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2023学年天津市西青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6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8页 / 共16页
资料共16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2023 学年天津市西青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及 答案 一、积累运用。(27 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第 I 卷 冠.冕 (guān) 妄.想 (wàng) 鄙.夷 (bǐ ) 遁.词 (dùn ) 劫.掠(jié ) 摇曳.(yì) 心无旁骛. (wù ) 矫.揉造作(jiǎo) 阔绰. (chuò) 阴晦. (méi ) 彬.彬有礼(bīng) 前仆.后继(pū) A. 亵.渎(xiè ) B. 折.腰 (zhé) C. 停滞. (zhì) D. 栈.桥 (zhàn)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B.摇曳.(yì)——yè; C.彬.彬有礼(bīng)——bīn; D. 阴晦.(méi)——huì; 故选 A。 2.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英雄是中华民族的__________,是时代的引领者。在历尽艰辛的硝烟岁月,英雄们信仰 坚定、__________;在波澜壮阔的建设时期,英雄们__________、坚韧不拔;在和平时期, 英雄们负重前行、无私奉献。崇敬英雄,不只是为了纪念历史、__________先烈,更是为了 发挥英雄精神的先导示范作用,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A. 栋梁 视死如归 不依不饶 缅怀 B. 栋梁 大义凛然 不依不饶 沉湎 C. 脊梁 大义凛然 百折不挠 沉湎 D. 脊梁 视死如归 百折不挠 缅怀 【答案】D 【解析】 【详解】第一空:栋梁:屋顶最高处的水平木梁,支承着椽子的上端;身负重担的人、能担 负责任的人材;比喻担负国家重任的人。脊梁:全身骨骼的主干,比喻在国家、民族或团队 中起中坚作用的人。“栋梁”主要是指有用人,而“脊梁”更多的是指精神支柱,此处主语 是“英雄”,用“脊梁”更好;
第二空:视死如归,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大义凛然,由于胸怀正义而 神态庄严,令人敬畏。根据语境,因为是与“信仰坚定”并列,所以应用“视死如归”; 第三空:百折不挠,无论受到多少挫折都不退缩,比喻意志坚强,品节刚毅;不依不饶,形 容要求不遂就纠缠个没完,含贬义。根据语境,此处用褒义词,应用“百折不挠 ”; 第四空:缅怀,遥念、追思;深情地怀念、追想(已往的人或事);沉湎,沉溺,耽于。比 喻潜心于某事物或处于某种境界或思维活动中,深深迷恋着,无法自拔。多形容陷入不良的 生活习惯难以自拔,表达消极的感情色彩。根据语境,“沉湎”与后面“先烈”搭配不当, 且含消极意,不能用,此处应用“缅怀”; 故选 D。 3. 下面一段文字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①3 月 23 日下午,第三次“天宫课堂”科普活动如约举行。②神舟十三号的 3 名航天 员向全球观众演示了精心设计的科学实验。③“天宫课堂”激发了全球观众特别是青少年探 求科学规律、探索宇宙奥秘。④此次活动让中国科普事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B. 第②句 C. 第③句 D. 第④句 A. 第①句 【答案】C 【解析】 【详解】C.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在句末加“的兴趣”。 故选 C。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 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为了这一天,面对技术封 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 默奉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A. ”! ; 。 B. ”! D. !” , ; ? ? C. !” , 。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曾说:‘我们……”,是直接引语,且只用上引号,可知第一空应填句号或 感叹号,之后加下引号,排除 AB;根据“为了这一天,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 青丝变白发”有总括作用,后面语句“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 默默奉献……”为分述,可知第二空应填冒号;排除 C;“能不激动吗”为反诘语气,第三 空应填问号,仍然排除 C。故选 D。 5. 下面对《水调歌头》一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水调歌头 苏轼 ㅤㅤ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ㅤㅤ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ㅤㅤ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 词的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B.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转”“低”是指月光的移动,“无眠”表示离情正 浓。 C. 下阕写对月怀人,由伤感离别,转化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D. 本词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说明,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胸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诗词赏析。 D.有误,“本词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说明”应为“本词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 开描写、抒情和议论”,故选 D。 6. 阅读《精进之道》一文,回答问题。 ㅤㅤ①成就美好人生离不开“精进”。 精进之道 ㅤㅤ②什么是精进?“精”,精者无杂,是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做好一件事情。是对学习, 对工作,对事业精益求精、专注投入的精神状态。“进”,是一种“锲而不舍”的钻劲,是 为达到目标不懈付出努力的进取行为。“精进”也是勤勉、奋斗,不懈怠、不偷懒的代名词。 ㅤㅤ③“精进”体现为一个人学习、工作、做事精神态度上奋发有为的“精气神”,有“想 干事”的强烈愿望,有“干成事”的专注和热情。表现为工作水平及做事技艺上的精益求精, 肯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精进”的结果是出色完成工作任务,取得预期或超预期的做事 结果,是“做成事”的圆满。中科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长年在手术台工作, 他用手指在病人腹腔中一摸,就能准确找到需要处理的血管。他的右手食指指尖畸形歪曲像 个钩,这是长年累月拿手术刀自然形成的。这背后,是对病患无私的大爱,是对业务长年累 月的精益求精,是对工作数十年如一日燃烧似的热情。他的一生,是对“精进”精神最好的 诠释。 ㅤㅤ④学习、工作、做事要“精进”,修身、立德也要“精进”。进德,你则会处理好周围 的人际关系,成为一个大家敬佩的人;修业,你则会提升自己的能力,遇事有主见,是团队 的主心骨,遇到什么问题都能解决,人人信赖,人人敬服。做到这两件事,你就是大家心中
的强者,自带光环。把这两件事都做好,离成功的彼岸就不再遥远。 ㅤㅤ⑤大凡有成就的人,定然是精进之人。勤奋工作是精进,热爱工作,全身心投入工作是 人生价值的体现,“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是勤奋工作至高境界的写照;锲而 不舍是精进,做人做事都需要一种钉钉子的精神,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日行三省是精进, 日日反省,时时改过,修身立德,是做人做事之本。 ㅤㅤ⑥成就美好人生离不开“精进”。“精进”之道,就是人生大道。 (摘自《金华日报》,有删改) (1)下列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精进之道。 B. 成就美好人生离不开“精进”。 C. 学习、工作、做事要“精进”,修身、立德也要“精进”。 D. “精进”之道,就是人生大道。 (2)第③段中划线句子的论证方法及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道理论证,以吴孟超院士手术方法的纯熟,论证了“精进”是“做成事”的圆满。 B. 引用论证,引用吴孟超院士作手术的故事,论证了“精进”的结果是出色完成工作任务。 C. 举例论证,列举吴孟超院士的事例,论证了“精进”的结果是出色完成工作任务。 D. 对比论证,把吴孟超的成就和其他医生作对比,突出“精进”对事业发展的重要性。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论证思路清晰,结构完整,采用并列式结构展开论述。 B. 第②段首句以设问形式,引出下文的阐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 “曾国藩先生说过,人生只有进德、修业两件事靠得住”这句话,可以放到第④段中作 为道理论据用来论证本段的观点。 D. 第⑥段是对全文的总结性论述,升华文章主旨,首尾呼应。 【答案】(1)B (2)C (3)A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中心论点。 本文①段提出:成就美好人生离不开“精进”;接着第②段解释了什么是精进;接着第③段 具体论述精进的具体表现;然后第④段论述了进德、修业都需要精进;第⑤段论述了大凡有 成就的人,定然是精进之人;最后总结论述成就美好人生离不开“精进”。因此本文的中心 论点为:成就美好人生离不开“精进”。 故选 B。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C.有误,划线句列举的事例,论证了“精进”体现为一个人学习、工作、做事精神态度上奋 发有为的“精气神”,有“想干事”的强烈愿望,有“干成事”的专注和热情。 故选 C。 【小问 3 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 A.有误,本文开头提出中心论点:成就美好人生离不开“精进”;接着第②段解释了什么是 精进;接着第③段具体论述精进的具体表现;然后第④段论述了进德、修业都需要精进;第 ⑤段论述了大凡有成就的人,定然是精进之人;最后总结论述成就美好人生离不开“精进”。 因此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而不是并列式。 故选 A。 7. 阅读《醉翁亭记》一文,完成问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ㅤㅤ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 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 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也。 ㅤㅤ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 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也。 ㅤㅤ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 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ㅤㅤ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 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回:曲折、回环 秀:秀丽 A. 峰回.路转 B. 佳木秀.而繁阴 C. 泉香而酒洌. 洌:清 D. 杂然而前陈.者 (2)下列句子中,不含倒装句的一项是( ) 陈:陈列,摆开
A. 醉翁之意不在酒 B. 至于负者歌于途 C. 微斯人,吾谁与归 D.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3)下面对本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开头总写滁州山景后,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由远及近依次描写其余景物。 B. 第二段中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绘了琅琊山的美丽景色。 C. 第三段中“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一句,刻画出一位因政治失意而寄情山水、颓废 感伤的太守形象。 D. 最后一段中“人之乐”的“乐”指游人“从太守游”之乐。“太守之乐”的“乐”指太 守与民同乐。 【答案】(1)B (2)A (3)C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B.有误,句意为: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秀:茂盛,繁茂。 故选 B。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句式。 A.句意为: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否定陈述句,不含倒装; B.句意为: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状语“于途”后置,含倒装,正常语序为:至于 负者于途歌; C.句意为: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一道呢?“谁与”语序倒装,正常语序为:吾与谁归; D.句意为: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状语“以文”后置, 含倒装,正常语序为:醒能以文述者; 故选 A。 【小问 3 详解】 本题考查课文分析。 C.有误,颓然乎其间意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不含颓废伤感之意。 故选 C。 【点睛】参考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 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 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
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 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 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 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升起,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 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 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 出来,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 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 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酿造酒,泉水香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 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 ,下棋的赢了, 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 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禽鸟 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 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 是庐陵欧阳修。 第Ⅱ卷 二、古诗文默写。(共 8 分) 8. 在下面空格中填写诗文上下句。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2)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3)鸡声茅店月,_____。(温庭筠《商山早行》) (4)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6)_____,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 (7)俱往矣,_____,还看今朝。(毛泽东《沁园春•雪》) (8)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李商隐《无题》) 【答案】 ①.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 长风破浪会有时 ③. 人迹板桥霜 ④. 到乡翻似烂柯人 ⑤. 沉舟侧畔千帆过 ⑥. 停杯投箸不能食 ⑦. 数风流人物 ⑧. 蜡炬成灰泪始干 【解析】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 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中的“长风破浪、翻似、 烂柯、沉舟、投箸、蜡炬”等字词容易写错。 三、文言文阅读。(7 分) 9.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ㅤㅤ齐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①。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②。晏子③入见,立有间。公 曰:“怪哉!雨雪三日而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 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 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选自《晏子春秋•景公》) [注释]①霁:雨后或雪后初晴,天晴。②陛:宫殿的台阶。③晏子:名晏,字仲。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公被.狐白之裘: ②晏子对.曰: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3)结合选文,概括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1)①同“披”,披着、穿着;②回答,应对。 (2)(景公)就命令人拿出皮衣和粮食,发放给挨饿受冻的人。 (3)敢于直谏、善于进谏、体恤百姓(爱国忧民或关爱百姓)的人。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含义,还要注意理解文言词汇 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景公穿着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被:同“披”,披着、穿着。 ②句意:晏子回答说。对:回答,应对。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基本原则是“留、替、 调、补、删”。翻译句子时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 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语:乃,于是,就;令,命令;出,拿出;裘,泛指棉衣;以,介词,把;者,…… 的人。 【小问 3 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