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学年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
试题及答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Fe-56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
1. 下列有关自然界中碳循环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植树造林有利于吸收二氧化碳 B. 动植物的呼吸过程中发生缓慢氧化
C. 过多排放二氧化碳会形成酸雨
D. 煤、石油、天然气都是不可再生能源
【答案】C
【解析】
【详解】A、植物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所以植树造林有利于吸收二氧化碳,选项 A
正确;
B、动植物的呼吸过程中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不易被人察觉的缓慢氧化,选项 B 正确;
C、过多排放 CO2 会加剧温室效应,而不是形成酸雨,酸雨主要是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造
成的,选项 C 错误;
D、煤、石油和天然气是化石能源,在短期内得不到补充,所以均属于不可再生能源,选项
D 正确。
故选:C。
2. 废旧电池中含有铅、镍、镉、汞等,将废旧电池随意丢弃,会造成地下水和土壤污染。
这里的铅、镍、镉、汞是指
B. 原子
C. 分子
D. 单质
A. 元素
【答案】A
【解析】
【详解】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铅、镍、镉、汞是指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
所指的铅、镍、镉、汞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的存在形态无关。
故选:A。
阅读下列资料,完成下列小题
针对新冠病毒,医用酒精(主要成分为 C2H5OH)、过氧乙酸溶液(主要成分为 CH3COOOH)、 NaCIO
等均可有效灭活病毒。电解饱和 NaCl 溶液制取少量 NaClO 过程中,生成了 Cl2、NaOH 和 H2
3. 下列关于 CH3COOOH 和 C2H5OH 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都是氧化物
B. 氢元素的质量分数都最小
C. 都由 C、H、O 三种元素组成
D. 完全燃烧后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4. NaC1O 中 Cl 的化合价为
A. +5
B. +1
C. 0
5. 制得 NaClO 的过程中,反应物除 NaC1 外,还有另一种物质是
A. CO
B. CO2
C. H2O
D. -1
D. O2
【答案】3. A
4. B
5. C
【解析】
【分析】
【3 题详解】
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且一种元素为氧元素,CH3COOOH 和 C2H5OH 都是由 C、
H、O 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选项 A 错误;
B、CH3COOOH 中 C、H、O 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4):(16×3)=6:1:12;C2H5OH
中 C、H、O 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6):(16×1)=12:3:8,可知氢元素的质
量分数都最小,选项 B 正确;
C、根据化学式可知:CH3COOOH 和 C2H5OH 都是由 C、H、O 三种元素组成的,选项 C 正确;
D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完全燃烧后都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选
项 D 正确。
故选:A。
【4 题详解】
NaClO 中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 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 价,根据化学式中正负化合价的代
数和为零,则 Cl 的化合价为+1 价,故填:B。
【5 题详解】
电解饱和 NaCl 溶液制取少量 NaClO 过程中,生成了 Cl2、NaOH 和 H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后有氢气产生,说明反应物中含有氢元素,水中含有氢元素,
故选:C。
6. 下列实验操作不规范的是
倾倒液体
B.
闻气体气味
称量氯化钠质量
D.
量取液体体积
A.
C.
【答案】A
【解析】
【详解】A、倾倒液体时,瓶塞应倒放,试管稍微倾斜,瓶口应紧挨,标签应朝向手心处,
图中瓶塞未倒放,瓶口未紧挨,标签未朝向手心处,选项 A 符合题意;
B、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
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选项 B 不符合题意;
C、称量氯化钠时,氯化钠应放于天平左盘,砝码应放于天平右盘,图中所示操作正确,选
项 C 不符合题意;
D、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
持水平,再读出液体体积,图中操作正确,选项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 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B. 铜丝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无色
溶液
C.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D. 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刺激性气味
的气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白色固体,错误。
B、铜丝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溶液,错误。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属于结论,不属于现象,错误。
D、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正确。
故选 D。
8. 2021 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两位科学家因“在不对称有机催化研究方面的进展”被授予
该奖项。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催化剂只能加快反应速率
B. 生成物的质量与催化剂无关
C. 只有二氧化锰才能作催化剂
D. 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性质都
不改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A、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可以加快反应速率,也可以减缓反应速率,选
项 A 错误;
B、催化剂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影响生成物的质量,选项 B 正确;
C、二氧化锰、氧化铜、氧化铁等物质都可以用作催化剂,选项 C 错误。
D、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发生改变,物理性质可能会发生改变,选项
D 错误;
故选:B。
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电子构成
B. 原子呈电中性是因为原子中质子
数和中子数相等
C.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D. 水银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说明
汞原子体积变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A、原子核一般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氢原子的原子核内没有中子,选项 A 错误;
B、原子呈电中性是因为原子中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选项 B 错误;
C、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电子的质量很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选
项 C 正确;
D、水银是金属汞,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温度计中的水银球受热体积膨胀是利用了汞原
子的间隔受热变大,汞原子本身的体积不变,选项 D 错误;
故选:C。
10. 取表面积相同的镁、锌、铜,打磨后分别投入盛有相同稀硫酸的烧瓶中,迅速盖紧带有
传感器的瓶塞,采集到的气体压强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曲线 a 对应的物质是镁条
B. 打磨的主要目的是使表面光亮,便于观察
C. 曲线 b 后段略下降是因为反应速度变慢
D. 三种金属中,c 最适宜用于实验室制取氢气
【答案】D
【解析】
【详解】A、曲线 a 压强保持不变,则曲线 a 对应的物质是铜,铜不与稀硫酸反应,选项 A
错误;
B、打磨的主要目的是除去表面的氧化物及杂质,选项 B 错误;
C、金属与酸反应,放出热量,曲线 b 后段略下降是因为反应结束后,温度降低,气压减小,
选项 C 错误;
D、锌与稀硫酸反应速率适中,实验室常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选项 D 正确。
故选:D。
阅读下列资料,完成下列小题。
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
上营落。—(晋·陈寿《三国志》)
信州铅山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硫酸铜固体)。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
铜---(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11. 下列认知有误的是
A. “薪草”“膏油”是可燃物
B. “膏油”着火不宜用水灭火
C. “时风盛猛”提供充足的氧气
D. “同时发火”降低了“诸船”的着
火点
12. 下列说法不当的是
A. “苦泉”的溶质之一是硫酸铜
B. “挹其水熬之”目的是蒸发溶剂
C. “铁釜”适宜盛放胆矾水
D. “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说
明铁的活动性强于铜
【答案】11. D
12. C
【解析】
【分析】
【11 题详解】
A、“薪草”“膏油”均具有可燃性,均是可燃物,选项 A 正确;
B、“膏油”着火,不宜用水灭火,因为油会漂浮于水面上,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更大,更容
易燃烧,选项 B 正确。
C、“时风盛猛”,为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选项 C 正确。
D、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同时发火”不能降低“诸船”的着火点,能使温度升高到
着火点以上,选项 D 错误。
故选:D。
【12 题详解】
A、苦泉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晶体,说明苦泉的溶质之一是硫酸铜,选项 A 正确;
B、“挹其水熬之”的过程就是蒸发溶剂的过程,选项 B 正确;
C、“铁釜”不适宜盛放胆矾水,因为铁会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选项 C 错误;
D、“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是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发生置换反应,
说明铁的活动性强于铜,选项 D 正确。
故选:C。
13. a、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如图。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依据溶解度曲线可知,a 的溶解度大于 b
B. 增加溶质都可将 a、b 的不饱和溶液转化成饱和溶液
C. b 中含有少量 a,最好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取 b
D. P 点表示该温度下,a、b 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于温度未知,所以 a、b 的溶解度不能比较,选项 A 错误;
B、将 a、b 的不饱和溶液转化成饱和溶液可以采用增加溶质的方法,选项 B 正确;
C、b 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故当 b 中含有少量 a 时,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 b,
选项 C 错误;
D、P 点表示 25℃ 时,a、b 的溶解度相等,故等质量的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溶质的
质量相等,选项 D 错误。
故选:B。
14. 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除去氧化铜中的炭粉:在氧气流中灼烧
B. 区分一氧化碳和甲烷:在空气中点燃,看火焰颜色
C. 检验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将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
D. 鉴别固体氢氧化钠与硝酸铵:取样,分别溶于水中,观察溶液温度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在氧气流中灼烧,炭粉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氧化铜与氧气不反应,可
除去炭粉,不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火焰,甲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区别不
大,无法区分,符合题意;
C、将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含二氧化碳,不符合题意;
D、取样,分别溶于水中,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
吸热,溶液温度降低,可以区分,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15. 将一定量的甲醇(CH3OH)和氧气(O2)置于密闭容器中点燃,恰好反应后,冷却至室温,反
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A. m 的值为 4.8g
C. X 可能含有碳元素
【答案】A
【解析】
B. m=n
D. 生成物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2:1
【 详 解 】 A 、 甲 醇 中 的 氢 元 素 全 部 转 化 为 水 中 的 氢 元 素 , 水 中 氢 元 素 的 质 量 为
5.4g
2
18
100% 0.6g
,则
4m
32
100% 0.6g
,则 m=4.8g,选项 A 正确;
B、由质量守恒定律可得:m+6.4g=5.4g+4.4g+n,m=3.4g+n,则 m>n,选项 B 错误;
C、甲醇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4.8g
12
32
100% 1.8g
,生成物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4.4g
12
44
100% 1.2g
;则 X 中一定含有碳元素,选项 C 错误;
D、生成物中碳、氢元素全部来源于甲醇,生成物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1.8g:0.6g=3:1,
选项 D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