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学年北京门头沟区初三第一学期历史期末试卷及
答案
一、下列各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请将所选答案前的字母,
按规定要求填涂在答题卡第 1—30 题的相应位置上。(每小题 2 分,选对一项得 60 分,多选
则该小题不得分。)
1. 中世纪晚期,西欧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原来的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
随之而来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它们是
A. 工厂和乡镇企业
B. 租地农场和工厂
C. 乡镇企业和手工工场
D. 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原来的封君封臣制度和
庄园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出现,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随
着土地集中建立了租地农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经营。手工工场可分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即
简单协作)和集中的手工工场(工场手工业)两个阶段。D 符合题意,ABC 不符合题意,故
选择 D。
2. 文艺复兴时期,作家阿尔贝蒂写道“人们只要想做,没有什么做不到”,莎士比亚称赞
“人是了不起的杰作”,以上观点共同体现
A. 自由平等思想
B. 民主科学精神
C. 人文主义精神
D. 物竞天择理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人们只要想做,没有什么做不到、人是了不起的杰作”表明和肯定人在
现实生活中具有的价值,人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充分强调人的重要性,否定了宗教神学对
人的束缚,这种说法符合人文主义的思想。依据所学知识,14~16 世纪欧洲兴起的文艺复
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即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
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故 C 正确。ABD 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ABD 项。故选 C。
3.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著(《风教通义》……突破自古以来传统史学以局部世界为全部
世界的局限,试图勾画一幅新的、完整的世界历史图景。…他跨出欧洲的狭隘范围,把欧、
亚、非、美几个大洲的国家和民族都写入历史。“造成“突破”的直接原因是
A. 文艺复兴
B. 新航路开辟
C. 资产阶级革命
D. 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跨出欧洲的狭隘范围,把欧、亚、非、美几个大洲的国家和民族都
写入历史”,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
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故 B 符合题意;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第二次工业
革命与题干无关,故 ACD 不合题意。故此题选 B。
4. 下表为 1700~1860 年美国人口种族构成变化情况(单位:万人),其中黑种人口变化的
原因是
时间(年) 土著人口 白种人口 黑种人口 合计
1700
1860
75.0
22.3
2.7
100.0
16.0
2724.0
400.0
3140.0
A. 奴隶贸易
B. 美国独立
C. 美国南北战争
D. 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表格“1700~1860 年美国人口种族构成变化”,从 1700 年到 1860 年黑种人
口在种族构成增多。结合课本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殖民者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
在美洲欧洲殖民抢占印度安人土地,屠杀和奴役印第安人,使印第安人人数锐减。为了补充
美洲的劳动力,欧洲殖民者开始从非洲贩卖黑人奴隶运动美洲。三百多年的奴隶贸易,使非
洲丧失了近亿的精壮劳力,也使美洲黑人增多。A 项符合题意;1783 年美国摆脱了英国殖民
统治取得独立,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与黑人无关。B 项不合题意;1861——1865 年美国进
行了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C 项不合题意;19 世纪 70 年代美德两国进行第二次工业
革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D 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 BCD 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 A。
5. 依据下表内容完成横线上的内容
第五单元____________
第 13 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 14 课 文艺复兴运动
第 15 课 探寻新航路
第 16 课 早期殖民掠夺
A. 步入近代
C. 封建时代的欧洲
【答案】A
【解析】
B.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D. 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西欧封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资本主
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是文艺复兴的经济根源,也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动因。同时,文艺复兴
和新航路开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
为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因此,这一时期,人类社会开始由封建社会变为资本主义
社会,步入近代,故选 A 项;B 应是指英法美等国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C 项是指中世纪的
欧洲,D 项是指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BCD
项。
6. 下图为某一事件发展进程示意图,其中①应为
A. 《权利法案》
B. 《人权宣言》
C. 《1787 年宪法》
D. 《拿破
仑法典》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789 年 7 月 14 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随
后的 8 月 26 日制宪议会颁布《人权宣言》,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
有财产等基本原则,之后路易十六被处死,再到雅各宾派专政时期,将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
因此①应为《人权宣言》,B 项正确;《权利法案》颁布于 1689 年,发生在英国资产阶级革
命完成后,不符合题意,A 项错误;《1787 年宪法》颁布于 1787 年,发生在美国独立战争结
束后,不符合题意,C 项错误;《拿破仑法典》颁布于 1804 年,而结合所学可知,①应为《人
权宣言》,而不是《拿破仑法典》,D 项错误。
7. 根据下图内容判断,可以确定的文献是( )
提示一:1776 年 7 月 4 日
提示二:杰斐逊
提示三: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
言”
A. 《权利法案》
C. 《人权宣言》
【答案】B
【解析】
B. 《独立宣言》
D. 《拿破仑法典》
【详解】依据题干可知,图片反映的是《独立宣言》,1776 年 7 月 4 日,大陆会议通过了杰
斐逊执笔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北美 13 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美利坚合众国诞生。《独
立宣言》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所以 B 符合题意;ACD 不符合题意,故选择 B。
8. “它遵循古代罗马“法典”的传统,它所表现出来的启蒙和解放,对于任何地方、任何
时代的寻求自由与解放的人民,都有极大的教育意义,对于任何想建立新的法律秩序的人民
也其有极大的益处。它是资产阶级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文中的“它”是
A. 《查士丁尼法典》
B. 《权利法案》
C. 《拿破仑法典》
D. 《人权宣言》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资产阶级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04
年,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了《拿破仑法典》,这是资产阶级国家最早的一部
民法典,成为各国立法的典范,C 项符合题意;ABD 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C。
9. 1895 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美国的
评述是
A. “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
B. “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
C. “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
D. “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
权仍重”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制定了 1787 年宪法,宪法规定实行总
统、国会、最高法院三权分立,总统代表政府,行使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最高法院掌
握司法权,即“断法”,C 符合题意;AB 描述的是君主立宪制,不符合题意;D 与题干无关,
排除;故选 C。
10. 下图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整体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②处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A. 英国宪章运动
B. 《共产党宣言》发表 C. 法国巴黎公社
D. 俄国十
月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②处时间是 1871 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宪章运动发生在 1836--1848 年,与
1871 年不符。故 A 不符合题意;《共产党宣言》发表时间是 1848 年,与 1871 年不符。故 B
不符合题意;法国巴黎公社建立于 1871 年,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故 C
符合题意;俄国十月革命发生在 1917 年,与 1871 年不符。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
11. 下列图中的人物都是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其中一位与其他三位反抗的殖民统治者不
同,他(她)是(
)
A. 华盛顿
B. 章西女王
C. 玻利瓦尔
D. 林则徐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A 项华盛顿带领美国人民反抗的是英国的殖民统治;B 项
章西女王带领印度人民反抗的是英国的殖民压迫;C 项玻璃瓦尔领导的是反对西班牙和葡萄
牙的殖民统治;D 项林则徐反抗的是英国的鸦片战争。ABD 反抗的都是英国,C 项反抗的是
葡萄牙和西班牙,由此可知,C 符合题意;ABD 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C。
12. 关于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和 1861 年农奴制改革的相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A. 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B. 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 都废除了农奴制度
D. 都改变了俄国的社会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次改革都是由沙皇下令自上而下进行的,A 符合题意;彼得
一世改革没有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没有废除农奴制,没有改变俄国的社会制度,BCD 不符
合题意;故选择 A。
13.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通过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的两个国家是:
A. 德国、日本
B. 俄国、日本
C. 德国、意大利
D. 俄国、
意大利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农奴制度改革,都
通过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德、意是通过的王朝战争完成的国内的统一,走上发展资本
主义道路的。所以 B 符合题意,ACD 不符合题意,故选择 B。
14. 美国史学家帕尔默认为,内战后,美国形成了一种观念:美国不是由各成员州组成的,
而是由一个不可改变地团结在起的人民组成的民族国家。此材料意在说明美国内战
A. 废除了奴隶制度
B. 解决了社会的根本矛盾
C. 巩固了国家统一
D. 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内战后,美国形成了一种观念,由一个不可改变地团结在起的人民组成
的民族国家”的信息可知,美国的内战巩固了国家的统一,C 符合题意;材料中并没有说明
美国内战对于奴隶制度的废除,A 不符合题意;美国内战并不可能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B
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说明美国内战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
15. 工业革命促进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下列交通工具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 飞机一一蒸汽机车一一汽车
B. 蒸汽机车一一汽车——飞机
C. 飞机一一汽车一一蒸汽机车
D. 蒸汽机车——飞机——汽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蒸汽机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1825 年,蒸汽机车在英
国首运成功;汽车和飞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汽车在 19 世纪 80 年多问世,飞机在
20 世纪初试飞成功,因此选项中交通工具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蒸汽机车一一汽车——
飞机,B 项正确;排除 A、C、D 项。
16. 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横线处最恰当的内容应该是(
)
A. 社会进步
C. 社会变化
【答案】C
【解析】
B. 社会矛盾
D. 政治制度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提高了
国家生产力水平,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促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推动城市化;但是对环境
造成了污染,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所以 C 符合题意;ABD 不符合题意,故选择 C。
17. 观察下图,该图可以揭示的社会现象是
A. 人口增长
B. 城市发展
C. 贫富分化
D. 环境污
染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城市人口增多,农村人口减
少,这和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有关,工业革命推动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城市化进
程加快,故 B 项正确。AC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 B。
18. 历史会永远铭记这些伟人。下列组合,不正确的是
A. 哥白尼——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提出“地球中心说”
B. 牛顿——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C. 达尔文——近代生物学的奠基者——写成《物种起源》
D. 巴尔扎克——法国 19 世纪伟大的作家——写成小说集《人间喜剧》
【答案】A
【解析】
【详解】哥白尼是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他提出了“日心说”,A 选项表述有误,符合题意。
牛顿是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B 选项表述正确。达尔文写成《物种起源》,
是近代生物学的奠基者,C 选项表述正确。巴尔扎克是法国 19 世纪伟大的作家,代表作有
《人间喜剧》,D 选项表述正确。故答案选 A。
19.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写道:“五四运动是在俄国革命号召下,是在列宁号召下
发生的。”这里的“俄国革命”指的是
A. 二月革命
B. 十月革命
C. 光荣革命
D. 南北战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俄国革命”指的是俄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胜利
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
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思想方面的原因便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的传播,B 符合题意;俄国二月革命的爆发跟五四运动的爆发没有直接关系,A 不符合题意;
光荣革命是英国的,C 不符合题意;南北战争爆发在美国,D 不符合题意。所以 B 符合题意,
ACD 不符合题意,故选择 B。
20. 分析图表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据下表可以推断,苏俄(联)这
一时期成就的取得得益于
1921-1929 年世界主要国家工业总产值增长表
国家
苏联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日本
年均增长率
24.3% 17%
9.4%
7.1%
4.3%
3%
A. 废除农奴制改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C. 实行多党制、赫鲁晓夫改革
D. 农业集体化、戈尔巴乔夫改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1921-1929 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增长率大于其他资本主
义国家,主要原因是 1921 年,苏俄政府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有利于经济的稳步恢复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