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1-2022学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28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5页 / 共28页
第6页 / 共28页
第7页 / 共28页
第8页 / 共28页
资料共28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1-2022 学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 答案 本试卷共 10 页,150 分。考试时长 15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 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9 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含蓄”之美是中国古典诗学中特别重视的一个问题。一方面是中国古诗多为四、五、 七言,四、八句的短制,不能不要求短中见长,小中蓄大;另一方面则与儒、道两家的思想 有关。儒家诗教主张的“美”“刺”,都要求委婉曲折,温柔敦厚,乐而不淫,怨而不怒。道 家则认为“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并认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儒、 道两家上述思想有相通之处,即都重视“无”与“有”、“虚”与“实”、“内”与“外”、“言” 与“意”之间的辩证关系。这种相通之处反映到诗学上面,就都以“含蓄”“蕴藉”“空灵” 为美,以直语、铺排语、说尽语为不美。 “含蓄”这一说法,较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文约,其辞微,其 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所谓“文约”“辞微”,指诗里说 出来的比较简约;所谓“指大”“义远”,指所暗示出来的意味丰富深远。到了唐代,探讨“含 蓄”美成为诗学发展的时尚,如皎然《诗式》中“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白居易《文苑诗 格》中“为诗宜精搜,不得语剩而智穷,须令语尽而意远”等。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司空图的 《二十四诗品》,他把“含蓄”作为其中的一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唐后,像梅圣俞 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苏轼的以“一点红”表现“无边春”、王士祯的“诗如神龙, 见其首不见尾”等说法,都未超出司空图的概括。对“含蓄”美的重视,成为中国诗学的一 大传统。 含蓄的艺术之美,是诗人创作的共同追求。诗人面对的社会生活和心中涌动的感情是丰 富多彩的,诗人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生活和流动多变的感情全部直说出来。诗人所采取的“策 略”,必然是以个别概括一般,即“以少总多”“万取一收”,企望在“言外”建立起一个以 有限表现无限的艺术世界。 含蓄的艺术之美,又是读者鉴赏再创造的需要,其心理机制就是读者对诗作中空白的填 充与投射。相信读者能充分地把握诗歌字面以外的景象和意味,对作品的“思而得之”,会
获得再创造的愉悦。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追求含蓄之美是诗人成熟的标志。郑板桥说过:“始余画竹,能少 而不能多;既而能多矣,又不能少;此层功力,最为难也。近六十外,始知减枝减叶之法。” (《郑板桥集》)所谓“减枝减叶之法”就是含蓄之法。这是以切身体会来说明含蓄美是艺术 的高格和极致,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可能要花毕生的精力才能够追求到它。 (取材于童庆炳《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 材料二 文学作品大概可分为三种,情尽乎辞,情溢乎辞,或是辞溢乎情。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 经指出与此类似的分别,不过他把“情”叫做“精神”,“辞”叫做“物质”:物质恰足表现 精神的是“古典艺术”,例如希腊雕刻,体肤恰足以表现心灵;精神溢于物质的是“浪漫艺 术”,例如中世纪“哥特式”雕刻和建筑,热烈的情感与崇高的希望似乎不能受具体形象的 限制,磅礴四射;物质溢于精神的是“象征艺术”,例如埃及金字塔,以极笨重庞大的物质 堆积在那里,我们只能依稀见出它所要表现的精神。 黑格尔最推尊古典艺术,就常识说,情尽乎辞也应该是文学的理想。“无情者不得尽其 辞”,“和顺积中,英华外发”,我们的古圣古贤也是如此主张。不过,情溢乎辞也未尝没有 它的好处。语文有它的限度,尽情吐露有时不可能,纵使可能,意味也不能很深永。艺术的 作用在于暗示,古人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不尽,意味才显得闳深婉约,读者才可自由 驰骋想象,举一反三。拿绘画来打比,描写人物,用工笔画法仔细描绘点染,把一切形色, 都尽量地和盘托出,结果反不如用大笔头画法,寥寥数笔,略现轮廓,更来得生动有趣。画 家和画匠的分别就在此。画匠多着笔墨不如画家少着笔墨,这中间妙诀在于能以有限寓无限, 抓住精要而排去秕糠。 在普通情境之下,“辞溢乎情”总不免是一个大毛病。我们看到一大堆漂亮的辞藻,期 望在里面玩味出来和它相称的情感思想,略经咀嚼,就知道它索然乏味,心里仿佛觉得受了 一回骗,作者原来是一个穷人要摆富贵架子!不过“辞溢乎情”有时也别有胜境。汉魏六朝 的骈俪文就大体说,都是“辞溢乎情”。固然也有一派人骂那些作品一文不值,可是真正爱 好文艺而不夹成见的虚心读者,必能感觉到它们自有一种特殊的风味。我曾平心静气地玩味 庾子山的赋、温飞卿的词、李义山的诗和商籁、弥尔顿的长短诗,觉得他们的好处有一大半 在辞藻的高华与精妙,而里面所表现的情趣往往很普通。我最初无法在理论上找到一个圆满 的解释。我放眼看一看大自然,天上灿烂的繁星,大地在盛夏时所呈现葱茏的花卉,我们就 不能借它们娱目赏心么?再看一看艺术,中国古瓷上的花鸟,波斯地毡上的图案,不也都“美
丽”得令人欣喜?我们欣赏它们所表现的情趣居多呢,还是欣赏它们的形象居多呢?我因而 想起,辞藻也可以供人欣赏。“辞溢乎情”的文章如能做到这地步,我们似也毋庸反对。 (取材于朱光潜《谈文学》)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诗有字句长度的限制,多为四、五、七言,四、八句的短制。 B. 儒、道两家思想都重视“无”与“有”、“言”与“意”的辩证关系。 C.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包罗万象,人的感情流动多变,难以全部直说。 D. 含蓄美是诗人成熟的标志,年龄越大的诗人写出的作品越具含蓄美。 2.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较于希腊雕刻而言,黑格尔更推尊中世纪的“哥特式”雕刻。 B. 情溢乎辞的作品虽意味不深永,却能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空间。 C. 画家用大笔头画法描画人物,比画匠工笔细描的更显生动有趣。 D. 真正爱好文艺的虚心读者,会认为“辞溢乎情”的作品才最好。 3. 材料中的下列论述,与“含蓄美”无关..的一项是( ) A.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B. 但见情性,不睹文字 C.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D. 和顺积中,英华外发 4. 在追求文学辞藻上,两则材料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5. 苏轼评价陶渊明的诗“质而实绮,癯(qú即瘦)而实腴”。请从《饮酒》(其五)、《归园 田居》(其一)等陶诗中任选一首,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苏评陶诗的理解。 【答案】1. D 2. C 3. D 4. 在材料一看来,辞藻贪多求全(或“铺排说尽”)是技艺不高(或“不成熟”)的表现; 在材料二看来,重辞藻有时也别有胜境(或“自有一种特殊的风味”),毋庸反对。 5. (答案示例一)“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大意是:(陶诗)看起来很简单质朴,内里实 在是很美丽很丰富。这与材料一中所论的诗歌应讲求含蓄美的看法是一致的。以《归园田居》 (其一)为例,作品中间几句用方宅、草屋、树木、炊烟等简单的意象(或:普通的乡间事 物)来勾勒田园生活,语言非常朴素(或:无过多华丽辞藻),却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摆脱官 场束缚后自由、闲适的生活状态,体会到其对田园生活的浓厚感情,正可谓言简而意丰、以 少总多。 (答案示例二)“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大意是:(陶诗)看起来很简单质朴,内里实在是 很美丽很丰富。这与材料二中所说的“情溢乎辞”的文学表现是一致的。以《饮酒》(其五)
为例,诗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用词简单,平白如话,读来非常平淡质朴, 却让我们进入一种安谧闲适的自然境界中,体会到作者归隐之后怡然自得的心态,正可谓言 有尽而意无穷。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D.“年龄越大的诗人写出的作品越具含蓄美”错误,材料一最后一段说的是“对一个艺术家 来说,可能要花毕生的精力才能够追求到它”,作者是说可能需要艺术家花费毕生精力才能 追求到它,并不是说年龄越大写出的作品越具含蓄美,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黑格尔更推尊中世纪的‘哥特式’雕刻”错误,材料二第一段“物质恰足表现精神的是 ‘古典艺术’,例如希腊雕刻,体肤恰足以表现心灵;精神溢于物质的是‘浪漫艺术’,例如 中世纪‘哥特式’雕刻和建筑”,黑格尔只是指出二者之间的区别,并没有表明更推尊哪一 个。 B.“情溢乎辞的作品虽意味不深永,却能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空间”错误,材料只是列出文 学作品的三个种类,“文学作品大概可分为三种,情尽乎辞,情溢乎辞,或是辞溢乎情”,并 指出各自的特点,并没有说情溢乎辞的作品虽意味不深永,却能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空间, 选项属于无中生有。 D.“真正爱好文艺的虚心读者,会认为‘辞溢乎情’的作品才最好”错误,材料二最后一段 说的是“可是真正爱好文艺而不夹成见的虚心读者,必能感觉到它们自有一种特殊的风味”, 由此可知,选项有两处错误,一应是“真正爱好文艺而不夹成见的虚心读者”,二是说能感 觉到它们“自有一种特殊的风味”,并非认为“最好”。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 由材料可知,“含蓄美”就是“小中蓄大”“委婉曲折”“含蓄”“说出的简约,暗示出来的意 味丰富”。 A.“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说最好的音乐是没有声音,最好的形象是没有形象。体现的是
“含蓄美”。 B.“但见情性,不睹文字”是说呈现作者的本性真情,让读者全身心感受到性情的真与美, 而感觉不到文字的存在。体现的是“含蓄美”。 C.“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说无一字直接述说自己的情思,而自己的情思却在寻常事物的 描绘中得到了最完满的表现。体现的是“含蓄美”。 D.“和顺积中,英华外发”是说和顺的情感聚积在心中,美好的神采表现在外表。“发”是 表现出来,所以与“含蓄美”无关。 故选 D。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由材料可知,考生需要找出两则材料中有关文学辞藻的内容,明确观点。 如材料一第一段最后说“以‘含蓄’‘蕴藉’‘空灵’为美,以直语、铺排语、说尽语为不美”, 这说辞藻上不能说尽,不能铺排,“说尽”“铺排”是“不美”的表现;如材料一最后一段说 “追求含蓄之美是诗人成熟的标志”“所谓“‘减枝减叶之法’就是含蓄之法。这是以切身体 会来说明含蓄美是艺术的高格和极致”,这说明语言含蓄是成熟的表现,那么说尽铺排就是 不成熟的标志。由此可知,材料一认为在辞藻运用上要含蓄为先,不能铺排说尽。 如材料二最后一段提到“不过‘辞溢乎情’有时也别有胜境。……真正爱好文艺而不夹成见 的虚心读者,必能感觉到它们自有一种特殊的风味”“‘辞溢乎情’的文章如能做到这地步, 我们似也毋庸反对”,可见对于重辞藻这一现象,作者认为也会别有风味,不必反对。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先理解苏轼评语的意思,然后结合材料内容和陶渊明诗歌的内容进行 分析。 “质”是质朴,“癯”是简约,“绮”是指美妙、华美,“腴”是指丰富。 由材料一来看,材料一中所谈论的诗歌强调“含蓄美”,也就是说要“文约”“辞微”,即诗 中所获简约,而所反映的“指大”“义远”,即所暗示出来的意味丰富深远。如陶渊明的《归 园田居》一诗,“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诗人使用简笔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 又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展现屋前屋后的情境,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 李花竞艳于堂前;又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展现远望之景,给人平静安详之感。诗 人借助这些乡间常见之事物来展现田园生活,使用白描,并无过多修饰,却让我们感受到诗
人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那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 出来。言语间接却意蕴丰厚。 由材料二来看,第二段说“艺术的作用在于暗示,古人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不尽,意 味才显得闳深婉约,读者才可自由驰骋想象,举一反三”,这里展现了情溢乎辞的妙处,言 语虽有尽但深意无穷。如《饮酒》(其五)一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仅仅十个字, 既有诗人的行为,如“采菊”,也有具体的环境,如“东篱”,还有诗人的情态“悠然”,语 言虽然简单,但“悠然”等词语却能让人感受到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而“见”字则表现了诗人看山不 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这些都是隐藏在诗歌背后的无穷之意。 二、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0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盆子者,太山式人,城阳景王章之后也。祖父宪,元帝时封为式侯,父萌嗣。王莽篡 位,国除,因为式人焉。 天凤年,琅邪人樊崇起兵于莒。时寇贼蜂起,众盗以崇勇猛,皆附之,一岁间至万余人。 崇同郡人逄安、东海人徐宣等各起兵,合数万人,复引从崇。初,崇等以困穷为寇,无攻城 徇地之计。众既浸.盛,乃.相与为约: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以言辞为约束,无文书、旌旗。 王莽遣军击之,崇等欲战,恐其众与莽兵乱,乃皆朱其眉以.相识别,由是号曰赤眉。遂大破 之。 初,赤眉过式,掠盆子及二兄恭、茂,皆在军中。及恭随崇等降更始,即封为式侯。恭 以明经数言事,拜侍中,从更始居长安。盆子与茂留军中,主刍.牧牛,号曰牛吏。及崇等欲 立帝,求军中景王后者,得七十余人,唯盆子与茂及前西安侯刘孝最为.近属。崇尝闻古天子 将兵称上将军,乃.书札为符曰“上将军”,又以两空札置笥中,列盆子等三人以.年次探札。 盆子探得符,诸将乃皆称臣拜。盆子时年十五,被发徒跣,敝衣赭汗,见众拜,恐畏欲啼。 茂谓曰:“善藏符。”盆子即啮折弃之,而犹从牧儿遨。 军及高陵,入长安城,更始来降。盆子居长乐宫,诸将日会论功,争言讙.呼,拔剑击柱, 不能相一。又数虏暴吏民,百姓保壁,由是皆复固守。盆子惶恐,日夜啼泣。刘恭见赤眉众 乱,知其必败,自恐兄弟俱祸,密教盆子归玺绶,习为.辞让之言。建武二年正月朔,崇等大 会,盆子下床解玺绶,叩头曰:“今设置县官而.为贼如故。此皆立非其人所致,愿乞骸骨, 避贤圣。”因涕泣嘘唏。崇等及会者数百人,莫不哀怜之,乃皆避席顿首曰:“臣无状,负陛 下。请自今已后,不敢复放纵。”既罢出,各闭营自守,三辅翕然,百姓争还长安,市里且
满。后二十余日,赤眉贪财物,复出大掠。城中粮食尽,遂收载珍宝,因大纵火烧宫室,引 兵而西。 光武遣军分为二道,以要.其还路。赤眉忽遇大军,惊震不知所为。樊崇竟将盆子及丞相 徐宣以下三十余人肉袒降。上所得传国玺绶、更始七尺宝剑及玉璧各一。明旦,大陈兵马临 洛水,令盆子君臣列而.观之。谓盆子曰:“自知当死不?”对曰:“罪当应死,犹幸上怜赦之 耳。”帝又谓崇等曰:“卿所谓铁中铮铮,庸中佼佼者也。” 帝怜盆子,赏赐甚厚,以为赵王郎中。后病失明,赐荥阳均输官地,以为列肆,使食其 税终身。 (取材于《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众既浸.盛 B. 主刍.牧牛 C. 争言讙.呼 浸:日益,更加 刍:割草 讙:喧哗鼓噪 D. 以要.其还路 要:邀请,约请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乃.相与为约 乃.书札为符曰“上将军” B. 乃皆朱其眉以.相识别 列盆子等三人以.年次探札 C. 唯盆子与……最为.近属 习为.辞让之言 D. 今设置县官而.为贼如故 令盆子君臣列而.观之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 杀人者偿命,打伤人要抵罪 B. 被发徒跣,敝衣赭汗 披头散发光着两只脚,穿着破衣服,涨红了脸,满头大汗 C. 各闭营自守,三辅翕然 各自闭门坚守军营,三辅地区关城合并 D. 以为列肆,使食其税终身 (把荥阳的均输官地)作为商铺区,让他终生享用这里的官税 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盆子是城阳景王刘章的后代,因此,当樊崇想建立政权时,作为汉室后裔的刘盆子便
被推上了帝座。 B. 樊崇勇猛,有雄厚的群众基础,他率领的赤眉军早先纪律严明,战斗力强,为击败王莽 做出重大贡献。 C. 刘恭对赤眉军的失败有预见,担心弟弟刘盆子被牵累,祸及刘氏兄弟,因此偷偷地教刘 盆子交还玺绶。 D. 本文除了叙写刘盆子的生平之外,还记录了赤眉军从兴起、壮大到最终投降光武帝这一 盛衰变化的过程。 10. 请结合本文和下面《过秦论》的节选部分,分析由樊崇和陈涉领导的这两次农民起义在 哪些方面具有相似之处。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 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 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 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答案】6. D 7. A 8. C 9. A 10. 起义原因——(示例)这两次起义都是被迫起义:樊崇是以困穷为寇,陈涉是带领“疲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弊之卒”起义。 起义影响——(示例)这两次起义号召力都很强:樊崇因勇猛过人,许多人依附他,后来达 到几万人;陈涉起义后,天下人云集响应,许多人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 起义人员——(示例)这两次起义的参与者才能、谋略、文化水平都不高:樊崇人马日渐壮 大后,只有口头约束,没有文书、旌旗等正规管理;陈涉出身低微,队伍中也没有才能出众, 可匹敌孔子、墨子的贤达谋士。 起义效果——(示例)这两次起义都给予当时统治政权沉重打击:樊崇大破王莽部队,攻入 长安,后迫使更始帝投降;陈涉起义加速推翻了秦王朝的残暴统治。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D.“要”,切断的意思。句意为要切断赤眉军的退路。 故选 D。 【7 题详解】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