选项错误
D.加入水之后,硫酸的质量分数发生改变,则硫酸的密度也会发生改变,当密度不再为之前
的密度时,则体积不为原先的两倍,D 选项错误
故选 B
11. 钴元素是人体中的微量元素,钴元素的缺乏会直接影响到维生素 B12 生理功能的发挥,
易导致贫血症。钴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下列有关钴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原子的核电荷数是 27
B. 元素符号是 Co
C. 属于金属元素
D. 相对原子质量为 58.93g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图示元素周期表可以得知,钴元素的原子序数是 27,因此其原子的核电荷数
也是 27,故 A 正确;
B、从图示信息可得知,钴的元素符号为:Co ,故 B 正确;
C、钴的偏旁部首为“钅”,根据中文命名规则可知,这是个金属元素,故 C 正确;
D、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而不是 g,且通常省略不写,因此钴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58.93,故 D 错误;
故选择 D
12. 下列化学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量筒读值时,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该操作正确;
B、闻气体的气味时,应“招气入鼻”,该操作正确;
C、不能用手直接取加热的蒸发皿,应该用坩埚钳,该操作不正确;
D、胶头滴管不能伸入试管内,也不能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滴加液体,该操作正确。
故选 C。
【点睛】
13. 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冒出黑烟
B. 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
C.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D. 铜绿受热分解产生氧化铜
【答案】C
【解析】
【详解】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不符合题意。
B、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不符合题意。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符合题意。
D、铜绿受热分解产生氧化铜,描述的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本题根据物质在氧气或空气中的实验现象进行判断。
14. 今年夏天,新冠疫情袭击了扬州,扬州人民抗击疫情过程中发现,佩戴口罩是阻止新冠
疫情传染的“有效武器”。医用口罩生产过程中采用环氧乙烷(C2H4O)灭菌消毒。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A. 环氧乙烷是氧化物
B. 环氧乙烷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44
C. 环氧乙烷中 H 的质量分数最高
D. 环氧乙烷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2:4:1
【答案】B
【解析】
【详解】A、氧化物是由氧元素和另外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环氧乙烷由三种元素组成,
故不属于氧化物,此选项不正确;
B、环氧乙烷(C2H4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1×4)+16=44,此选项正确;
C、环氧乙烷(C2H4O)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4):16=6:1:4,故环氧
乙烷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此选项不正确;
D、环氧乙烷(C2H4O)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4):16=6:1:4,此选项
不正确。
故选 B。
15. 下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单质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由原子直接构成物质时,一种原子构成一种物质,
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BC 表示的是混合物;D 是单质,A 是化合物。选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