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1-2022学年上海市普陀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4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8页 / 共14页
资料共14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1-2022 学年上海市普陀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及 答案 一、文言文(40 分) (一)默写(16 分) 1. (1)土地平旷,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2)____________,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3)浮云游子意,__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 (4)____________,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跳出 个人遭遇与恩怨樊篱,表现天地万物新旧更替、生生不息的活力,蕴含深刻哲理,袒露宽阔 胸襟。 【答案】 ①. 屋舍俨然 ②. 不以物喜 ③. 落日故人情 ④. 欲为圣明除弊事 ⑤. 沉舟侧畔千帆过 ⑥. 病树前头万木春 【解析】 【分析】 【详解】作答此题时,要求句子符合题意,书写正确,不添字,不漏字,字的笔画写准确。 注意“俨”“故”“弊”“畔”等字的书写。 (二)(11 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 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 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 记之而去。 【乙】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 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 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 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 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 【甲】文节选自______所作的《小石潭记》,【乙】文节选自欧阳修所作的《______》,两 文的作者都位列“唐宋八大家”。 3. 翻译句子。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 4. 两文中均多次出现“乐”字,但情味颇不同:【甲】文中作者虽初为所闻水声 “__________”而乐,再为所见潭中游鱼姿态各异而乐,但终觉小石潭氛围“______, _______”,后郁郁离去;然而【乙】文作者不仅为山水景物美好而乐,而且更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而产生与民同乐的愉悦,畅饮醉归。 【答案】2. ①. 柳宗元 ②. 《醉翁亭记》 3.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4. ①. 如鸣珮环 ②. 凄神寒骨 ③. 悄怆幽邃 ④. 滁人游山 ⑤. 宾客 欢宴 【解析】 【分析】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散文,全名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出自《柳河东集》。 作品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 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全文贯穿一 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 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 根据题干提示《小石潭记》,可知作者是柳宗元; 根据乙文“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可知,选文 是《醉翁亭记》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 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明灭可见,若隐若现。 灭,暗,看不见。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题干提示“所闻水声”,找到“闻水声,如鸣珮环”,可知(1)处是“如鸣珮环”; 根据题干提示“终觉小石潭氛围”和“后郁郁离去”,找到“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 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可知,(2)(3)处分别是“凄神 寒骨”“悄怆幽邃”; 根据题干提示“不仅为山水景物美好而乐”和“产生与民同乐的愉悦,畅饮醉归”,找到 “滁人游也……太守醉也”,可知(4)(5)处应是“滁人游山”“宾客欢宴”。 【点睛】参考译文 甲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 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 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 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 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 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 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 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 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 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 小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 泉水香甜,酒水清澈,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宴会喝 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 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 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树林茂密阴蔽,鸟儿 到处鸣叫,那是因为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 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 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三)(13 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王猛①督诸军十六万骑伐燕,遣将军徐成觇②燕军形要,期日中,及昏而反。猛怒,将斩 之。邓羌请.之曰:“成,大将也,宜宥③之。”猛曰:“若不杀成,军法不立。”羌固请曰: “成,羌之部将也,虽违期应斩,羌愿与成效战④以赎之。”猛弗许。 羌怒,还营,严鼓勒兵,将攻猛。猛问其故,羌曰:“受诏讨远贼;今有近贼,自相杀, 欲先除之!”猛谓羌义而有勇,使语之曰:“将军止.,吾今赦之。”成既免,羌诣猛谢。猛 执其手曰:“吾试将军耳,将军于部将尚尔,况国家乎!吾不复忧贼矣!” 【注释】①王猛,十六国时期前秦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率军统一北方。②觇:看,偷偷 地察看。③宥:饶恕,原谅。④效战:尽力作战。 5. 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1)邓羌请.之曰 请:________________ (2)将军止. 止:_______________ 6. 对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我试探将军罢了,将军相比部将尚且这样,何况相比国家呢! B. 我考考将军罢了,将军相比部将尚且如此,何况相比国家呢! C. 我试探将军罢了,将军对于部将尚且这样,何况对于国家呢! D. 我考考将军罢了,将军对于部将尚且如此,何况对于国家呢! 7. 邓羌“义.而有勇.”在文中的具体表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8. 概括王猛的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5. ①. 请:请求 ②. 止:停止 6. C 7. 邓羌的“义”表现在:当王猛要斩徐成时,他为徐成求情,并表示愿意和徐成一起尽力 作战来赎罪(或:当王猛赦免徐成后,他立刻冰释前嫌,赶来向王猛道谢);“勇”则表现 在:当王猛坚持斩徐成时,他毫不畏惧,准备带兵准备攻打王猛。 8. ①. 深谋远虑、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处事的角度,选一); ②. 知人善用、爱 惜人才、宽容大度(待人的角度,选一) 【解析】 【分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 断词语意思。 (1)句意为:邓羌请求说。请:请求; (2)句意为:将军停止。止:停止。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 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试:试探。耳:罢了。于:对于。尚:尚且。尔:这样。况:何况。 “况国家乎”省略介词“于”。AB 两项“于”的理解有误;D 项“试”的理解有误;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义:根据“邓羌请之曰:‘成,大将也,宜宥之。’”和“成,羌之部将也,虽违期应斩, 羌愿与成效战以赎之”可知,他先是以徐成是大将为由请求赦免徐成,后又以是自己的部将 为由“固请”,并以“与成效战”来替徐成赎罪,彰显“义”字当头;根据“成既免,羌诣 猛谢”可知,知错能改,彰显另一种“义”。 勇:根据“猛怒”和“固请”可知,在主将发怒的情况下,依然仗义直言,可见其用“勇” 于劝谏和请求;根据“还营,严鼓勒兵,将攻猛”可知,在语言劝说无效的情况下,敢于“兵 谏”,可见,性格刚烈,作战勇猛。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理解。 根据“遣将军徐成觇燕军形要”可知,深谋远虑;根据“期日中,及昏而反。猛怒,将斩之” 和“若不杀成,军法不立”可知,治军严明;根据“猛弗许”可知,性格倔强;根据“猛谓 羌义而有勇”可知,知人善任;根据“吾试将军耳,将军于部将尚尔,况国家乎!吾不复忧 贼矣”可知,有虚伪奸诈的一面。 【点睛】参考译文 王猛带领各路军马十六万骑讨伐燕国,王猛派遣将军徐成去侦查燕军。约好了中午回来复命, 可徐成到了傍晚才回来。王猛生气,想要斩杀徐成。邓羌请求说:“徐成是大将,姑且应该 原谅他。”王猛说:“要是不斩徐成,军法的威严就不能够树立。”邓羌强烈请求:“徐成, 是我的手下将领,虽然违期应该斩,我愿意和徐成一起作战用来赎罪。”王猛又不同意。邓 羌生气了,回到了营寨,击鼓整军,打算攻打王猛。王猛认为邓羌讲道义而且很勇敢,就派 人对他说:“将军停止,我今天就赦免他。”徐成得到了赦免之后,邓羌亲自来谢罪。王猛 牵着邓羌的手笑着说:“我试探将军的。将军对于一个部下况且如此,何况对待国家呢!” 二、现代文(38 分) (一)(18 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勇敢,可能是人类在动物兽群野蛮争斗时代就拥有的现象,并作为一种精神基因传承 到人类时代。所以,无论在哪一种文化中,勇敢都是让人热血澎湃的人生品质和精神力量。 不管是善良之人,还是邪恶小人,都对勇敢和勇敢者尊崇有加。然而,勇敢在所有人群中的
普适性,却使这种精神容易走向极端,成为莽撞的代名词。孔子关于勇敢的智慧告诫人们勇 敢是复杂的。 ②孔子非常推崇勇敢的精神品质,他认为“勇者不惧”是与“知者不惑”“仁者不忧” 并列的人生三种支柱性的品质,即所谓仁、智、勇。 ③孔子提醒人们:“勇”要与“智”相结合,真正的“勇”应该是将“智”融合在内的, 可称为“智勇”。在今天的社会中,“见义勇为”是值得称道的勇敢之举,但即使孔子再世, 也不会莽撞地见义勇为,他同样会“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让勇敢和智慧结合起来。孔子 看似不够勇敢的“智勇”,值得现代人借鉴。 ④勇需要智的充实。更重要的是,勇敢很容易越界,成为一种邪恶的力量,它必须要有 正义、道德的观照和约束。历史上,那些拥有权力的人,如果没有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和正义 观,“勇敢”起来的结果往往是割据一方,造成生灵涂炭;而那些勇猛有余的普通人,没有 正确的道德观念,“勇敢”起来的结果,或许就是走上危害社会的道路。 ⑤对今人来说,普通人的勇敢尤其需要“义”的指引,很多年轻人容易受到那种不正义 的“勇敢者”的吸引,做出伤害他人和社会的事情,最终导致自己前途尽失。 ⑥正是出于“义”的考虑,孔子认为人们在好勇的同时,还要重视学习,这样才能明白 什么是“义”,勇敢才不会误入歧途。“好勇不好学”的弊端是容易导致混乱。真正的勇敢, 应该经得起正义和道德的考验,也就是“义勇”;如果经不起正义和道德的考验,“勇敢” 只是一种原始的生命冲动,越是“勇敢”,越容易招致灾祸和不幸。 ⑦在孔子看来,智慧会最大限度地增强勇敢的力量,而通过正义、道德的观照和约束, 勇敢才能从原始生命冲动的能量,变为一种善的人性力量。 ⑧勇敢,不可不慎。 9. 以下最适合作为全文观点的一项是 A. 勇敢是复杂的。 质。 C. 勇敢,不可不慎。 “智”“义”结合。 (原文有删改) B. 仁、智、勇是人生三种支柱性的品 D. 真正的“勇”必须与 10. 阅读第②-⑦段,梳理论证思路,完成填空。 孔子非常推崇勇敢的精神品质,但也提醒人们:①__________。更重要的是②___________; 尤其是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勇”更需要“义”的指引。因此人们在“好勇”的同时还要重 视学习:只有③___________,才④___________。“智”会最大幅度地增强“勇”的力量, “义”则会观照和约束“勇”,它们能让“勇”变为一种善的人性力量。 11. 下列选项中______最适合作为第③段的事实论据,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 A.五壮士为掩护队伍撤离,与敌周旋,诱敌上狼牙山,后跳崖就义。
B.闻一多先生明知有生命危险,仍发表讲演痛斥反动派,终被暗杀。 C.白求恩大夫闻屋外炮火轰炸,依旧从容镇定抢救伤员,不愿撤离。 D.李大钊先生被捕后始终坚守共产主义信念,视死如归,慷慨就义。 12. 分析第⑥段画线句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 【答案】9. D 10. ①. 勇需要智的充实(或:“勇”要与“智”相结合 或:真正 的“勇”应该是将“智”融合在内的) ②. 勇敢必须要有正义、道德的观照和约束 ③. 明白什么是“义” ④. 不会误入歧途 11. ①. A ②. A 句中的狼牙山五壮士不仅勇敢,而且智慧——他们与敌人周旋并 且将敌人引上狼牙山绝路,用自己的牺牲换取大部队的安全撤离,他们的勇敢是“智勇”,。 这个事实论据支撑第③段的观点:“勇”要与“智”相结合。而 B、C、D 选项事例更突出了 “义勇”,不适合作为第③段的事实论据。 12. 画线句使用了对比论证,将经得起和经不起正义和道德考验的“勇敢”作对比,有力地 论证了只有明白什么是“义”,勇敢才不会误入歧途。 【解析】 【分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点提炼。 ①段从勇敢的产生和含义入手,引出孔子对勇敢的认识;②用孔子对勇敢的阐释,说明勇的 重要——人生三种支柱性的品质之一;③段论述“勇”要与“智”相结合;④⑤段论述勇需 要“义”的指引;⑥段论述好勇的同时,还要重视学习;⑦段对上文进行总结。据此可知, 真正的“勇”必须与“智”“义”结合,故选 D。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证思路。 根据题干“孔子非常推崇勇敢的精神品质,但也提醒人们”提示。找到③段“孔子提醒人们: ‘勇’要与‘智’相结合,真正的‘勇’应该是将‘智’融合在内的,可称为‘智勇’”, 可知(1)处应填“‘勇’要与‘智’相结合”; 根据题干“更重要的是”提示,找到④段“更重要的是,勇敢很容易越界,成为一种邪恶的 力量,它必须要有正义、道德的观照和约束”,可知(2)处应填“勇敢必须要有正义、道 德的观照和约束”; 根据题干“人们在‘好勇’的同时还要重视学习”提示,找到⑥段“孔子认为人们在好勇的 同时,还要重视学习,这样才能明白什么是“义”,勇敢才不会误入歧途。”,结合“只有 , 才 ”的句式,可知(3)处应填“明白什么是‘义’”;(4)处应填“不会误入 歧途”。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据补充。 ③段的论点是“勇”要与“智”相结合,选择的论据要能证明这一论点。四个选项中的论据, 都有勇敢的特点,但又有区别。A 句中的狼牙山五壮士“与敌周旋,诱敌上狼牙山”,一个 “诱”字,突出了他们的智慧,这个事实论据支撑第③段的观点;B 句中“明知有生命危险, 仍发表讲演痛斥反动派”主要突出的是“义”;C 项中“炮火轰炸,依旧从容镇定抢救伤 员”主要突出的也是“义”,D 项中“坚守共产主义信念,视死如归”更突出了“义勇”, 这三项均不适合作为第③段的事实论据。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作用。 从⑥段画线句“应该经得起”“如果经不起”来看,使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鲜明地论 证了“正义”在“好勇”中的作用,从而证明了能明白什么是“义”,勇敢才不会误入歧途。 (二)(20 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我八九岁的时候,常跟爷爷到镇上喝早茶。爷爷边走边关注路边稻田的进水口,有时 给一块稻田的缺口处筑上些泥巴,不让垄沟里的水过多漫进去;有时给另一块稻田的缺口处 挖掉些泥巴,好让垄沟里的水尽快流进去。我对此迷惑不解:“这不是我们家的稻田啊!爷 爷你为什么……”爷爷笑了:“别人家的稻田也是出白米饭的。”说完就在垄沟里洗洗手, 继续走路了。晚饭后,照例有乡亲到我家絮叨家常,有人感激地说,今早有好心人帮他们的 稻田筑岸开缺,问爷爷是否看见。爷爷一本正经地说没有。我当时非常惊愕,明明是自己做 的好事,爷爷为什么不说呢? ②其实,像爷爷这样的人,那时候很多、很多。 ③我上中学时,有一天突降大雨。放学后我来到车棚,看见我自行车后座上放着一件叠 得整整齐齐的塑料雨披。我问同路回家的同学们,他们都说不知道。有了这件雨披,我没有 淋到雨。第二天上学,我依旧将雨披放在自行车的后座上。一下课我就像侦探一样,偷偷地 盯着张望,希望找到那个好心人,可就是没有人来取。等放学后打算骑车回去时,却发现雨 披已经被取走了。这件事情,我后来曾在老同学聚餐时问过大家,却没有一个人承认。他们 说,这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做好事的人自己都忘记了,你记住它干啥? ④记住它不干啥,记住就是想让自己也成为这样的人。 ⑤等做了教师,我也学会了一点善良。在光明中学教语文时,南桥镇一对军人夫妇托人 来请求我给他们的孩子教作文。我说我和孩子无须见面,只通过邮箱交流:孩子发一篇作文, 我批阅一遍,孩子修改一次。每周如此,坚持两年后,孩子的作文明显进步了,于是我也通 过邮箱告诉孩子,我们都完成了任务,也就不再联系了。不过我知道那孩子后来考取了理想 的高中和大学。这对父母,这个孩子,都没见过我。我总觉得,保留这个过往的秘密,让我 的善良更有意义了。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