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学年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
末试题及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0 分)
1. 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
诵读古诗文,我们从“衔远山,________,________”“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中
感受山河壮丽优美;从“以中有足乐者,________”中学习古人好学淡泊;从“________,
醒能述以文者”“________,后天下之乐而乐”中体会到古人的民本情怀。
学以致用,我们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________,________”,表达
对于远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我们用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______,________”,
表达思乡心切却不忘报国的悲壮情感。
【答案】 ①. 吞长江
②. 浩浩汤汤
③. 佳木秀而繁阴
④. 不知口体之奉不
若人也
⑤. 醉能同其乐
⑥. 先天下之忧而忧
⑦. 但愿人长久
⑧. 千里共
婵娟
⑨. 浊酒一杯家万里
⑩. 燕然未勒归无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汤”“繁阴”“忧”“愿”“婵娟”“勒”等是易错字,作
答时要注意。
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如果你来自北方,喜欢面食,可以点上一笼热气腾腾的柳叶蒸饺;如果来自南方,一
zhōng ① (A.蛊 B.盅)滋补营养的瓦罐炖汤,会是不错的选择;如果想尝尝福建本
地的风味,由馄饨甲(A.演变 B.演绎)而来的沙县扁肉,皮薄. ② (A.báo
馅大、晶莹剔透,再配上放有花生酱的飘香拌面,干稀搭配,好吃不贵。大江南北,只要走
B.bó)
进乙(A.闻名遐迩 B.街头巷尾)的“沙县小吃”,都能承受到这些兼容南北风味的平民美
食。
沙县小吃,丙。历史上,沙县境内的居民,从中原地区南迁而来,沙县因此成为中国传
统饮食文化的汇集地,也是中国小吃之乡。
(1)根据拼音为文中①处选择正确的汉字,为文中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
①________ ②_________
(2)从文中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
甲________
乙________
(3)下列填入文中丙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史料记载有两百多种,传于当代,盛于明清,兴于唐宋,被誉为中华传统饮食的“活化
石”。
B. 被誉为中华传统饮食的“活化石”,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传于当代,史料记载有两百
多种。
C. 史料记载有两百多种,被誉为中华传统饮食的“活化石”,传于当代,盛于明清,兴于
唐宋。
D. 被誉为中华传统饮食的“活化石”,史料记载有两百多种,传于当代,盛于明清,兴于
唐宋。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答案】(1)
①. B
②. A
(2)
①. A
②. B
(3)B
(4)都能享受(体验、品尝、鉴赏等)到这些兼容南北风味的平民美食。(原句动宾搭配不
当)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易错字音字形识记。
(1)一盅:盅是饮酒或喝茶用的没有把儿的杯子;故选 B。
(2)皮薄馅大:薄读 báo,指厚度小的薄片;故选 A。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变袭击正确使用。
演变:指历时较久的发展变化;演绎:指一种推理方法,由一般原理推出关于特殊情况下的
结论;甲处指沙县扁肉是由馄饨发展变化而来的,因此要选 A“演变”;
闻名遐迩: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都知道;街头巷尾:指大街小巷;本题中指“沙县小吃”遍
布大江南北的大街小巷,因此选 B“街头巷尾”。
【小问 3 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
本句的主语是“沙县小吃”,根据句子的逻辑顺序应该是先说明它的历史地位,再说明它的
发展历史,最后说明传至当代的数量,故本题选 B。
【小问 4 详解】
本题考查并举的辨析与修改。
原句“都能承受到这些兼容南北风味的平民美食”属于动宾搭配不当,承受指接受;禁受等,
一般与磨难、痛苦、考验搭配,不能与“美食搭配”,本题要将“承受”改为“享受”。
二、阅读(70 分)
(一)(6 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写出了作者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
B. 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C. 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D. 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4. 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为人所称赞。试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蕴
含的哲理两个角度,说一说你的理解。
【答案】3. B
4. (1)此联表现了诗人身经危难,仍保持坚定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精神。
(或“虽,身经危难却不消极气馁,而是保持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和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
(意思对即可)
(2)告诉人们:旧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如
回答“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规律”亦可)
【解析】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理解和分析不正确。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意思是:回到家乡熟悉的
人都已逝去,只能吟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
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本联运用向秀的《思旧赋》和晋朝王质两
个典故,表达诗人对受害友人的悼念,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充满无限悲痛怅惘之
情,而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故选 B。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意思是: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
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
表现了身经危难,仍保持坚定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精神。此句蕴含哲理,人们又赋予它以新
的意义:旧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
(二)(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魏公①器.量过人,性浑厚,不为畦畛峭堑②。功盖.天下,位冠人臣,不见其喜;任莫大
之责蹈不测之祸身危于累卵不见其忧。怡.然有常,未尝为事物迁动,平生无伪饰其语言。其
行事,进,立于朝与士大夫语.;退,息于室与家人言,一出于诚。人或从公数十年,记公言
行,相与反复考究,表里皆合,无一不相应。
【注】①韩魏公:韩琦,北宋大臣,官至宰相,封魏国公。②畦畛(zhěn)峭堑:原指田间
(节选自《忍经》)
的小道和陡峭的壕沟,这里指反差极大的情形。
5. 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填序号)
(1)韩魏公器.量过人
(2)功盖.天下
查阅词典①器具;②度
量、胸怀;③才能、本
领;④量词(《古代汉
语词典》)
推测字源:小篆体
(《说文解字》注:“苫
也。”)
(3)怡.然有常
参考成语:怡.然自得
(4)立于朝与士大夫
语.
链接课内:鲁直左手执
卷末,右手指卷,如有
所语.。(《核州记》)
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任莫大之/责蹈不测之/祸身危于/累卵不见其忧
B. 任莫大之/责蹈不测之/祸身危于累卵/不见其忧
C. 任莫大之责/蹈不测之祸/身危于累卵不见/其忧。
D. 任莫大之贵/蹈不测之祸/身危于累卵/不见其忧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退,息于室与家人言,一出于诚。
(2)表里皆合,无一不相应。
8. 本文段也写到“进”与“退”,但分别体现了韩魏公与范仲淹不同的品质,请结合链接
材料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答案】5. (1)②(2)压倒,胜过(3)愉悦,快乐(4)说话,交谈
6. D
(《岳阳楼记》)
7. (1)(韩琦)退朝后,在家休息跟家人说话,全都是出于真心实意。
(2)(韩琦)言行表里如一,没有不相符合之处。
8. 韩魏公在朝廷和在家中表现如一,体现他处事待人的真诚品质;范仲淹在朝廷为官或被
贬官在外都心怀天下,体现他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解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词含义。
(1)选②。“韩魏公器量过人”句意:魏公韩琦度量很大;器:度量、胸怀;
(2)“苫也”指用茅草编成的覆盖物;往往覆盖在某物的最上面。“功盖天下”句意:他
的功劳超过天下所有的人;盖:超过;
(3)“怡然自得”意思是:高兴而满足的样子;怡:愉悦、快乐。“怡然有常”:他总是
很开心;怡:愉悦、快乐。
(4)“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意思是: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
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语:说。“立于朝与士大夫语”句意:就站在朝廷上跟其他官员
讲话;语:说话。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的大意和特殊句式进行判断即可。
句意:他承担着再大不过的责任,面临着不可预料的灾祸,处境非常危险,但是从来没有见
他因此而担忧。
“任莫大之贵”与“蹈不测之祸”句式一致,为递进关系;“身危于累卵”与“不见其忧”
为转折关系;
故断句 为:任莫大之贵/蹈不测之祸/身危于累卵/不见其忧。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注意重点字词的含义即可。
(1)息于室:在家休息;一:全部;
(2)皆合:表里如一;无一不相应:没有不相符合之处。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由文章“其行事,进,立于朝与士大夫语;退,息于室与家人言,一出于诚”可知,韩琦无
论是在朝廷上跟其他官员讲话还是在家中与家人谈话均是出自诚心;再联系“表里皆合,无
一不相应”可知,体现的是他表里如一,处事待人真诚的品质。
由链接材料“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可知,此句中的“进”指在朝廷为官,
“退”指在地方为官(被贬后),范仲淹的“进退”均将百姓与国家放在首位,体现其忧国
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品质。据此表述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魏公韩琦度量很大,生性纯朴宽厚,从来不搞什么小动作。他的功劳超过天下所有的人,
其地位也超过其他所有的大臣,但是从来没有见他因此而得意;他承担着再大不过的责任,
面临着不可预料的灾祸,处境非常危险,但是从来没有见他因此而担忧。他总是很开心,从
来没有因为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一生讲话都不做伪饰。他做事、上朝的时候,就站在朝廷上
跟其他官员讲话;退朝后,在家休息跟家人说话,全都是出于真心实意。有一个人已经跟随
韩琦有十几年了,他将韩琦的言行作了记录,并且相互反复比较研究,发现韩琦的言行表里
如一,没有不相符合之处。
链接材料:
他进也忧虑,退也忧愁。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
(三)(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垂钓
余秋雨
①去年夏天我与妻子买票参加了一个民间旅行团,从牡丹江出发,到俄罗斯的海参崴游
玩。海参崴的主要魅力在于海,我们下榻的旅馆面对海,每天除了在阳台上看海,还要一次
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静静地看。海参崴的海与别处不同,深灰色的迷雾中透露出巨大的恐
怖。我们咪缝着眼晴,惶恐地把脖子缩进衣领,立即成了大自然凛冽威仪下的可怜虫。其实
岂止我们,连海鸥也只在岸边盘旋,不敢远翔,四五条猎犬在沙滩上对着海浪狂叫,但才吠
几声又缩脚逃回。逃回后又回头吠叫,呜呜的风声中永远夹带着这种凄惶的吠叫声,直到深
更半夜。
②在一个小小的弯角上,我们发现,端坐着一胖一瘦两个垂钓的老人。
③胖老人听见脚步声朝我们眨眼算是打了招呼,他回身举起钓竿把他的成果朝我们扬了
扬,原来他的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个钓钩上都是一条小鱼。他把六条小鱼摘下来
放进身边的水桶里,然后再次下钩,半分钟不到他又起钩,又是六条挂在上面。就这样,他
忙忙碌碌地下钩起钩,我妻子走近前去一看,水桶里已有半桶小鱼。
④奇怪的是,只离他两米远的瘦老人却纹丝不动。为什么一条鱼也不上他的钩呢?正纳
闷,水波轻轻一动,他缓缓起竿,没有鱼,但一看钓钩却硕大无比,原来他只想钓大鱼。在
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蹋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
伟大的钓鱼者是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的人类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对方琐碎的施舍。
⑤胖老人每次起竿都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说:“你就这么熬下去吧,伟大的
谈判者!”而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静来回答。
⑥两个都在嘲讽对方,两个谁也不服谁。
⑦过了不久,胖老人起身,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快乐地朝我们扮了一个鬼脸,却连笑
声也没有发出,脚步如胜利者凯旋。瘦老人仍在端坐着,夕阳照着他低强的身躯,他用背影
来鄙视同伴的浅薄。暮色苍茫了,我们必须回去,走了一段路回身,看到瘦小的身影还在与
大海对峙。此时的海,已经更加狰狞昏暗。狗声越来越响,夜晚开始了。
⑧妻子说:“我已经明白,为什么一个这么胖,一个这么瘦了。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
加精神,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固执而瘦削的,对么?”
⑨我说:“说得好。但也可以说,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
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
⑩确实,他们谁也离不开谁。没有瘦老人,胖老人的丰收何以证明?没有胖老人,瘦老
人的固守有何意义?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
都是一瞬间。因此,他们的价值都得有对手来证明。可以设想,哪一天,胖老人见不到瘦老
人,或瘦老人见不到胖老人,将会何等惶恐。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
很难分开。
⑪两位老人身体都很好,我想此时此刻,他们一定还坐在海边,像两座恒久的雕塑,组
成我们心中的海参崴。
9. 根据选文内容,填写下表。
内容概括
情感变化
①初见海参崴
①恐惧惶恐
②
②纳闷震惊
③评说垂钓老人
③
10.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写“每天除了在阳台上看海,还要一次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静静地看”,“每
天”“次次”写出“我”对海的喜爱。
B. 胖老人是一个随和、活泼、容易满足,追求物质与快乐的人。
C. 瘦老人是一个执著、屈强、孤独悲壮,追求精神与崇高的人。
D. 作者借妻子的话“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固执而瘦削的”批判瘦老人的物质追求。
11. 根据要求赏析下面词句。
(1)胖老人起身,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快乐地朝我们扮了一个鬼脸,却连笑声也没有发
出,脚步如胜利者凯旋。(从人物描写角度)
(2)此时的海,已经更加狰狞昏暗。狗吠声越来越响,夜晚开始了。(从修辞角度)
12. 作者在文章首段,对海鸥、猎犬做了细致的描绘,其用意是什么?
13. 谈谈文章以“垂钓”为题目的作用。
【答案】9. ②偶遇垂钓老人 ③敬佩之情
10. D
11. (1)动作和神态描写,写胖老人因钓满一大堆小鱼而骄傲自得,表现胖老人容易满足
的快乐之情。(意近即可)
(2)运用拟人手法,“狰狞”将大海人格化,写出海上天色昏暗,海浪吼叫的恐惧,反衬
瘦老人的镇定。(意近即可)
12. 这是环境描写。作者通过对海鸥“不敢远翔”、猎犬“凄惶的吠叫声”,形象地烘托出
大海的的恐怖、迷蒙、凄惶的特点(或:渲染了一种凝重、深沉、荒凉的气氛),为下文两
位老人的出场作铺垫。
13. 一是提示写作内容,写胖老人和瘦老人海边垂钓。二是提示行文线索,全文以两位老人
的垂钓为线索构思。三是揭示主题,垂钓中两个老人一个倾向物质,一个倾向精神,二者加
在一起才是完美人生。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情节梳理与概括。
(1)根据题干“初见海参崴”和“情感变化”是“纳闷震惊”的提示,找到②段“在一个
小小的弯角上,我们发现,端坐着一胖一瘦两个垂钓的老人”可概括为:偶遇两位垂钓老人;
(2)根据题干“评说垂钓老人”的提示,找到⑪段“他们一定还坐在海边,像两座恒久的
雕塑,组成我们心中的海参崴”分析,可知作者对两位老人产生了敬佩的心理。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理解和概括不正确。根据⑨段“说得好。但也可以说,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
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可知,作者对两位来人没有厚此薄彼,“批
判老人的物质追求”错误,文中没有这个意思。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1)要求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第⑦段“胖老人起身,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快乐地朝我们扮了一个鬼脸,却连笑声也没有
发出,脚步如胜利者凯旋”句中“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快乐地朝我们扮了一个鬼脸”运用
了典型的动作和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胖老人因钓满一大堆小鱼而骄傲自得的样子,
表现了胖老人的满足和快乐之情。
(2)要求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第⑦段“此时的海,已经更加狰狞昏暗。狗声越来越响,夜晚开始了”中“狰狞”将大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