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1-2022学年北京市东城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统一检测语文试卷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25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5页 / 共25页
第6页 / 共25页
第7页 / 共25页
第8页 / 共25页
资料共25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1-2022 学年北京市东城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统一检测语 文试卷及答案 本试卷共 10 页,共 150 分。考试时长 15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 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字鸿沟”又称“信息鸿沟”,本意是数字差距或者数字分裂。由于人们在经济地位、 教育程度,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当社会接入新的信息技术时,就会产生信息技术富有 者与信息技术贫穷者之间的数字鸿沟。 “数字代沟”是数字鸿沟概念的一个分支,是数字鸿沟在家庭层面的表现,也是传统代 沟在互联网时代的延伸。研究数据表明,无论是对新媒体、新技术的学习和适应能力,还是 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年轻群体都领先于年长群体,两代人的“地位”在网络世界发生颠覆。 研究表明,微信作为了解数字代沟现状的一个视角,它的使用情况显示出较大的代际差 异(见下表),无论是微信使用的功能类型还是功能数量,亲代与子代都有着明显不同。研 究者通过对数字代沟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亲代年龄越大、子代受教育程度越高,数字代沟 越大;子代年龄越大、亲代受教育程度越高,数字代沟越小。亲代年龄比子代高出越多,子 代受教育程度比亲代高出越多,居住地发达程度越高,数字代沟越大。 家庭角色与微信功能使用数 交叉列表 功能 项目 计 数 百 亲 代 文字 图片 视频 语音 聊天 语音 视频 朋友 聊天 圈 转账 付款 购物 定位 126 118 53 51 81 52 108 31 42 10 3 总 计 14 7 分 85.7% 80.3% 36.1% 34.7% 55.1% 35.4% 73.5% 21.1% 28.6% 6.8% 2.0% 比
126 118 63 55 110 87 94 83 65 59 37 计 数 百 子 代 分 98.4% 92.2% 49.2% 43.0% 85.9% 68.0% 73.4% 64.8% 50.8% 46.1% 28.9% 比 计数 252 236 116 106 191 139 202 114 107 69 40 12 8 27 5 研究者还发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因为数字代沟的出现而恶化,微信等新媒体 也带来了弥合矛盾的契机,亲代坦然承认自己在新技术方面的不足,虚心向子代请教;子代 欣喜地看到自己所具有的优势,主动向亲代传授数字知识。年轻人对老年人进行数字文化的 反哺,可以有效地缩小数字代沟,也拉近了两代人之间的关系。 数字反哺的背后。是子代指引亲代亲近数字社会的努力,子代与亲代一同消除数字话语 体系中的隔阂,亲代也能感受到在数字世界中的体面与尊严,两代人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 (取材于林叔,李博,朱秀凌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2020 年,随着新冠疫情的发展,同课学习,远程办公、电子行程卡、电子健康码等数 字化技术成为人类与病毒周旋的重要武器。然而,在与病毒作斗争的过程中,互联网时代的 数字鸿沟也前所未有地暴露出来,部分老年人由于不能得心应手地使用数字化设备,在智能 化的疫情防控中显得局促而尴尬,要尊重中老年人在数字化时代的感受与权益,就要填平这 道数字鸿沟,家庭内部的代际交流对此有直接影响。 家庭场域内存在着一种“文化反哺”现象,即年轻一代向年长一代进行文化传播。它是 中国人反哺情结的存续,彰显着儒家孝道的深层内涵,伴随着数字鸿沟的产生,文化反哺也 增加了新的形式,即“数字反哺”。 要帮助数字时代的弱势群体迈过鸿沟,数字反哺是一种理想的方式。家庭内部亲子沟通 越好,数字反哺越是频繁、深刻。同时,数字反哺又能显著提升两代人在亲子沟通中的幸福 感,无论是亲代主动向子代请教,还是子代主动反哺,都能够让亲代感受到被子女照拂,也 能让子代感受到被父母需要和尊重,双方对亲子关系和亲子沟通都会产生更加正向的感知。
然而遗憾的是,调查显示,目前数字反哺效果并不太理想。虽然在家庭内时有发生,但 数字反哺的形式意义大于内容,主要表现有:子代很少主动教授亲代如何使用数字服务,亲 代往往是受到同辈群体的影响,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了困惑,才会向子女请教;很少有子女认 为自己应当主动教给父母新的数字文化知识,在他们看来,父母的认知落后于自己是由年龄 带来的必然差异,况且向父母解释流行知识太费动;对信息欺诈的预防,进行安全上网的指 导,也总是在看到父母扩散不实信息或财物受损后才会短暂发生。究其原因,数字鸿沟的宽 度更多和亲代的阅历、学历及其所处的同辈人际环境有关,子代主动反哺的意识不强烈,反 哺行为不具备可持续性,物质与时间成本投入不足,诸多因素导致数字反哺大多停留在浅表 层面。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数字代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传统代沟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表现形式。 B. 导致两代人的家庭地位发生颠覆 (取材于侯耀婕的相关文章) 性的变化。 C. 随两代人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差增大而减小 D. 是弥合家庭矛盾的契机,拉近两代 人关系。 2. 根据两则材料,下列对“数字反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指年轻一代向年长一代传播数字文化。 B. 可帮助年长一代很好地适应数字 社会。 C. 在亲子沟通良好的家庭中效果更明显。 D. 其效果的根本保证是子代的投入 成本。 3. 根据两则材料,下列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较为发达的城市中,数字反哺的需求较少。 B. 因两代人使用数量接近,“朋友圈”无法成为数字反哺的有效途径。 C. 使用微信时,子代与亲代相比,更多选择与生活便利有关的功能。 D. 新冠疫情的发展导致了两代人之间数字鸿沟不断扩大,急需弥合。 4. 下列对两则材料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数字反哺”的效果,材料一更加乐观。 B. 材料二中的“数字鸿沟”均指“数 字代沟”。 C. 两则材料都关注到了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 D. 两则材料都是从实际调查分析中 得出结论。
5. 李明的妈妈请他教自己安装和使用“国家反诈中心”APP,李明认为太麻烦而不愿意做。 请你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向李明说明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进行数字反哺的意义,并就如何帮 助妈妈提出具体建议。 【答案】1. A 2. D 3. C 4. B 5. 意义:①数字反哺体现着中国反哺文化的传统;②数字反哺可以拉近两代人间的关系, 增加亲子沟通中的幸福感。 建议:应该主动教授母亲“国家反诈中心”APP 的安装方法;对母亲的学习过程要有耐心; 在教授母亲使用“国家反诈中心”APP 过程中,拉近和母亲的关系,在母子的交流中体现自 己的孝道。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导致两代人的家庭地位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以偏概全。材料一第二段原文为“两代人的 ‘地位’在网络世界发生颠覆”。 C.“随两代人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差增大而减小”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三段“亲代年龄比 子代高出越多,子代受教育程度比亲代高出越多,居住地发达程度越高,数字代沟越大”可 知,随两代人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差增大而增大。 D.“弥合家庭矛盾的契机,拉近两代人关系”张冠李戴。从材料一第四段“微信等新媒体也 带来了弥合矛盾的契机”“年轻人对老年人进行数字文化的反哺,可以有效地缩小数字代沟, 也拉近了两代人之间的关系”可知,提供弥合家庭矛盾契机示“微信等新媒体”,“拉近两代 人关系”的“年轻人对老年人进行数字文化的反哺”。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D.“根本保证是子代的投入成本”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究其原因,数字鸿沟的 宽度更多和亲代的阅历,学历及其所处的同辈人际环境有关,子代主动反哺的意识不强烈, 反哺行为不具备可持续性,物质与时间成本投入不足,诸多因素导致数字反哺大多停留在浅 表层面”可知,子代的投入成本只是影响数字反哺效果的因素之一,并不是根本保证。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数字反哺的需求较少”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居住地发达程度越高,数字代沟 越大”可以推知,在北京、上海、广州等较为发达的城市中,数字反哺的需求较多。 B.“‘朋友圈’无法成为数字反哺的有效途径”说法错误。通过材料二最后一段“对信息欺 诈的预防,进行安全上网的指导,也总是在看到父母扩散不实信息或财物受损后才会短暂发 生”可知,通过“朋友圈”可以知道父母被不实信息蒙蔽,从而对信息欺诈的预防,进行安 全上网的指导,可见通过“朋友圈”可以成为数字反哺的有效途径。 D.“导致了两代人之间数字鸿沟不断扩大”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在与病毒作斗争 的过程中,互联网时代的数字鸿沟也前所未有地暴露出来”可知,并不是“两代人之间数字 鸿沟不断扩大”,而是“数字鸿沟也前所未有地暴露出来”。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材料二中的‘数字鸿沟’均指‘数字代沟’”说法错误。从材料二第一段“在与病毒作 斗争的过程中,互联网时代的数字鸿沟也前所未有地暴露出来”可知,此处的“数字鸿沟” 并非专指在家庭层面,所以不是“数字代沟”。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对于进行数字反哺的意义,从材料二第二段“(数字反哺)是中国人反哺情结的存续,彰显 着儒家孝道的深层内涵”可知,数字反哺体现着中国反哺文化的传统和美德,是孝的体现。 从材料一第四段“年轻人对老年人进行数字文化的反哺,可以有效地缩小数字代沟,也拉近 了两代人之间的关系”。 材料二第三段“数字反哺又能显著提升两代人在亲子沟通中的幸福感”可知,数字反哺可以 拉近两代人间的关系,增加亲子沟通中的幸福感。 对于李明如何帮助妈妈的具体建议,从材料二第四段,“子代很少主动教授亲代如何使用数 字服务”“很少有子女认为自己应当主动教给父母新的数字文化知识,在他们看来,父母的 认知落后于自己是由年龄带来的必然差异”可知,李明应该主动和母亲沟通,主动教授母亲 “国家反诈中心”APP 的安装方法。 从材料二第四段“子代主动反哺的意识不强烈,反哺行为不具备可持续性,物质与时间成本
投入不足”可知,对母亲的学习过程要有耐心。 从材料二第三段“数字反哺又能显著提升两代人在亲子沟通中的幸福感,无论是亲代主动向 子代请教,还是子代主动反哺,都能够让亲代感受到被子女照拂,也能让子代感受到被父母 需要和尊重”,可总结出李明应在教授母亲使用“国家反诈中心”APP 过程中,拉近和母亲 的关系,让母亲感到幸福。 二、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8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肃【1】论 孙权以荆州资刘备,肃劝之。荆州不还,权深为肃病。或曰:“肃心不忘汉,故资蛟龙 以云雨。”或曰:“是肃之.失计,公瑾在,必不为此。”是二说者,皆不明天下之大计,而熟 筹于当日之形势者也。 三国时,最强者操耳!赤壁之战,权能独力以.破曹乎?抑合力于.刘以共破曹乎?荆州得 矣,权能兼取蜀以.独力乎?抑终不免于依草附木以自立于?孔明之谋蜀也,先结孙权而后攻 魏;鲁肃之谋吴也,先结刘备而后攻魏。魏可灭,操可诛,天下事未可量也;魏未可灭,操 未可诛,而唇齿已固,外难不侵,大丈夫将三分鼎足,南面而称中耳,安肯受人封拜,屈节 一朝,局促如辕下驹哉?英雄所见,大抵同也。惟孙权见不及此,然后袭取荆州,通和于魏, 而从此称臣质子,无虚日矣。亦惟昭烈【2】见不及此,然后因荆州之故,而白帝称.兵,一败 呕血矣。不特此也,曹操据形胜.之地,拥百万之众,又得孙权为之外应,宜若无所却.顾者。 然赵俨襄阳之役,不肯穷追关公,功留之为权害,操深然其说;权请擒关自效.,操发露其奏, 射以示关而使之走。夫以操之强,犹欲学战国两利而俱存之说,使自树其敌;而以区区之吴, 乃欲外绝蜀援,孤军当操,不已悖乎! 古者,虞假道而偕虢亡,韩、魏肘而智伯灭,陈涉不听张耳、陈余立六国后以败,马超 受曹公反间离韩遂以败,权不能效韩、魏、张、陈之谋,而.甘心于虞公、陈涉、马超之下, 误矣。且权绝蜀好之后,其不亡于.魏者幸也。蜀修关公之怨伐吴,吴求救于魏,刘晔动袭之, 赖魏主不从以免。出兵后,魏伪助讨备,仍欲袭之,赖陆逊【3】收兵以免。及至钟会【4】伐蜀, 吴不力救,遂至两亡,此皆日后之明验也,然则知此者,孔明、子敬而外无人乎? 曰:史称曹操方作书,闻权以荆州资刘备,不觉落笔于手。夫荆州已非曹有矣,以一家 物与一家,与操何与?而.乃骇然震惊者,正恐鲁肃之计行,两雄相传,而天下难争故也。呜 呼!操之.才所以终出孙刘上哉! (取材于袁枚《小仓山房文集》)
注释:【1】鲁肃:东汉末年孙权重臣,字子敬。【2】昭烈:刘备的谥号。【3】陆逊:东吴大 都督,在夷陵击败刘备。【4】钟会:魏臣,与邓艾分兵灭蜀。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帝称.兵 称:举,兴 B. 曹操据形胜.之地 胜:优越 C. 宜若无所却.顾者 却:推辞 D. 权请擒关自效. 效:献出 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是肃之.失计 操之.才所以终出孙刘上哉 B. 权能独力以.破曹乎 权能兼取蜀以.独力乎 C. 抑合力于.刘以共破曹乎 其不亡于.魏者幸也 D. 而.甘心于虞公、陈涉,马超之下 而.乃骇然震惊者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权深为肃病:孙权对鲁肃非常不满 B. 孔明之谋蜀也:诸葛亮谋划攻取西蜀 C. 犹欲学战国两利面俱存之说:还要学习战国时让双方都得到好处而使他们共存的主张 D. 蜀修关公之怨伐吴:蜀国为报关公被杀的怨愤讨伐吴国 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操把孙权写的奏表射给关羽看,是为了显示自身强大,劝降关羽。 B. 孙权与蜀断交的做法是错误的,吴国没有被魏所灭,只不过是侥幸。 C. 蜀吴两国最终都灭亡的历史事实,从反面验证了鲁肃谋略的正确性。 D. 作者认为曹操和鲁肃,诸葛亮一样,都能把天下大势看得十分透彻。 10. “鲁肃之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分析“鲁肃之计”对东 吴的意义。 【答案】6. C 7. D 8. B 9. A 10. 内容:先结刘备而后攻魏。 意义:联蜀攻魏,进一步可先灭曹操而后两国相争天下;退一步可三足鼎立北面称帝,不屈 居人下,对吴蜀来说属于“两利而俱存”的办法。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C.本句意为:应该像是没有什么可回头犹豫的了。却,和“顾”组成固定词组,回顾,犹豫 之意。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 A.助词,主谓间取独;结构助词,的。 B.连词,表目的,来;介词,凭借。 C.介词,和;介词,在。 D.连词,表转折,却。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句子的能力。 B.“孔明之谋蜀也”结合下文“鲁肃之谋吴也”的对称句式,可知,鲁肃不可能谋划夺取吴 国,而是为吴国谋划,故该句意思也应为“孔明为蜀国谋划”。 故选 B。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A.“是为了显示自身强大,劝降关羽”错误,根据原文“操发露其奏,射以示关而使之走。 夫以操之强,犹欲学战国两利而俱存之说,使自树其敌”可见,曹操这么做,是为了给孙权 树敌,而不是为了显示自身强大,劝降关羽。 故选 A。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根据原文“鲁肃之谋吴也,先结刘备而后攻魏。”可见,鲁肃为吴国谋划的内容是,先结交 刘备,再联合刘备攻打曹操。 从“魏可灭,操可诛,天下事未可量也;魏未可灭,操未可诛,而唇齿已固,外难不侵,大 丈夫将三分鼎足,南面而称中耳”可见,鲁肃的计划,是先联合刘备而灭了曹魏,如果曹操 被灭,那么吴蜀两国的争斗谁能夺得天下还不能预料;如果曹操不灭,而吴蜀联盟也将让曹 操无法逐一攻破他们,将能够三足鼎立而称帝,不至于屈居人下称臣。即,吴蜀联盟对于吴
分享到:
收藏