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学年上海市宝山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题及
答案
一、古诗文(36 分)
(一)默写与运用(12 分)
1. 默写。
(1)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雪拥蓝关马不前。
(3)蓬山此去无多路,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是欲界之仙都。
(5)又到毕业季。同学们常常以李白的《行路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
句诗句互赠或者自勉,借以表达对实现远大理想的美好祝愿。
【答案】 ①. 千里共婵娟
②. 云横秦岭今何在
③. 青鸟殷勤为探看
④. 夕
日欲颓
⑤. 沉鳞竞跃
⑥. 长风破浪会有时
⑦. 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析】
【详解】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婵娟、殷、
竞。
(二)(24 分)
古诗文阅读,完成各题。
【甲】
【乙】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岳阳楼记(节选)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
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寄之。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丙】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①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
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②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
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
傅介子、张骞③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
知壮士志哉!”
(摘自《后汉书·班超传》)
【注释】①徐令彪:人名。②固:即班固。③傅介子、张骞:人名,即立功异域者。
2. 【甲】诗选自《_________》(书名),【乙】文作者是_______朝文学家。
3. 解释【丙】文中的加点词。
(1)徐令彪之少.子也(
4.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 (2)大丈夫无它志.略(
)
微斯人,吾谁与归?
(2)下列对【丙】文中画线句“安能久事笔砚间乎?”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你们这些人)怎么能与笔墨纸砚之间长时间地隔开呢?
B.(你们这些人)怎么能在笔墨纸砚之间长时间地忙碌呢?
C.(大丈夫)怎么能与笔墨纸砚之间长时间地隔开呢?
D.(大丈夫)怎么能在笔墨纸砚之间长时间地忙碌呢?
5. 【甲】诗首联内容,可以概括为________;【乙】文首段内容,可以概括为________;【丙】
文段末班超说的这句话,表明了他内心________________
6. 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甲】诗作者恰当用典,且借景抒情论理,对友人致谢的同时也表现了自己的乐观。
B. 【乙】文作者善用叹词,借古仁人与迁客骚人的不同,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抱负。
C. 【丙】文作者擅长抒情,借反问句式写出了班超丰富的喜怒哀乐和远大的人生追求。
D. 上述三部作品都表达了作者自己或者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态度、志向或者精神追求。
7. 根据文本内容,按照提示,完成下表。
写作缘由
写作目的
【甲】 白居易赠诗表示对作者遭贬的同情 (1)____________
【乙】 (2)____________
范仲淹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政治抱负
【丙】
(3)____________
【答案】2.
①. 刘禹锡集
②. 宋
3.
①. 年纪小
②. 志向
4. (1)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2)D
5.
①. 写了作者被贬的时间之久、地点之偏远
②. 滕子京重修岳阳楼
的背景、盛况以及作者的写作缘由
③. 胸有大志(渴望建功立业)
6. C
7.
①. 刘禹锡回赠白居易表达心境(刘禹锡感谢白居易与之共勉)
②. 滕子京嘱
托范仲淹为自己重新岳阳楼作记
③. 强调人贵立志
【解析】
【2 题详解】
考查文学常识。
甲诗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选自《刘禹锡集》。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公元 826 年),
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
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此诗作答。
乙文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
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政治抱负。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
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少,年纪小。
(2)句意:大丈夫没有别的志向。志,志向。
【4 题详解】
(1)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微,如果没有。谁与归,就是
“与谁归”。
(2)承前句省略主语“大丈夫”。安,怎么。久事,长时间忙碌。乎,呢。故译为:(大丈
夫)怎么能在笔墨纸砚之间长时间地忙碌呢?故选 D。
【5 题详解】
第一空:甲诗首联意为: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第一句中的“凄凉地”点明了被贬地点之偏远。后一句中的“二十三年”点明了被贬时间之
久。
第二空:乙文首段首句交代了好友滕子京被贬的事实,次句记叙其被贬巴陵后勤于政事,成
绩斐然。第三句交代了写作的缘由,因为他嘱托我写一篇文章记叙这件事,所以我就写了《岳
阳楼记》。故可概括为: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背景、盛况以及作者的写作缘由。
第三空:“小子安知壮士志哉!”意为:凡夫俗子怎么能知道壮士的志向呢。联系“大丈夫
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可知,他的志向是效仿傳介子、张骞,
出使异城,建立功业,来获取封侯的功名。由此可知他内心志向远大,渴望建功立业。
【6 题详解】
C.“擅长抒情”有误,应为:擅长叙事。故选 C。
【7 题详解】
(1)根据题目中的“酬”和“见赠”两词可知,作者写这首的目的是以此诗回赠白居易,
表示感谢。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诗人并没
有一味消沉下去,而是笔锋一转,与好友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
(2)根据乙文首段中的“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
寄之”可知,作者写作的缘由是好友被贬巴陵后,没有消沉,反而是勤于政事,成绩斐然于
是重修了岳阳楼,嘱托作者为重修岳阳楼这件事作记。
(3)根据丙文中的“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和“小
子安知壮士志哉!”可知,作者引用班超话语,两次出现了“志”,既表明了班超的远大志
向,也强调了人贵立志的道理。
【点睛】译文:
乙: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
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
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
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
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
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丙: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班超有很大的志向,不拘泥于小
节。但品性孝顺,在家里经常辛勤地做粗活,并不认为是劳苦羞耻的事。他很有口才,并且
广泛地涉猎典籍。永平五年,他哥哥班固被征召做了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一起随哥哥到了洛
阳,家里很贫穷,经常被官吏雇佣去抄写文书来供养家人。长时间的劳作后,有一次曾经停
止抄录工作,扔掉笔感慨道:“大丈夫没有别的志向,也应当效仿傳介子、张骞,出使异城,
建立功业,来获取封侯的功名,怎么能长期做这种替人抄抄写写的事呢?”身边的人都取笑
他。他说:“凡夫俗子怎么能知道壮士的志向呢?”
二、现代文(34 分)
(一)(16 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的太
敬业与乐业(节选)
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喂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
凡做一见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
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
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
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
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
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
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
叫作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唯其如此,所以我
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
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全看我的才能如何,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
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②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
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成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吾蜩翼之知。”
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
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
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
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
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
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
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
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
外。”我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8. 第①段画线句的内容,可以用成语____________来代替;下文中,作者引用庄子说的
“____________”与这个成语是一样的意思。(每空填四个字)
9. 根据第①段内容,作者认为应该敬业的原因是___________(不超过 10 个字)
10. 第②段画线部分内容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11. (1)根据设问句的提示,节选文段内容围绕“要敬业”,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什
么是敬?_________和_________
(2)本文题目既然是《敬业与乐业》,那么,除了节选文字之外,推测作者还要写哪些内容?
【答案】8.
①. 心无旁骛
②. 用志不分
9. 凡职业都是神圣的
10. 从反面论证了不敬业的危害性,从而与前文形成对比论证,强调了我们要敬业
11. (1)为什么要敬;怎样做到敬
(2)要有业;要乐业(或者敬业与乐业究竟是什么关系)
【解析】
【8 题详解】
考查对成语的理解。结合“精力集中”“一点不旁骛”的提示,可用成语“心无旁骛”:旁,
另外的;骛,追求。心思没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
庄子的话意思是:用心专一,不分心。就可以聚精会神。可用成语“用志不分”,志,心思;
分,分散。用心志一,不分散注意力。指一心不二用。
【9 题详解】
考查对文段内容的分析概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这两句是提出问题,运用
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后,得出观点,作者认为应该敬业的原因的句子“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
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压缩十字以内,即:凡职业都是神圣的。
【10 题详解】
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选文是
谈“敬业”的重要性,第②段的划线句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中的“不敬”,可
知是运用了对比论证,从反面论证了敬业的重要性(或论证了不敬业的危害),与前文“无
论是当木匠还是政治家,是当挑粪的还是当军人,都要用心专一地去做”形成鲜明地对比,
突出强调了我们要敬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1 题详解】
①考查对文段内容的分析概括。根据设问句的提示:“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
呢”“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可知选文先解释什么是敬。引用朱熹的“主一无
适便是敬”,解释“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至志、心无旁骛;接着,用设问句提出“业有什
么可敬的,为什么要敬业”;最后用设问句“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由此可得
知论述了“什么是敬、为什么要敬、怎样做到敬”三方面的问题。
②考查对文意的推测。本文题目是《敬业与乐业》,选文只写了与“敬业”有关的内容,没
有写“乐业”的内容,据此可以推测:“有业之必要”;“要乐业”以及怎样才能“乐业”;
“乐业”的重要性;“敬业”和“乐业”有怎样的关系;“有业”是“敬业”和“乐业”的
基础;“敬业与乐业”的精神实质是什么;等。
(二)(18 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赔偿
①我拿上一尊泥塑,付了钱,转身就走。年轻的店主喊住我,要找补我钱。我大方地一
笑:‘泥人曾’的泥塑,值这个价。”说完,挥一挥手,就急匆匆地离开了。
②不一会儿,我就拐入一条小巷。巷子两边,粉墙黛瓦,高高低低,延伸向远处。墙头
不时冒出一两枝桃花,红艳艳的,引得蜂飞蝶舞;或者爬出几根青藤,嫩嫩的,绿绿的,曲
折蜿蜒。我不禁哼起轻快的小曲,放慢了脚步。
③突然,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我停止唱歌,加快了脚步。身后又传来了喊声:“先
生,请停一下。”我侧耳一听,不是店主的声音,于是停下来,慢慢地转过身。原来是一个
六十岁左右的老人,浑身上下透着一种儒雅的气韵。
④“是叫我吗?”老人点点头,快步来到我面前:“先生刚才在‘泥人轩’买了一尊泥
塑?”我赶忙摇头。老人看见我手中的纸盒:“这就是啊!”
⑤【甲】我脸一红,声音不再柔和,厉声问道:“咋的,有问题吗?”老人轻轻地点点
头,从我手里拿过纸盒,慢慢打开。只见“关公”身着绿袍,腰围玉带,枣红脸,卧蚕眉,
五绺长须迎风飘飞,倒提着青龙偃月刀,骑在赤兔马上。赤兔马前蹄跃起,后腿直立,鬃毛
猎猎飞扬,几欲腾空而去。简直是极品!
⑥老人猛地..举起泥塑,“噗”地一声扔.在地上,泥塑顿时碎了一地。我一惊,【乙】涨
红了脸:“你……要干什么!”
⑦老人笑笑,慢条斯理地说:“这尊泥塑有问题。”看我一脸疑惑,他蹲下身,用手轻
轻拨弄着泥塑的碎土,里面有一团团的棉花。老人告诉我,为了泥巴筋道,泥塑结实,泥巴
里要搅拌上一些棉丝。但是,绝不能是棉团。没有拌开的棉团,雨天会回潮,泥塑就会鼓包,
甚至鼓裂。
⑧我理解了,又迷糊了。 “你咋知道这些啊?”“我就是‘泥人曾’。”老人得意地
一笑,一脸阳光。“那……年轻人?”“是我儿子。”原来,在老人外出时,儿子将次品摆
出来卖了。老人回来发现后,就急匆匆地追了过来。
⑨我鼻尖上冒出了汗珠,嗫嚅着,不知道说什么好。
⑩老人拍拍我的肩,安慰道:“放心,我赔。”说着,拿出两个纸盒,打开来:一尊是
“千里走单骑”,和我前面买的一样,但泥质更细腻柔和,关公更是眼光闪闪,嘴唇微张,
好像正在呵斥对手。另一尊是“雪夜上梁山”,林冲披着斗篷,戴着斗笠,扛着花枪,双眼
微眯,望着远方。枪上挑着一个酒葫芦,斗笠和斗篷上都盖着一层白雪,给人一种寒浸浸的
感觉。
⑪我结结巴巴道:“我……只买了一个。”老人将泥塑放进纸盒,用丝带小心扎好,说:
“‘泥人轩’的规矩,货不正宗,加倍赔偿。这两个泥塑,都是赔给你的。”老人站起来,
将纸盒递给我,拍拍我的肩,笑道:“放心,都是我捏的,货真价实。”
⑫【丙】我红着脸,接过纸盒,没有说话。迟疑片刻,我从钱夹里拿出两尊泥塑的钱,
塞在老人手,对他深深地了一躬。老人愣住了,转身离开。背后传来老人的喊声: “这两
尊是赔偿的,不要钱。”
⑬可是,我已经迅速消失在小巷的拐角处,钻进了人群。因为,只有我知道,在店里,
我给的是假钞。
12. 概括小说情节发展的明线和暗线。
(1)明线:(老人)追买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赔泥塑
(2)暗线:(“我”) _____,_______——被追上,知真相——_____,_______
13. 对“我”三次“脸红”缘由分别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处是因为“我”用假钞买了泥塑,被老人追上后感到心虚。
B. 【乙】处是因为被“我”视作极品的泥塑被老人摔碎而感到很愤怒。
C. 【丙】处是因为“我”获得老人加倍赔偿,反观之前行为而羞愧。
D. 【丙】处是因为“我”得到心仪已久的两尊泥塑作品而无比狂喜。
14. 联系第⑥段加点部分的词语或者短语,说说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15. 小说作者为何以“赔偿”作为标题?
【答案】12.
①. 摔泥塑
②. 说理由
③. 买泥塑
④. 付假钞
⑤. 获赔
偿
⑥. 付真钞
13. D
14. “猛地”和“扔”,形象地写出了老人摔东西速度快、力度大,这是他拿到了被客人买
走的假货之后下意识反映,写出了老人是一个坚持原则的人。
15. 作者以此作为标题,既可以概括老人得知客人买了假货后主动赔偿客户的情节,塑造了
泥人曾的诚信形象;也概括了“我”付假钞买泥塑获得赔偿,最后悄悄地赔款给商家的情节。
【解析】
【12 题详解】
考查文章的线索。
明线:根据第三段中的“突然,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我停止唱歌,加快了脚步”和“原
来是一个六十岁左右的老人”可得:老人追买主。
根据第六段中的“老人猛地举起泥塑,“噗”地一声扔在地上,泥塑顿时碎了一地”可得:
摔泥塑。
根据第七段中的“老人告诉我,为了泥巴筋道,泥塑结实,泥巴里要搅拌上一些棉丝。但是,
绝不能是棉团。没有拌开的棉团,雨天会回潮,泥塑就会鼓包,甚至鼓裂”可得:说理由。
暗线:根据第一段中的“我拿上一尊泥塑,付了钱,转身就走”和第十三段中的“因为,只
有我知道,在店里,我给的是假钞”可得:我买泥塑,付假钞。
根据第三段中的“原来是一个六十岁左右的老人,浑身上下透着一种儒雅的气韵”和第七段
中的“老人告诉我,为了泥巴筋道,泥塑结实,泥巴里要搅拌上一些棉丝。但是,绝不能是
棉团。没有拌开的棉团,雨天会回潮,泥塑就会鼓包,甚至鼓裂”可得:被追上,知真相。
根据第十一段中的“‘泥人轩’的规矩,货不正宗,加倍赔偿。这两个泥塑,都是赔给你的。”
和“我从钱夹里拿出两尊泥塑的钱,塞在老人手”可得:获赔偿,付真钞。
【13 题详解】
D.根据第十三段中的“因为,只有我知道,在店里,我给的是假钞”和第十一段中的“‘泥
人轩’的规矩,货不正宗,加倍赔偿。这两个泥塑,都是赔给你的”可知,我用假钞买了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