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福建省福州市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及
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5 分)
1. 默写
(1)人有悲欢离合,________,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2)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3)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4)________,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_______。(孟子《鱼我所欲也》)
(6)宫中府中,俱为一体,________,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7)《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选取快马、强弓两个典型事物,分别从视觉和
听觉角度再现紧张激烈战斗场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8)班级开展“君子自强不息”综合性学习活动,需要摘引与主题相关的古诗文在宣传海
报上使用,你建议选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
【答案】
①. 月有阴晴圆缺
②. 春蚕到死丝方尽
③. 长烟落日孤城闭
山回路转不见君
⑤. 万钟于我何加焉
⑥. 陟罚臧否
⑦. 马作的卢飞快
④.
⑧.
弓如霹雳弦惊
⑨. 示例:①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
将上下而求索。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解析】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
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圆、孤、焉、
陟、臧、臧、卢、霹雳、沧”等字词容易写错。
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
形容的建筑,某种(
)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
用 ① (cí)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级满宝石,拔上② (chóu)
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
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
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你假设
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
)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园林。为了创建
圆明园,曾经(
)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
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所以,岁月创造的一切不是属于人类的。……要是说,大
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③ (hài)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
状的晨眼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相应的汉字。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恍若
眼明心亮
B. 恍然
眼花缭乱
C. 恍若
眼花缭乱
D. 恍然
眼明心亮
耗费
浪费
耗费
浪费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B. 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而且,岁月创造的一切就是属于人类的。
C. 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不是属于人类的。
D. 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除非,岁月创造的一切也是属于人类的。
【答案】(1)①瓷②绸③骇
(2)C
(3)A
【解析】
【小问 1 详解】
考查汉字字形。
①瓷器:)瓷质的器皿、用具等。读音 cí qì。
②绸缎:绸子和缎子,泛指丝织品。读音 chóu duàn。
③惊骇:惊慌害怕。读音 jīng hài。
【小问 2 详解】
考查词语运用。根据词义、使用范围和感情色彩分析作答。
第一空,恍若:好像,仿佛。恍然:猛然醒悟的样子。根据语境,应该填入“恍若”,形容
好像月宫一样美的建筑;
第二空,眼明心亮: 心里明白,眼睛雪亮。形容看问题敏锐,能辨别是非。眼花缭乱:眼
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根据语境应该选“眼花缭乱”,能充分突出洞府的景致
优美;
第三空,耗费:(时间、精力、财物等)因使用或受损而逐渐减少。浪费:不恰当或没有节
制地使用人力、财物或时间等。根据语境可知,应该选择“耗费”表示建造圆明园花费了很
多的人力财物。
故选 C。
【小问 3 详解】
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
A.根据句子“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可知,后一句是阐明“为了各国人民”的原因,
这两个句子构成因果复句,故 A 句使用关联词“因为”,表示这是一个因果复句正确;
B.用“而且”表示是递进复句。不符合这个复句的因果关系;
C.“岁月创造的一切不是属于人类的”,用“不是”表达了否定的意思,与文意不符合;
D.“除非”是条件复句的关联词,不适合本句,本句表达的因果关系;
故选 A。
名著阅读。(6 分)
3. 请从以下选项中选取一位你最喜欢的人物,结合原著相关内容分析其某一方面性格特点,
并简述这一人物形象对你的成长有何启发?(150 字以内)
A.简·爱 B.鲁智深
C.武松 D.诸葛亮
【答案】示例:我最喜欢简·爱,她具有独立的人格和强大的内在精神力量。年幼时简·爱
父母双亡,寄人篱下,但她不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勇敢回击舅母的虐待。长大后在桑菲尔德
庄园,她敢于有尊严地追求地位悬殊的爱情,尽管一路坎坷,但她坚定地为自己负责。简•
爱的故事让我明白,人只有自尊自爱,保持人格的独立,才能不断成长,最终实现理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写出选项中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结合原著相关内容分析
其某一方面性格特点,并简述这一人物形象对你的成长的启发即可。
示例:我最喜欢的人物是鲁智深。我喜欢他爱憎分明,见义勇为,扶危济困,嫉恶如仇。当
他在潘家酒楼倾听了金家父女对郑屠的血泪控诉后,就非常同情关心他们,既赠送银两,又
亲自保护他们逃离虎口。而对恶霸郑屠则十分痛恨,在惩罚他时失手三拳将其打死。鲁智深
与金家父女素不相识,与郑屠也无个人恩怨,他的作为充分表现了他爱憎分明的立场,见义
勇为的高贵品质和对受压迫者扶危济困,对压迫者嫉恶如仇的性格特点。他的这种精神令人
钦佩。
示例: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武松。武松绰号行者,是个打虎英雄。武松能够只用手中一根哨棒
就可以制服一只老虎,为民除害。武松不但武艺高强而且为人仗义,在武松醉打蒋门神一章
可以看出其特点。武松的好朋友施恩的一个名叫快活林的酒店被蒋门神霸占了,武松知道了
非常气愤,就去快活林好好地教训了一番蒋门神,从此蒋门神便不再那么嚣张。武松是一个
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乐于助人,为民除害,爱憎分明的英雄。他崇尚的是忠义。他身上所
体现的种种优点都令我十分敬佩!
示例: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他深谋远虑,足智多谋,一生打了许多
胜仗,指挥了很多以智取胜的战役,其中最令我难忘的就是---草船借箭。当时,孙权和刘
备联盟,周瑜很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想要加害他,就想出一条计策,让他诸葛亮十天内造出
十万支箭。诸葛亮识破了周瑜的计策,将计就计,算准了第三天有大雾,他用巧借东风草船
借箭的计策既完成任务,又保全了自己,体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
二、阅读(65 分)
(一)(7 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丑奴儿”是词牌名,“书博山道中壁”是题目,上下片都运用叠句是本词的一大特色。
B. “强”是竭力的意思。词人少年时竭力“说愁”,表现了年轻人为写新词故作深沉的情
态。
C. 词的末句看似轻松洒脱,实则沉郁愁苦,表现词人在尝遍辛酸之后无可言说的复杂况味。
D. 作者以“愁”作为贯穿全词的线索,上下片中的“愁”在内涵、程度、意境上是相同的。
5. 这首词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词的上片“少年不识 (不识)”与下片“而今识尽(识尽)”构成对
比。“不识”写少年时代不谙世事,不懂愁苦,为写新词勉强说愁。“识尽”写成年后历尽
世事艰难,满腔愁苦,却无从诉说。通过对比,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历经沧桑之后欲说还休的
痛楚,写尽了人生的无奈。
【解析】
【4 题详解】
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D.上片的“愁”与下片的“愁”在内涵、程度、意境上是不同的,上片是无病呻吟的闲愁,
下片是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下片的“愁”内涵更丰富、程度更深、意境更深远。
故选 D。
【5 题详解】
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的分析。
这首词上片四句是说少年时没有尝到愁的滋味,“少年不识愁滋味”,不知道什么叫做
“愁”,为了要作新词,没有愁勉强说愁,“为赋新词强说愁”,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
作深沉的情态。词的下片,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
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
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
“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天凉好个秋”写出满腹愁苦却无
处倾诉的抑郁和无奈,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与“而今识尽愁滋味”“却
道‘天凉好个秋’!”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
的讽刺和不满。
(二)(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
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
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州论战》)
[乙]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① 者胜,以虞待不
虞②者胜,将能而君不御③ 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
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节选自《孙子兵法·谋攻篇》)
[注]①同欲:意愿一致,指齐心协力。②虞:准备③御:控制、干预。
6.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
(1)齐师败绩..(
(2)望其旗靡.(
(3)识众寡.之用者胜(
7.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
A.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B.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C.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D.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8.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彼竭我盈,故克之。
(2)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9. 鲁国在长勺之战中以弱胜强取得胜利,印证了[乙]文《孙子兵法》里的一些观点,请参
照例一,再举两例简要分析。
例一:作战时鲁庄公向曹刿虚心求教,言听计从,印证了“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例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6.
①. 大败
②. 倒下
③. 少
7. B
8. (1)敌方的士气已经穷尽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2)(以上)这五点,就是预知胜利的方法(道理)。
9.
①. 鲁国君臣齐心协力,印证了“上下同欲者胜”。
②. 曹刿在进攻和追击时
审时度势,两次“未可”“可矣”印证了“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曹刿“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故逐之。”,印证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齐军大败。败绩:大败;
(2)句意: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靡:倒下;
(3)句意:懂得兵多兵少不同用法的就会取得胜利。寡:少。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
子结构成分、文言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画线句句意:不清楚敌人实力而了解自己实力,只是有时成功有时失败;不清楚敌人和自己
的实力,每次战斗都会失败。
根据画线句内容可知,前后讲述了“不知彼而知己”和“不知彼不知己”两种情况,并且分
析了两种情况所带来的结果,所以两种情况和两种结果应分别分开,故断句为:不知彼而知
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字词:竭:(士气)枯竭;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故:因此;
(2)重点字词:此:这;知:预见;本句是判断句,应翻译出判断语气。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①战前取信于民,战中君臣一心,印证了乙文“上下同欲者胜”;
②战前曹刿询问鲁庄公“何以战”,做好了战前准备,印证了乙文“以虞待不虞者胜”;
③曹刿“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能抓住有利的战机,在适当的时机进攻和追击,
印证了乙文“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点睛】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
“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
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
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 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
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
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
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
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乙】所以预知胜利有五个方面:一是敌我情况了如指掌,知道什么情况下可以打,什么情
况下不可以打,具有了这种准确判断力,就会取得胜利:二是懂得兵多兵少不同用法的就会
取得胜利;三是全国上下团结一心,三军上下同仇敌忾,就会取得胜利;四是以有戒备的军
队对待防御松弛的军队,具有这样条件,就会取得胜利;五是将帅具有指挥才能而且国君不
干预牵制,就会取得胜利。以上这五条就是预测胜利的原则。所以说:清楚敌人和自己的实
力,每次战斗都不会失败;不清楚敌人实力而了解自己实力,只是有时成功有时失败;不清
楚敌人和自己的实力,每次战斗都会失败。
(三)(20 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开窍的日子
舒乙①
①开窍,对小孩来说,是个大事。
②我小时候,就是个没开窍的小男孩,很典型。我上过幼儿园,在今日北京帝王庙的东
小跨院里,当时这儿大概属于香山慈幼院的什么附属机构。妈妈后来说:舒乙小时候上幼儿
园完全是走形式,终日一言不发,一动不动,呆若木鸡。最后,毕业时,幼儿园很不好意思
地也给他发了一份结业书,是坐“红椅子的”,意思是排名倒数第一。上小学也是如此,当
时为了掩盖我们的真实身份,不被日本人注意,我们都改了名随母姓。我改名“胡小逸”。
有一天,老师发考卷,按考卷上学生自己填写的名字一一唱点。念到我这儿,一声“胡小兔”,
全班顿时哄堂大笑,老师自己也狂笑不止。我竟然在写“逸”时,忘了写走之底,变成了“小
兔”。
③我入校之后,依然愚钝,每次考试成绩均属下等。父亲昵称我为“傻小子”,以为一
切正常,不必担忧。他经常仔细地观察我,在我的各种日常行为中找出许多有趣而可爱的细
节,还详细地讲给他的朋友听。妈妈则不然,常常在课余费劲地辅导我,练习用注音符号拼
音 , 一 遍 一 遍 地 教 我 读 “b”“p”“m”“f” , 我 却 一 会 “b”“p”“f” , 一 会
“b”“p”“m”,且全然不知这四个音为何物。妈妈一脸苦笑,频频摇头,以为此子不可
救药。
④这样,熬到了四年级,我的名次居然一点一点前进,渐渐进入了前几名,还当了班长,
得来全不费功夫,好像什么特别的事也没发生似的。那个时候,学校里已经有学生会,实行
学生自治,即使是小学也要实行。一来二去,我竟然当上了全校的学生会主席,是选上的。
⑤父亲认为这一切都极有趣,他买了一只鸭子,让我送给老师,郑重地写了一张条子,
说“奉上肥鸭一只”,还签了自己的名。他可能觉得这个学校的气氛不错,又自然,又活泼,
傻小子竟然当上了学生会主席,好玩好玩。轻松愉快,各种爱好完全顺其自然的发展,这便
是我那时的生活状态。
⑥顺其自然,这大概是父亲的儿童教育观的最核心的内容。和这个观点相反的则是“拔
苗助长”,愣是把大人的意志强加到孩子头上。其实,不管多笨多傻的孩子,自有他自己的
爱好和专长,这几乎是天生的。顺其自然就是要顺着这些与生俱来的专长和爱好,不逆着它,
让它自然发展,走到哪儿算哪儿。
⑦父亲不过问我的功课如何,也不要求考 100 分,更不要求门门都得 100 分。相反,他
一早发现我对什么有了点兴趣,便马上跑过来帮助我,辅导我,鼓励我。
⑧比如说画画。有一段时间,我突然对齐白石有了兴趣。原因是妈妈由北平带了两张齐
白石老人的画到重庆北碚。一张画的是小雏鸡,顶上面是一只鸡笼,一群小鸡,足有十几二
十只,由笼中飞奔而下,非常活泼。这是一张齐白石的精品,父亲极喜爱,挂在屋中,常常
一个人对着它默默地欣赏,一看就是很长时间。来了客人,他会滔滔不绝地大讲特讲这张画
的好处。还有一张是由两小幅斗方被在一起的,一方蟹,一方虾,也是齐白石的拿手之作。
⑨在旁听父亲对朋友们讲解中,不知不觉我爱上了画小鸡画虾蟹,完全是模仿,居然还
有点像。父亲大为得意。来了客人,他会大叫“傻小子。把你的小鸡拿来看看。”他本来十
分反对来了客人让小孩子当众背唐诗的那些庸俗做法,可是,傻小子自己画小鸡,在他看来,
这是孩子自己的兴趣,是天性的流露,非常可贵,值得鼓励。
⑩有一次,我坐在东边小山坡上写生,样子大概很认真。父亲立刻走过来看。看了一会,
他居然也坐下来,拿过我的画笔,说:“我教你。”据我所知,父亲对美术是一笔都不会画
的,可是他很懂美术,因为他上过师范,理论上很有一套,可以说得头头是道。我没有想到,
我的第一个美术老师竟然是自己不擅画只擅写的父亲。
⑪同样的,父亲教过我集邮。教过我打麻将,是数番的那种,很复杂,动脑筋做牌,只
玩不贴。他常带我上四川那种老百姓的茶馆,一坐一下午。他还带我去看他的朋友,丰子恺
先生来到北碚,父亲就带着我去看他。夏天晚上乘凉时,父亲给我们全家讲过美国小说,大
概是白天他念英文,晚上用他自己的方式再给我们转述。父亲带我上过公共澡堂子,一口大
池,热气脚腾,男人们在里面边泡边聊,非常热闹。我常常跟在父亲后面走路,看着他的皮
鞋后跟,那双磨得歪了的皮鞋后跟。我愿意跟着这双磨歪了的鞋后跟走到天涯海角,觉得非
常安逸,非常充实。
⑫就这样,我在父亲不是教育的教育下,渐渐开了窍。小学毕业,我考上了重庆南开中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