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0-2021学年北京海淀区初三第一学期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9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8页 / 共19页
资料共19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0-2021 学年北京海淀区初三第一学期历史期末试卷及答 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本部分共 24 小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意的。) 1. 东胡林遗址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碳十四测年结果显示距今 11000~9000 年,遗址发现了 房址、灰坑、火塘、蕪葬等,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蚌器以及大量动物遗骸,鉴定出了 粟(如下图所示)和黍两种栽培谷物。据此,可以推断当时东胡林居民的生活状况是( ) A. 采集狩猎向农耕定居的过渡 B. 使用旧石器并建立城邦国家 C. 制定“夏历”指导农业生产 D. 与“诸夏”长期交往并交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遗址发现了房址、灰坑、火塘、蕪葬等,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 蚌器以及大量动物遗骸,鉴定出了粟和黍两种栽培谷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 10000 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 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由“陶器、石器、骨器、蚌器以及大量动物遗骸”,可知与采集狩猎 相关;由“粟和黍两种栽培谷物”,可知与农耕定居相关。因此可以推断当时东胡林居民的 生活状况是采集狩猎向农耕定居的过渡。A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建立城邦国家,排除 B 项; 夏朝建立于约公元前 2070 年,排除 C 项;与“诸夏”长期交往并交融,与题干内容不符, 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2. 大禹治水的精神数千年来为人们景仰、传承和颂扬。大禹吸取父亲用“堵”的办法治水 失败的教训,改用“通大川,决(疏通)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吕氏春 秋·古乐》)),用疏导的办法治理了水患。《吕氏春秋》的记载彰显的大再治水的精神是 A. 公而忘私 B. 勇于创新 C. 严于律己 D. 宽以待 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大禹吸取父亲用‘堵’的办法治水失败的教训……用疏导的办法治 理了水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禹汲取教训,勇于创新,因此《吕氏春秋》的记载彰显 的大再治水的精神是勇于创新。选项 B 符合题意;公而忘私,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A 排 除;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意思是对自己要求严格,待别人则很宽厚,与题干内容不符,CD 排除。故选 B。 3. 《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商有乱政,而作《汤刑》”,《竹书纪年》记载商代第 24 代商 王祖甲“二十四年,重作汤刑”。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也有“王又作辟”“贞王闻惟辟”, 学者注释:“辟,刑”。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物能证实商朝 A. 用刑罚来维持统治秩序 B. 主张实行“礼治” C. 祖甲主张无为而治 D. 郡县制度得到较好运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二十四年,重作汤刑”,“贞王闻惟辟”,“辟,刑”,可知与刑 罚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物能证实商朝用刑罚来维持统治秩序。选项 A 符合题意;“礼治”与儒家思想相关,B 排除;无为而治,与道家思想相关,C 排除;郡 县制度是秦朝开始的地方制度,D 排除。故选 A。 4. 《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商鞅的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 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这段叙述表明 A.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背景 B. 商鞅变法的思想主张 C.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D. 变法后秦国社会治理的效果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 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可知材料表现了商鞅变法后秦人的尚武精神。通过变法秦国实 行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等措施激发了人民的参战热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叙述表明 商鞅变法后秦国社会治理的效果。选项 D 符合题意;战国时期,公元前 356 年以求富国强兵, 在兼并战争中获胜,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A 排除;商鞅变法的思想主张是法家思想, B 排除;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与题干信息不符,C 排除。故选 D。 5. 陆游诗中写道:“岷山导江书禹贡,江流蹴山山为动。呜呼秦守信豪杰,千年遗迹人犹诵。 决江一支溉数州,至今禾黍连云种。”诗中的“秦守”是指 A. 管仲 【答案】C B. 孙武 C. 李冰 D. 李斯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岷山导江书禹贡”“鸣呼秦守信豪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 256 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李冰等经过精心设计, 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这座大型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是一座综 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 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因此, 诗中的“秦守”是指李冰,故选 C 项;管仲辅助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孙武是兵 家鼻祖著有《孙子兵法》一书,李斯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均与题干诗句无关,排除 ABD 项。 6. 《权利法案》第 4 条规定:“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税,或供国王 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该规定 A. 巩固了国王的专制 C. 限制了国王的权力 【答案】C 【解析】 B. 维护了人民的言论自由 D. 规定了国王的宗教信仰 【详解】材料“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税,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 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可见限制了国王的财政权,故 C 符合题意;《权利法案》是英 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它限制了王权,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人民的言论自由,也没有 涉及宗教信仰问题,排除 BD。故选 C。 7. “他们联合抵制英国商品,袭击英国官员,组织了如波士顿倾茶事件这样的抗议活动…他 们还召开了大陆会议,就反抗英国政策之事达成一致。1775 年,局势已经极为紧张,英国军队 和殖民地的民兵在波士顿附近的来克星顿爆发了战斗。”这段叙述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英国“光荣革命 C. 法国大革命爆发 【答案】B 【解析】 B. 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D. 印度民族大起义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775 年,局势已经极为紧张,英国军队和殖民地的民兵在波士顿附 近的来克星顿爆发了战斗”,可知与美国独立战争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75 年 4 月 19 日凌晨,800 名英军开赴波士顿西北郊搜查军火,在莱克星顿与埋伏在那里的武装村民交 火。莱克星顿的枪声是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标志。选项 B 符合题意;英国“光荣革命”,标 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A 排除;1789 年 7 月 14 日,法国人民发动起义,攻占巴士底监 狱,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开始,C 排除;1857 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D 排除。故选 B。 8. 菜斯利·贝瑟尔主编的《剑桥拉丁美洲史》中指出,1800 年西班牙王室禁止殖民地建立 工厂,l801 年又颁布命令称“殖民地工厂与蒸蒸日上的西班牙工业形成对立”,要求殖民地
官员们对于殖民地工厂“以他们能够采取的最简便手段予以摧毁,甚至可以考虑……由王室 国库接管”。材料能用来说明 A.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原因 B. 欧洲开始殖民扩张的背景 C. 西班牙开辟新航路的动机 D. 卡德纳斯改革取得的成果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800 年西班牙王室禁止殖民地建立工厂”,“以他们能够采取的 最简便手段予以摧毁,甚至可以考虑……由王室国库接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 辟后,西班牙占领除巴西以外的拉丁美洲,并大肆进行殖民掠夺,以屠杀、掠夺贩卖黑奴等 方式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并进行殖民统治。为反对殖民统治,拉丁美洲爆发独立运动。因此 材料能用来说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原因。选项 A 符合题意;欧洲开始殖民扩张的背景,是 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发展资本主义,B 排除;西班牙开辟新航路的动机,追逐财富,C 排除; 卡德纳斯改革,是墨西哥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改革,D 排除。故选 A。 9. 1853-1856 年克里木战争中,英、法、土三国联军打败俄军,显露出俄国军事和经济的落 后,加剧了俄国国内的社会矛盾。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俄国 A. 彼得一世鼓励兴办手工工场 C. 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度 B. 沙皇专制被推翻 D. 实行余粮收集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3-1856 年克里木战争失败,加剧了俄国国内的社会矛盾。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沙皇政府开始酝酿新的改革方案。1861 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 除农奴制的法令进行改革。选项 C 符合题意;18 世纪初,彼得一世的改革,开启了俄国近 代化的进程,A 排除;1917 年俄国二月革命,沙皇专制被推翻,B 排除;1918 年,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D 排除。故选 C。 10. 《宅地法》规定:凡年满 21 岁,没有参加过叛乱,而且获得土地是以垦殖为目的的美国公 民,只要交纳 10 美元登记费,就可以在美国西部得到一块不超过 10 英亩的土地。登记人连续 耕种 5 年后,就可以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这一法令实施的影响包括 ①促进了美国西部领土的开发②从法律上确认黑人奴隶解放 ③有利于北方扭转被动的战局④降低农业的产量以稳定价格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A. ①②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2 年,林肯政府颁布了《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 引起巨大反响,成为扭转南北战争形势的转折。可知这一法令实施的影响包括①促进了美国
西部领土的开发、③有利于北方扭转被动的战局。选项 C 符合题意;②从法律上确认黑人奴 隶解放,与《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相关,可排除;④降低农业的产量以稳定价格,与题干内 容没有联系,可排除。因此只有选项 C 符合题意;选项 AB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 11. 阅读下边的图示(引自王新生《日本简史》)。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大化改新 B. 锁国政策 C. 幕府统治 D. 明治维 新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引自王新生《日本简史》),可知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日本小学入学率 在增加,可知得益于明治维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 1868 年起,明治政府在“富国强兵” 的口号下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史称“明治维新”;在文化上实行提倡“文明 开化”,努力发展教育。选项 D 符合题意;7 世纪,日本效仿中国隋唐,进行大化改新,A 排除;锁国政策、幕府统治,与图示内容不符,BC 可排除。故选 D。 12. 为寻找灯丝的材料,做过数千次试验;为试制新的蓄电池,失败过八千次。这位科学家是 A. 爱迪生 B. 爱因斯坦 C. 卡尔·本茨 D. 莱特兄 弟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诸多家电,如耐用的白炽灯泡利用电 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等事物;他 在纽约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火力发电站和输电网;发电站为电灯提供了能源,促进了电灯的 广泛使用。选项 A 符合题意;爱因斯坦的理论为核能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B 排除;德国 卡尔·本茨发明内燃机汽车,C 排除; 美国的莱特兄弟成功制造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D 排除。故选 A。 13. 读“19 世纪欧洲主要城市人口增长示意图”。图中所示变化的原因是
A. 文艺复兴运动 C. 工业革命发展 【答案】C 【解析】 B. 新航路的开辟 D. 第一次世界大战 【详解】18 世纪中期,英国率先爆发工业革命,到 19 世纪 50 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 命,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故英国城市化最为显著,故 C 符合题意;14 世纪到 17 世纪的文 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新航路开辟于 1500 年前后,第一次世界大战从 1914 年到 1918 年,排除 ABD。故选 C。 14. 李普曼是美国军事情报局在巴黎的宣传干将,专门负责撰写投放到敌方的传单。他在一 份为鼓动敌方士兵投降的传单中,以俘虏的口吻写道:“不要为我担心,我已经不打仗了。我 吃得很好。美军给战俘的食品定量和给他们自己的士兵一样多:牛肉、白面包、土豆、牛奶、 黄油……”据此,可以说明 A. 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 B. 萨拉热窝事件的背景 C. 凡尔登战役异常惨烈 D. 美国已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不要为我担心,我已经不打仗了。我吃得很好。美军给战俘的食品 定量和给他们自己的士兵一样多:牛肉、白面包、土豆、牛奶、黄油……”是以俘虏的口吻 写的,可知材料可以说明美国已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选项 D 符合题意;欧洲两大军事集团 扩军备战,是与一战爆发前的背景相关,A 排除;萨拉热窝事件的背景,是奥匈帝国企图吞 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遭到塞尔维亚的强烈反对,B 排除;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 战中规模最大、耗时最长、伤亡最重,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与题干内容不符,C 排 除。故选 D。 15. 一战期间,英国失去了 1/4 的对外投资,法国失去了 1/3 的对外投资,德国失去了全部对 外投资,伦敦失去了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而美国在战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 出国,日本经济也获得了发展。材料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包括
①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②彻底瓦解了世界殖民体系 ③战后美日国际地位提升④各国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A. ①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一战期间,英国失去了 1/4 的对外投资,法国失去了 1/3 的对外投资,德 国失去了全部对外投资,伦敦失去了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可见一战使欧洲一些国家经济受 到巨大损失,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而美国在战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 国,日本经济也获得了发展。”反映了一战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①③符合题意,A 正确;1999 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崩溃,②错误, BC 排除;“各国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在题干中没有涉及到,④错误,D 排除;故选 A。 16. 1922 年,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九国公约》规定:“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 政之完整…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 邦安全之举动。”这些规定对中国的影响是 A. 中国成为大战的战胜国 C. 声援中华民族抗日战争 【答案】B 【解析】 B. 维持了列强共同支配中国局面 D. 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2 年 2 月,华盛顿会议的与会九国签署了《九国公约》,公 约内容规定,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和维护各国在华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 则,对列强实行“门户开放”政策;公约打击了日本独占中国的计划,从而为美国等列强共 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选项 B 符合题意;选项 ACD 与《九国公约》内容不符,可排除。故 选 B 17. 下图所示历史事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是 A. 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B. 标志着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C. 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达到最大 D. 开辟反法西斯的欧洲第二战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地图,可知与日军偷袭珍珠港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41 年 12 月 7 日, 日军偷袭位于珍珠港的美国海军基地。次日,美、英对日宣战,德、意也对美宣战。日本还 向东南亚等地区发动了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选项 C 符合题意;1931 年九 一八事变,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A 排除;1933 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世界大战 的欧洲策源地形成,B 排除;1944 年 6 月美英联军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D 排除。 故选 C。 18. 某同学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以 1942 年 1 月为界把战争进程划分为前后两个历史阶 段:各国孤立反抗法西斯侵略、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联合反抗侵略。该同学划分这两个阶段 的标志性事件是 A. 德国“闪电战”突袭波兰 B. 《联合国家宣言》发表 C. 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 D. 意大利投降,法西斯同盟瓦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以 1942 年 1 月为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 激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愤怒,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开始逐渐走向联合。1942 年 1 月,美、英、 苏、中等 26 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联合国家宣言》的签 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 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因此,该同学划分这两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联合国家宣言》的 发表,故选 B 项;1939 年 9 月,德国用“闪电战”突袭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 面爆发,不符合题意,排除 A 项;1943 年 2 月,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成为第二次世界 大战的转折点,不符合题意,排除 C 项;1943 年意大利投降,法西斯同盟瓦解,不符合题 意,排除 D 项。 19. 漫画《鳄鱼》是苏联杂志公开发表的杜鲁门的形象:用原子弹和美元武装自己,率领着 温斯顿·丘吉尔等忠诚的跟随者,谋求世界统治地位。据此,可以推断当时美苏关系的态势 是( ) A. 各自独立抗击法西斯侵略 B. 结成联盟共同反对法西斯 C. 从战时盟友走向战后对抗 D. 独立国家联合体对抗美国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